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俯冲的轰鸣声,飞机在肯尼迪国际机场上空盘旋了片刻,轻巧地降落了。在乘务员指引下,我和妈妈随着拥挤而有序的人群缓缓地走出机舱。没有期待中那满眼涌来的金发碧眼,但耳边听到的已不再是中文。
我知道我已经来到异国他乡。
长蛇般的人群缓缓地走向海关检查处。
护照、递表、核实、指纹、敲章,经过繁复的出关入关检查,我们终于踏上了出关大厅的地毯,四周静寂无声,只有不远处行李传输转盘的转动声提醒着我们美国的旅程不过刚刚开始。
先期抵美的爸爸已经在乘客出口处等候多时。玻璃门外是初秋黯淡的天色,潮湿阴凉的地面,一副骤雨初歇的模样。轻轨列车呼啸着停在了机场边的站台上。推开出口处的转门,一阵凉爽的秋风吹来,让我想起刚刚离开的仍是热夏的上海。
这——就是纽约么?
我在心里小声问自己。
在旅行家的描述里,纽约是一座国际大都市,是全球文化、艺术和娱乐中心;在经济学家的眼里,它是美国、更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在地理学家的地图上,它位于纽约州东南哈得逊河口,濒临大西洋,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极佳的人文环境成就了这座城市的辉煌。而在历史学家的研究里,纽约城市的发展史是由五个区的形成和建设写就的:曼哈顿(Manhattan)、布鲁克林(Brooklyn)、布朗克斯(Bronx)、皇后(Queens)和斯塔滕岛(Staten Island),它以828.8平方公里面积繁荣的沃土接纳了超过800万人口的本土居民和来自180多个国家的大量移民。
是的,这就是经常被人们亲昵地称为“大苹果”(The BigApple)的纽约,是我们一家将要共同生活学习一年的城市。
在乘车经过新泽西郊外的旷野时,在高楼林立的纽约城中迷惘地抬头辨认方向时,在运行了数百年的地铁站中穿梭寻找回家的那班列车时,我总想寻找到一些关于纽约究竟为什么叫做大苹果的信息。为什么它不叫大鸭梨呢?我查阅了许多资料想解开这个谜题,仍是不知所以。有人说:有一年加州苹果欠收,外销告急,于是纽约苹果解了加州的燃眉之急。纽约人引以为傲,从此称纽约为“大苹果”。也有人说:纽约经济衰退时,许多银行家和名门失业,穷困潦倒,只得载着一袋袋苹果到大街上卖。似乎是苹果在纽约经济发展中扮演相当重要角色,进而市政府大力推行这个名词代表纽约。还有人说,上世纪30年代爵士乐大行其道时,有乐手大唱:成功树上苹果何其多,但如果你挑中纽约市,你就挑到了最大的苹果!
依我看来,纽约就像一只令人垂涎欲滴的大苹果,人人都想咬上一口。
估计这就是纽约“大苹果”的来历吧。
入学伊始
对我来说,到纽约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择校上学。
因为来纽约较迟,择校也就显得格外匆忙。我于8月30日抵达纽约,如果9月1日开学的话,肯定赶不上开学日了。幸好劳动节帮了我大忙(美国的劳动节是在9月的第一个星期一,2006年的劳动节在9月4日),让我能在9月5日全美中学开学日的那天,从容地加入到入学行列。
我家住在布朗克斯区东194街。打前站的爸爸已经弄清楚附近有3所中学,一所是初中,一所是女子高中,一所是莱曼局中(Lehmma High School)。只有莱曼高中符合我的要求。这里中学分级与中国略有不同,初中含6-8年级,高中含9-12年级。我在上海上初三,相当于美国的9年级,得上高中。想到初中生一下子就要变成高中生时,我心里也觉得蛮有意思,仿佛一夜之间自己长大了许多,占了美国的便宜。
纽约高中分为私立和公立。私立学校学费不菲,一学年平均为2.72万美元,高者达3万多美元,有的甚至已经和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的学费不相上下,费用之高让人瞠目结舌。唉,我可上不起这样的学校!公立高中是免费的,但并不意味着公立学校教学质量都很差。相反,有些公立高中赫赫有名,如纽约的7所特色高中。这7所高中有的以科学、数学、信息技术为其特色,有的以美国研究为特色。它们都是根据一门竞争性极强的考试成绩来录取学生。这项考试称为“特色高中入学考试”,包括数学和语言两个部分。妈妈曾想让我去一显身手,可我考虑到来美时间不长,语言关未过就打了退堂鼓。
此外,纽约还有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高中,也有以视觉艺术、表演、乐器为主的高中。这些高中在录取学生时主要参考学生8年级的综合成绩、标准考试成绩和学生出勤情况,有的则要进行面试,或写一篇小论文,有的学校规定申请者前一年级的各科成绩须达到80-100分。看来,在纽约想上好中学也要“过五关、斩六将”!
余下的大多数高中则是按照学区采取就近入学的原则,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上学,我所上的莱曼中学就是属于这样的性质。
经过两次的实地勘查,爸爸总算弄清了莱曼高中的具体位置、交通情况和入学要求等。按照学校的要求,爸妈带我到布朗克斯教育局办理注册手续。注册时先要看护照、2019表(这是一证明在美合法身份的表格)、体检表和免疫接种表,然后填写登记表。我印象最深的是检查免疫证书,尤其是麻疹、白喉、腮腺炎、小儿麻痹症等证明,缺一不可。美国教育管理当局安全意识很强,非常重视学生健康情况,预防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如果体检材料不合格或不完整的话,学生是不能入学的。从北京来纽约大学任教的刘先生就忘了带儿子的健康免疫证明,结果他儿子只得打道回府了。
拿到教育局的注册证明后,我就立即赶往莱曼高中报到。在递交免疫证明、原有的学习成绩单等一系列材料之后,学校一位负责课程安排的老师帮我一起选了本学期的课程。有些课程是必修的,有些则可以自己的兴趣选择。尘埃落定,主管老师终于微笑着向我递来一张表格——表明我已是一名在莱曼高中注册过的学生。开学时,我需要用这张注册表换取课程表。虽然知道课程表上不外乎数学、英语、历史、生物、美术、计算机、体育等,但我心里还是很好奇,纽约的中学课堂和国内会有什么不同呢?
