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志愿服务作为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深受大学生喜爱和认可。随着我国大力推广志愿服务工作,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高涨。志愿服务作为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发挥着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
【摘要】:志愿服务 实践育人 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关心青年一代参与志愿服务,弘扬志愿精神。在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回信中提到:“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志愿服务作为深受大学生喜爱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他们积极健康成长,也是高校思想教育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不断发挥育人功能。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的特点
大学生志愿服务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服务社会和他人的同时参与社会建设,锻炼自己,提升综合素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具有如下特点。
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公益性。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把志愿者精神表述为:是一种在自愿的、不计报酬和收入的条件下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一种无私的奉献行为。大学生通过无偿地付出时间、技能和才智,在奉献中实现自我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公益性集中体现在帮助困难弱势群体、社会公共利益维护、重大赛事赛会服务等方面,以社会实践的形式参与社会服务。
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广泛性。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志愿服务纳入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志愿服务时长。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快速发展,志愿者的数量持续增长,而大学生志愿者作为志愿者群体中的中坚力量参与各项志愿服务活动。有口碑的志愿服务项目经常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活中的一件“必需品”,引领校园新风尚。
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群体性。从大学生从事的志愿服务活动的需求的角度,大多数的志愿服务活动需要多人多次参与,通常都是集体行为。有组织有规划也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可持续性的一项重要保障。多人次的参与,提升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增进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热情。
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导向性。共青团是高校志愿服务的组织单位,为学生和服务对象提供保障,推动志愿服务活动有序开展。结合社会需求和大学生自身成长需求,设计有内涵的志愿服务活动,发挥大学生的青春力量。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弘扬志愿精神的志愿服务活动,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内涵有一致性,为社会和他人服务,奉献青春力量,以青春梦想化作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从国家层面来讲,“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奋斗目标一致,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建设。从社会层面来讲,“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帮扶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用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养成,践行着道德实践。从个人层面来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准则,指导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提升个人素质,实现自我价值,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志愿服务是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的重要形式。个人的成长成才与祖国和社会的需求相结合,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优秀品质。志愿服务活动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注重实践,使思想教育的过程变得生动,充满活力。化被动的教育模式为主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志愿服务将课堂搬出教室,甚至搬出学校,用社会这个课堂为学生上实践教学课。鼓励青年学生参与社会建设,关注国计民生,满足学生奉献爱心和提升自我的需求。志愿服务活动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特点,引入新观点、新元素,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志愿服务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成果,“西部计划”是我国大学生就业和锻炼自我的重要方式,在志愿服务西部的教育岗位中,我国大学生志愿者主动申请到乡村、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去教学,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农技岗位中,农学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深入乡村,为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帮助。在卫生医疗中,医学志愿者不怕翻山越岭、严寒酷暑,克服一切外部困难,为贫困地区的患者解除病痛。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志愿服务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感受民生,紧密结合专业,充分发挥专长。一方面,大学生志愿服务可以以專业为依托,发挥专业优势,提升志愿服务效果。高校是知识和人才密集的地方,大学生志愿者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通过志愿服务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既服务社会又提升专业技能。自2000年开始,百支博士团“三下乡”志愿服务行动,突出发挥了高学历青年志愿者的知识和技能优势,更好地为农村发展提供了动力。在义诊、支教、法律援助和心理咨询等领域,大学生开展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并在不断扩展专业服务领域,积极探索专业与志愿服务的更好的结合。另一方面,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重大赛事赛会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了平台,大学生用良好的综合素质和精神风貌为各类重大赛事赛会提供志愿服务,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在各类大型活动中成为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展现了国家和城市的形象。
志愿服务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支教活动和敬老爱老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利用暑期和课余时间到乡村小学或者打工子弟学校担任教师,给留守儿童和打工子弟带来知识和温暖,鼓励他们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社区,走进敬老院,教老年人使用电脑和手机,陪伴老年人。大学生帮扶弱势群体,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大学生走进社会、进入社区,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服务社区,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三、积极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作用,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效果
加强志愿服务品牌化建设,扩大志愿服务影响。精心培育植根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将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的项目做大做强。形成更多如“三下乡”、“西部计划”、“四进社区”等品牌的志愿服务活动,各高校应注重对志愿活动的科学管理,加强品牌引导,整合资源、丰富活动形式,推进志愿服务的长效发展。如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坚持十余年,一届又一届学生用自身所学服务边远地区,点亮山区孩子希望之灯。我校“智力西部行”团队,学生们利用暑假,连续6年前往西部山区小学开展支教活动。这些品牌志愿服务活动,更富有感染力,更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
推进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提高志愿服务的“含金量”,通过第一课堂所学,在“第二课堂”实践,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专业优势,组建专业的志愿服务团队,开展专业相关志愿服务活动。我校应用文理学院的法律专业学生,组建的“青春船长”团队、“保护知识产权志愿服务”团队和“青年普法志愿者”团队,开展的一系列专业志愿服务活动,在完成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任务的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校特教学院的“馨翼志愿服务”团队,参与“让爱成长”自闭症儿童家庭关怀项目,深入机构内自闭症儿童家庭,以一对一辅助训练的方式,提供有详细计划的、更有针对性的、更加专业的志愿服务。专业志愿服务将专业学习与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在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社会效应。
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建立完善志愿者登记注册制度,进行统一管理。健全志愿时长登记和认定制度,将志愿服务量化考核,进入“第二课堂成绩单”,成为学生求职的助力。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和分类,不断提到大学生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质量。完善志愿服务奖励机制,进行星级评定,对志愿服务成绩突出的团队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鼓励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 赵珏 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97号北京联合大学(100101)
