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生开始学习的时候,如果教师能成功地创设问题的情景,引起学生有效的认知冲突与碰撞,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主动地提出疑问,进而想解决疑问,就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所以,教师必须首先要把握教材的要求和特点,然后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入手,善于利用能引起学生好奇或怀疑的但用学生现有的知识又不能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其创新能力。
一、用实验引起学生兴趣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可以用实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实验的设计要依据教学内容,要直观、醒目、新颖。如在研究声音响度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带一个大鼓,在大鼓上放彩色碎纸,轻敲和重敲可以清晰看到彩纸的振动,很容易吸引住学生的视线。这主要是在感官上给予学生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研究响度和振幅的关系。再如初三电学的教学中,由于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可以自由开放物理实验室,物理仪器随学生使用,我就宣布了我的要求:设计一个电路,用两个开关共同控制一盏灯;任意合上一个开关灯都亮,只有两个开关都打开时灯才灭。结果学生无拘无束,做了多种连接。最后我再作评讲,并一一演示给学生看。在电路的连接同时会出现各种问题,多数是灯接触不良,让学生自己用各种方法去查出故障,比单纯的课堂说教效果明显,对比起另外一个采用了传统教学的班,学生们的兴趣来得更浓厚,教学效果更好。
二、学生思维从问题开始
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思维是活动的核心,而思维一般都是从问题开始。在学习活动中,创设问题的情景,有效地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和碰撞,就能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发挥。如在浮力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铁块在水中浮不起来,而钢铁做的轮船却可以浮在水面上?”简单的一句话,却可以引起学生的疑问并进而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同时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如何让一块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并进而提出可能会影响浮力大小的一些因素。可见,学生有了思维活动并而动手实践,学生就能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再如学到惯性时,问学生“坐在匀速行驶的快艇上的人,如果跳起来会不会落入水中”,有一部分学生说会,我就按照学生的错误的思维推论“坐在匀速行驶的火车上,跳起来就会落在车尾” 这样一说,好比一块石头激起千层浪,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起了学生进一步研究惯性的兴趣,同时让犯错的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的:“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能做出伟大的发现。”但在创造性活动中,仅依靠直觉猜测是不够的,还必须经过逻辑思维的论证和检验,但直觉猜测是创造性活动的起点。
三、发散思维是创造活动的起点
比如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中,课刚开始,我便对学生说:我们用塑料瓶和硬币做一个游戏。讲清游戏规则后,学生们怀着好奇心开始玩。不大功夫,只听学生惊喜地叫道:“呀,硬币跳起来了!”“还‘扑扑’地发出声音呢!”“硬币为什么会跳起来呢?”我不失时机地问:“你认为是怎么回事呢?”提出一个开放的发散思维的问题,学生的情绪一下子活跃起来,对这个问题作出了种种假设:可能是水槽中的热气将它顶起来了;可能是塑料瓶受热膨胀将硬币顶起来了;可能是瓶内的空气将它顶起来了;可能是硬币上的水变成水蒸气要往外跑,所以把硬币顶起来了……香港教育家汪广仁说:“发散思维是创造活动的起点。”这一学习活动,既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又能形成下面探究学习的动机。
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利用课堂探究为学生课外自主探究做准备,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电能生磁,磁能生电吗?首先让学生把磁感线想象成一把韭菜,让学生思考怎样切韭菜才是有效的切法。可以垂直着切、斜切,唯独不能沿着韭菜切。通过形象思维引发一个探究思路。然后再直观做实验,将导体置于磁场中,观察电流表指针不动;第二次实验,增强磁场,观察电流表指针不动;第三次实验,改变磁场方向,观察电流表指针还是不动。引导学生思考、寻找三次实验共同的原因——导体与磁场相对静止。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呢?学生们通过讨论,打破这种静止状态,让导体在磁场进行各种各样运动,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历挫折,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相似的过程,懂得在探究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要克服思维定势,不怕困难,思考、寻找失败原因,改进实验做法直至成功;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以此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周继红,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物理老师,中学一级教师职称,教学风格严谨,工作认真负责,所带班级成绩优秀,深受家长和学生好评。学校邮编:330006;地址: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三经路41号南昌市八一中学;住宅邮编:330001;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叠山路469号;电话:18970056932;邮箱:[email protected])
