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历史教学中,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学行为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 教育理念;教学行为;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4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2-0161-01
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它对学生的全面成长,尤其是人格的成长具有非凡的人伦价值。情感教育能使学生更好、更健康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这样的人能有一个健康、快乐的情绪、情感;这样的人能友善地与人相处,能理解、宽容他人;这样的人能对生活、学习、工作充满热情,勇于克服困难;这样的人能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类。因此有人说情感教育就是幸福教育、愉快教育。但需要指出的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统一的,不能人为地去割裂它们。我们既不能简单罗列历史基础知识,也不能空谈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而要从历史教材内容以及历史教学的具体实际出发,概括教材中所包含的历史基础知识,挖掘历史教材潜在的历史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因素。
1 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学行为
在传统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将教材规定的思想观念灌输给学生。其实,人们的知识和思想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选择、创造的过程,是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教学活动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老师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方法的使用,都是为了引导学生能从历史史实和材料的学习中,得出、验证并掌握教材内容的历史结论。这种做法,从传统的教学意识来说,是正确的。但是,以新的课程意识来认识问题,我们就可以发现,这种教学过程完全是为学科教学服务的,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因为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会产生不尽相同的疑问、迷惑、茫然、苦闷或顿悟、开朗、自傲、喜悦等情绪活动,他们希望证实的不仅仅是学科结论,更想证实自己的思维能力。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认识态度。其实,历史学家在进行“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研究过程中,也是充满情感因素的,否则他就不可能得出自己的结论。因此,要调整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程提出要对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和基本技能以及思想、道德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综合理解的同时,要注意考查能力,尤其是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还要求考查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的情感态度。要落实新课程的教育目标,不但需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还要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把教学过程从知识传授、思想灌输改变为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新课程把教学看成是师生交往、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和行为将发生根本的变化。在教学关系上,教学行为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引导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激发积极的学习心理;引导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天赋。这也是教师良好的教学行为的折射。
2 历史课堂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途径
2.1 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情感体验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认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原因和规律,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习历史课程,可以培育学生的历史智慧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世界意识,因此,进行情感教育,首先要提供能满足学生需要的课堂情境。例如:在讲“西安事变”一节时,考虑到学生喜欢看电影、电视这一特点,便在课堂上让学生先看《西安事变》电视剧中“华清池捉蒋”的片断,并让学生简要复述几个情节,然后指出,这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的生动写照,那么张、杨为什么要扣押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结果怎样?影响如何呢?中国共产党对这一事变又持什么态度?为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教师要给予学生系统的学法指导,还要调动学生情感、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再次,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變换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还可使更多的学生有独立观察、思考和参与解决问题的机会。
2.2 诱导,调整学生认知评价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教师要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只有对祖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有深刻的了解,才能产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崇敬之情,进而产生对创造祖国灿烂而悠久的文明和现代经济政治生活文明的人民热爱尊敬之情。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五千年,人才辈出,群星璀灿,在创造物质财富对人类文明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还创造了不朽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教师要用情境感染和劝导方式,通过大量事实,从学生个体需要出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他人、客观看待社会,建立有利与学生健康情感生成的认知评价。
2.3 关爱,使情感教育互动与升华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能力的机会。在课堂上关注到学生基础、智力和爱好特长的不同,使他们都能参与教学活动。教学中的讲述、自学、提问等环节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而且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作业和考核中都从层次性出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对待学生必须以诚相待,要有包容的心态、谅解的胸怀,尊重、接纳和关爱学生,形成双方平等的,真诚的沟通吸收,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达成双方思想、情感、心灵的融合。
总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适时、合理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培养他们面向社会的习惯;才能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关键词】 教育理念;教学行为;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4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2-0161-01
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它对学生的全面成长,尤其是人格的成长具有非凡的人伦价值。情感教育能使学生更好、更健康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这样的人能有一个健康、快乐的情绪、情感;这样的人能友善地与人相处,能理解、宽容他人;这样的人能对生活、学习、工作充满热情,勇于克服困难;这样的人能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类。因此有人说情感教育就是幸福教育、愉快教育。但需要指出的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统一的,不能人为地去割裂它们。我们既不能简单罗列历史基础知识,也不能空谈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而要从历史教材内容以及历史教学的具体实际出发,概括教材中所包含的历史基础知识,挖掘历史教材潜在的历史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因素。
1 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学行为
在传统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将教材规定的思想观念灌输给学生。其实,人们的知识和思想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选择、创造的过程,是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教学活动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老师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方法的使用,都是为了引导学生能从历史史实和材料的学习中,得出、验证并掌握教材内容的历史结论。这种做法,从传统的教学意识来说,是正确的。但是,以新的课程意识来认识问题,我们就可以发现,这种教学过程完全是为学科教学服务的,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因为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会产生不尽相同的疑问、迷惑、茫然、苦闷或顿悟、开朗、自傲、喜悦等情绪活动,他们希望证实的不仅仅是学科结论,更想证实自己的思维能力。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认识态度。其实,历史学家在进行“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研究过程中,也是充满情感因素的,否则他就不可能得出自己的结论。因此,要调整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程提出要对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和基本技能以及思想、道德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综合理解的同时,要注意考查能力,尤其是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还要求考查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的情感态度。要落实新课程的教育目标,不但需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还要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把教学过程从知识传授、思想灌输改变为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新课程把教学看成是师生交往、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和行为将发生根本的变化。在教学关系上,教学行为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引导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激发积极的学习心理;引导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天赋。这也是教师良好的教学行为的折射。
2 历史课堂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途径
2.1 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情感体验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认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原因和规律,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习历史课程,可以培育学生的历史智慧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世界意识,因此,进行情感教育,首先要提供能满足学生需要的课堂情境。例如:在讲“西安事变”一节时,考虑到学生喜欢看电影、电视这一特点,便在课堂上让学生先看《西安事变》电视剧中“华清池捉蒋”的片断,并让学生简要复述几个情节,然后指出,这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的生动写照,那么张、杨为什么要扣押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结果怎样?影响如何呢?中国共产党对这一事变又持什么态度?为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教师要给予学生系统的学法指导,还要调动学生情感、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再次,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變换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还可使更多的学生有独立观察、思考和参与解决问题的机会。
2.2 诱导,调整学生认知评价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教师要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只有对祖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有深刻的了解,才能产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崇敬之情,进而产生对创造祖国灿烂而悠久的文明和现代经济政治生活文明的人民热爱尊敬之情。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五千年,人才辈出,群星璀灿,在创造物质财富对人类文明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还创造了不朽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教师要用情境感染和劝导方式,通过大量事实,从学生个体需要出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他人、客观看待社会,建立有利与学生健康情感生成的认知评价。
2.3 关爱,使情感教育互动与升华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能力的机会。在课堂上关注到学生基础、智力和爱好特长的不同,使他们都能参与教学活动。教学中的讲述、自学、提问等环节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而且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作业和考核中都从层次性出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对待学生必须以诚相待,要有包容的心态、谅解的胸怀,尊重、接纳和关爱学生,形成双方平等的,真诚的沟通吸收,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达成双方思想、情感、心灵的融合。
总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适时、合理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培养他们面向社会的习惯;才能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