【摘要】:志愿服务 实践育人 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关心青年一代参与志愿服务,弘扬志愿精神。在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回信中提到:“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志愿服务作为深受大学生喜爱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他们积极健康成长,也是高校思想教育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不断发挥育人功能。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的特点
大学生志愿服务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服务社会和他人的同时参与社会建设,锻炼自己,提升综合素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具有如下特点。
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公益性。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把志愿者精神表述为:是一种在自愿的、不计报酬和收入的条件下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一种无私的奉献行为。大学生通过无偿地付出时间、技能和才智,在奉献中实现自我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公益性集中体现在帮助困难弱势群体、社会公共利益维护、重大赛事赛会服务等方面,以社会实践的形式参与社会服务。
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广泛性。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志愿服务纳入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志愿服务时长。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快速发展,志愿者的数量持续增长,而大学生志愿者作为志愿者群体中的中坚力量参与各项志愿服务活动。有口碑的志愿服务项目经常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活中的一件“必需品”,引领校园新风尚。
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群体性。从大学生从事的志愿服务活动的需求的角度,大多数的志愿服务活动需要多人多次参与,通常都是集体行为。有组织有规划也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可持续性的一项重要保障。多人次的参与,提升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增进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热情。
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导向性。共青团是高校志愿服务的组织单位,为学生和服务对象提供保障,推动志愿服务活动有序开展。结合社会需求和大学生自身成长需求,设计有内涵的志愿服务活动,发挥大学生的青春力量。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弘扬志愿精神的志愿服务活动,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内涵有一致性,为社会和他人服务,奉献青春力量,以青春梦想化作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从国家层面来讲,“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奋斗目标一致,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建设。从社会层面来讲,“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帮扶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用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养成,践行着道德实践。从个人层面来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准则,指导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提升个人素质,实现自我价值,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志愿服务是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的重要形式。个人的成长成才与祖国和社会的需求相结合,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优秀品质。志愿服务活动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注重实践,使思想教育的过程变得生动,充满活力。化被动的教育模式为主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志愿服务将课堂搬出教室,甚至搬出学校,用社会这个课堂为学生上实践教学课。鼓励青年学生参与社会建设,关注国计民生,满足学生奉献爱心和提升自我的需求。志愿服务活动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特点,引入新观点、新元素,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志愿服务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成果,“西部计划”是我国大学生就业和锻炼自我的重要方式,在志愿服务西部的教育岗位中,我国大学生志愿者主动申请到乡村、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去教学,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农技岗位中,农学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深入乡村,为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帮助。在卫生医疗中,医学志愿者不怕翻山越岭、严寒酷暑,克服一切外部困难,为贫困地区的患者解除病痛。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志愿服务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感受民生,紧密结合专业,充分发挥专长。一方面,大学生志愿服务可以以專业为依托,发挥专业优势,提升志愿服务效果。高校是知识和人才密集的地方,大学生志愿者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通过志愿服务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既服务社会又提升专业技能。自2000年开始,百支博士团“三下乡”志愿服务行动,突出发挥了高学历青年志愿者的知识和技能优势,更好地为农村发展提供了动力。在义诊、支教、法律援助和心理咨询等领域,大学生开展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并在不断扩展专业服务领域,积极探索专业与志愿服务的更好的结合。另一方面,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重大赛事赛会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了平台,大学生用良好的综合素质和精神风貌为各类重大赛事赛会提供志愿服务,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在各类大型活动中成为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展现了国家和城市的形象。
志愿服务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支教活动和敬老爱老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利用暑期和课余时间到乡村小学或者打工子弟学校担任教师,给留守儿童和打工子弟带来知识和温暖,鼓励他们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社区,走进敬老院,教老年人使用电脑和手机,陪伴老年人。大学生帮扶弱势群体,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大学生走进社会、进入社区,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服务社区,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三、积极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作用,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效果
加强志愿服务品牌化建设,扩大志愿服务影响。精心培育植根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将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的项目做大做强。形成更多如“三下乡”、“西部计划”、“四进社区”等品牌的志愿服务活动,各高校应注重对志愿活动的科学管理,加强品牌引导,整合资源、丰富活动形式,推进志愿服务的长效发展。如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坚持十余年,一届又一届学生用自身所学服务边远地区,点亮山区孩子希望之灯。我校“智力西部行”团队,学生们利用暑假,连续6年前往西部山区小学开展支教活动。这些品牌志愿服务活动,更富有感染力,更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
推进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提高志愿服务的“含金量”,通过第一课堂所学,在“第二课堂”实践,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专业优势,组建专业的志愿服务团队,开展专业相关志愿服务活动。我校应用文理学院的法律专业学生,组建的“青春船长”团队、“保护知识产权志愿服务”团队和“青年普法志愿者”团队,开展的一系列专业志愿服务活动,在完成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任务的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校特教学院的“馨翼志愿服务”团队,参与“让爱成长”自闭症儿童家庭关怀项目,深入机构内自闭症儿童家庭,以一对一辅助训练的方式,提供有详细计划的、更有针对性的、更加专业的志愿服务。专业志愿服务将专业学习与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在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社会效应。
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建立完善志愿者登记注册制度,进行统一管理。健全志愿时长登记和认定制度,将志愿服务量化考核,进入“第二课堂成绩单”,成为学生求职的助力。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和分类,不断提到大学生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质量。完善志愿服务奖励机制,进行星级评定,对志愿服务成绩突出的团队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鼓励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 赵珏 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97号北京联合大学(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