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手李宗盛写过很多歌。在他的歌里,藏着百态人生和欲说还休的情意,但他从来没有一首歌是写给父亲的,就连做客节目,都很少提到父亲。
其中因由,李宗盛在新歌《新写的旧歌》里给出了答案:“我从未将他写进我的歌,然而天晓得这意味些什么。”熟悉李宗盛的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他与父亲半生的矛盾纠结。
歌曲开始,李宗盛写到了印象中的父亲:“对比忧心忡忡的母亲,更像个若无其事的旁观者。”道破了他与父亲多年来的关系,疏离得像个陌生人。
兜兜转转,歌曲最后,李宗盛以“爸,请你从此安心,待在我的歌。”化解了多年的父子矛盾,最终与逝世的父亲和解。
李宗盛与父亲的关系是很多中国式父子关系的缩影。李宗盛从小成绩不好,爱上了音乐,成了父亲眼中不务正业的人,加上李宗盛的坚持,两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直到李宗盛日后成为华语乐坛的领军人物,父亲依旧对他的音乐不置可否。虽然李宗盛最终用一首歌与父亲和解,但那份遗憾却永远无法弥补。
一首几分钟的歌,写尽了几十年的心路历程,一个从未得到过肯定的孩子,终其一生都在努力博得父亲的认同,他的心里永远都会有一个黑洞,即便日后成了更好的自己,也无法做到肯定自我,永远都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为什么有的父母会否定孩子
李宗盛的父亲年轻时日子过得很难,在艰辛的生活中,他体会到:唯有知识才能走出贫穷。
偏偏李宗盛成绩差,还爱上了音乐。这种行为激发了父亲内心的恐惧。潜意识中觉得这样下去,李宗盛将和他一样终生为贫穷所困,所以才要求他好好学习并放弃音乐。父亲否定李宗盛,其实是不能接受那个一直挣扎在贫穷线上的自己。
人对现状的无可奈何和对过失的懊恼,会催化出对他人的否定,从而希冀在否定他人的同时抬高自我价值,填补缺憾。
父母否定孩子的部分,往往是他們对自己不能接受的部分。
父母不允许孩子脆弱,其实正是来源于内心的脆弱。
小川经常受到高年级男生的欺凌,但从来都不敢告诉父母,特别是父亲,因为父亲每次不仅不会安慰小川,还会大声地指责他懦弱无能。小川害怕又不敢倾诉,经常做噩梦,最后患上了厌学症。
究其原因,小川父亲小时候也受过霸凌,人的本性会选择掩盖或者暂时封存自己不堪的过往,但当这种脆弱继续延续到自己孩子身上时,当事人便会本能地感到恐惧和无奈,最后通过否定孩子的行为来掩盖脆弱曾经对自己造成的伤害。
父母对孩子的否定,潜意识中是对亲子关系的过度依赖和迷恋。随着孩子不断成长,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会不断降低对父母的依赖,这让控制欲较强的父母感到恐慌,因此通过不断地否定和打压孩子,来保障孩子对自己的依赖性,从而维系自己与孩子间的亲密联结。
我们希望孩子变得更好,但我们的语言和行为却在不断地否定孩子,孩子从开始不接纳自己到最后全盘否定自己,在这种否定文化中成长起来的父母,最终又将这种否定行为延续到下一代身上,形成中国式教育特色:打压式教育。
归其本因,正是因为父母无法做到认同自己,所以才无法从根本上认同孩子。习惯性否定孩子的父母,在批判孩子之前,首先应该审视自身问题,认识到这种批判文化带给孩子的危害,只有真正地接纳自我,才能做到客观地接纳孩子。
被否定的孩子很难觉得幸福
姜文曾在做客《十三邀》中提到自己最失败的事,便是与母亲的关系。
姜文说了两件小事:一是他考上中戏,高兴地拿着通知书告诉母亲,母亲却把通知书往旁边一扔说:“你那一盆衣服还没洗呢!”姜文只好沮丧地去洗衣服。一是他出名后,拿着赚到的钱给母亲买了房,母亲却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去住。
直到离世,母亲都未曾给过姜文一句肯定。最后,姜文无奈地说道:“我不知道怎么做才能让她高兴。”
在很多亲子关系中,孩子的所有努力不过是为了能让父母觉得高兴,从而在父母的态度中获取对自己的认可。
孩子与社会的连接,最先是从与父母的互动开始的,父母的态度决定了孩子对自身的认知和定义,被父母肯定的部分会成为孩子自我意识建立的开始;而被父母否定的部分,会造成孩子的心理缺陷,要么像姜文那样,一直在努力满足母亲的期待,希望能让母亲高兴;要么像李宗盛那样,与父亲越来越疏远,站到父亲的对立面。
