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面体艺术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smagic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多面体艺术成名的,就是韩国女艺术家李昢(Lee Bul)。李昢从20世纪90年代代表韩国参加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起,逐渐成为一名重要的国际知名艺术家。学术方面,她获得了各种艺术家奖项,备受各大美术馆瞩目。同时,作品的不可确定性与视觉冲击力也让各大时尚品牌如迪奥(Dior)及香奈儿 (Chanel)追捧。李昢的作品像她本人一样,多变而又令人惊讶地将自我、时间与空间融于一体。从她近年来获得一个又一个的艺术家奖项背后,我们能看见什么?


  镜像与自我
  李昢的作品往往是极具创造力和引发热议的巨型作品,无论是镜面、金属、玻璃或是水晶,多面镜像在她的作品中常常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她曾在接受访问时说过,她的作品都有特定的主旨,而作品中常常包含着她对生活的种种疑问,也向观众提出同样的问题。
  记忆犹新的是,在去年的立木画廊纽约个展中,李昢的大型雕塑装置作品《否定神学II》(Via Negativa II)令人叹为观止。这个作品是经过她精心设计的,在立木画廊的展览空间中将镜子与金属反光物设计巧妙地组合,形成了一个令人迷失的矩阵。外观上是一个迷宫,但迷宫并不复杂,只要沿着路走就能找到出口。尽管如此,当观众进入时,镜面的反射会给人很多通道的错觉。就平常经验来说,看着镜子中的自己,你能马上产生一种自我意识,但如果镜中影像变得无穷多而且支离破碎,人们还能自如地面对自己的镜像吗?李昢的这个作品,正是基于她的这一猜想与困惑,以及对自我意识的探讨。


  对镜面与自我意识的探讨,同样体现在她2012年应迪奥(Dior)之邀设计的一件高5米、直径3米的装置作品中。现实与理想中的女性有如镜子反射出的双重影像,李昢以此为灵感,在将两者合二为一的同时,借用无穷反射原理来表达自己的创作构想。人是这件作品的核心——既是观众,又是参与者。当他/她进入这个悬吊的茧囊中,身体的上半部分被完全包围,看着自己在镜面间无限循环的映像,整个人将进入一个令人眩晕的像中像幻景中。艺术家解释道:“如果我们了解自己太多,我们最终会失去自我。相比它的美丽,这件作品更打动我的是它所营造出的自我意识。而美的意义,也只是自我意识的一小部分而已。”今年,她将再次与迪奥合作,于6月为首尔东大门设计广场的展览创作一件新的雕塑作品,非常令人期待。
  男性社会,女艺术家


  “李昢是一位敢于公开表达男性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挑战视觉文化标准的艺术家。”2014年光州双年展的艺术总监、伦敦泰特美术馆的策展人Jessica Morgan在采访中曾这样评价。为授誉予双年展中所体现的光州民主运动价值特设的NOON艺术奖,李昢获得了成名艺术家奖(Established Artist),并在去年9月5日的第十届光州双年展开幕式上宣布了开幕。
  在韩国首尔出生长大的李昢,被认为是她那个年代同期韩国艺术家中的翘楚,她的作品曾于全球多个美术馆展出。立木画廊自15年前就开始代理李昢,2007年开始为她举办展览。我曾到访过她的工作室,那是一处可以看到北朝鲜的质朴的所在,有点世外桃源的意境。李昢亲自出来迎接,很是淡定自然,完全没有我想象中的激进与疯狂。一杯淡茶,一支烟,我有幸体会到她在这平静的外表下所有的炽热和激情。从最初大胆直白的表现,到现在波澜不惊却直击人心,李昢的作品与她个人一起沉淀,每一步都是一次对生命、对宇宙的探索与爆发。
  2013年3月,立木画廊于香港历史建筑毕打行开设了首个国际展览空间,作为画廊开幕展,举办了李昢的中国首个个展。很高兴在这两周年之际,可以带大家一同回顾李昢的那些超越框架的创意、发人深省的作品,在国际上获得了高度的肯定和广泛的关注。