莱曼高中离我家约2公里的路程,乘地铁仅有4站路,步行则要一刻钟。开学后我申请了地铁卡。有了学生地铁卡每天可以免费乘3次,也就是一来一回,还有一次备用应急。有一次,我的地铁卡出了故障,在我重新申请时,老师发现我家离学校不是很远,不能享受免费地铁卡,于是就换给我一张公交车卡,但公交车总是不太准时,等候的时间太长,所以我干脆不乘车了,每天步行到校,权当是锻炼身体。
纽约公立学校都提供免费早餐,家庭年收入在2万美元以下的学生可享受免费午餐,高于此标准的学生则享受优惠午餐。我每天交25美分就可以在学校享受午餐,体验一下在美国少年文学和影视中著名的中学午餐——著名在其营养,更著名在其难吃——以美国快餐文化的标准,我偶尔也品尝一下早餐。
9月5日,我正式开始了我的美国中学之旅。
生活在莱曼
莱曼高中,一切都很新奇!早晨8点钟开始上课。天哪,第一节课竟然是体育课。当时纽约已经入秋,因为是早晨,更是秋意撩人,室内暖气充足,室外已是秋寒阵阵。全队10多名橄榄球员匆匆换上统一的球衣冲进球场,相比其他球队,我们队显得格外有精神。 在上海时,我从来没有打过橄榄球,只是在电视上看过一些比赛的片断。我第一次上场还是有点发怵,橄榄球是一项非常激烈的运动,队员之间经常会发生身体的冲撞。幸好爸爸平时教导我的“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游击战略,避免了伤害的可能,看来中国的游击战策略在美国的橄榄球比赛中派上了大用场。我们队在三个班的两次联赛中全部夺冠。橄榄球的比赛让我体会到了团队精神,也看到了美国同学在球场上不怕跌倒、不怕疼痛的拼搏劲,但有时也会看到“流血”事件发生。班上有一位同学在第一次练习中手部骨折,有很长一段时间没能回到绿茵场。
这里每天每节课的课程安排是固定的,从时间安排来看,没有主课、副课之分,任何科目每周的课时一样多。唯一的缺点,大概就是太单调了,我估计如果我们的教改也这样改的话,一定是主课老师觉得课太少,副课老师的课太多。
美国高中校园里也有一些黑暗的阴影。我听班主任老师丹尼尔丝讲纽约、洛杉矶和加州等地的校园有两大帮派:cripps和Bloods。学生在加入这些帮派之前必须要干几件坏事,这对学校来说也是个巨大的困扰。对于他们,我奉行的一个原则是惹不起,躲得起。我初来乍到,处处都要小心翼翼,以免惹上麻烦。有一次我和一位中国同学在学校餐厅吃饭,对面的两位黑人同学有说有笑,结果不慎袖子上沾到了番茄酱,我身旁的同学忍不住偷笑了一下,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黑人同学跳了起来质问:“你到底在看什么?”还威胁我的同学如果还笑他的话,就叫人来揍他。幸亏我那同学也很强壮,两人针尖对麦芒了几分钟,很有一副愤怒少年的样子。
莱曼高中里大多数学生是黑人和西班牙裔拉美人,白人和亚裔只占少数,因此学校里面听到的除了英语还有西班牙语,完全出乎了我的想象!后来得知,这一地区聚居着大量的来自波多黎各、洪都拉斯、古巴等地区的西班牙裔居民。许多学生课后都用西班牙语交流,我也稍稍学了一点,与他们打打招呼。正因为英语不是大多数学生的母语,所以莱曼高中设有ESL课程。
相对于我后来就读的灯塔高中,莱曼高中的学习非常轻松。他们这里一个学期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结束后都有一张成绩单,它是根据7门课的考试、作业、课堂参与、课题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察的结果。我第一阶段的总评成绩是84分。第二个和第三个阶段的成绩平均都在93-94分。比较惨的是英语,老师刚开始把我放在ESL-1班,后来老师发现我的英语程度远远高于这个班的水平,又把我转到ESL-5班,可上了没有多久,发现这个班所教授的仍不能满足我的需要。于是,我就参加一个ESL班转出考试,合格后就转到9年级英语班。这是专门为9年级学生参加州英语统考而设置的课程,授课的内容、方式和难度都与ESL班不同。到了9年级英语班,我一时还不太适应这个班的节奏,考试只得了80分。唉,这是我最低的一个分数了。不信,我说给你听:生物课因为每天都去所谓的“辅导课”,每去一次考试加5分,而考试成绩也在90分左右,结果加上附加分次次考试高于100分,感觉飘飘然了,感谢老师,总评给了个95分。电脑课先学的是Excel,记得上初一时已经学了一年了,老手;后来新学QuickBasic,好像是比尔·盖茨和谁创造的,感觉也很不错。美术嘛,说实话这是我的强项,考试也拿了个100分,结果发成绩单那天老师对我说,我是他几个高分中的一个,综合成绩也就是92分吧,我还以为能在95分以上呢,有一点点的失望。数学第一阶段99分,第二阶段稍有退步,97分。历史,很不好意思,100分,主要是基础好帮了忙,还有出勤的额外加分。其实出勤还是很重要的,出勤就表明着你的态度。我的出勤是月月满,为此还上了学校的光荣榜呢。
和美国大多数学校一样,莱曼高中每节课45分钟,课间休息5分钟留给学生“跑教室”,而老师有自己固定的教室,这种方式导致了许多学生都没有时间上洗手间!于是所有的老师都有一个“通行证”的牌子,上面写着上课的科目、姓名以及“通行证”的时效。如果你想在上课时去洗手间,只要告诉老师一声你拿了牌子,就可以了。但上课的前10分钟和下课前的10分钟,洗手间的门都是锁着的,真是件怪事!这是为了防止什么呢?起先我不明白,后来了解到有些学生借去洗手间的机会,中途开溜了,这也许是纽约每天有15%的学生逃课的原因之一吧,还有学生可能会躲在洗手间里做违法的事。为了防止这类事情的发生,学校就采取使用“通行证”的做法。但是,这种做法给学生带来了不少麻烦。有时候,比如午餐后你想去洗手间,但门却是锁着的,那真是痛苦的煎熬啊!(声明一下,我还没有经历过如此悲壮的事件。)在中国更不会有这种事情发生,谁会去把洗手间给锁起来啊,要锁也是锁教室嘛!
