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回归历史课堂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bab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活动的历史。因此,历史人物是历史教学内容中的主角,是中学课堂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育工作者已经开始关注历史人物在教学中的地位,但大多侧重于“怎么教历史人物”,对于“怎么用历史人物教”仍然缺少较为深入的探讨。因此,本文拟以人教版必修一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的教学设计为例,探讨历史人物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精选历史人物,确定教学目标
  “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无疑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1],历史是人所创造的,在历史潮流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选择恰当的历史人物展开历史教学,是历史人物回归课堂的一个重要前提。
  面对俄国深重的社会危机,一批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他们为探索俄国新道路,解放芸芸众生而进行着不懈的奋斗。如何从中选择合适的历史人物作为教学主线贯穿知识点,是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基于本课课程标准,教师需要选择一位能密切联系俄国十月革命完整过程并对其有重大影响的代表性人物。
  费力克斯·埃德蒙诺维奇·捷尔任斯基,1877年出生于俄属波兰维尔诺省,从小深感沙俄政府对波兰人民的压迫,对沙俄的文化殖民政策非常憎恨。后来,他选择退学,全身心投入到解放民众的俄国十月革命之中,为革命胜利做出卓越贡献,被称为俄国十月的英雄。时代造就了捷尔任斯基,捷尔任斯基也以自身的拼搏促进了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因此,选择捷尔任斯基作为本课核心人物,能够自然地“带”出俄国革命这一历史事件。
  基于课标要求,结合人物事件,笔者将本课的核心目标确定为:从捷尔任斯基的人生道路选择,看俄国革命发生的时代背景,理解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价值。
  二、巧用历史人物,展开有效教学
  陶行知曾言“学生有了兴趣,就会集中所有精力、全神贯注地做事情,因此引起学生兴趣,是紧要的”[2]。讓历史人物走进课堂,需要学生对历史人物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新课导入部分,笔者呈现人物图片及生平,让学生猜猜该人物是谁?并设问:为什么他被称为“十月的英雄”?
  在历史教学中,从“人”的视角出发重构课堂,需要使历史人物能够自然地带出历史事件,而这则需要在“人”与“事”之间搭建桥梁——有效的问题。那问题从何来呢?问题是通过深入挖掘人物生平活动的细节引申出来的。
  捷尔任斯基可谓是出生于书香家庭,他本人也是一名学霸。那他为什么放弃安稳的校园生活而踏上艰辛的革命道路呢?身为一名波兰人,他又为何加入俄国革命呢?关注历史细节,设置问题,扣回社会背景。
  当时的波兰处于沙俄的统治之下,沙俄对波兰实行文化殖民统治,企图消灭波兰民族文化。而捷尔任斯基从小深受母亲的教导,加之目睹农民的悲惨生活,他于潜移默化之中形成嫉恶如仇的品性,对学校非常反感,对沙俄十分憎恨。而他之所以咬着牙继续上学,是不想让身患重病的母亲担忧。19岁那年,母亲去世了,恰逢沙俄政府又颁布了一个通告,再次强调取缔波兰语授课。当时的捷尔任斯基直接把布告撕掉,冲进老师办公室,把布告甩到他面前,激动地说道“您自己在培养着自由斗士!”[3]之后摔门而出。自此,他彻底投入到反抗沙俄统治的革命。细节的描述,点明捷尔任斯基踏上革命道路的必然与偶然因素。
  而历史课堂中的“人”,不仅包括历史人物,还包括教师与学生,因此,教师还要关注课堂的主体——学生。具体形象的人物细节的呈现,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具有真情实感的历史人物捷尔任斯基,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
  那捷尔任斯基是如何展开革命活动呢?笔者以时间轴梳理其早期革命活动事迹,借此对应带出俄国革命的社会背景,背景材料的解读采取分组的形式进行。
  (一)第一组:1897年捷尔任斯基到工厂打工:
  材料一:1913年,在俄国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占57.9% ,工业只占42.1% 。同一年,在俄国人口总数中,农村人口占82% ,城市人口只占18%。
  ——许永璋、于兆兴《近代俄国工业落后原因论析》
  材料二:直到1890年,俄国矿业中的钅赞凿器仍然使用人力。在西欧,很多国家早在19世纪30年代已采用热吹风炉,而俄国则迟迟没有应用这一技术。直到1885年,在195个熔铁炉中,还有88个冷吹风炉。
  ——梁士琴科著,李延栋等译《苏联国民经济史》
  【问题设置】俄国从1861年农奴制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之后,其工业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第二组:1898年捷尔任斯基被流放农村:
  材料三:二十世纪初30万户贵族占有7百万俄亩土地,而1050万户农民仅占有土地7千5百万俄亩,每户地主的土地是每户农民土地的333倍。
  ——南宫《斯托雷平的土地改革》
  【问题设置】农民主要靠地吃饭,那么当时农民土地占有情况如何?由此说明农民生活情况怎样?体现俄国哪一社会矛盾?
  (三)第三组:1906年筹备杜马选举被捕
  材料四:
  【问题设置1】从立法程序看,杜马的权力有哪些限制?立法最终决定权在谁手中?
  【问题设置2】阅读教科书第88页课前导入及左侧插图,思考一战给当时的俄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通过基尔任斯基的人物活动带出俄国革命的社会背景,以人带事,思路清晰,利于学生把握俄国的社会状况。
  由人的活动所构成的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部社会史与群体史。在俄国面临深重危机之下,不仅仅有捷尔任斯基,还有其他人挺身而出,积极投入到解放广大民众的俄国革命中来:
  格奥尔基·瓦连廷诺维奇·普列汉诺夫(1856.12.11—1918.5.30)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1870.4.22-1924.1.21)   雅米哈伊尔·瓦西利维奇·伏龙芝(1885.2.2—1925.10.31.)
