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社会进入了科学化的时代。科学教育作为培养科技人才和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手段,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早期教育是教育系统工程的“基础工程”,开展早期儿童的科学启蒙教育,对于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发现他们的科学潜能,以及对于他们将来学习科学、掌握科学技术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幼儿教育;生活经验;科学教育
目前我国幼儿科学教育,大都是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通过每周两次常识活动,以演示、讲解、回答、记忆的方式来学习知识,范围狭窄、观念陈旧、内容零散,教学效率不高。要提高幼儿科学教育,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教育内容选择上要注重生活化,寓科学教育于幼儿生活中的各环节,体现出广泛性和新颖性。
科学源于生活,生活是科学教育的源泉,科学教育根植于幼儿的日常生活。我们知道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样的学习特点也要求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取之于幼儿生活,因此在选择科学教育的内容时,就应以幼儿的社会生活为基石,抓住幼儿身边的物和事来组织活动。如幼儿园、社区、小超市、学校、工厂等等,这些社会自然环境都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极好场所,秋天老师可和孩子一起观察树叶的变化,看落叶飞舞,看小草枯黄,看菊花开放;可以让孩子观察自行车的修理、牛奶的加工、商品的运输等等,孩子在观察、探索、讨论、交流和操作的过程中发展多种能力。活动室的环境也是科学教育的资源,门上的锁、墙壁上的涂料、窗户上的纱窗、室内的空调、电扇,甚至活动场地上的塑胶跑道等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教学的素材,这些来自幼儿生活的活动,都会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因为它们亲切自然,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吸引着幼儿的参与。
记得有一次,我带领幼儿散步时,来到一片旧楼改造的工地,有许多拆下来的废旧钢筋摆得到处都是。我们班的幼儿来参观时,对地上拆下来的弯弯曲曲的钢筋很感兴趣,有些幼儿就问我:“老师,这是什么呀?”我便将这个问题问旁边的小朋友,滔滔小朋友说:“是绳子吧。佳佳小朋友忙说:“不是绳子,是棍子。”我说:“小朋友们摸摸看,看看到底是什么?”“咦,怎么这么硬!”“还有花纹!”“这是铁吧!”幼儿议论不休。我说:“小朋友们真聪明,你们观察得很仔细,你们平时见过它吗?”“见过。”幼儿一齐说。“你们在哪儿见过它呢?”齐齐小朋友说:“我们楼下的窗户上就有它。”我说:“小朋友们今天回家问问自己的爸爸妈妈,看看这到底是什么?”第二天一早,小朋友们兴高采烈地告诉我:“老师,我爸爸说了,那是钢筋,盖房子时要用它。”他们互相传递着自己的信息,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知道了答案。
凡是幼兒感兴趣、想了解、能感知、无危险的,都可以引导幼儿去接触,不能固守于教育纲要的范围。例如,通过照镜子、动手画一画、比一比、数一数、来观察自身的眼睛和牙齿的构造,从而了解其功用。用人体模型通过幼儿看、摸等观察活动,了解人的肚子内有肺、心、肝、胃、肠等脏器,讲解如果内脏出问题人就会生病,从而提高幼儿自我健康保护意识。
二是活动导入生活化,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科学教学活动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富有艺术性,必能吸引幼儿,引发兴趣,燃起智慧火花,开启思维闸门,受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找准活动内容与幼儿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创设两者相结合的情境导入活动,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和幼儿认识《左右》的时候,课一开始就直接地问:“小朋友,你们喜欢和老师做游戏吗?请举起你的小手。”(小朋友很坚定的举起了自己的小手),此时,教师不动声色,马上直奔主题,问:“你知道你举起的是左手还是右手吗?”幼儿兴趣盎然,很自然地集中了注意力。然后引导小朋友今天我们就要来做左右的游戏,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你能从自己身上找出像这样的好朋友吗?(左耳、右耳,左眼、右眼……)这样的引入,贴近幼儿的生活,沟通了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环境因素的刺激下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拓展了幼儿的思路,使幼儿较快地进入游戏状态。
在科学教育活动时,我们还应该灵活运用集体、小组、个别等形式,保证每个幼儿都有学科学的机会,培养幼儿学科学兴趣和爱好的情感。同时要通过幼儿自身的听、看、嗅、摸、尝多种器官参与的体验与感受去获取知识。例如认识苹果这一活动,我利用课间餐,分发给每个幼儿一只苹果,先让幼儿看一看,再让他们动手摸一摸,最后品尝个中滋味。幼儿在看、摸、尝中发现苹果有颜色的不同,形状的不同,味道的不同,表皮粗糙与光滑不同,肉质软硬度不同等等。还提出了许多问题,如为什么苹果会颜色不同、形状不同、为什么有的苹果上有麻点,有的却没有。老师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归结出在物质世界里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条件、环境下,会产生出不同的结果。
三是要正确把握教师主导与幼儿主体的关系,使过程组织生活化。
