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交网络中科学论文的传播机制

来源 :华人时刊·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ao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交网络中科学论文的传播突破了传统形式,无论是影响力与效果都得到显著提升,要结合社交网络下学术论文的传播机理进一步挖掘二者联合优越性,为高质量的学术传播提供参考。本文分析了社交网络中科学论文的传播现状,并从传播客体、传播过程、传播机制三个方面进行了传播机理探讨,希望能为社交网络中科学论文传播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交网络;科学论文;传播机制
  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6)01-201-02
  社交网络作为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公众新媒体信息沟通平台,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距离、加速了信息传播,科学论文作为信息传播中的分支,通过科研工作者及大众的应用、传播实现了科学论文在社交网络中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现在学术期刊的发展受到了新媒体与网络技术的影响出现危机,既有科学交流体系不断变化,开放存取模式的应用使得越来越多的科学论文为大众所用,这对于变革现有科学论文交流模式与传播体系有重要意义。下面对社交网络中科学论文的传播机制进行探究。
  一、社交网络中科学论文的传播现状分析
  (一)社交网络对学术传播的影响
  社交网络的出现极大的改善了现代人的交际活动与形式,科学论文作为有别于一般的信息资料,在社交网络出现后进入了“零壁垒”传播时代,社交网络诸多功能的开发与应用为信息的传播、应用等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同时也使得现代科研工作者进入了全新的交流时代,促进了学术的大范围与高质量传播。
  社交网络使得学术传播不再局限于纸质杂志,突破了原有的科研小圈子,极大的拓展了学术交流的时空界限、组织界限与知识边界,移动社交网络的存在使得现代学术领域与其他领域的沟通变得更加频繁且多元化,使得更多公众参与了学术论文的理解、参与了科学的发展与实践过程。社交网络中,人们对于优质知识的渴望与汲取让学术传播变得火热,多样化的知识传播途径与形式让科学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不再遥远,开放网络环境下,公众对个人价值的认可更多的由知识贡献程度决定,这使得在交互性、即时性网络平台中,科研工作者更愿意谈论自己的工作,在不影响科研工作进展或保密性的前提下,将有价值的知识传播给更多公众人群,也方便作者与读者在开放的交流互动中不断进步。科学论文在网络上的传播,本身就代表了学者将自身认知结构、知识背景展现给更多人的渴望,是对自身知识体系的一种完善与架构,社交网络工具的应用也让更多第三方参与了知识的传播与建构,为进一步提升学术信息的价值与含金量奠定良好基础,为学术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支持。
  (二)开放存取对论文传播的影响
  仓储网站对论文的传播有较大影响,以典型的开放存取运动为例,其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主要是根据期刊文献类型提供各种下载服务,有收费、免费之分,也有网络电子期刊、纸质试刊等之分,有专门学术机构创造的专门学术资源数据库,也有专门网站创造的期刊资源数据库,提供不同权限、不同类型的下载服务。就目前来看,免费下载无疑会极大的提升学术资源的下载量,促进论文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这对于更多用户享受到优质学术资源服务有重要意义。就目前论文传播数量而言,国内的知网、万方、维普等一系列平台都提供了大量的论文下载,包括出版商、杂志期刊等在内的支持者在进一步加强网站资源建设、提升优质的硬软件服务、提供增值服务、升级服务质量、探索个性化服务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探索。
  (三)社交网络中开放存取论文传播情况
  社交网络开放环境下,开放存取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扩大,学术论文的门槛被降低,越来越多的公众可直接接触到论文而无需通过专门网站,随着学术潮流的掀起,科研工作者也更愿意参与大范围的学术互动,使得论文资料的传播更为快速。以开放存取较为典型的存储网站为例,从传播速度和实效性来看,仓储网站无疑不及社交网站,虽然在论文出版与收录上有一定优势,但是网站的专业性与知识性决定了它始终只能为小部分人服务,在社交平台上,可供应用的群体潜在可能性被不断扩大,因而论文传播的范围、影响了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展,这缩短了学术论文融入信息交流所用的时间、降低了传播成本。