心理学研究指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原始需求,如果这些需求未得到满足,便会持续地生活在因需求被剥夺而导致匮乏的状态中,这样的匮乏是一种内在能量上的黑洞,渴望被填满。
渴望未被填满的孩子,一般会表现出以下特征:
自卑,会不断地放大自己的缺点,在不能自我满足中苛责自我。
无法建立安全感,未被肯定信任过的孩子,很难做到自我信任或者信任他人。
罹患抑郁,当长时间努力依旧得不到肯定,或者达到一定高度后,因为未建立自我意识,便会失去奋斗的目标,从而怀疑自我,罹患抑郁。
陷入不断比较的怪圈,无法正视自我价值。
从小没被肯定过的孩子,人格基础将被铺上灰暗的底色,从而影响孩子的性格和对待外界的态度,这些心理缺憾将会影响孩子一生。
父母应该如何正确肯定孩子
得到过肯定的孩子,大多充满善意,具备尝试新事物的勇气;而长期被否定的孩子,则会变得消沉,认为自己做多错多,索性不做,于是父母越否定,孩子越是会活成父母否定的样子,所以,要想让孩子变得更好,首先要学会肯定孩子。
肯定孩子,首先要允许孩子脆弱。
那些从小便被父母否定、被迫收起脆弱的孩子,表面上是变得坚强了,实际上不过是暂时隐藏了情绪而已,一旦遇到情绪的爆发点,那些被压抑的情绪便会激发出来,以犯罪或者自我毁灭的方式去达到释放的目的。
肯定孩子,其次是要客观地对待孩子的进步。
在父母否定中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形成自卑心理,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陷入自我否定中。所以,客观地对待孩子的进步并肯定其行为,是建立孩子自信心的基础。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当孩子感到被爱、被信任,奇迹不久就会出现在你眼前。”
只有父母接纳了孩子,孩子才能学会接纳自己,正确地认识自身价值。那些来自父母的信任,将会内化成孩子的成长动力,温暖而又充满力量,柔韧而又坚毅。这份内心的自信,将会成为孩子日后面对生活的底气。
【编辑:花洁】
其中因由,李宗盛在新歌《新写的旧歌》里给出了答案:“我从未将他写进我的歌,然而天晓得这意味些什么。”熟悉李宗盛的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他与父亲半生的矛盾纠结。
歌曲开始,李宗盛写到了印象中的父亲:“对比忧心忡忡的母亲,更像个若无其事的旁观者。”道破了他与父亲多年来的关系,疏离得像个陌生人。
兜兜转转,歌曲最后,李宗盛以“爸,请你从此安心,待在我的歌。”化解了多年的父子矛盾,最终与逝世的父亲和解。
李宗盛与父亲的关系是很多中国式父子关系的缩影。李宗盛从小成绩不好,爱上了音乐,成了父亲眼中不务正业的人,加上李宗盛的坚持,两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直到李宗盛日后成为华语乐坛的领军人物,父亲依旧对他的音乐不置可否。虽然李宗盛最终用一首歌与父亲和解,但那份遗憾却永远无法弥补。
一首几分钟的歌,写尽了几十年的心路历程,一个从未得到过肯定的孩子,终其一生都在努力博得父亲的认同,他的心里永远都会有一个黑洞,即便日后成了更好的自己,也无法做到肯定自我,永远都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为什么有的父母会否定孩子
李宗盛的父亲年轻时日子过得很难,在艰辛的生活中,他体会到:唯有知识才能走出贫穷。
偏偏李宗盛成绩差,还爱上了音乐。这种行为激发了父亲内心的恐惧。潜意识中觉得这样下去,李宗盛将和他一样终生为贫穷所困,所以才要求他好好学习并放弃音乐。父亲否定李宗盛,其实是不能接受那个一直挣扎在贫穷线上的自己。
人对现状的无可奈何和对过失的懊恼,会催化出对他人的否定,从而希冀在否定他人的同时抬高自我价值,填补缺憾。
父母否定孩子的部分,往往是他們对自己不能接受的部分。
父母不允许孩子脆弱,其实正是来源于内心的脆弱。
小川经常受到高年级男生的欺凌,但从来都不敢告诉父母,特别是父亲,因为父亲每次不仅不会安慰小川,还会大声地指责他懦弱无能。小川害怕又不敢倾诉,经常做噩梦,最后患上了厌学症。
