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作家蒋殊的新作《重回1937》,是一段真实的历史记录。读罢,心中久久难以平静,这是一首抗日英雄的赞歌,是一部浓缩的中华民族苦难史。
这部书,我是在一个夜里躺着读完的,合卷后才发现枕下湿了一片。起来洗把脸,重新躺下,但怎么也睡不着,沉重的心情一直持续到天明。
常有人问蒋殊:“你为什么执着地书写武乡?”蒋殊的回答是,“那是我的家乡,我美丽而忧伤的家乡。”然而我知道,蒋殊写武乡,又不仅仅因为武乡是她的家乡。武乡是一个特殊的地方,抗战岁月,八路军曾先后五次进驻武乡,驻扎时间长达536天,在那座巍峨的太行山上与敌作战一万多次,歼敌十万余人。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留下了一代开国元勋及将领的光辉足迹,人民军队在这里壮大,民族脊梁在这里挺起,时代精神在这里升华。
武乡,真真正正是八路之都,民族脊梁!
蒋殊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走近那些老兵的,但她没有像大多数媒体人员那样,匆匆走近,匆匆离去。她记得,“当武乡县民政局负责人与我核实采访人员时,提笔划掉两个名字,说是刚刚去世的;又勾出十多个,说这些或卧病在床或因听力记忆已经完全不能沟通。说完后他自己轻轻叹了一声:名单一年比一年短了。”
那是蒋殊沉重的开始,也是读者沉重的起点。她在那一刻觉出这份名单的分量与肩上的责任,读的人何尝不也是心急如焚。我们舒了一口气,蒋殊立即行动起来,她开始与时间赛跑,跟阎王爷抢夺生命,一步一步丈量武乡,一个一个走过这些白发苍苍且苦难深重的老人,一句句聆听那些如烟的往事,抢救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一天天过去,武乡于蒋殊而言,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上的家乡。对那片土地,她由熟悉到陌生,由陌生到疼痛。正如她所言,“每一次采访,都是一堂沉甸甸的课程。每一次倾听之后,都有一种感觉,土地不是我熟悉的土地,村庄也不是我熟悉的村庄。”她一边走,一边叹,“作为一名武乡人,我深感惭愧。我的家乡,原来是这般模样!原来是这般模样?”
那片土地上,由云淡风轻,由单纯的恬静美好变得充满疼痛,以至于她生怕哪一脚下去,就踩着一个年轻战士的尸骨。
蒋殊是知名作家,她的作品上过国内若干大型文学刊物,出版过多部文学著作,也荣获过多项文学奖项。但她从不满足于一己之悲欢,局限于自己的小欢喜、小得意、小舒服中,她的视野越来越宽,内心充满大境界、大天地、大时代。
两年间,蒋殊的足迹涉及武乡县的11个乡镇、30多个自然村,采访数十人……一段段即将消逝的历史碎片,硬是让她这样断断续续拼接起来。她从不提采访的艰辛,跋涉的艰辛,而是担心老兵们的身体。她知道,老兵终究要离开这个世界,但历史不能被带走。所以每一次采访,于她也是一次人生大课,她一遍遍被老兵的深明大义感动,一次次被老兵们身上始终保持的军人威严与尊严打动,一回回被老兵无怨无悔、无欲无求的态度触动。因为谈起战争,忆起战友,老兵们叹息最多的总是:“他们都死了,我怎么还活着?”
這些宝贵的精神,何尝不是蒋殊在老兵身上挖掘给读者的财富。今天,还有多少人知道老兵,还有多少人铭记老兵精神?
