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数学知识。本文结合教学案例,探讨了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出了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操作能力
数学是一门寓意深长的,可以概括自然界的学科,在各个数学家眼中,数学可以描绘万千变化的世界。具有抽象性和系统性,包含着复杂的逻辑思维[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从实践当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当中去。现阶段的小学生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成长当中,其系统的逻辑思维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培养,一定的数学思维基础很有必要,有利于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操作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就是一项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制定适应时代要求的教学策略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为教学的质量提供可靠性和有效性[2] 。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出现的问题
首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能利用更多的上课时间把所学知识传递给学生,经常会给学生充足的课内时间进行操作和练习,这样一来,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培养,习惯被动的接受老师传递的知识,使本来具有探索未知能力和强烈好奇心的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动力逐渐降低,教学质量也跟着下降;其次,尽管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教师都开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改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但由于教师的准备工作没有做好,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以及教师没有有效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方法,或者说是用错了方法,因此在实践的具体过程中却得不到具体落实;其实是学校教师还是不够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只是一味地让学生依赖学校给予的教学工具,不会教导学生自己制作工具,学生人数偏多,学校资源有限,并不能照顾到所有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动手操作,因此无法明显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2.1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操作方法
小学数学教師在教学中要合理安排学生的自主学习知识的时间,就是要给学生一定时间和空间直接接触数学知识。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知识学科,它要求学习者必须具有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现阶段小学生还处于成长启蒙阶段,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可能比较浮现于表面,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性。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寻找合适的机会让学生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将思维放入实践,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多边形的内角和为180度乘以多边形数减去2所得到的数”这个数学概念时,有些老师会采取效率最低的方式,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有些老师会让学生动手测量之后相加,这个虽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学生自己测量总会有误差,就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困惑,但小学生还没有学会自己去解决困惑的习惯,所以可能这个困惑会阻挡学生理解讲解的知识点,所以老师要用合理的操作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教师最好是让学生画几个三角形、长方形,然后用剪贴的方法或是对折的方法将所有的内角拼在一起,这样学生才会真正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可以形容为一条线,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刚好围成一个圈,从而真正掌握这个概念。
2.2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操作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中,学生才敢动手操作,跟同学进行交流,教师不能太过严肃古板。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操作时间,不能认为操作是浪费时间的事情,这样学生可能会形成按部就班的习惯,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之间要有良好的互动,实际上,让学生主动去操作,学生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点在哪里,才会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数学知识点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时,可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模型辅助学习,由于这些模型的图形外观特点的不一样,会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将知识点融进去;针对这个知识点,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行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分配学习任务,一个学习小组有四个人,学生们在制作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以及圆形的时候,便可以分配任务,合作完成;或者在这个知识点中,可以让学生准备一张白色的纸、尺子、小刀等,自己制作教材中相应的图形,并做好标记,这样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所剪裁的图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和其它图形的区别在哪里。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在抽象的数学知识当中掌握基础知识,从而将其运用到生活当中,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具有鲜明性的数学思维。
2.3教师要选择适合动手实践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操作学习,教师应该针对教学内容,合理安排与教学要求一致的动手操作内容,同时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该与小学生的教学内容相适应,并且难度不大。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应该践行着教师起引领作用,学生凸显主体作用的教学方式,不能出现教师掌握全程但也不能出现学生太过自由的情况,教师要保证学生能够感受到用数学理论解决疑难问题的快乐。例如,在讲解“有余数除法”时,可以给学生12个小纸片,然后摆放成几份纸片。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每份摆两个小纸片,列出公式。”在指导小学生动手操作之后,教师可以让小学生针对具体的数学知识进行分类,明确其中的内容要求,建立多元化的管理机制,结合当前的数学知识,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有在讲解“平均数”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自主选题目并开展活动,调查与计算班级内部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等。学生在观察与思考、讨论与计算的过程中,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紧联系起来,感受数学学科的实用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动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
3.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注重对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它既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度与参与度,更能在往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中促进数学逻辑思维的养成,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教师要明确具体的教学原则与要求,正确认识数学学科的教学方式,格外注重数学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有良好的教学操作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操作,创新管理形式,在合适的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升教学质量[3] 。
参考文献:
[1] 陈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探讨[J].新课程(上),2018,7(4):191-191.
[2] 顾景发.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7,8(90):104-104.