一、用实验引起学生兴趣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可以用实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实验的设计要依据教学内容,要直观、醒目、新颖。如在研究声音响度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带一个大鼓,在大鼓上放彩色碎纸,轻敲和重敲可以清晰看到彩纸的振动,很容易吸引住学生的视线。这主要是在感官上给予学生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研究响度和振幅的关系。再如初三电学的教学中,由于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可以自由开放物理实验室,物理仪器随学生使用,我就宣布了我的要求:设计一个电路,用两个开关共同控制一盏灯;任意合上一个开关灯都亮,只有两个开关都打开时灯才灭。结果学生无拘无束,做了多种连接。最后我再作评讲,并一一演示给学生看。在电路的连接同时会出现各种问题,多数是灯接触不良,让学生自己用各种方法去查出故障,比单纯的课堂说教效果明显,对比起另外一个采用了传统教学的班,学生们的兴趣来得更浓厚,教学效果更好。
二、学生思维从问题开始
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思维是活动的核心,而思维一般都是从问题开始。在学习活动中,创设问题的情景,有效地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和碰撞,就能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发挥。如在浮力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铁块在水中浮不起来,而钢铁做的轮船却可以浮在水面上?”简单的一句话,却可以引起学生的疑问并进而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同时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如何让一块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并进而提出可能会影响浮力大小的一些因素。可见,学生有了思维活动并而动手实践,学生就能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再如学到惯性时,问学生“坐在匀速行驶的快艇上的人,如果跳起来会不会落入水中”,有一部分学生说会,我就按照学生的错误的思维推论“坐在匀速行驶的火车上,跳起来就会落在车尾” 这样一说,好比一块石头激起千层浪,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起了学生进一步研究惯性的兴趣,同时让犯错的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的:“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能做出伟大的发现。”但在创造性活动中,仅依靠直觉猜测是不够的,还必须经过逻辑思维的论证和检验,但直觉猜测是创造性活动的起点。
三、发散思维是创造活动的起点
比如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中,课刚开始,我便对学生说:我们用塑料瓶和硬币做一个游戏。讲清游戏规则后,学生们怀着好奇心开始玩。不大功夫,只听学生惊喜地叫道:“呀,硬币跳起来了!”“还‘扑扑’地发出声音呢!”“硬币为什么会跳起来呢?”我不失时机地问:“你认为是怎么回事呢?”提出一个开放的发散思维的问题,学生的情绪一下子活跃起来,对这个问题作出了种种假设:可能是水槽中的热气将它顶起来了;可能是塑料瓶受热膨胀将硬币顶起来了;可能是瓶内的空气将它顶起来了;可能是硬币上的水变成水蒸气要往外跑,所以把硬币顶起来了……香港教育家汪广仁说:“发散思维是创造活动的起点。”这一学习活动,既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又能形成下面探究学习的动机。
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利用课堂探究为学生课外自主探究做准备,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电能生磁,磁能生电吗?首先让学生把磁感线想象成一把韭菜,让学生思考怎样切韭菜才是有效的切法。可以垂直着切、斜切,唯独不能沿着韭菜切。通过形象思维引发一个探究思路。然后再直观做实验,将导体置于磁场中,观察电流表指针不动;第二次实验,增强磁场,观察电流表指针不动;第三次实验,改变磁场方向,观察电流表指针还是不动。引导学生思考、寻找三次实验共同的原因——导体与磁场相对静止。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呢?学生们通过讨论,打破这种静止状态,让导体在磁场进行各种各样运动,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历挫折,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相似的过程,懂得在探究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要克服思维定势,不怕困难,思考、寻找失败原因,改进实验做法直至成功;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以此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周继红,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物理老师,中学一级教师职称,教学风格严谨,工作认真负责,所带班级成绩优秀,深受家长和学生好评。学校邮编:330006;地址: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三经路41号南昌市八一中学;住宅邮编:330001;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叠山路469号;电话:18970056932;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