这是蒋殊献给家乡人民的质朴情怀!但又不仅仅是献给家乡的一份礼物。因为中国大地上,哪一片土地上没有一个类似的1937?所以,正如她所言,“这是一本献给武乡的书,也是一本献给中国大地的书。”
高尔基说:“我们的感觉,是用皮肉熬出来的。”蒋殊长有一张笑脸,不笑时也像在笑。她对家乡人民怀有深厚的情感,有一颗女儿滚烫的心。她的文字生长于心,全部身心都参与了写作,每个器官都调动起来了,字里行间都透着真情实感。她作品中讲述的故事,都是真实存在的事情,用血肉的文学呈现出来,触动读者神经,引发读者共鸣。使读者通过作品,由生理传达到心里,由感上升到悟,实现了精神飞跃。作品对历史题材的把握和秉持的价值立场,都体现了作家的人生态度、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
合卷沉思,时代的影子仍在眼前萦绕,人们依稀还能看到那些硝烟弥漫的战场、冲锋陷阵的将士……从而产生严肃的思索和对民族历史的探索。
可是,那真的只是一段过往的历史吗?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只是看看这些文字吗?
“孩子们怎么会知道?连我这个从事文字的人,也竟然是在开始写这段历史之后,才知道我的曾祖父,竟是死于日本人之手。
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我们,欠下多少课程?”
爷爷奶奶走了,讲故事的放羊老汉也到另一个世界去了。曾经悲伤的电影,也没有了。哪里都是莺歌燕舞,哪里都是春暖花开。”
蒋殊的叹息,该惊醒多少人?莺歌燕舞、春暖花开的世界,是不是就说明,战争真的远去了,我们不需要铭记了?
记得美国批判实在论倡导者乔治·桑塔亚那说过:“不能铭记历史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所以只有铭记历史与苦难,悲剧才能不再上演。
蒋殊说,“铭记他们,不仅仅只为告慰他们。而是,让我们避免成为他们。不仅仅,只为守护记忆,而是为了反对遗忘!”
是啊,铭记历史,反对遗忘,才是这本书最终要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们从这本书中最该得到的。
历史呼唤伟大的作家,人民呼唤伟大的作品。我们有理由相信,蒋殊的《重回1937》,一定会引起社会热议和各方关注。同时相信,蒋殊还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尹小华,中国作协会员,北京石景山区作协副主席)
这部书,我是在一个夜里躺着读完的,合卷后才发现枕下湿了一片。起来洗把脸,重新躺下,但怎么也睡不着,沉重的心情一直持续到天明。
常有人问蒋殊:“你为什么执着地书写武乡?”蒋殊的回答是,“那是我的家乡,我美丽而忧伤的家乡。”然而我知道,蒋殊写武乡,又不仅仅因为武乡是她的家乡。武乡是一个特殊的地方,抗战岁月,八路军曾先后五次进驻武乡,驻扎时间长达536天,在那座巍峨的太行山上与敌作战一万多次,歼敌十万余人。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留下了一代开国元勋及将领的光辉足迹,人民军队在这里壮大,民族脊梁在这里挺起,时代精神在这里升华。
武乡,真真正正是八路之都,民族脊梁!
蒋殊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走近那些老兵的,但她没有像大多数媒体人员那样,匆匆走近,匆匆离去。她记得,“当武乡县民政局负责人与我核实采访人员时,提笔划掉两个名字,说是刚刚去世的;又勾出十多个,说这些或卧病在床或因听力记忆已经完全不能沟通。说完后他自己轻轻叹了一声:名单一年比一年短了。”
那是蒋殊沉重的开始,也是读者沉重的起点。她在那一刻觉出这份名单的分量与肩上的责任,读的人何尝不也是心急如焚。我们舒了一口气,蒋殊立即行动起来,她开始与时间赛跑,跟阎王爷抢夺生命,一步一步丈量武乡,一个一个走过这些白发苍苍且苦难深重的老人,一句句聆听那些如烟的往事,抢救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一天天过去,武乡于蒋殊而言,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上的家乡。对那片土地,她由熟悉到陌生,由陌生到疼痛。正如她所言,“每一次采访,都是一堂沉甸甸的课程。每一次倾听之后,都有一种感觉,土地不是我熟悉的土地,村庄也不是我熟悉的村庄。”她一边走,一边叹,“作为一名武乡人,我深感惭愧。我的家乡,原来是这般模样!原来是这般模样?”
