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维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动物词谚语。由于维汉两个民族生活环境,选择动物形象的角度不同,构成的谚语形象具有明显的民族特点。因此,在本文中,以动物的特征出发,研究动物谚语的翻译方法问题。
关键词:谚语;动物词
一、直译法
直译法是指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并且不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的基础上,保留原文的形容形象以及民族色彩。事实上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共性或一致性,就动物词语及其文化意义而言,也有着具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感受。因此,对于这类动物词的翻译,可以采用直译法。例如:
黑猫白猫,抓到老鼠的好猫
猫做游戏,老鼠遭殃
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人
羊皮盖不住狼心窝
狐狸长的再媚,猎人也要把它打
有关直译法的例子在维汉著作中也有很多,例如:
(一)“‘牛不喝水强按头’吗?我不愿意,难道,难道杀我的老子娘不成!”(红楼梦,四十六回)
(二)探春说道:“宝姐姐,你还不拧他的嘴?你问问他编派你的话!”宝钗又笑道:“不用问,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四十二回)
3.
铁木耳爷爷说:“真是拿驴子没办法,便向鞭子出气。水没引下来,就像老天爷求雨。”
(三)
“嗨,叫我好找。很急死人啦!”他把材料放到桌子上凄然地说。他面带倦容,显出一副急不可待的神色说:“真是的,‘我急驴不急,我走它要卧’。”
5.
“‘牛犊再撒腿跑,还是离不开草堆’”嘛。爷爷吁了口气说:“只听干打雷,不见雨下来,屁事也没干成。”
采用直译法的好处是既可以保留原句中的动物形象及原文独特的表达手法,传递出原文风格,自然地再现原语的意义及神韵,又不改变其情感色彩,并能丰富译文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些谚语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完全对等,使用直译法简单直白,一目了然。正是由于语言间的相互借鉴为形象再现奠定了基础,在翻译时可以直接译为对应语,有利于文化交流,提高译文的表达能力。
二、意译法
意译是指译文在遣词造句这两方面均用目的语自然的表达形式。有些谚语所用的表达方式如果采用直译,译文很难被读者所接受,也有一部分谚语由于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的缘故,无法直译,又或者有的谚语没有很强的形容,或根本没有形容,这时采用意译会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字面意思是:)名义上是去找阿依里汗,走的路却朝着莎尔汗(试译为:“南辕北辙”。望子成龙就不能说成 ()会让人误会成“希望你的孩子成为魔鬼”,这样就会造成误解和麻烦了。“望子成龙”翻译成),希望孩子成为有专业的人才(就比较合适了。
维汉两个民族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翻译不等量的现象时有发生,使得有些谚语浅显的文字下隐含了深刻的文化寓意,带有浓重的民族色彩。必要时舍弃其形式和修辞,使用意译法翻译,把握其内涵意义,是为了读者能更好的理解谚语所要反应的事实或哲理。
三、替换法
汉语和维吾尔语都有丰富的关于动物的谚语,由于维汉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一种语言中用某一动物来表达的形象,在另一种语言中却可能要用另一种动物形象来表达。这时就需要用替换的方法,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为读者所熟悉的形象,给读者一种生动感、亲切感,使之更加通俗易懂。例如:直译为“一头坏驴带坏一圈马”,如果将其译为“一只老鼠坏一锅好汤”,就更符合汉民族的表达方式。 直接译成“一个土块打两个斑鸠”,还是不能达到贴切汉文化的目的,但经行替换后,译为“一箭双雕”,就更容易理解了直接译成“狼的儿子还狼”如果直接这样翻译的话汉民族有可能不太理解,但进行替换后,译为“猫的儿子还猫”这样更容易就理解力。 字面义为“一口锅里煮不下两只公羊头”,用来形容同一个地方难以同时容纳两个强者。汉语谚语中的“一山不容二虎”。 字面意思是:“老鹰眼里小鸡不是鸟,巴依眼里奴隶不是人”与汉语中的“狗眼看人低”形同意合。字面意思是:“坏人嘴里说不出好话”与汉语中的“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形同意合。字面意思是:“吃奶后形成的性格直到死也不会改变”与汉语中的“狗改不了吃屎”形同意合。
总的来说,有些动物词谚语的象征意义在各个民族中所代表的意义不同,所以在翻译动物词谚语的时候应该要着重注意这一点。如:在某个谚语中一个民族用的是猫或者牛,但不一定另一个民族一定会用这些动物词。所以这时候我们应该要用替换法来翻译。这样既可以带来方便也能拉近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
四、直译加注法
直译法就是按照原语的字面意义直接翻译,然后根据补偿的原则在译文内加注,或译文后加注(附注、脚注或者是尾注)。对于一些带有浓厚民族色彩的谚语,为了保留其鲜明的民族特色,翻译时应保留其直译,使喻义清新,形象逼真。以《红楼梦》为例:
1.平儿说道:“‘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没人伦的混账东西,起这样的念头,叫他不得好死!”。
2.但只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呢。凭他怎么样,你老拔一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哩。
在维吾尔语著作中还有一些直译加注法的例子:
3.
