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形虽简而意颇丰”,抑或“于细微处显神韵”,无不积淀了深刻的艺术内涵。
提到中国的传统美术,您肯定很容易想到写意式挥毫泼墨的大气和工笔般一丝不苟的精致。“形虽简而意颇丰”,抑或“于细微处显神韵”,无不积淀了深刻的艺术内涵。
本期的“非遗拾萃”将为您打开传统美术世界的大门,体验精细高超的创作技法,走近这些技法的传承人。
栩栩如生的北京绢人
绢人,是美术人形的一种类别,民间玩具的“针扎”、“彩扎”等手工艺品都和它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取材于民间故事中的戏剧人物和民族舞蹈造型等题材。北京绢人是北京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品,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齐聪颖,女,1946年出生于河北。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她自幼酷爱美术,喜欢民间绘画、绣花等艺术。1963年调入北京绢人厂工作后,在宋翠珍、葛敬安、张琴等老师的精心指导、口传心授下,学习掌握了一套完整的绢人制作工艺。绢人的制作,要经过雕划、彩绘、缝纫、道具服装、头饰整理等十多道制作工序,都需要精密高超的技艺。她一丝不苟学习技艺、精益求精制作佳品,从事北京绢人制作近40年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她的作品有历代仕女、戏曲人物、菩萨、京剧脸谱,做工精细、形象逼真,具有较高的欣赏、收藏和艺术价值。
齐聪颖曾多次到国外参展、交流,不断提高制作技艺,她的作品曾获北京市精品、佳作奖和“工艺美术杯”铜奖等多种奖项。多年来她博采众长,努力追求,为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她讲学传艺带徒弟,为民间技艺后继有人辛勤工作着。
精细秀美的团花剪纸
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它工具简单,制作方便,能表现各种题材、风格和地域特点的艺术形象,在民间流行甚广,后逐渐传入城市。
一张大红纸,简单地反复对折,然后用剪刀一次剪出花纹复杂的镂空图案,这就是“团花剪纸”。
张凤琴,1956年生于北京。她从小由奶奶传授剪纸艺术,现为高级美术教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艺委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她长期从事青少年儿童美术教学工作,特别是在剪纸艺术的教学普及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她编写的教材《轻轻松松学剪纸》1-6年级和《剪纸艺术将从这里延伸》,汇集了她多年来剪纸艺术教育的优秀成果和实录画面,又出版了“跟我学中国剪纸” 的VCD中英文光盘,把剪纸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
张凤琴的作品精细秀美,常以生肖动物、花卉及中国民间的吉祥物为创作题材,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她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可谓桃李满天下。多年连续被评为中小学艺术教育先进个人,并在北京市中小学生剪纸艺术作品展周中获得“突出贡献奖”。
在华夏风韵剪纸艺术展上,她的剪纸作品《前程似锦》荣获金奖。在国际剪纸艺术展上获铜奖。剪纸作品《福满乾坤》赠送中国驻英大使馆,多幅作品被海内外艺术馆及剪纸爱好者收藏。她曾赴台湾、英国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展演活动。
2000年《师生情》在中国美术馆展出,2001年《祖国的未来》等剪纸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被录入画册,2003年《吉祥如意》等剪纸作品在中央美院展览馆展出,2003年剪纸作品《平安》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并被录入大型画册,2004年作品《欢聚一堂》、2005年作品《金鸡献福》等作品在中华世纪坛展出,2006年1月参加春节大联欢“百花迎春”现场表演。她还多次应邀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进行剪纸讲座,传播剪纸艺术。她培养的学生亦有不少作品获奖。