  结合当前国内最为典型的新浪、腾讯微博两大社交网络平台中论文传播情况来看,无论是论文发布数量、转载次数、下载次数都有着显而易见的逐年提升,话题讨论数量与热门程度远非之前可比,提示了社交网络环境下科学论文传播的新局面、新气象,这对于促进科研论文的进一步创作、传播与应用都有积极效果。论文传播在社交网络的火热并不单纯有利于促进有价值知识的大范围传播,对于提升知识的利用速率、加快知识向技术与实践转化都有重要价值。
  二、社交网络中科学论文的传播机制分析
  (一)传播客体分析
  社交网络中的科学论文传播,科学论文本身是重要客体,受社交网络本身开放性影响,客体被面向全体公众开放。由于科学论文本身的特殊性,在知识域下科学传播以高价值的知识信息为主,在事件域下以社交平台信息向公众传播,这个公众包含一切科学研究者及普通层面上的社会公众。正是由于科学论文作为传播客体的这一特性,它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才凸显出极具特色的表现,使论文传播展现出不同层次。
  知识域下作为专业知识载体的论文本身就承担着专业领域范围内的知识传播重任,社交网络环境下这一传播责任以更快、更广、更为鲜明的方式存在,更多学者可以依靠社交平台的开放性与功能性参与到论文的讨论中来,原本借由仓储平台与网站发挥的文献引用功能逐渐被弱化,科学传播变得更加专业且高效。尤其是社交网络中即时评论、在线互动等功能的开发和社交网络技术的成熟,更为专业且高深的专业领域的讨论将会逐步形成规范,在出版前后形成一定专业话题热潮,有助于专业领域内研究更进一步,为更多科研工作者提供新想法、新思路、新灵感,有助于促进专业进步与创新。
  事件域下的公众传播,科学论文更多的是作为事件进行传播,根据论文的题目与内容引起相关人群的兴趣,在讨论过程中不断增强话题的兴趣度与影响力,从而进入诸多新闻媒体或媒体工作者的严重,使得论文的影响力得到扩大与发酵,从而使论文传播作为事件的特质越发明显。这种传播模式有助于在更大范围内增强公众对于专业知识的兴趣、好奇心,有利于知识的科普与应用,在社会范围内向掀起更广泛的影响力。   (二)传播过程分析
  社交网络与开放存取的结合极大的改进了科学论文的传播模式与途径,使得学术信息的传播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人前。在传播过程上,论文文档或通过电子出版平台或借由信息发布平台进入公众视野,在社交网络平台运作下,新闻媒体、公众、学科同行都积极参与到扩散中来,如果有高知名度与话题度的名人进行推送,这种影响力将会在短时间内上升一个台阶。论文在传播的过程中,将会被无数读者进行评价、转发或者再加工,在这期间,论文的含金量、话题度或者公众的感兴趣程度都会进一步变化,有可能自媒体、新闻媒体、专业知识平台都会参与到其中,这将会对论文的传播形式、传播途径、传播内容造成进一步的影响,方便更多公众接触到论文资料,并为传播影响力的提升贡献力量。
  (三)传播机理分析
  社交网络中科学论文的快速传播主要受成本机制、宣传机制与动力机制共同作用。成本机制上,社交网络信息传递成本较低,主要由网络工具成本、网络费用成本为主,在传播渠道上成本可忽略不计,社交网络凭条本身的低门槛极大的降低了获取论文资料的成本,通过各类直接或间接链接让学术资料在短时间内快速、大范围传播。宣传机制上,社交网络中最典型的宣传机制是名人效应与社交平台或软件自身的推荐精选,前者主要以公众知名人物为代表,诸如明星艺人、知名作家、科研工作者、小说家、意见领袖等等,这些人有着大量关注人群,这类人的推送将会形成传播的中心节点,以此为中心连接着网络的各个角落与人群,也是目前社交网络中影响力最大的一个群体。推荐精选作为社交平台或软件等推出的相应功能,主要是针对个人关注取向、知识点与兴趣点等进行推送,并就一些优秀精选资料等进行强力推荐,扩大影响力。内容机制上,论文内容本身或者经过后期加工的内容实体直接构成传播优势,公众对标题、对内容感兴趣的程度都会直接影响传播影响力,或者公众对论文的评价与推选也会直接影响传播路径与传播速率。以上三种机制共同作用,构成了社交网络中科学论文的传播机制,对现代开放网络环境下学术资料的新传播产生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网络环境下,随着新媒体、自媒体等与学科同行、专业知识平台愈加密切的联系,论文的传播更被推波助澜,在知识域与事件域之间的游走,无论是话题度、公众认知度都会大幅度提升,虽然这种影响力有好有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社交网络中科学论文的传播都将迎来全新的形态与局面。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交网络中科学论文的传播比以往更快、更高效,科学论文传播影响力的扩大使得现代学术交流、传播质量逐步提升,有利于构建全新知识传播平台,对于社交网络环境下了提升信息传播含金量、促进知识普及与应用有重要意义。要立足于现代社交网络环境下科学论文传播机制,进一步挖掘学术传播与社交网络的融合潜力与价值,为科研工作的进步与创新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王乐,王勇,王东安,等.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预测的研究综述[J].信息网络安全,2015(5):47-55.