转学:从布朗克斯到曼哈顿
我在莱曼高中慢慢悠悠地度过了来纽约二分之一的时光。当爸爸带来了我们要搬到曼哈顿下城纽约大学校园的消息时,我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毕竟我在莱曼高中已经有了一个朋友圈,所有事物都熟悉了。但有句话说:不到外滩就不算到过上海,在纽约也是同样的,不到曼啥顿就不算到过纽约。我们的新家有非常好的地理位置,东临百老汇大街,西靠美国大道——第六大道,北面是历史悠久的华盛顿广场公园,南面则是多少美国人渴望的酒吧、文人、艺术家聚集的场所——SOHO区。美国历史上很多有名的作家、艺术家、如马克·吐温、爱伦·坡等都曾在这里居住过。这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太诱人啦,而且离我爸在纽约大学的办公室只有5分钟的路程。于是圣诞节前,我们终于从布朗克斯搬到了这里——华盛顿广场2村。但这给我上学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从这里出发到莱曼高中,路上就要花费1个多小时,来回就要将近3个小时。这太浪费时间了。于是,我在这个学期结束后转到曼哈顿上学。
在一次邂逅中,我认识了莱曼高中的校长利德先生(Mr·Leder)。他是一个有着高鼻梁,一头银发的中年人。他对工作十分认真,每天都要在听课上花大量的时间。一次上美术课时,上课铃还没响,利德先生来到我们的教室。他与任课老师和同学打过招呼后就到教室后排就座,只见他拿着厚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了笔记,还细心地记下了迟到和缺席的情况。上课时,美术老师向校长提及初来乍到的我,说我绘画完成的质量好,把我表扬得十分不好意思。利德先生听后与我握手寒暄,问及我的近况和其他课程表现。也许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每当他在走廊里与我相遇,他都会热情地上前问好和询问我是否适应了学校等等,让我心里感到一阵温暖。
当利德先生听说我要转学时,欣然为我写推荐信。本来他和曼哈顿下城的一所高中有所联系,可该校不收插班生,所以又把我推荐给了灯塔高中(Beacon High School)。
当我们在春假中去莱曼高中核实转校的情况时,我所有资料已经转到了灯塔高中的网络体系之中。唯一要做的只是拿免疫证书和成绩单等一些文件,再填一张“为什么离开莱曼高中”的表格,就一切OK了。
期末如同天边的一片浮云,不经意间匆匆来了,又匆匆走了。伴随着纽约的第一场小雪,我离开了莱曼高中。由于校长的鼎力相助,我转到了曼哈顿区的灯塔高中。估计,我今年再也回不到布朗克斯了。再见了,莱曼高中!再见了,莱曼雄狮!
灯塔高中位于曼哈顿中部的61街,西临哈得逊河,东靠中央公园西南角的哥伦布圈,置身于以林肯艺术中心为主的文化圈内,面对着复旦大学(Fordham University)。灯塔高中以艺术和信息技术教育为特色,在纽约公立学校里名列前茅。学生的数学、英语在州统考合格率都在95%左右以上,学生的毕业率也在95%左右,相比而言,纽约市差的学校毕业率仅有40%-50%,数学、英语的考试合格率只有30%-40%左右。所以,只有经过严格的选拔才能进入这样一所学校。我得好好学习,不辜负利德先生的厚爱! 作业如海,灯塔做伴
从外观上来看,灯塔高中并不起眼,它置身于一排高大的建筑物之间。站在西61街头,你可以看到校门前的美国国旗迎着哈得逊河吹来的微风徐徐招展,走近才能发现大门旁的墙面上镶嵌着由彩色马赛克组成的校名以及学校的标识。没有富丽堂皇的大门,也看不见国内校园里常见的大型运动场、塑胶跑道,但进入大楼后却别有洞天:橱窗里陈列着骄人的奖杯、学生的摄影和绘画作品、杰出校友的介绍以及各种色彩斑斓的海报,整个大楼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和韵律。
每天上学,当我从59街下车,穿过时代华纳公司大楼,经过哥伦布圈,欣赏着风格各异的大楼橱窗里陈列的艺术、时尚展品时,我在想,正是这样一个艺术中心区,浓厚的、艺术氛围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灯塔高中学子的心田。
学习生活是愉快的,但要在灯塔高中做一名好学生是很辛苦的。灯塔高中和莱曼高中不同,每天的课程都是轮换着的,身上必须随时带着课程表,以便查找不同的教室。
与莱曼高中不同,灯塔高中每天只有5节课,英语、数学、艺术(美术/戏剧)、世界历史、科学,如果加上每周一次“班会课”,共有6门课程。物理、化学和生物合并为“科学”;而历史、地理这两门则结合成了“历史”。
美国教育对中国的历史十分重视,它把中国的地理、朝代和丝绸之路以及郑和下西洋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但却缺乏对现实中国的认识,他们的认知几乎仍停留在一个“从汉、唐盛世衰落变为非常贫穷的共产主义国家”。历史老师莫斯科先生时刻关心天下局势,但我却感觉到他是个愤世嫉俗的人,对世界现状总流露出不满,包括对美国的民主和自由,他总是以“我不发表个人看法”来掩盖他内心的想法。另外,艺术一科还分为两课时美术和两课时舞蹈/戏剧,老师自己写剧本让学生表演,这既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带来了许多乐趣。
我感觉灯塔高中同学人人都很勤奋。他们或幼稚或成熟的面孔下都有一颗颗上进的心,大概是因为他们都是经过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早已领会了“高分数,好前途”(HigherScore,Brighter Future——这是我在地铁车厢里看到的一句广告词)的真谛了。
灯塔高中老师布置的作业非常之多。例如,英语老师要求我们平均每天阅读两章小说,从《骨头的规则》到现在的《以撒玛利》,这些都已成为每天的常规了。英语的阅读量和生词量,估计能赶上中国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程度。这对我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频频出现的生词让我头晕眼花,有时还不能完成任务。更有甚者,历史课老师每天要求我们阅读《纽约时报》头版,并回答相关问题。这真是让我雪上加霜。作业如海,灯塔做伴。可是班上的同学总能毫不费力、绰绰有余地完成这样或那样的任务,不管是阅读、写作,还是做课题、板报,大都能让老师满意。虽然英语是他们的母语,但阅读速度之快和完成质量之高仍让我非常吃惊,也许我在说中文时,他们也同样很吃惊吧。
和莱曼中学一样,这里的老师们也毫不吝啬地找机会表扬、鼓励学生或以增加额外分数来激励学生学习。记得在第一阶段学习结束后,学校召开家长会。我由于英语听力和表达上还比较薄弱,所以课堂参与度不够高,但老师给予的反馈意见仍是非常积极的,他们说我作业完成得很好,学习动力强。历史老师对我爸妈说:“虽然刚开学时他不太发言,但现在课堂参与很积极,尤其讲到中国历史时,他会指出书中或我讲的不对之处,他很优秀。”美术老师经常对我竖起大拇指,和蔼可亲地说:“博,干得好!”
