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中教师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变化。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共同的平等者。教师的这种角色如何扮演,直接地反映在教师课堂语言的变化上。所谓“言为心声”,语言是思维的外在形式。透过教师在课堂上语言的变化,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教师观念上的巨大转变。
一、由指令的语言向商讨式语言转变
以往的教学,教师把教案当作教学活动的轨迹,教学中不容离开这条轨迹运行。该问什么,该如何作答,事前都作了精密的编排。教学过程无非是把这种程序演绎了一遍,教师决不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课堂用语也就是对学生发出某项指令。如:“请同学们把数学上的第一题做一下”,“下面请同学们把书上知识预习一下。”同样是学习、做题,现在老师会这么说:“谁愿意把第一题做一下,”“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本领,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吧。”虽然只是加了“愿不愿意”、“想不想”之类的话,但教师是以商量的口吻对学生说话,让人觉得师生之间的平等,感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二、由批判式的语言向建议式语言转变
过去,教师像判官。学生的意见有分歧,谁说了算?——老师。老师说对,那准没错:老师说错,那就是错了。而老师对于错的评价标准基本上是教学参考书中的标准答案,学生也习惯于教师的这种师道尊严,别无二话,只有无条件地服从与接受。最后学生成为教育的奴隶,没有主见,没有个性。现在,教师不但尊重学生的独到见解,除了不轻易表态或不过早地作简单的对与错的评判外,还在评价的过程中夹杂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不断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如:“要是你说话的声音再响一点会更好,来,试一试。”“谁还能从不同的角度说一说。”
三、由灌溉式的语言向引导式语言转变
由于强调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目标,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往往对学生直接灌输一些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让学生走获取知识捷径,这也无可非议。但随着对数学课程功能的认识,教师更加关注“三维”目标的落实,由重结果转变为更重过程,关注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的参与、思考、探究、发现以及情感,更重于知识的本身。因此,教学中更多地出现了“你发现了什么?”“你为什么这样想?”之类的话。老师以发展学生思维为出发思考问题,出现了多种学习结果。这种学习成果的取得归功于老师新课程理念支撑下的课堂语言,只有引导和启发,没有强制与灌输。
四、由统一式的语言向开放式语言转变
传统的教学由于考虑学生的因素少,教师往往会对学习作整齐划一的统一部署与要求,学生没有选择学习的权利。有些教师甚至规定学习数学“三步曲”这类的做法,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做了硬性规定。贵州教育家汪广仁教授说:“没有自主就没有开放,没有开放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现在,教师们的口头禅却是:“把你喜欢的颜色涂一涂,”“把你认为自己做得最好的一题的想法告诉给全班同学听。”于是,课堂上就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生动场面,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有一次,一位教师让学生识记“喜”字,发问:“你想怎样记住这个‘喜’?”由于老师平时比较注意鼓励学生的独特见解,学生的发言五花八门:有的分析字部件,有的编了口诀“十粒豆豆入口喜”,有的联系生活经验,说在结婚的人家家里处处见到红双喜,有的组词“喜事、喜洋洋”。
总之,新理念下教师的课堂语言正在发生着显著的改化。但是,要真正发挥教师语言的组织、导向、激励等的作用,除了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外,还要苦练教学基本功,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还有积极锻炼自己的教学机智,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更富魅力,使自己的教学更趋优势。
(作者电话:13870950390;信箱:[email protected])
一、由指令的语言向商讨式语言转变
以往的教学,教师把教案当作教学活动的轨迹,教学中不容离开这条轨迹运行。该问什么,该如何作答,事前都作了精密的编排。教学过程无非是把这种程序演绎了一遍,教师决不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课堂用语也就是对学生发出某项指令。如:“请同学们把数学上的第一题做一下”,“下面请同学们把书上知识预习一下。”同样是学习、做题,现在老师会这么说:“谁愿意把第一题做一下,”“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本领,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吧。”虽然只是加了“愿不愿意”、“想不想”之类的话,但教师是以商量的口吻对学生说话,让人觉得师生之间的平等,感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二、由批判式的语言向建议式语言转变
过去,教师像判官。学生的意见有分歧,谁说了算?——老师。老师说对,那准没错:老师说错,那就是错了。而老师对于错的评价标准基本上是教学参考书中的标准答案,学生也习惯于教师的这种师道尊严,别无二话,只有无条件地服从与接受。最后学生成为教育的奴隶,没有主见,没有个性。现在,教师不但尊重学生的独到见解,除了不轻易表态或不过早地作简单的对与错的评判外,还在评价的过程中夹杂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不断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如:“要是你说话的声音再响一点会更好,来,试一试。”“谁还能从不同的角度说一说。”
三、由灌溉式的语言向引导式语言转变
由于强调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目标,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往往对学生直接灌输一些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让学生走获取知识捷径,这也无可非议。但随着对数学课程功能的认识,教师更加关注“三维”目标的落实,由重结果转变为更重过程,关注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的参与、思考、探究、发现以及情感,更重于知识的本身。因此,教学中更多地出现了“你发现了什么?”“你为什么这样想?”之类的话。老师以发展学生思维为出发思考问题,出现了多种学习结果。这种学习成果的取得归功于老师新课程理念支撑下的课堂语言,只有引导和启发,没有强制与灌输。
四、由统一式的语言向开放式语言转变
传统的教学由于考虑学生的因素少,教师往往会对学习作整齐划一的统一部署与要求,学生没有选择学习的权利。有些教师甚至规定学习数学“三步曲”这类的做法,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做了硬性规定。贵州教育家汪广仁教授说:“没有自主就没有开放,没有开放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现在,教师们的口头禅却是:“把你喜欢的颜色涂一涂,”“把你认为自己做得最好的一题的想法告诉给全班同学听。”于是,课堂上就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生动场面,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有一次,一位教师让学生识记“喜”字,发问:“你想怎样记住这个‘喜’?”由于老师平时比较注意鼓励学生的独特见解,学生的发言五花八门:有的分析字部件,有的编了口诀“十粒豆豆入口喜”,有的联系生活经验,说在结婚的人家家里处处见到红双喜,有的组词“喜事、喜洋洋”。
总之,新理念下教师的课堂语言正在发生着显著的改化。但是,要真正发挥教师语言的组织、导向、激励等的作用,除了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外,还要苦练教学基本功,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还有积极锻炼自己的教学机智,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更富魅力,使自己的教学更趋优势。
(作者电话:13870950390;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