鬼斧神工的平刻微雕
于细微处显神韵的经典代表,一定要数平刻微雕技术了。
我国刻字的历史要上溯到3000年以前的甲骨文时期,后发展出微刻艺术。微刻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古代是凭借眼力雕刻而成,如甲骨文时期刻的微型文字;近代是在古代的基础上,凭借眼力借助放大镜制作而成;现代是借助显微镜制作观看,如在发丝上雕刻,在每平方毫米刻40字等,这个时期已达到人的制作极限;当今,采用纳米技术进行微雕制作,通过电子显微镜观看组成的文字图形等。现在借助不同材料、不同手法、不同风格进行微雕创作,微雕艺术正逐渐被世人所亲睐,被誉之为“鬼斧神工”,其微雕技术也被应用到特殊领域。
微雕又被称为“神刻意雕”,它强调“手技为主,目力次之,意在刀先,施意于刀,心手相应,刀运神出。”平刻微雕的工艺流程分为:下料、整形、抛光;固定、打线、雕刻、上色;配托、配盒、配放大镜、拍显微照片、配照片等10多道工序。通过 写(如笔)、划、擦、推、拉、点、挠、挖等刀法,再经过细致加工后才能完成作品。微雕刻类作品大多使用发丝、象牙、木、竹、玉等材质,其作品取材于书法、国画、壁画、摄影以及自然环境,如:竹林、影壁、庭院、画室、书房等。
陈小林,1959年出生在海淀上庄,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北京分会会员,辅仁美术研究会理事。他自幼从祖父陈瑞宽学习虞、褚、欧、颜、柳等唐楷,临摹《芥子园画谱》。20世纪80年代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1985年经季羡林先生介绍,得到启功先生的指教并从其学习书法。1979年学习微雕发刻,1981年从陈石品先生学习象牙微刻,在一粒米上刻全部兰亭序。他现能达到每平方毫米刻40字,在发丝截面画上“京”字,能在象牙上刻历代书体,达到微中见大的效果。他的作品追求书法笔意,形成了见刀有笔二者相间的风格。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全国晚报上发表微雕发刻等作品。
栩栩如生的北京绢人、精细秀美的团花剪纸、鬼斧神工的平刻微雕,在这精致的手工艺品中,无论是清丽、工细、秀美,还是粗犷、浑厚、热烈,无不洋溢着传统文化的深厚意蕴,彰显出中华民族的审美气质,引人遐思。
提到中国的传统美术,您肯定很容易想到写意式挥毫泼墨的大气和工笔般一丝不苟的精致。“形虽简而意颇丰”,抑或“于细微处显神韵”,无不积淀了深刻的艺术内涵。
本期的“非遗拾萃”将为您打开传统美术世界的大门,体验精细高超的创作技法,走近这些技法的传承人。
栩栩如生的北京绢人
绢人,是美术人形的一种类别,民间玩具的“针扎”、“彩扎”等手工艺品都和它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取材于民间故事中的戏剧人物和民族舞蹈造型等题材。北京绢人是北京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品,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齐聪颖,女,1946年出生于河北。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她自幼酷爱美术,喜欢民间绘画、绣花等艺术。1963年调入北京绢人厂工作后,在宋翠珍、葛敬安、张琴等老师的精心指导、口传心授下,学习掌握了一套完整的绢人制作工艺。绢人的制作,要经过雕划、彩绘、缝纫、道具服装、头饰整理等十多道制作工序,都需要精密高超的技艺。她一丝不苟学习技艺、精益求精制作佳品,从事北京绢人制作近40年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她的作品有历代仕女、戏曲人物、菩萨、京剧脸谱,做工精细、形象逼真,具有较高的欣赏、收藏和艺术价值。
齐聪颖曾多次到国外参展、交流,不断提高制作技艺,她的作品曾获北京市精品、佳作奖和“工艺美术杯”铜奖等多种奖项。多年来她博采众长,努力追求,为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她讲学传艺带徒弟,为民间技艺后继有人辛勤工作着。
精细秀美的团花剪纸
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它工具简单,制作方便,能表现各种题材、风格和地域特点的艺术形象,在民间流行甚广,后逐渐传入城市。
一张大红纸,简单地反复对折,然后用剪刀一次剪出花纹复杂的镂空图案,这就是“团花剪纸”。