表扬、鼓励大概是美国老师的普遍做法。记得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新闻报道,初冬纽约一所学校的校长为了激励学生多读书,许诺在房顶上过夜。该校长对全校孩子讲:“如果你们一年里读完25000本书,我就去房顶上睡觉。”于是全校孩子欣喜若狂,为了看校长如何在房顶过夜,拼命地读书。孩子们完成任务后,校长在孩子们欢呼声中带着铺盖到房顶上睡觉。美国还是有美国的手段的。
做课题
在上课的同时,老师会不时地安排一些课题让我们来完成。在中国大多都是三四人完成一个课题,而这里必须每个人做一个很大的板报。所以每到周一上学时,你就会看到许多人都拿着个长长的卷筒。我在莱曼中学时候只做过一个板报,是历史的课题,我驾轻就熟地选了咱们中国作为研究对象,那时我还不了解他们做课题的“规矩”,只是下载了一些资料。看到其他同学手中都有个“金箍棒”,不觉有些心慌。幸好我还算历史老师的得意门生,她很给我面子,给我的课题打了90分,我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在灯塔高中,我的第一个课题是关于血汗工厂(sweatshop)。其实也不能说是研究血汗工厂,主要是让我们研究全球化的影响,如果研究一个产品就要包括这个产品上的每一个部件或成分的来源(比如说做某一个品牌的服装课题,就要包括服装上的钮扣产地),原产地的国内生产总值、劳工待遇等等,麻烦得很。我看着课题发了老大一会儿的呆也没想出来到底选择哪种产品比较好:星巴克咖啡的材料倒是挺全的,但最重要的是我看了半天连它到底是不是美国制造也不知道,况且哪有公司会明确地告诉大家他们公司员工薪水多少、待遇多好呢?只能放弃。
老师还建议我们做手机,可是手机上的零件很多:外壳、屏幕、键盘、芯片,还有网卡等等,说不定还得加上手机链和套子。除了手机的部件让我眼花缭乱之外,我还担心做完这个手机的课题后我一辈子都不会买手机了,因为我已经把手机制造的黑幕都了解了。最后在网上浏览了半天,我决定做有关耐克运动鞋的课题。
这个课题对我来说较为轻松。虽然老师只要求写2页,我准备了18页材料。这让同学们对我刮目相看。同时老师还要求画一张世界地图来配合课题,这样我又花去了一整天的时间。令人不安的是,当我完成了这幅迄今为止我创作的最大的作品时,却突然发现我们的邻国——俄罗斯的面积被我严重地“瘦身”了。不过当我忐忑不安地走进教室时,却发现许多同学竟然匪夷所思地画了外星球地图,这让我心里多少还有些安慰。
英语老师的作业除了每天阅读两章小说外,还要做读书笔记,同时也要做一些课题,但相比之下,显然就比较容易了,大多也是画画图片、粘粘贴贴、看看小说、品品人生,怡然自得。
尾声
在纽约,我最大的感受还是他们的师生关系。我在莱曼高中时,许多同学一进教室,就是先和老师猛烈地握手,亲切之情溢于言表:“伙计,怎么样?”虽然他们不及格的照样不及格,但朋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老师和同学都可以称兄道弟了,还有什么不敢发言的?虽然灯塔高中的学风严谨一些,但师生关系还是非常融洽的,有时还和老师嘻嘻哈哈打成一片,这在美国学校里是十分自然的。
还有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美国老师究竟对中国学生的数学水平了解多少?入学时两校的老师都说知道中国来的学生数学特好,但真到分班的时候却还是把我往中低级班里分。特别是莱曼高中,我在那里竟然每天只能复习一元一次方程。但当我向老师提出换班时,他非要我拿出在美国的数学成绩单,这不是欺负我新来的吗!在那个班成天复习加乘法原理,这对我来说简直就是浪费时间,践踏生命。不过在灯塔高中情况稍微好一些,数学老师很快就发现我是一个一直考满分的同学。经过几次谈话我就从原来较低的代数Ⅱ升到了微积分预备班,让我进入了最适合我的班级。
我们全家将于2007年仲夏回国。在美学习时间仅有一年,我又曾先后在两所学校就读,陌生和孤独感偶尔也会爬上心头,但频频尝到在班上做第一的感觉,心中还是十分惬意。我也改变了以往对于“美国不重视基础教育”的认知,“高分数,好前途”不仅是中国也是美国教育的座右铭。只是在美国,分数不是仅仅根据单一的考试成绩来定,它还包括学生的许多方面。看来,不管国内还是国外,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学生们的第一要务。
哲学家冯友兰说过,人,往往要说很多话才能归于缄默。看来,我也是如此。
我知道我已经来到异国他乡。
长蛇般的人群缓缓地走向海关检查处。
护照、递表、核实、指纹、敲章,经过繁复的出关入关检查,我们终于踏上了出关大厅的地毯,四周静寂无声,只有不远处行李传输转盘的转动声提醒着我们美国的旅程不过刚刚开始。
先期抵美的爸爸已经在乘客出口处等候多时。玻璃门外是初秋黯淡的天色,潮湿阴凉的地面,一副骤雨初歇的模样。轻轨列车呼啸着停在了机场边的站台上。推开出口处的转门,一阵凉爽的秋风吹来,让我想起刚刚离开的仍是热夏的上海。
这——就是纽约么?