[3] 佚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上旬,2019,12(1):188-188.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雷远会(1967年11月—),女,汉族,贵州省安顺市人,贵州大学本科,贵州省安顺市第五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
(作者单位:安顺市第五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操作能力
数学是一门寓意深长的,可以概括自然界的学科,在各个数学家眼中,数学可以描绘万千变化的世界。具有抽象性和系统性,包含着复杂的逻辑思维[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从实践当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当中去。现阶段的小学生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成长当中,其系统的逻辑思维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培养,一定的数学思维基础很有必要,有利于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操作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就是一项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制定适应时代要求的教学策略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为教学的质量提供可靠性和有效性[2] 。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出现的问题
首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能利用更多的上课时间把所学知识传递给学生,经常会给学生充足的课内时间进行操作和练习,这样一来,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培养,习惯被动的接受老师传递的知识,使本来具有探索未知能力和强烈好奇心的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动力逐渐降低,教学质量也跟着下降;其次,尽管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教师都开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改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但由于教师的准备工作没有做好,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以及教师没有有效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方法,或者说是用错了方法,因此在实践的具体过程中却得不到具体落实;其实是学校教师还是不够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只是一味地让学生依赖学校给予的教学工具,不会教导学生自己制作工具,学生人数偏多,学校资源有限,并不能照顾到所有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动手操作,因此无法明显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2.1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操作方法
小学数学教師在教学中要合理安排学生的自主学习知识的时间,就是要给学生一定时间和空间直接接触数学知识。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知识学科,它要求学习者必须具有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现阶段小学生还处于成长启蒙阶段,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可能比较浮现于表面,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性。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寻找合适的机会让学生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将思维放入实践,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多边形的内角和为180度乘以多边形数减去2所得到的数”这个数学概念时,有些老师会采取效率最低的方式,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有些老师会让学生动手测量之后相加,这个虽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学生自己测量总会有误差,就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困惑,但小学生还没有学会自己去解决困惑的习惯,所以可能这个困惑会阻挡学生理解讲解的知识点,所以老师要用合理的操作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教师最好是让学生画几个三角形、长方形,然后用剪贴的方法或是对折的方法将所有的内角拼在一起,这样学生才会真正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可以形容为一条线,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刚好围成一个圈,从而真正掌握这个概念。
2.2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操作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中,学生才敢动手操作,跟同学进行交流,教师不能太过严肃古板。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操作时间,不能认为操作是浪费时间的事情,这样学生可能会形成按部就班的习惯,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之间要有良好的互动,实际上,让学生主动去操作,学生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点在哪里,才会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数学知识点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时,可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模型辅助学习,由于这些模型的图形外观特点的不一样,会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将知识点融进去;针对这个知识点,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行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分配学习任务,一个学习小组有四个人,学生们在制作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以及圆形的时候,便可以分配任务,合作完成;或者在这个知识点中,可以让学生准备一张白色的纸、尺子、小刀等,自己制作教材中相应的图形,并做好标记,这样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所剪裁的图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和其它图形的区别在哪里。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在抽象的数学知识当中掌握基础知识,从而将其运用到生活当中,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具有鲜明性的数学思维。
2.3教师要选择适合动手实践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操作学习,教师应该针对教学内容,合理安排与教学要求一致的动手操作内容,同时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该与小学生的教学内容相适应,并且难度不大。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应该践行着教师起引领作用,学生凸显主体作用的教学方式,不能出现教师掌握全程但也不能出现学生太过自由的情况,教师要保证学生能够感受到用数学理论解决疑难问题的快乐。例如,在讲解“有余数除法”时,可以给学生12个小纸片,然后摆放成几份纸片。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每份摆两个小纸片,列出公式。”在指导小学生动手操作之后,教师可以让小学生针对具体的数学知识进行分类,明确其中的内容要求,建立多元化的管理机制,结合当前的数学知识,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有在讲解“平均数”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自主选题目并开展活动,调查与计算班级内部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等。学生在观察与思考、讨论与计算的过程中,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紧联系起来,感受数学学科的实用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动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
3.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注重对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它既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度与参与度,更能在往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中促进数学逻辑思维的养成,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教师要明确具体的教学原则与要求,正确认识数学学科的教学方式,格外注重数学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有良好的教学操作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操作,创新管理形式,在合适的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升教学质量[3] 。
参考文献:
[1] 陈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探讨[J].新课程(上),2018,7(4):191-191.
[2] 顾景发.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7,8(90):104-104.
[3] 佚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上旬,2019,12(1):188-188.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雷远会(1967年11月—),女,汉族,贵州省安顺市人,贵州大学本科,贵州省安顺市第五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
(作者单位:安顺市第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