日常生活中幼儿是自由的,不受各种常规的约束可以随心所欲地说、随心所欲地做、随心所欲地想。过程组织生活化的策略就是密切幼儿生活,以触动幼儿的内心体验为核心,从创设情景中入手,根据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搭建幼儿内心体验的新平台,以深刻体验为基础,丰富幼儿的经验。一次户外活动中,我有意让幼儿玩得很痛快,回到活动室的第一需要便是洗手、喝水,可是打开水龙头却一滴水也没有(教师事先关了总闸)。这引起了孩子们的焦虑和思考:“水怎么会没有了?是不是给我们用完了?他们互相猜测着。过了好一会儿,我才打开总闸,让孩子洗了手,喝了水。之后提出了讨论问题:没有水会怎么样?让孩子们热烈地交流并暗示节约用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为了让孩子进一步了解缺水的危害,我请孩子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没有水会怎么样,第二天,孩子们便把和爸爸妈妈一起画的画儿、剪的画报拿来讲给大家听,这次活动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一日活动的组织过程中,科学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组织的正规活动,应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例如:在孩子们用点心时,发给每个幼儿一块正方形的面包,用来制作三明治娃娃,教师请幼儿说一说面包是用什么做成的?想一想:三明治是什么形状的?怎么样把正方形的面包变成三角形的呢?在进行“糖果”的专题活动时,请幼儿收集糖果,然后把收集来的糖果进行分类游戏,孩子们有的按软硬分,有的按颜色分,有的按大小分,还有的按味道分,然后老师又带着孩子进行点数,请孩子寻找剥糖纸的最佳方法,品尝糖果的各种味道,用剥下的糖纸进行手工制作,把幼儿的作品按幼儿的提议粘贴在活动室的墙壁上,一系列的过程自然而和谐。
老师在指导幼儿开展科学活动时,应允许幼儿尽情地操作、观察、分类,使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如当幼儿说“磁铁可以把钉子一个个地吸住”时,老师要在这里为他提供材料,让其操作给伙伴看,证实自己的发现,满足幼儿表现成功的要求,此时老师成了幼儿科学的指导者、帮助者、材料提供者、科学经验组织交流者,有利于幼儿探索精神的培养。
教育原本就在儿童的生活之中,教育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是幼儿教育的内容也是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生活不仅是幼儿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认识周围世界、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提供了前提和可能,也为幼儿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从而培养幼儿真正的内在探索动机,保持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提供了前提和实际背景。
参考文献:
[1] 姚小莹.快乐在学前教育发展阶段中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28期
[2] 赵春兰.幼儿学习、生活习惯养成策略谈[J].四川教育,2011年Z2期
(作者单位:咸阳华星幼儿园)
关键词:幼儿教育;生活经验;科学教育
目前我国幼儿科学教育,大都是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通过每周两次常识活动,以演示、讲解、回答、记忆的方式来学习知识,范围狭窄、观念陈旧、内容零散,教学效率不高。要提高幼儿科学教育,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教育内容选择上要注重生活化,寓科学教育于幼儿生活中的各环节,体现出广泛性和新颖性。
科学源于生活,生活是科学教育的源泉,科学教育根植于幼儿的日常生活。我们知道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样的学习特点也要求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取之于幼儿生活,因此在选择科学教育的内容时,就应以幼儿的社会生活为基石,抓住幼儿身边的物和事来组织活动。如幼儿园、社区、小超市、学校、工厂等等,这些社会自然环境都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极好场所,秋天老师可和孩子一起观察树叶的变化,看落叶飞舞,看小草枯黄,看菊花开放;可以让孩子观察自行车的修理、牛奶的加工、商品的运输等等,孩子在观察、探索、讨论、交流和操作的过程中发展多种能力。活动室的环境也是科学教育的资源,门上的锁、墙壁上的涂料、窗户上的纱窗、室内的空调、电扇,甚至活动场地上的塑胶跑道等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教学的素材,这些来自幼儿生活的活动,都会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因为它们亲切自然,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吸引着幼儿的参与。
记得有一次,我带领幼儿散步时,来到一片旧楼改造的工地,有许多拆下来的废旧钢筋摆得到处都是。我们班的幼儿来参观时,对地上拆下来的弯弯曲曲的钢筋很感兴趣,有些幼儿就问我:“老师,这是什么呀?”我便将这个问题问旁边的小朋友,滔滔小朋友说:“是绳子吧。佳佳小朋友忙说:“不是绳子,是棍子。”我说:“小朋友们摸摸看,看看到底是什么?”“咦,怎么这么硬!”“还有花纹!”“这是铁吧!”幼儿议论不休。我说:“小朋友们真聪明,你们观察得很仔细,你们平时见过它吗?”“见过。”幼儿一齐说。“你们在哪儿见过它呢?”齐齐小朋友说:“我们楼下的窗户上就有它。”我说:“小朋友们今天回家问问自己的爸爸妈妈,看看这到底是什么?”第二天一早,小朋友们兴高采烈地告诉我:“老师,我爸爸说了,那是钢筋,盖房子时要用它。”他们互相传递着自己的信息,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知道了答案。