我在心里小声问自己。
在旅行家的描述里,纽约是一座国际大都市,是全球文化、艺术和娱乐中心;在经济学家的眼里,它是美国、更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在地理学家的地图上,它位于纽约州东南哈得逊河口,濒临大西洋,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极佳的人文环境成就了这座城市的辉煌。而在历史学家的研究里,纽约城市的发展史是由五个区的形成和建设写就的:曼哈顿(Manhattan)、布鲁克林(Brooklyn)、布朗克斯(Bronx)、皇后(Queens)和斯塔滕岛(Staten Island),它以828.8平方公里面积繁荣的沃土接纳了超过800万人口的本土居民和来自180多个国家的大量移民。
是的,这就是经常被人们亲昵地称为“大苹果”(The BigApple)的纽约,是我们一家将要共同生活学习一年的城市。
在乘车经过新泽西郊外的旷野时,在高楼林立的纽约城中迷惘地抬头辨认方向时,在运行了数百年的地铁站中穿梭寻找回家的那班列车时,我总想寻找到一些关于纽约究竟为什么叫做大苹果的信息。为什么它不叫大鸭梨呢?我查阅了许多资料想解开这个谜题,仍是不知所以。有人说:有一年加州苹果欠收,外销告急,于是纽约苹果解了加州的燃眉之急。纽约人引以为傲,从此称纽约为“大苹果”。也有人说:纽约经济衰退时,许多银行家和名门失业,穷困潦倒,只得载着一袋袋苹果到大街上卖。似乎是苹果在纽约经济发展中扮演相当重要角色,进而市政府大力推行这个名词代表纽约。还有人说,上世纪30年代爵士乐大行其道时,有乐手大唱:成功树上苹果何其多,但如果你挑中纽约市,你就挑到了最大的苹果!
依我看来,纽约就像一只令人垂涎欲滴的大苹果,人人都想咬上一口。
估计这就是纽约“大苹果”的来历吧。
入学伊始
对我来说,到纽约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择校上学。
因为来纽约较迟,择校也就显得格外匆忙。我于8月30日抵达纽约,如果9月1日开学的话,肯定赶不上开学日了。幸好劳动节帮了我大忙(美国的劳动节是在9月的第一个星期一,2006年的劳动节在9月4日),让我能在9月5日全美中学开学日的那天,从容地加入到入学行列。
我家住在布朗克斯区东194街。打前站的爸爸已经弄清楚附近有3所中学,一所是初中,一所是女子高中,一所是莱曼局中(Lehmma High School)。只有莱曼高中符合我的要求。这里中学分级与中国略有不同,初中含6-8年级,高中含9-12年级。我在上海上初三,相当于美国的9年级,得上高中。想到初中生一下子就要变成高中生时,我心里也觉得蛮有意思,仿佛一夜之间自己长大了许多,占了美国的便宜。
纽约高中分为私立和公立。私立学校学费不菲,一学年平均为2.72万美元,高者达3万多美元,有的甚至已经和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的学费不相上下,费用之高让人瞠目结舌。唉,我可上不起这样的学校!公立高中是免费的,但并不意味着公立学校教学质量都很差。相反,有些公立高中赫赫有名,如纽约的7所特色高中。这7所高中有的以科学、数学、信息技术为其特色,有的以美国研究为特色。它们都是根据一门竞争性极强的考试成绩来录取学生。这项考试称为“特色高中入学考试”,包括数学和语言两个部分。妈妈曾想让我去一显身手,可我考虑到来美时间不长,语言关未过就打了退堂鼓。
此外,纽约还有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高中,也有以视觉艺术、表演、乐器为主的高中。这些高中在录取学生时主要参考学生8年级的综合成绩、标准考试成绩和学生出勤情况,有的则要进行面试,或写一篇小论文,有的学校规定申请者前一年级的各科成绩须达到80-100分。看来,在纽约想上好中学也要“过五关、斩六将”!
余下的大多数高中则是按照学区采取就近入学的原则,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上学,我所上的莱曼中学就是属于这样的性质。
经过两次的实地勘查,爸爸总算弄清了莱曼高中的具体位置、交通情况和入学要求等。按照学校的要求,爸妈带我到布朗克斯教育局办理注册手续。注册时先要看护照、2019表(这是一证明在美合法身份的表格)、体检表和免疫接种表,然后填写登记表。我印象最深的是检查免疫证书,尤其是麻疹、白喉、腮腺炎、小儿麻痹症等证明,缺一不可。美国教育管理当局安全意识很强,非常重视学生健康情况,预防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如果体检材料不合格或不完整的话,学生是不能入学的。从北京来纽约大学任教的刘先生就忘了带儿子的健康免疫证明,结果他儿子只得打道回府了。
拿到教育局的注册证明后,我就立即赶往莱曼高中报到。在递交免疫证明、原有的学习成绩单等一系列材料之后,学校一位负责课程安排的老师帮我一起选了本学期的课程。有些课程是必修的,有些则可以自己的兴趣选择。尘埃落定,主管老师终于微笑着向我递来一张表格——表明我已是一名在莱曼高中注册过的学生。开学时,我需要用这张注册表换取课程表。虽然知道课程表上不外乎数学、英语、历史、生物、美术、计算机、体育等,但我心里还是很好奇,纽约的中学课堂和国内会有什么不同呢?