张凤琴,1956年生于北京。她从小由奶奶传授剪纸艺术,现为高级美术教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艺委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她长期从事青少年儿童美术教学工作,特别是在剪纸艺术的教学普及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她编写的教材《轻轻松松学剪纸》1-6年级和《剪纸艺术将从这里延伸》,汇集了她多年来剪纸艺术教育的优秀成果和实录画面,又出版了“跟我学中国剪纸” 的VCD中英文光盘,把剪纸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
张凤琴的作品精细秀美,常以生肖动物、花卉及中国民间的吉祥物为创作题材,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她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可谓桃李满天下。多年连续被评为中小学艺术教育先进个人,并在北京市中小学生剪纸艺术作品展周中获得“突出贡献奖”。
在华夏风韵剪纸艺术展上,她的剪纸作品《前程似锦》荣获金奖。在国际剪纸艺术展上获铜奖。剪纸作品《福满乾坤》赠送中国驻英大使馆,多幅作品被海内外艺术馆及剪纸爱好者收藏。她曾赴台湾、英国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展演活动。
2000年《师生情》在中国美术馆展出,2001年《祖国的未来》等剪纸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被录入画册,2003年《吉祥如意》等剪纸作品在中央美院展览馆展出,2003年剪纸作品《平安》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并被录入大型画册,2004年作品《欢聚一堂》、2005年作品《金鸡献福》等作品在中华世纪坛展出,2006年1月参加春节大联欢“百花迎春”现场表演。她还多次应邀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进行剪纸讲座,传播剪纸艺术。她培养的学生亦有不少作品获奖。
鬼斧神工的平刻微雕
于细微处显神韵的经典代表,一定要数平刻微雕技术了。
我国刻字的历史要上溯到3000年以前的甲骨文时期,后发展出微刻艺术。微刻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古代是凭借眼力雕刻而成,如甲骨文时期刻的微型文字;近代是在古代的基础上,凭借眼力借助放大镜制作而成;现代是借助显微镜制作观看,如在发丝上雕刻,在每平方毫米刻40字等,这个时期已达到人的制作极限;当今,采用纳米技术进行微雕制作,通过电子显微镜观看组成的文字图形等。现在借助不同材料、不同手法、不同风格进行微雕创作,微雕艺术正逐渐被世人所亲睐,被誉之为“鬼斧神工”,其微雕技术也被应用到特殊领域。
微雕又被称为“神刻意雕”,它强调“手技为主,目力次之,意在刀先,施意于刀,心手相应,刀运神出。”平刻微雕的工艺流程分为:下料、整形、抛光;固定、打线、雕刻、上色;配托、配盒、配放大镜、拍显微照片、配照片等10多道工序。通过 写(如笔)、划、擦、推、拉、点、挠、挖等刀法,再经过细致加工后才能完成作品。微雕刻类作品大多使用发丝、象牙、木、竹、玉等材质,其作品取材于书法、国画、壁画、摄影以及自然环境,如:竹林、影壁、庭院、画室、书房等。
陈小林,1959年出生在海淀上庄,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北京分会会员,辅仁美术研究会理事。他自幼从祖父陈瑞宽学习虞、褚、欧、颜、柳等唐楷,临摹《芥子园画谱》。20世纪80年代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1985年经季羡林先生介绍,得到启功先生的指教并从其学习书法。1979年学习微雕发刻,1981年从陈石品先生学习象牙微刻,在一粒米上刻全部兰亭序。他现能达到每平方毫米刻40字,在发丝截面画上“京”字,能在象牙上刻历代书体,达到微中见大的效果。他的作品追求书法笔意,形成了见刀有笔二者相间的风格。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全国晚报上发表微雕发刻等作品。
栩栩如生的北京绢人、精细秀美的团花剪纸、鬼斧神工的平刻微雕,在这精致的手工艺品中,无论是清丽、工细、秀美,还是粗犷、浑厚、热烈,无不洋溢着传统文化的深厚意蕴,彰显出中华民族的审美气质,引人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