后妈看在眼里,笑得前仰后合。常言道,猫做游戏,老鼠遭难。父亲一回到家,后娘就告我们的状:他们把馕偷出去喂狗啦,到泥堆里把衣服弄脏啦!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谚语可以用直译加注法,例如:(披着羊皮的恶狼);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杀鸡给猴看 。
五、结束语
谚语是一种语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锤炼出来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是语言核心的精华。在翻译时,可能会找到与其相对应的译语,但有时却难以找到。因此就决定了两种谚语翻译方法的多样性,无论采用哪种翻译方法,都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谨慎对待,灵活处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准确、完整地传递给译文读者其所承载的信息,才能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参考文献:
[1]王德怀.维吾尔谚语翻译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2]新疆大学中语系.维汉词典[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
[3]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4]柯尤慕·图尔迪[M].新疆人民出版社,1974.
[5]马俊民、刘发俊.克孜勒山下[M].新疆人民出版社,1975.
[6]张勇.维吾尔谚语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5.
关键词:谚语;动物词
一、直译法
直译法是指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并且不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的基础上,保留原文的形容形象以及民族色彩。事实上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共性或一致性,就动物词语及其文化意义而言,也有着具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感受。因此,对于这类动物词的翻译,可以采用直译法。例如:
黑猫白猫,抓到老鼠的好猫
猫做游戏,老鼠遭殃
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人
羊皮盖不住狼心窝
狐狸长的再媚,猎人也要把它打
有关直译法的例子在维汉著作中也有很多,例如:
(一)“‘牛不喝水强按头’吗?我不愿意,难道,难道杀我的老子娘不成!”(红楼梦,四十六回)
(二)探春说道:“宝姐姐,你还不拧他的嘴?你问问他编派你的话!”宝钗又笑道:“不用问,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四十二回)
3.
铁木耳爷爷说:“真是拿驴子没办法,便向鞭子出气。水没引下来,就像老天爷求雨。”
(三)
“嗨,叫我好找。很急死人啦!”他把材料放到桌子上凄然地说。他面带倦容,显出一副急不可待的神色说:“真是的,‘我急驴不急,我走它要卧’。”
5.