莱曼高中离我家约2公里的路程,乘地铁仅有4站路,步行则要一刻钟。开学后我申请了地铁卡。有了学生地铁卡每天可以免费乘3次,也就是一来一回,还有一次备用应急。有一次,我的地铁卡出了故障,在我重新申请时,老师发现我家离学校不是很远,不能享受免费地铁卡,于是就换给我一张公交车卡,但公交车总是不太准时,等候的时间太长,所以我干脆不乘车了,每天步行到校,权当是锻炼身体。
纽约公立学校都提供免费早餐,家庭年收入在2万美元以下的学生可享受免费午餐,高于此标准的学生则享受优惠午餐。我每天交25美分就可以在学校享受午餐,体验一下在美国少年文学和影视中著名的中学午餐——著名在其营养,更著名在其难吃——以美国快餐文化的标准,我偶尔也品尝一下早餐。
9月5日,我正式开始了我的美国中学之旅。
生活在莱曼
莱曼高中,一切都很新奇!早晨8点钟开始上课。天哪,第一节课竟然是体育课。当时纽约已经入秋,因为是早晨,更是秋意撩人,室内暖气充足,室外已是秋寒阵阵。全队10多名橄榄球员匆匆换上统一的球衣冲进球场,相比其他球队,我们队显得格外有精神。 在上海时,我从来没有打过橄榄球,只是在电视上看过一些比赛的片断。我第一次上场还是有点发怵,橄榄球是一项非常激烈的运动,队员之间经常会发生身体的冲撞。幸好爸爸平时教导我的“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游击战略,避免了伤害的可能,看来中国的游击战策略在美国的橄榄球比赛中派上了大用场。我们队在三个班的两次联赛中全部夺冠。橄榄球的比赛让我体会到了团队精神,也看到了美国同学在球场上不怕跌倒、不怕疼痛的拼搏劲,但有时也会看到“流血”事件发生。班上有一位同学在第一次练习中手部骨折,有很长一段时间没能回到绿茵场。
这里每天每节课的课程安排是固定的,从时间安排来看,没有主课、副课之分,任何科目每周的课时一样多。唯一的缺点,大概就是太单调了,我估计如果我们的教改也这样改的话,一定是主课老师觉得课太少,副课老师的课太多。
美国高中校园里也有一些黑暗的阴影。我听班主任老师丹尼尔丝讲纽约、洛杉矶和加州等地的校园有两大帮派:cripps和Bloods。学生在加入这些帮派之前必须要干几件坏事,这对学校来说也是个巨大的困扰。对于他们,我奉行的一个原则是惹不起,躲得起。我初来乍到,处处都要小心翼翼,以免惹上麻烦。有一次我和一位中国同学在学校餐厅吃饭,对面的两位黑人同学有说有笑,结果不慎袖子上沾到了番茄酱,我身旁的同学忍不住偷笑了一下,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黑人同学跳了起来质问:“你到底在看什么?”还威胁我的同学如果还笑他的话,就叫人来揍他。幸亏我那同学也很强壮,两人针尖对麦芒了几分钟,很有一副愤怒少年的样子。
莱曼高中里大多数学生是黑人和西班牙裔拉美人,白人和亚裔只占少数,因此学校里面听到的除了英语还有西班牙语,完全出乎了我的想象!后来得知,这一地区聚居着大量的来自波多黎各、洪都拉斯、古巴等地区的西班牙裔居民。许多学生课后都用西班牙语交流,我也稍稍学了一点,与他们打打招呼。正因为英语不是大多数学生的母语,所以莱曼高中设有ESL课程。
相对于我后来就读的灯塔高中,莱曼高中的学习非常轻松。他们这里一个学期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结束后都有一张成绩单,它是根据7门课的考试、作业、课堂参与、课题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察的结果。我第一阶段的总评成绩是84分。第二个和第三个阶段的成绩平均都在93-94分。比较惨的是英语,老师刚开始把我放在ESL-1班,后来老师发现我的英语程度远远高于这个班的水平,又把我转到ESL-5班,可上了没有多久,发现这个班所教授的仍不能满足我的需要。于是,我就参加一个ESL班转出考试,合格后就转到9年级英语班。这是专门为9年级学生参加州英语统考而设置的课程,授课的内容、方式和难度都与ESL班不同。到了9年级英语班,我一时还不太适应这个班的节奏,考试只得了80分。唉,这是我最低的一个分数了。不信,我说给你听:生物课因为每天都去所谓的“辅导课”,每去一次考试加5分,而考试成绩也在90分左右,结果加上附加分次次考试高于100分,感觉飘飘然了,感谢老师,总评给了个95分。电脑课先学的是Excel,记得上初一时已经学了一年了,老手;后来新学QuickBasic,好像是比尔·盖茨和谁创造的,感觉也很不错。美术嘛,说实话这是我的强项,考试也拿了个100分,结果发成绩单那天老师对我说,我是他几个高分中的一个,综合成绩也就是92分吧,我还以为能在95分以上呢,有一点点的失望。数学第一阶段99分,第二阶段稍有退步,97分。历史,很不好意思,100分,主要是基础好帮了忙,还有出勤的额外加分。其实出勤还是很重要的,出勤就表明着你的态度。我的出勤是月月满,为此还上了学校的光荣榜呢。
和美国大多数学校一样,莱曼高中每节课45分钟,课间休息5分钟留给学生“跑教室”,而老师有自己固定的教室,这种方式导致了许多学生都没有时间上洗手间!于是所有的老师都有一个“通行证”的牌子,上面写着上课的科目、姓名以及“通行证”的时效。如果你想在上课时去洗手间,只要告诉老师一声你拿了牌子,就可以了。但上课的前10分钟和下课前的10分钟,洗手间的门都是锁着的,真是件怪事!这是为了防止什么呢?起先我不明白,后来了解到有些学生借去洗手间的机会,中途开溜了,这也许是纽约每天有15%的学生逃课的原因之一吧,还有学生可能会躲在洗手间里做违法的事。为了防止这类事情的发生,学校就采取使用“通行证”的做法。但是,这种做法给学生带来了不少麻烦。有时候,比如午餐后你想去洗手间,但门却是锁着的,那真是痛苦的煎熬啊!(声明一下,我还没有经历过如此悲壮的事件。)在中国更不会有这种事情发生,谁会去把洗手间给锁起来啊,要锁也是锁教室嘛!