究其原因,小川父亲小时候也受过霸凌,人的本性会选择掩盖或者暂时封存自己不堪的过往,但当这种脆弱继续延续到自己孩子身上时,当事人便会本能地感到恐惧和无奈,最后通过否定孩子的行为来掩盖脆弱曾经对自己造成的伤害。
父母对孩子的否定,潜意识中是对亲子关系的过度依赖和迷恋。随着孩子不断成长,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会不断降低对父母的依赖,这让控制欲较强的父母感到恐慌,因此通过不断地否定和打压孩子,来保障孩子对自己的依赖性,从而维系自己与孩子间的亲密联结。
我们希望孩子变得更好,但我们的语言和行为却在不断地否定孩子,孩子从开始不接纳自己到最后全盘否定自己,在这种否定文化中成长起来的父母,最终又将这种否定行为延续到下一代身上,形成中国式教育特色:打压式教育。
归其本因,正是因为父母无法做到认同自己,所以才无法从根本上认同孩子。习惯性否定孩子的父母,在批判孩子之前,首先应该审视自身问题,认识到这种批判文化带给孩子的危害,只有真正地接纳自我,才能做到客观地接纳孩子。
被否定的孩子很难觉得幸福
姜文曾在做客《十三邀》中提到自己最失败的事,便是与母亲的关系。
姜文说了两件小事:一是他考上中戏,高兴地拿着通知书告诉母亲,母亲却把通知书往旁边一扔说:“你那一盆衣服还没洗呢!”姜文只好沮丧地去洗衣服。一是他出名后,拿着赚到的钱给母亲买了房,母亲却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去住。
直到离世,母亲都未曾给过姜文一句肯定。最后,姜文无奈地说道:“我不知道怎么做才能让她高兴。”
在很多亲子关系中,孩子的所有努力不过是为了能让父母觉得高兴,从而在父母的态度中获取对自己的认可。
孩子与社会的连接,最先是从与父母的互动开始的,父母的态度决定了孩子对自身的认知和定义,被父母肯定的部分会成为孩子自我意识建立的开始;而被父母否定的部分,会造成孩子的心理缺陷,要么像姜文那样,一直在努力满足母亲的期待,希望能让母亲高兴;要么像李宗盛那样,与父亲越来越疏远,站到父亲的对立面。
心理学研究指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原始需求,如果这些需求未得到满足,便会持续地生活在因需求被剥夺而导致匮乏的状态中,这样的匮乏是一种内在能量上的黑洞,渴望被填满。
渴望未被填满的孩子,一般会表现出以下特征:
自卑,会不断地放大自己的缺点,在不能自我满足中苛责自我。
无法建立安全感,未被肯定信任过的孩子,很难做到自我信任或者信任他人。
罹患抑郁,当长时间努力依旧得不到肯定,或者达到一定高度后,因为未建立自我意识,便会失去奋斗的目标,从而怀疑自我,罹患抑郁。
陷入不断比较的怪圈,无法正视自我价值。
从小没被肯定过的孩子,人格基础将被铺上灰暗的底色,从而影响孩子的性格和对待外界的态度,这些心理缺憾将会影响孩子一生。
父母应该如何正确肯定孩子
得到过肯定的孩子,大多充满善意,具备尝试新事物的勇气;而长期被否定的孩子,则会变得消沉,认为自己做多错多,索性不做,于是父母越否定,孩子越是会活成父母否定的样子,所以,要想让孩子变得更好,首先要学会肯定孩子。
肯定孩子,首先要允许孩子脆弱。
那些从小便被父母否定、被迫收起脆弱的孩子,表面上是变得坚强了,实际上不过是暂时隐藏了情绪而已,一旦遇到情绪的爆发点,那些被压抑的情绪便会激发出来,以犯罪或者自我毁灭的方式去达到释放的目的。
肯定孩子,其次是要客观地对待孩子的进步。
在父母否定中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形成自卑心理,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陷入自我否定中。所以,客观地对待孩子的进步并肯定其行为,是建立孩子自信心的基础。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当孩子感到被爱、被信任,奇迹不久就会出现在你眼前。”
只有父母接纳了孩子,孩子才能学会接纳自己,正确地认识自身价值。那些来自父母的信任,将会内化成孩子的成长动力,温暖而又充满力量,柔韧而又坚毅。这份内心的自信,将会成为孩子日后面对生活的底气。
【编辑:花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