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明宫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d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何宇喆 1999年6月生于陕西西安,现就读西北大学附属中学。酷爱文学,热衷历史,浅涉军事,爱看评论,有较强的思辨性。字里行间散发出独特的文化底蕴。曾两次在全国中小学生“创新杯”作文征文中获叁等奖;第十一届全国创新作文大赛初赛获一等奖(赛程尚在进行中)。文章曾多次发表于校内外各级刊物。
  若说起中国的宫殿,你第一个便会想到故宫。紫禁城内,一派辉煌,似乎让时间定格,它能引发你无尽的感慨与思古幽情。倘若你来到三秦大地,想要倾听盛唐古都发出的回响,这里,便会有另一个名字萦绕在你的耳边——大明宫。
  《骊山怀古》中形容宫殿破败时说:“只见草萧疏,水萦纡。”我小时候看到的大明宫可怜到连水萦纡都没有,可以说是一片凄凉的荒地。那些曾经气度非凡、富丽堂皇的宫殿,已被荒草湮没变成一片废墟。太液池干了,麟德殿不在了,只有两处宫殿的垒土基座还依稀可见,似乎在竭尽全力维持着昔日古都繁华的气象。大明宫如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失去了原有的英姿,被贫困和落后腐蚀得千疮百孔。倘若那里的居民知道自己屋檐下的土地就是盛唐的皇城,会有何感想?要是唐代的皇帝们地下有灵会不会痛心疾首?辉煌不再,荒凉满目,失去了唐王朝的“威震四海”的雄风,大明宫是何等的不堪一击。
  今天的景象好了许多,昔日的“废都”变成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有了道路、绿化,太液池里波光粼粼。有时身处其间,我不禁浮想联翩,这就是曾经“集四方宾客,会八方友人”的盛唐之都?我站在那里,想体味脚下这沧海桑田的土地的感慨,想听听那一草一木都说些什么。我徘徊在大明宫遗址公园,依稀感受到盛唐的余温。“楼阁高下,轩窗掩映”“玉栏朱楯,互相连属”“金碧相辉,照人耳目”。唐王朝的雄健,在当时是何等的气派大方。
  这里是唐王朝的心脏,它带动了整个中国的繁荣。它的活力,北至渤海,南至天竺,东至日本,西至吐蕃。它将一个国家的活力在这楼阁宫殿下充分地焕发,让一个先进的国家机器飞快开动。这是一个盛唐故事的发源地,“忆昔开元盛世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至今仍被秦人津津乐道。及至安史之乱,唐王朝崩溃。唐僖宗时,大明宫遭劫掠,于乾元三年,最终在一把火中消失殆尽。大明宫如中华许多王朝一样,一样地出生,一样地逝去。但在有生之年,它却使中华大地发出了蓬勃的生机。
  也许,正如“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所写,这就是历史。一个朝代,来了,又走,一代一代周而复始,匆匆忙忙只是过客,却又留下不少遗迹,让后人回味。它消失后,后人只能透过昏黄的书页,去想象这座梦幻宫殿的壮美。金虬玉兽不再,钩心斗角已逝,“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这今日的遗址公园,只是对王朝深刻的追忆:一方瓦片,一尊石墩,都化作那个时代最真实的记忆。从这零星之间,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荣耀。而我们后人,也只是一个个历史故事的聆听者,一个个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从没有一个朝代像大唐一样,留给后人无尽的想象;从没有一座宫殿像大明宫那样,寄托着多少人梦回长安的夙愿。
其他文献
世间万事万物表象上很纷乱,却都各有各的运行轨迹。有些轨迹我们看得见,比如火车沿着铁轨奔跑,舟船顺着江河航行;有些轨迹我们看不见,比如“清明时节雨纷纷”,“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轨迹的来源亦不尽相同,有的来自于自然规律,比如花开花谢,潮涨潮落;有的来自于社会规律,比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仁则兴,暴则亡”;有的来自于人们的约定俗成,比如长幼有序,先来后到等。轨迹体现的是一种规则,一种规律。规则产生
期刊
