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变革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育而言,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共存,多种矛盾相互交织的时代,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重视。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对当前学校体育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分析教育与体育的本质,就体育回归校园与教育的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进而促进“体育+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教育与学校体育的功能最大化。
关键词:学校体育;教育;本质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7475(2019)05-022-01
1前言
2017年9月首届大学生运动会和中学生运动会合并后的第一届全国学生运动会于杭州顺利举行,“学生运动会,体育+教育=?”“让体育回归教育”等话题频频,这一直是我们不断探索思考重视的问题,体教作为教育和体育的交叉点,兼具了教育与体育的属性,体育回归教育的发展将会得到高度的认可。在发展学校体育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让体育回归校园,回归教育”,体育教学发展模式有待于我们去研究、思考与分析,从而为促进我国学校体育的未来发展总结经验,探索出一条新型的实现学校体育与学校教育的良性互动发展道路。
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本身就具有教育的属性;其次,由于体育的特殊性,它又具有自身学科规律的属性。因此,学校体育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实现体育教学的目的,更应该通过体育教学达到教育的目的。体教结合,就是通过将体育与教育有机结合,培养有文化、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发展的模式。让体育回归教育,教育促进体育发展的趋势将成为新时期学校体育面临的又一选择。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通过网上查阅相关的论文,了解現在学校体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2逻辑分析法。运用各种逻辑方法对收集到的各类资料进行分析。
2.3比较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到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和有益的启示。
3体育回归教育论述
3.1教育的本质
教育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教育发展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不仅是观念意义上的人,更强调对社会发展的人。
3.2体育的本质
体育的本质是身体的教育,体质健康是根本,通过在锻炼身体的过程中达到培养人、塑造人的作用。
3.3体育与教育的关系
体育与教育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共同构成了教育的整体,脱离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不是好的教育;教育离开了体育的发展,也会失去其内在本质的魅力。
4学校体育发展存在问题
4.1学校体育的开展缺乏足够的物质保证
学校体育开展的成效如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体育师资、场地器材、经费支持作为开展学校体育最基础的物质保障严重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场地器材不足是学校体育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在我国好多地区仍然缺乏;区域、城乡发展的差异性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平衡性、公平性。因此,学校体育仍然面临挑战。
4.2学校体育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心理重视
中国学校体育主编钟秉枢指出:“一个不懂体育的校长不是一名好校长。”一个学校体育开展的质量如何,校长的重视程度、给予的体育方面的鼓励与支持及对体育的认识程度尤为重要;部分教师、学生对于体育的态度仍保持在可有可无的阶段,参与学校体育开展的主体积极性不高,直接影响其效果质量。对待体育,需要我们将其作为一种内生动力去看待,王登峰司长指出“学校体育工作中要引入‘内生动力’的学术概念”,让教师、学生真正体会到体育自身的价值,使体育成为他们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
5影响学校体育发展的原因
5.1评价体系的问题
学校体育评价是一种价值的判断,是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对学校体育各项工作所产生的效果及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程度的综合评判,既包括对学校层面体育工作的诊断判定,又包括学校体育对学生个体产生的效果的评定。学生体质健康的好坏一直以来并没有作为各方工作的评价标准,对于学生在校的评价主要以分数、升学、考级、认证等方面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体质健康。
5.2办学体系的局限
在解决有学上的问题时,一定不会优先考虑体育,学生的体质健康不在评价体系里面。“学生运动员”与“运动员学生”二者的出现更体现了学校体育的办学模式的局限,使得教育与体育二者脱离,向片面化、功利化发展。
6让体育回归校园、教育
6.1体育回归校园教育的必要性
学生运动员与运动员学生概念的界定是体育回归教育的重要交叉点。一方面,体育回归教育是践行体教结合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体育回归教育是未来学校体育发展的改革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体育需求的多样性,举国体制的发展体系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体育的发展。
6.2体育回归校园的对策
从学生运动员角度来说:让学生运动员能有机会参与到各项体育赛事中,既能在体育活动中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培养兴趣的目的,同时回到教育中又能学习文化知识,为将来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达到双赢的效果。从运动员学生角度来说:让运动员学生回到高校,不再是代表国家、某个省、市或高水平运动队,既能通过在高校受教育为以后进行就业选择打基础,为今后退役的职业选择提供保障;又能代表高校参加各项体育赛事,体现竞技运动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卫东.广州市中学生对学校体育评价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学刊.2016,23(4):97-101.