  [2]胡海洋,李忠金,胡华,等.面向移动社交网络的协作式内容分发机制[J].计算机学报,2013(3):613-625.
  [3]卢长宝,李娜.社交媒体负面口碑的传播机制及理论模型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46-53.
  [4]王超,刘骋远,胡元萍,等.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的稳定性研究[J].物理学报,2014(18):83-89.
  [5]王国燕,韩飞飞,梁琰.源于科技论文的前沿科学成果网络新闻传播机制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5(1):77-81.
  [6]王贤文,张春博,毛文莉,等.科学论文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机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3(9):1287-1295.
其他文献
2013年7月在苏州召开的2013年全国鼻科年会暨第五届鼻部感染与变态反应疾病专题学术会议的学分开始发放,请正式注册参会的代表登录中华医学会门户网站http://www.cma.org.cn,
目的探讨伴有恶变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sinonasal inverted papilloma,SNIP)的临床特征和组织病理学特征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至2008年1月32例SNIP伴有恶变病例的临床特征以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发病部位、临床分期、手术治疗方法、肿瘤分化程度和恶性细胞的比例.采用SPSS 17.0软件,应用Kaplan-Meier法,Lo
目的观察卡那霉素和速尿联合致聋豚鼠耳蜗鼓阶导入Math1基因后的形态学及功能改变,探讨Mathl基因治疗药物中毒性耳聋的可行性.方法健康成年豚鼠经硫酸卡那霉素(500 mg/kg)和速尿(50 mg/kg)联合致聋,将听性脑干反应(ABR)反应阈>95 dB SPL的豚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置,3只),手术对照组(右耳单纯鼓阶钻孔,3只),人工外淋巴液组(右耳鼓阶钻孔导入人工外
【摘要】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与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学生个体活动丰富以及教育理念革新的表征之一,不论是其含义亦或内部机制都与师本理念截然不同,尤其体现在学生独立性的培养方面。本文在阐释生本教育理念内涵的基础上,试图以阿莫纳什维利的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为例,进一步剖析生本之下学生独立性的培养活动。  【关键词】生本体系;独立性;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
期刊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上纵隔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1年5月6例经病理证实的伴上纵隔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甲状腺癌的诊治经过,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5例,滤泡状癌1例;首次治疗1例,外院1次术后复发2例(其中1例接受放射治疗60Gy),外院2次术后复发3例。采用甲状腺全切或残体切除术+颈部、上纵隔及腋窝淋巴清扫术+131I治疗+左旋甲状腺素抑制治疗。结果腋窝淋巴结
目的总结原发于眶外的头颈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92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4例原发于眶外的头颈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患者中9例病变局限,发生于上颌骨5例,下颌骨2例,颈部2例,均采取肿瘤根治性切除手术,随访1.5—20年无复发,中位随访时间5.0年。4例病变范围广泛,发生于上颌骨并累及眼眶、硬腭或翼腭窝等结构,其中3例
患者,女,42岁,因左耳闷、耳鸣伴听力下降3年入院.近3年来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耳闷、听力下降,伴有耳鸣,呈持续性嗡嗡声,有时伴有眩晕、视物旋转,偶有饮水呛咳,曾于外院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多次行鼓膜穿刺治疗,症状略缓解,但随后又反复发作.患者无鼻塞,无后吸涕中带血,无头疼等其他不适.查体:眼球各方向运动灵活;鼻腔未见明显异常;双侧耳廓无畸形,外耳道清洁;右耳鼓膜完整,标志清,左耳鼓膜完整,呈淡黄
随着对甲状腺疾病认识的不断提高,人们正不断寻求甲状腺疾病治疗包括外科手术治疗的规范化,以不断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就外科手术而言,虽然近年来甲状腺外科专业化程度逐年提高,手术技术不断进步,但由于疾病本身和医生等因素的影响,由甲状腺手术所导致的相关并发症仍然存在。如何减少甲状腺手术导致的副作用和相关并发症一直是从事甲状腺疾病治疗医生努力的目标。其中,甲状腺手术中的神经和腺体功能保留与恢复已经成为专业研
为不断提升我国喉癌、下咽癌的临床与基础整体水平,由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无喉者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主办,浙江省肿瘤医院、浙江省抗癌协会耳鼻咽喉肿瘤专业委员会承办的“2013年全国喉癌下咽癌诊治学术大会”定于2013年5月23—26日在杭州召开,现将会议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1.统计研究设计:应交代统计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或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同绕4个基本原则(随机、对照、重复、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