“‘牛犊再撒腿跑,还是离不开草堆’”嘛。爷爷吁了口气说:“只听干打雷,不见雨下来,屁事也没干成。”
采用直译法的好处是既可以保留原句中的动物形象及原文独特的表达手法,传递出原文风格,自然地再现原语的意义及神韵,又不改变其情感色彩,并能丰富译文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些谚语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完全对等,使用直译法简单直白,一目了然。正是由于语言间的相互借鉴为形象再现奠定了基础,在翻译时可以直接译为对应语,有利于文化交流,提高译文的表达能力。
二、意译法
意译是指译文在遣词造句这两方面均用目的语自然的表达形式。有些谚语所用的表达方式如果采用直译,译文很难被读者所接受,也有一部分谚语由于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的缘故,无法直译,又或者有的谚语没有很强的形容,或根本没有形容,这时采用意译会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字面意思是:)名义上是去找阿依里汗,走的路却朝着莎尔汗(试译为:“南辕北辙”。望子成龙就不能说成 ()会让人误会成“希望你的孩子成为魔鬼”,这样就会造成误解和麻烦了。“望子成龙”翻译成),希望孩子成为有专业的人才(就比较合适了。
维汉两个民族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翻译不等量的现象时有发生,使得有些谚语浅显的文字下隐含了深刻的文化寓意,带有浓重的民族色彩。必要时舍弃其形式和修辞,使用意译法翻译,把握其内涵意义,是为了读者能更好的理解谚语所要反应的事实或哲理。
三、替换法
汉语和维吾尔语都有丰富的关于动物的谚语,由于维汉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一种语言中用某一动物来表达的形象,在另一种语言中却可能要用另一种动物形象来表达。这时就需要用替换的方法,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为读者所熟悉的形象,给读者一种生动感、亲切感,使之更加通俗易懂。例如:直译为“一头坏驴带坏一圈马”,如果将其译为“一只老鼠坏一锅好汤”,就更符合汉民族的表达方式。 直接译成“一个土块打两个斑鸠”,还是不能达到贴切汉文化的目的,但经行替换后,译为“一箭双雕”,就更容易理解了直接译成“狼的儿子还狼”如果直接这样翻译的话汉民族有可能不太理解,但进行替换后,译为“猫的儿子还猫”这样更容易就理解力。 字面义为“一口锅里煮不下两只公羊头”,用来形容同一个地方难以同时容纳两个强者。汉语谚语中的“一山不容二虎”。 字面意思是:“老鹰眼里小鸡不是鸟,巴依眼里奴隶不是人”与汉语中的“狗眼看人低”形同意合。字面意思是:“坏人嘴里说不出好话”与汉语中的“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形同意合。字面意思是:“吃奶后形成的性格直到死也不会改变”与汉语中的“狗改不了吃屎”形同意合。
总的来说,有些动物词谚语的象征意义在各个民族中所代表的意义不同,所以在翻译动物词谚语的时候应该要着重注意这一点。如:在某个谚语中一个民族用的是猫或者牛,但不一定另一个民族一定会用这些动物词。所以这时候我们应该要用替换法来翻译。这样既可以带来方便也能拉近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
四、直译加注法
直译法就是按照原语的字面意义直接翻译,然后根据补偿的原则在译文内加注,或译文后加注(附注、脚注或者是尾注)。对于一些带有浓厚民族色彩的谚语,为了保留其鲜明的民族特色,翻译时应保留其直译,使喻义清新,形象逼真。以《红楼梦》为例:
1.平儿说道:“‘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没人伦的混账东西,起这样的念头,叫他不得好死!”。
2.但只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呢。凭他怎么样,你老拔一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哩。
在维吾尔语著作中还有一些直译加注法的例子:
3.
后妈看在眼里,笑得前仰后合。常言道,猫做游戏,老鼠遭难。父亲一回到家,后娘就告我们的状:他们把馕偷出去喂狗啦,到泥堆里把衣服弄脏啦!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谚语可以用直译加注法,例如:(披着羊皮的恶狼);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杀鸡给猴看 。
五、结束语
谚语是一种语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锤炼出来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是语言核心的精华。在翻译时,可能会找到与其相对应的译语,但有时却难以找到。因此就决定了两种谚语翻译方法的多样性,无论采用哪种翻译方法,都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谨慎对待,灵活处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准确、完整地传递给译文读者其所承载的信息,才能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参考文献:
[1]王德怀.维吾尔谚语翻译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2]新疆大学中语系.维汉词典[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
[3]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4]柯尤慕·图尔迪[M].新疆人民出版社,1974.
[5]马俊民、刘发俊.克孜勒山下[M].新疆人民出版社,1975.
[6]张勇.维吾尔谚语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