凡是幼兒感兴趣、想了解、能感知、无危险的,都可以引导幼儿去接触,不能固守于教育纲要的范围。例如,通过照镜子、动手画一画、比一比、数一数、来观察自身的眼睛和牙齿的构造,从而了解其功用。用人体模型通过幼儿看、摸等观察活动,了解人的肚子内有肺、心、肝、胃、肠等脏器,讲解如果内脏出问题人就会生病,从而提高幼儿自我健康保护意识。
二是活动导入生活化,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科学教学活动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富有艺术性,必能吸引幼儿,引发兴趣,燃起智慧火花,开启思维闸门,受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找准活动内容与幼儿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创设两者相结合的情境导入活动,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和幼儿认识《左右》的时候,课一开始就直接地问:“小朋友,你们喜欢和老师做游戏吗?请举起你的小手。”(小朋友很坚定的举起了自己的小手),此时,教师不动声色,马上直奔主题,问:“你知道你举起的是左手还是右手吗?”幼儿兴趣盎然,很自然地集中了注意力。然后引导小朋友今天我们就要来做左右的游戏,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你能从自己身上找出像这样的好朋友吗?(左耳、右耳,左眼、右眼……)这样的引入,贴近幼儿的生活,沟通了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环境因素的刺激下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拓展了幼儿的思路,使幼儿较快地进入游戏状态。
在科学教育活动时,我们还应该灵活运用集体、小组、个别等形式,保证每个幼儿都有学科学的机会,培养幼儿学科学兴趣和爱好的情感。同时要通过幼儿自身的听、看、嗅、摸、尝多种器官参与的体验与感受去获取知识。例如认识苹果这一活动,我利用课间餐,分发给每个幼儿一只苹果,先让幼儿看一看,再让他们动手摸一摸,最后品尝个中滋味。幼儿在看、摸、尝中发现苹果有颜色的不同,形状的不同,味道的不同,表皮粗糙与光滑不同,肉质软硬度不同等等。还提出了许多问题,如为什么苹果会颜色不同、形状不同、为什么有的苹果上有麻点,有的却没有。老师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归结出在物质世界里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条件、环境下,会产生出不同的结果。
三是要正确把握教师主导与幼儿主体的关系,使过程组织生活化。
日常生活中幼儿是自由的,不受各种常规的约束可以随心所欲地说、随心所欲地做、随心所欲地想。过程组织生活化的策略就是密切幼儿生活,以触动幼儿的内心体验为核心,从创设情景中入手,根据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搭建幼儿内心体验的新平台,以深刻体验为基础,丰富幼儿的经验。一次户外活动中,我有意让幼儿玩得很痛快,回到活动室的第一需要便是洗手、喝水,可是打开水龙头却一滴水也没有(教师事先关了总闸)。这引起了孩子们的焦虑和思考:“水怎么会没有了?是不是给我们用完了?他们互相猜测着。过了好一会儿,我才打开总闸,让孩子洗了手,喝了水。之后提出了讨论问题:没有水会怎么样?让孩子们热烈地交流并暗示节约用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为了让孩子进一步了解缺水的危害,我请孩子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没有水会怎么样,第二天,孩子们便把和爸爸妈妈一起画的画儿、剪的画报拿来讲给大家听,这次活动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一日活动的组织过程中,科学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组织的正规活动,应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例如:在孩子们用点心时,发给每个幼儿一块正方形的面包,用来制作三明治娃娃,教师请幼儿说一说面包是用什么做成的?想一想:三明治是什么形状的?怎么样把正方形的面包变成三角形的呢?在进行“糖果”的专题活动时,请幼儿收集糖果,然后把收集来的糖果进行分类游戏,孩子们有的按软硬分,有的按颜色分,有的按大小分,还有的按味道分,然后老师又带着孩子进行点数,请孩子寻找剥糖纸的最佳方法,品尝糖果的各种味道,用剥下的糖纸进行手工制作,把幼儿的作品按幼儿的提议粘贴在活动室的墙壁上,一系列的过程自然而和谐。
老师在指导幼儿开展科学活动时,应允许幼儿尽情地操作、观察、分类,使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如当幼儿说“磁铁可以把钉子一个个地吸住”时,老师要在这里为他提供材料,让其操作给伙伴看,证实自己的发现,满足幼儿表现成功的要求,此时老师成了幼儿科学的指导者、帮助者、材料提供者、科学经验组织交流者,有利于幼儿探索精神的培养。
教育原本就在儿童的生活之中,教育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是幼儿教育的内容也是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生活不仅是幼儿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认识周围世界、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提供了前提和可能,也为幼儿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从而培养幼儿真正的内在探索动机,保持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提供了前提和实际背景。
参考文献:
[1] 姚小莹.快乐在学前教育发展阶段中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28期
[2] 赵春兰.幼儿学习、生活习惯养成策略谈[J].四川教育,2011年Z2期
(作者单位:咸阳华星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