  乐睿昕(Rachel Lehmann)和慕德伟(David Maupin)于1996年携手创办立木画廊,一直致力提携风格迥异的国际知名艺术家,作品类型变化多端,创作媒体更不拘一格。画廊对支持突破性的艺术创作不遗余力,特别是那些挑战视觉感官的艺术作品,展出大量概念性的个人探索、自我表述作品。两年来,香港的空间举办了许多艺术家的香港甚至中国、亚洲的首个个展。艺术家有来自西方的年轻新星如Robin Rhode、Hernan Bas 等;也有国际知名的亚洲艺术家如徐道获、李昢。这新的一年,画廊将举办多个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展,例如3月的美国年轻女摄影艺术家Alex Prager亚洲首个个展,5月的德国摄影艺术家Juergen Teller与中国雕塑女艺术家向京的双人展,10月的巴西知名女艺术家Adriana Varej·o个展,11月的Shirazeh Houshiary(伊朗出生,现于伦敦生活与工作)个展。
  身为画廊女总监的我来说,2015年是非常精彩、充满感性的新一年;也将会是让我看自己看得更清楚的一年。
其他文献
2014开头闹哄哄的除了《来自星星的你》,还有一部《纸牌屋》。前者一夜之间像核弹爆炸一样点燃了亚洲地区的大姨妈,二姨妈,女汉子,小清新,让成千上万的女观众在短短两个月之内都染上了“教授依赖症”。后者就是一只拿着小皮鞭的手,必须清醒冷静地对待周遭一切,你永远不知道现实的小皮鞭何时落在你的身上,连疼痛都无法大声喊 出来。有时候悲痛时要求答案,但答案根本就没有。  那个“外星人”很红呀,但太玄乎了,没啥
期刊
2014年3月20日,墨西哥的墨西哥城里,动物保护组织的成员在身体上涂上颜料,彩绘出蔬菜瓜果的样子,横躺在果蔬摊上,以抗议社会巨大的肉类消费,因为当天是世界无肉日。无肉不欢的人们一定惊呆了,居然还可以有这样的行动。本刊觉得此举最有启发的一点是:走艺术路线进行抗议活动或许比较容易被接收。   1600只纸熊猫展与保护濒危动物  2014年3月17日,由法国艺术家格兰金(Paulo Grangeon)
期刊
一看樊洲的黑白山水,我就被他的艺术气象和美学精神深深吸引。  或许是看了太多的江南书画的墨韵和柔美,乍一见樊洲纯以线条“写”出的浑厚、雄奇又不失诗性和神采的山水艺术,顿时产生“别有洞天”的惊奇。  樊洲生于古城西安,14岁就师从长安派名家李西岩,专攻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两年后又拜师花鸟画大家叶访樵。又过两年,经挚友引荐,被长安画派代表画家唐师尧收为老幺弟子,再之后,成为画坛宿将石鲁的爱徒。一个艺术
期刊
2014年2月27日到3月2日,“设计上海”2014(上海国际设计创意博览会)的展览现场可谓人气爆棚。无论是检票口还是主入口处,都排着蔚为壮观的长龙——比起其他少有人士光顾的小众设计展而言,“设计上海”成功地走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人潮挤挤的背后,传达着带着人情味的信号:大众对于设计与设计文化的兴趣正日益增长。  作为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国际原创家居设计博览会,“设计上海”由屡获殊荣的英国设计展览
期刊
如果说流行文化与当代艺术把我们的这个时代包装成浓妆艳抹的女子,那么哲学就是此女子的粉底,虽然我们通常看不到粉底,但它却是一切浓妆的基础。就像我们常常忘记了哲学,但它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底色。  在享乐主义盛行的商业时代谈哲学,在思想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谈哲学家,当然是很不合时宜的一件事情。但是如果我们可以通过流行文化与当代艺术,来审视哲学家的灵魂,又或者通过哲学观念来偷窥艺术家的思想,那倒是既有趣又高
期刊
阿角,1984年生于中国西安,后移居上海并工作、生活至今。作为80后一代的新媒体艺术家,阿角于2014年早春举办名为“屏幕一代”的个展。  “屏幕一代”中的六件作品是“柔软”、“反复”、“坚硬”、“纯粹”、“静止”和“闹”,它们都存在和源自艺术家开发的电子应用程序。在作品中,屏幕也许会被理解成为这些应用程序的视听组件而存在的、相对来说随意的容器和框架,但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程序的结果存在于这些组件被
期刊
2014年11 月 12日, 由墨西哥政府与龙美术馆西岸馆合作举办的展览“白银之国墨西哥,历史与未来”于龙美术馆开幕,墨西哥总统恩里克·培尼亚·涅托携夫人亲临现场并致辞,据悉,此次展览是龙美术馆(西岸馆)开馆以来的首个国际性大展。  展览共展出150余件墨西哥优秀的传统银器作品,旨在通过一系列凝聚着众多银匠、设计师、艺术家和珠宝师艺术精华的高规格银器作品展现这一贵金属同墨西哥民族之间的交织与联系。
期刊
摄影师,当然是这次摄影展作者中,最主要的作者。”爱普生影艺坊馆长杨柳对我说。在日前举办的“杂志——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摄影系金鹤与毕业生作品展”上,不难发现,参展者中,不乏非摄影师职业者。他们中有教师、创意总监、灯光设计师甚至党支部书记。然而,有一点又是他们的共同点——全都毕业于上海工技大摄影系,都是专业“把式”。  为何毕业后没有从事摄影专业?如今高校的摄影、影像专业,出路在何方?不妨听听业内人士的
期刊
塞林格在他的著名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写道,“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  郭伟的“致青春”  郭伟迷恋的也是如此。20多年来,多是通过一个孩子或是一群青少年的眼神和表情,他在创作中持续地表达着自己对人与人、人与
期刊
美籍华裔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郑海,现任美国西南大学常驻艺术家、副教授,奥斯汀亚美文化中心青少年音乐节比赛艺术总监,并且在得州圣斯蒂芬私立学校兼国际项目部副主任。她多次应邀参与美国、英国、德国、奥地利、瑞士、加拿大,中国香港、 广州、澳门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音乐节及音乐学院演出并举办个人大师班。郑海已经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林肯艺术中心、纽约施坦威厅、伦敦威格莫尔音乐厅、牛津城音乐厅和维也纳贝森多夫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