转学:从布朗克斯到曼哈顿
我在莱曼高中慢慢悠悠地度过了来纽约二分之一的时光。当爸爸带来了我们要搬到曼哈顿下城纽约大学校园的消息时,我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毕竟我在莱曼高中已经有了一个朋友圈,所有事物都熟悉了。但有句话说:不到外滩就不算到过上海,在纽约也是同样的,不到曼啥顿就不算到过纽约。我们的新家有非常好的地理位置,东临百老汇大街,西靠美国大道——第六大道,北面是历史悠久的华盛顿广场公园,南面则是多少美国人渴望的酒吧、文人、艺术家聚集的场所——SOHO区。美国历史上很多有名的作家、艺术家、如马克·吐温、爱伦·坡等都曾在这里居住过。这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太诱人啦,而且离我爸在纽约大学的办公室只有5分钟的路程。于是圣诞节前,我们终于从布朗克斯搬到了这里——华盛顿广场2村。但这给我上学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从这里出发到莱曼高中,路上就要花费1个多小时,来回就要将近3个小时。这太浪费时间了。于是,我在这个学期结束后转到曼哈顿上学。
在一次邂逅中,我认识了莱曼高中的校长利德先生(Mr·Leder)。他是一个有着高鼻梁,一头银发的中年人。他对工作十分认真,每天都要在听课上花大量的时间。一次上美术课时,上课铃还没响,利德先生来到我们的教室。他与任课老师和同学打过招呼后就到教室后排就座,只见他拿着厚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了笔记,还细心地记下了迟到和缺席的情况。上课时,美术老师向校长提及初来乍到的我,说我绘画完成的质量好,把我表扬得十分不好意思。利德先生听后与我握手寒暄,问及我的近况和其他课程表现。也许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每当他在走廊里与我相遇,他都会热情地上前问好和询问我是否适应了学校等等,让我心里感到一阵温暖。
当利德先生听说我要转学时,欣然为我写推荐信。本来他和曼哈顿下城的一所高中有所联系,可该校不收插班生,所以又把我推荐给了灯塔高中(Beacon High School)。
当我们在春假中去莱曼高中核实转校的情况时,我所有资料已经转到了灯塔高中的网络体系之中。唯一要做的只是拿免疫证书和成绩单等一些文件,再填一张“为什么离开莱曼高中”的表格,就一切OK了。
期末如同天边的一片浮云,不经意间匆匆来了,又匆匆走了。伴随着纽约的第一场小雪,我离开了莱曼高中。由于校长的鼎力相助,我转到了曼哈顿区的灯塔高中。估计,我今年再也回不到布朗克斯了。再见了,莱曼高中!再见了,莱曼雄狮!
灯塔高中位于曼哈顿中部的61街,西临哈得逊河,东靠中央公园西南角的哥伦布圈,置身于以林肯艺术中心为主的文化圈内,面对着复旦大学(Fordham University)。灯塔高中以艺术和信息技术教育为特色,在纽约公立学校里名列前茅。学生的数学、英语在州统考合格率都在95%左右以上,学生的毕业率也在95%左右,相比而言,纽约市差的学校毕业率仅有40%-50%,数学、英语的考试合格率只有30%-40%左右。所以,只有经过严格的选拔才能进入这样一所学校。我得好好学习,不辜负利德先生的厚爱! 作业如海,灯塔做伴
从外观上来看,灯塔高中并不起眼,它置身于一排高大的建筑物之间。站在西61街头,你可以看到校门前的美国国旗迎着哈得逊河吹来的微风徐徐招展,走近才能发现大门旁的墙面上镶嵌着由彩色马赛克组成的校名以及学校的标识。没有富丽堂皇的大门,也看不见国内校园里常见的大型运动场、塑胶跑道,但进入大楼后却别有洞天:橱窗里陈列着骄人的奖杯、学生的摄影和绘画作品、杰出校友的介绍以及各种色彩斑斓的海报,整个大楼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和韵律。
每天上学,当我从59街下车,穿过时代华纳公司大楼,经过哥伦布圈,欣赏着风格各异的大楼橱窗里陈列的艺术、时尚展品时,我在想,正是这样一个艺术中心区,浓厚的、艺术氛围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灯塔高中学子的心田。
学习生活是愉快的,但要在灯塔高中做一名好学生是很辛苦的。灯塔高中和莱曼高中不同,每天的课程都是轮换着的,身上必须随时带着课程表,以便查找不同的教室。
与莱曼高中不同,灯塔高中每天只有5节课,英语、数学、艺术(美术/戏剧)、世界历史、科学,如果加上每周一次“班会课”,共有6门课程。物理、化学和生物合并为“科学”;而历史、地理这两门则结合成了“历史”。
美国教育对中国的历史十分重视,它把中国的地理、朝代和丝绸之路以及郑和下西洋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但却缺乏对现实中国的认识,他们的认知几乎仍停留在一个“从汉、唐盛世衰落变为非常贫穷的共产主义国家”。历史老师莫斯科先生时刻关心天下局势,但我却感觉到他是个愤世嫉俗的人,对世界现状总流露出不满,包括对美国的民主和自由,他总是以“我不发表个人看法”来掩盖他内心的想法。另外,艺术一科还分为两课时美术和两课时舞蹈/戏剧,老师自己写剧本让学生表演,这既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带来了许多乐趣。
我感觉灯塔高中同学人人都很勤奋。他们或幼稚或成熟的面孔下都有一颗颗上进的心,大概是因为他们都是经过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早已领会了“高分数,好前途”(HigherScore,Brighter Future——这是我在地铁车厢里看到的一句广告词)的真谛了。
灯塔高中老师布置的作业非常之多。例如,英语老师要求我们平均每天阅读两章小说,从《骨头的规则》到现在的《以撒玛利》,这些都已成为每天的常规了。英语的阅读量和生词量,估计能赶上中国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程度。这对我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频频出现的生词让我头晕眼花,有时还不能完成任务。更有甚者,历史课老师每天要求我们阅读《纽约时报》头版,并回答相关问题。这真是让我雪上加霜。作业如海,灯塔做伴。可是班上的同学总能毫不费力、绰绰有余地完成这样或那样的任务,不管是阅读、写作,还是做课题、板报,大都能让老师满意。虽然英语是他们的母语,但阅读速度之快和完成质量之高仍让我非常吃惊,也许我在说中文时,他们也同样很吃惊吧。
和莱曼中学一样,这里的老师们也毫不吝啬地找机会表扬、鼓励学生或以增加额外分数来激励学生学习。记得在第一阶段学习结束后,学校召开家长会。我由于英语听力和表达上还比较薄弱,所以课堂参与度不够高,但老师给予的反馈意见仍是非常积极的,他们说我作业完成得很好,学习动力强。历史老师对我爸妈说:“虽然刚开学时他不太发言,但现在课堂参与很积极,尤其讲到中国历史时,他会指出书中或我讲的不对之处,他很优秀。”美术老师经常对我竖起大拇指,和蔼可亲地说:“博,干得好!”