那片土地上,由云淡风轻,由单纯的恬静美好变得充满疼痛,以至于她生怕哪一脚下去,就踩着一个年轻战士的尸骨。
蒋殊是知名作家,她的作品上过国内若干大型文学刊物,出版过多部文学著作,也荣获过多项文学奖项。但她从不满足于一己之悲欢,局限于自己的小欢喜、小得意、小舒服中,她的视野越来越宽,内心充满大境界、大天地、大时代。
两年间,蒋殊的足迹涉及武乡县的11个乡镇、30多个自然村,采访数十人……一段段即将消逝的历史碎片,硬是让她这样断断续续拼接起来。她从不提采访的艰辛,跋涉的艰辛,而是担心老兵们的身体。她知道,老兵终究要离开这个世界,但历史不能被带走。所以每一次采访,于她也是一次人生大课,她一遍遍被老兵的深明大义感动,一次次被老兵们身上始终保持的军人威严与尊严打动,一回回被老兵无怨无悔、无欲无求的态度触动。因为谈起战争,忆起战友,老兵们叹息最多的总是:“他们都死了,我怎么还活着?”
這些宝贵的精神,何尝不是蒋殊在老兵身上挖掘给读者的财富。今天,还有多少人知道老兵,还有多少人铭记老兵精神?
这是蒋殊献给家乡人民的质朴情怀!但又不仅仅是献给家乡的一份礼物。因为中国大地上,哪一片土地上没有一个类似的1937?所以,正如她所言,“这是一本献给武乡的书,也是一本献给中国大地的书。”
高尔基说:“我们的感觉,是用皮肉熬出来的。”蒋殊长有一张笑脸,不笑时也像在笑。她对家乡人民怀有深厚的情感,有一颗女儿滚烫的心。她的文字生长于心,全部身心都参与了写作,每个器官都调动起来了,字里行间都透着真情实感。她作品中讲述的故事,都是真实存在的事情,用血肉的文学呈现出来,触动读者神经,引发读者共鸣。使读者通过作品,由生理传达到心里,由感上升到悟,实现了精神飞跃。作品对历史题材的把握和秉持的价值立场,都体现了作家的人生态度、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
合卷沉思,时代的影子仍在眼前萦绕,人们依稀还能看到那些硝烟弥漫的战场、冲锋陷阵的将士……从而产生严肃的思索和对民族历史的探索。
可是,那真的只是一段过往的历史吗?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只是看看这些文字吗?
“孩子们怎么会知道?连我这个从事文字的人,也竟然是在开始写这段历史之后,才知道我的曾祖父,竟是死于日本人之手。
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我们,欠下多少课程?”
爷爷奶奶走了,讲故事的放羊老汉也到另一个世界去了。曾经悲伤的电影,也没有了。哪里都是莺歌燕舞,哪里都是春暖花开。”
蒋殊的叹息,该惊醒多少人?莺歌燕舞、春暖花开的世界,是不是就说明,战争真的远去了,我们不需要铭记了?
记得美国批判实在论倡导者乔治·桑塔亚那说过:“不能铭记历史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所以只有铭记历史与苦难,悲剧才能不再上演。
蒋殊说,“铭记他们,不仅仅只为告慰他们。而是,让我们避免成为他们。不仅仅,只为守护记忆,而是为了反对遗忘!”
是啊,铭记历史,反对遗忘,才是这本书最终要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们从这本书中最该得到的。
历史呼唤伟大的作家,人民呼唤伟大的作品。我们有理由相信,蒋殊的《重回1937》,一定会引起社会热议和各方关注。同时相信,蒋殊还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尹小华,中国作协会员,北京石景山区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