十四 《接班以后》一炮打响  紧接《水库情深》亮相《陕西文艺》,陈忠实的第一个短篇小说《接班以后》,又刊《陕西文艺》1973年的第3期,且发于小说栏目头条。这篇小说是一炮打响,反响强烈。  《接班以后》写于1973年的春天。这一年的春天,陈忠实到西安郊区党校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学习班”,郊区党校位于纺织城。至此,连临时和正式,陈忠实已在公社机关工作五年,对关中乡村生活和农民世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公
期刊
很遗憾,从默片向有声电影的转变从未因谁而停滞过,但是,那些曾选择并坚持了沉默的大艺术家们,是值得致敬的。  现代的默片《大艺术家》讲述的便是这样一个时代,在旧的电影风格和新的电影技术碰撞之下,曾经红极一时的明星或许会在下一秒便一文不值,而曾经无名的脑残粉,离红透半边天,也不过只差一颗眉笔点上的痣。  很不幸,我们的男主角属于前者。他是默片界的大众男神一枚,有颜有钱有粉丝也有风度。看得出他对电影这门
期刊
已近岁末。阴阳昏晓被时光的长鞭一抽,分明变幻,恍若发生在一夜之间。日光渐短,暮色却随着愁绪越拉越长。飘泊无依的我,无言地听着黄昏奏出那一曲绵长的挽歌,看着边城的霜雪渐衰渐弱,数缕银魂空留下无边的落寞,恍惚间,便已觉到了天涯。  自然是无心入眠了。那么就这样吧,独卧于一床枕席之间,听那一夜落月。  我疯了吗?也许吧。但是旅居见闻告诉我,这里的夜带来的大都是恐惧,而非睡眠。这里的人们,家中都有亲人,在
期刊
一、儿时的记忆和花香 散落在锣鼓旧街巷  兄妹三人,皆为戏子,纵看平生,长叹戚戚。  母亲以演戏为生,好在也是院里出了名的伶人,父亲是“生意人”,却终是在一战送命欧洲。那时京城里总是十分热闹,哥哥带着两个妹妹攀城墙、滑土坡。衣角浸入烂泥,发间藏匿沙粒,街巷中满是商贩们长长短短的吆喝,琳琅的吃食,多彩的饰品,还有杂货摊总围着的一群起哄的看客。小妹好吃李大爷吹的糖人,又专挑选凤凰模样,大哥嬉笑她:“你
期刊
陈升的《牡丹亭外》是一首奇怪的歌:陈升嗓音的粗重与“牡丹亭”三个字的绮艳完全不搭;作为“主旋律”的村野黄梅调《女驸马》与出自《牡丹亭》的典丽优雅的珠玑之句相杂糅,是不可调和的烦乱、古怪。这样一曲自带“魔性”的歌,进入耳朵盘桓许久后,陡然一句“荒凉一梦二十年”犹如“铁骑突出”,猛烈地叩击我的耳膜。周而复始的“女驸马”与“荒凉一梦”似乎在说——杜丽娘以“大团圆”收煞的生死爱情,却是由一场“荒凉的梦”开
期刊
从小,我就常在对话中冷不丁冒出一句古诗,还不时与父母举行对诗、背诗大赛。结果当然大多是以我的胜利而告终啦!要说起这个“特长”,我还得说起你。  你其貌不扬,里面却承载了三百多首古诗;你纸页浮黄,却让我们了解到知识海洋里最璀璨夺目的章节;你依旧是当年我父母拿着你时的模样,浮出一首首千古乐章,成为旷野上的绝唱!你伴随着我们一家几代人畅游在古诗文的海洋中,原本洁白的书页开始泛黄,却愈发散发出一股油墨书香
期刊
故乡是什么?  深圳的姐姐听到我没去过黄帝陵、兵马俑、省图之后,一脸惊讶地看着我。  朝她笑笑,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像是很多复杂的情感一下子从心口涌上来堵住了喉咙,张了张嘴,却一个音节也发不出来。  因为西安在我心里,根本不是黄帝陵、兵马俑和省图,而我也并不像是西安的某个部分,我更多的时候只是走过它,欣赏它的华美,收藏它的厚重,最后把这些全都变成所有的记忆。  走过长安,我看见金色的残阳斜斜地照着北
期刊
快到七月了。  七月初一,是外婆的祭日。  一  我一直把外婆叫作“奶奶”,奶奶也叫作“奶奶”。两个老奶奶,都很老很老了。  我想起去年春夏的事情。清明,外婆的病犯了,家人急急忙忙把她送到老家。从三月份的桃花初绽,到五月份院子里的李子树挂果,再到六月份屋前的鸭梨沉甸甸地随风摇晃,我每周回去一次看她。星期六下午四点钟放学,五点钟出发,六点钟到,九点钟走,十点钟回家。只有在暑假里,我才陪了外婆一个星期
期刊
万水千山走遍,山川日月饱览,灯火阑珊处,故乡依旧温暖着你我的心。  若说人是有灵魂的话,故乡则赋予灵魂以基因。衣、食、住、行,纵是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也必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这方水土,无论它是贫是富,都已然打下了我之所以为我的烙印。  城市变迁,日新月异,生存所迫,远走他乡。即使一直生活于此,也会发现故乡每天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故乡,快要成了回不去的地方。  故乡,到底是什么呢?  我想,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