表扬、鼓励大概是美国老师的普遍做法。记得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新闻报道,初冬纽约一所学校的校长为了激励学生多读书,许诺在房顶上过夜。该校长对全校孩子讲:“如果你们一年里读完25000本书,我就去房顶上睡觉。”于是全校孩子欣喜若狂,为了看校长如何在房顶过夜,拼命地读书。孩子们完成任务后,校长在孩子们欢呼声中带着铺盖到房顶上睡觉。美国还是有美国的手段的。
做课题
在上课的同时,老师会不时地安排一些课题让我们来完成。在中国大多都是三四人完成一个课题,而这里必须每个人做一个很大的板报。所以每到周一上学时,你就会看到许多人都拿着个长长的卷筒。我在莱曼中学时候只做过一个板报,是历史的课题,我驾轻就熟地选了咱们中国作为研究对象,那时我还不了解他们做课题的“规矩”,只是下载了一些资料。看到其他同学手中都有个“金箍棒”,不觉有些心慌。幸好我还算历史老师的得意门生,她很给我面子,给我的课题打了90分,我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在灯塔高中,我的第一个课题是关于血汗工厂(sweatshop)。其实也不能说是研究血汗工厂,主要是让我们研究全球化的影响,如果研究一个产品就要包括这个产品上的每一个部件或成分的来源(比如说做某一个品牌的服装课题,就要包括服装上的钮扣产地),原产地的国内生产总值、劳工待遇等等,麻烦得很。我看着课题发了老大一会儿的呆也没想出来到底选择哪种产品比较好:星巴克咖啡的材料倒是挺全的,但最重要的是我看了半天连它到底是不是美国制造也不知道,况且哪有公司会明确地告诉大家他们公司员工薪水多少、待遇多好呢?只能放弃。
老师还建议我们做手机,可是手机上的零件很多:外壳、屏幕、键盘、芯片,还有网卡等等,说不定还得加上手机链和套子。除了手机的部件让我眼花缭乱之外,我还担心做完这个手机的课题后我一辈子都不会买手机了,因为我已经把手机制造的黑幕都了解了。最后在网上浏览了半天,我决定做有关耐克运动鞋的课题。
这个课题对我来说较为轻松。虽然老师只要求写2页,我准备了18页材料。这让同学们对我刮目相看。同时老师还要求画一张世界地图来配合课题,这样我又花去了一整天的时间。令人不安的是,当我完成了这幅迄今为止我创作的最大的作品时,却突然发现我们的邻国——俄罗斯的面积被我严重地“瘦身”了。不过当我忐忑不安地走进教室时,却发现许多同学竟然匪夷所思地画了外星球地图,这让我心里多少还有些安慰。
英语老师的作业除了每天阅读两章小说外,还要做读书笔记,同时也要做一些课题,但相比之下,显然就比较容易了,大多也是画画图片、粘粘贴贴、看看小说、品品人生,怡然自得。
尾声
在纽约,我最大的感受还是他们的师生关系。我在莱曼高中时,许多同学一进教室,就是先和老师猛烈地握手,亲切之情溢于言表:“伙计,怎么样?”虽然他们不及格的照样不及格,但朋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老师和同学都可以称兄道弟了,还有什么不敢发言的?虽然灯塔高中的学风严谨一些,但师生关系还是非常融洽的,有时还和老师嘻嘻哈哈打成一片,这在美国学校里是十分自然的。
还有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美国老师究竟对中国学生的数学水平了解多少?入学时两校的老师都说知道中国来的学生数学特好,但真到分班的时候却还是把我往中低级班里分。特别是莱曼高中,我在那里竟然每天只能复习一元一次方程。但当我向老师提出换班时,他非要我拿出在美国的数学成绩单,这不是欺负我新来的吗!在那个班成天复习加乘法原理,这对我来说简直就是浪费时间,践踏生命。不过在灯塔高中情况稍微好一些,数学老师很快就发现我是一个一直考满分的同学。经过几次谈话我就从原来较低的代数Ⅱ升到了微积分预备班,让我进入了最适合我的班级。
我们全家将于2007年仲夏回国。在美学习时间仅有一年,我又曾先后在两所学校就读,陌生和孤独感偶尔也会爬上心头,但频频尝到在班上做第一的感觉,心中还是十分惬意。我也改变了以往对于“美国不重视基础教育”的认知,“高分数,好前途”不仅是中国也是美国教育的座右铭。只是在美国,分数不是仅仅根据单一的考试成绩来定,它还包括学生的许多方面。看来,不管国内还是国外,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学生们的第一要务。
哲学家冯友兰说过,人,往往要说很多话才能归于缄默。看来,我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