[2]池建.体教结合:让体育回归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6(10):25-010.
关键词:学校体育;教育;本质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7475(2019)05-022-01
1前言
2017年9月首届大学生运动会和中学生运动会合并后的第一届全国学生运动会于杭州顺利举行,“学生运动会,体育+教育=?”“让体育回归教育”等话题频频,这一直是我们不断探索思考重视的问题,体教作为教育和体育的交叉点,兼具了教育与体育的属性,体育回归教育的发展将会得到高度的认可。在发展学校体育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让体育回归校园,回归教育”,体育教学发展模式有待于我们去研究、思考与分析,从而为促进我国学校体育的未来发展总结经验,探索出一条新型的实现学校体育与学校教育的良性互动发展道路。
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本身就具有教育的属性;其次,由于体育的特殊性,它又具有自身学科规律的属性。因此,学校体育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实现体育教学的目的,更应该通过体育教学达到教育的目的。体教结合,就是通过将体育与教育有机结合,培养有文化、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发展的模式。让体育回归教育,教育促进体育发展的趋势将成为新时期学校体育面临的又一选择。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通过网上查阅相关的论文,了解現在学校体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2逻辑分析法。运用各种逻辑方法对收集到的各类资料进行分析。
2.3比较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到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和有益的启示。
3体育回归教育论述
3.1教育的本质
教育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教育发展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不仅是观念意义上的人,更强调对社会发展的人。
3.2体育的本质
体育的本质是身体的教育,体质健康是根本,通过在锻炼身体的过程中达到培养人、塑造人的作用。
3.3体育与教育的关系
体育与教育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共同构成了教育的整体,脱离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不是好的教育;教育离开了体育的发展,也会失去其内在本质的魅力。
4学校体育发展存在问题
4.1学校体育的开展缺乏足够的物质保证
学校体育开展的成效如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体育师资、场地器材、经费支持作为开展学校体育最基础的物质保障严重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场地器材不足是学校体育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在我国好多地区仍然缺乏;区域、城乡发展的差异性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平衡性、公平性。因此,学校体育仍然面临挑战。
4.2学校体育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心理重视
中国学校体育主编钟秉枢指出:“一个不懂体育的校长不是一名好校长。”一个学校体育开展的质量如何,校长的重视程度、给予的体育方面的鼓励与支持及对体育的认识程度尤为重要;部分教师、学生对于体育的态度仍保持在可有可无的阶段,参与学校体育开展的主体积极性不高,直接影响其效果质量。对待体育,需要我们将其作为一种内生动力去看待,王登峰司长指出“学校体育工作中要引入‘内生动力’的学术概念”,让教师、学生真正体会到体育自身的价值,使体育成为他们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
5影响学校体育发展的原因
5.1评价体系的问题
学校体育评价是一种价值的判断,是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对学校体育各项工作所产生的效果及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程度的综合评判,既包括对学校层面体育工作的诊断判定,又包括学校体育对学生个体产生的效果的评定。学生体质健康的好坏一直以来并没有作为各方工作的评价标准,对于学生在校的评价主要以分数、升学、考级、认证等方面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体质健康。
5.2办学体系的局限
在解决有学上的问题时,一定不会优先考虑体育,学生的体质健康不在评价体系里面。“学生运动员”与“运动员学生”二者的出现更体现了学校体育的办学模式的局限,使得教育与体育二者脱离,向片面化、功利化发展。
6让体育回归校园、教育
6.1体育回归校园教育的必要性
学生运动员与运动员学生概念的界定是体育回归教育的重要交叉点。一方面,体育回归教育是践行体教结合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体育回归教育是未来学校体育发展的改革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体育需求的多样性,举国体制的发展体系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体育的发展。
6.2体育回归校园的对策
从学生运动员角度来说:让学生运动员能有机会参与到各项体育赛事中,既能在体育活动中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培养兴趣的目的,同时回到教育中又能学习文化知识,为将来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达到双赢的效果。从运动员学生角度来说:让运动员学生回到高校,不再是代表国家、某个省、市或高水平运动队,既能通过在高校受教育为以后进行就业选择打基础,为今后退役的职业选择提供保障;又能代表高校参加各项体育赛事,体现竞技运动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卫东.广州市中学生对学校体育评价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学刊.2016,23(4):97-101.
[2]池建.体教结合:让体育回归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6(10):25-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