  可夫·米哈伊诺维奇·斯维尔德洛夫(1885.6.3—1919.3.16)
  通过捷尔任斯基带出一批仁人志士,以人带人,说明十月革命的爆发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必然性。
  第一部分小结板书:
  那捷尔任斯基等人是如何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的呢?由此过渡到第二部分“坎坷前行,坚守革命初心”,了解俄国革命的历程。
  赵亚夫曾说:“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为了学会做人!为什么要在学校进行历史教育?为了学会做人!”[4]而历史人物作为历史的主人翁,自然承担起发挥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笔者通过梳理捷尔任斯基在革命期间被捕的时间段,呈现他的言论,提问学生:从中感受到他具有什么精神品质?
  “生活只能摧残我,像暴风雨在砍伐百年的古树一样, 但是却永远都不能改变我......只有坟墓,才是我斗争的终结。”
  ——(苏)索菲诺夫著《捷尔任斯基生活片段》
  被捕时间的梳理,言论细节的再现,使学生清楚捷尔任斯基的坎坷革命历程,感悟其革命精神及为解放俄国人民所表现的担当和付出的努力,进而反思对本民族、国家应有的责任感。以人带情,落实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同时,笔者呈现列宁等仁人志士的奋斗事迹,强化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与熏陶:
  普列汉诺夫——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在俄国最早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
  乌里扬诺夫——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提出《四月提纲》;在斯莫尔尼宫指挥起义;颁布《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伏龙芝:为革命事业而研究军事活动,并对工农群众进行武装训练。
  斯维尔德洛夫:在十月革命期间八方联络,是他保证了列宁的路线贯彻到全俄。
  十月革命胜利之后,捷尔任斯基曾感慨“唯一能够解放全世界的力量,就是为社会主义奋斗的无产阶级……”那么十月革命具有怎样的的歷史价值呢?从而过渡到第三部分“理想实现,喜迎新兴制度”的学习。笔者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结合多元材料,从多角度思考十月革命的价值。
  本课板书结构图:
  三、回顾人物生平,实现情感升华
  依据课标要求可知,高中历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而在课堂的最后,笔者继续围绕捷尔任斯基的人生历程进行情感升华。
  1926年6月18日
  9时30分至1时——去国家政治保卫局、苏联最高国民经济会议
  1时至6时20分——去劳动国防委员会
  6时30分至7时30分——吃饭
  7时30分至10时15分——去国家政治保卫局
  ——(苏)索菲诺夫《捷尔任斯基生活片段》
  借助捷尔任斯基的行程安排,表明:即使是在革命胜利之后,他依然不辞辛劳进行着紧张的工作。这是他对于人民深沉的爱!回顾捷尔任斯基的一生,他把青春、健康和生命都献给了解放事业。这便是“十月的英雄”!紧扣本课线索,呼应本课导入,同时升华情感,发挥历史育人作用。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紧密围绕捷尔任斯基这一历史人物,以人带事、以人带人、以人带情,将捷尔任斯基这一人物经历与俄国革命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落实课标要求。同时,深挖历史人物素材,注重人物活动细节,向学生呈现有血有肉的捷尔任斯基,使学生“目中有人”,让历史人物回归历史课堂。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7页。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25页。
  [3](苏)季斯柯夫著;牛劳译:《捷尔任斯基》,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11页。
  [4]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6页。
其他文献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能够“尝试多角度探究当前生活中的挑战与机遇,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进行反思,逐步提高自主选择与决断的能力”[1]。可见,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是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重要的要求目标。大量教学实践反馈信息表明,当前历史教学中零散知识点的教学挤占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时间。指向学科教学本质的学科微项目化学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当前历史课堂学教方式变革
概括能力是高考历史主观题(含材料解析题、开放性试题和综合题)考查中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据统计,2016年全国卷三套试题中“概括”设问的作答指令动词出现13次,2017年全国卷三套试题中“概括”设问的作答指令动词出现8次,2018年全国卷三套试题中“概括(述)”设问的作答指令动词出现8次。特别是近两年随着高考历史试题难度的下降,概括能力的重要性愈加明显。那么,我们在高三历史教学中如何具体地培养学
民間传统工艺品庆阳香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成为当地百姓特别是妇女脱贫致富的产业。  38岁的任艳艳是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人,2017年,她发挥自身在香包刺绣方面的特长,创办庆阳妙丽香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短短几年,工坊发展成了一个拥有兼职刺绣女工348名、香包刺绣专业技工36名的专业文化产业团队。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任艳艳先后在4个乡镇创办巾帼扶贫生产车间4个,在16个乡镇举办民间手工艺
2020年10月15、16日,广东省义务教育历史学科教师培训在珠海隆重举行。作为培训活动的议程之一,我们有幸代表东莞历史教研团队,进行以“文景之治”内容为依托,“国家一统,人民至上”为主题的片段教学展示。  一、在教学追求中寻找突破方法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主体,同时参与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他们不仅创造社会财富,而且创造并变革社会生活。”[1]与人
为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部于 2014年3月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与构建作为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此来推动教育发展。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2020年修订版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1]西方史学理论家托波尔斯基明确将历史解释分为“描述性解释”(通过叙述历史事实而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发生性解释”(指出给定现象的起源,回答“是怎样发生的”)、“结构性解释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全球化时代的带来,初中学生的见闻增广,身边的历史知识的信息越来越多,生活中的历史知识的来源越来越广。于是,初中学生从影视媒体,网络游戏,历史演义,社交软件等处获得了许多前设性的历史知识,却又常常与课本中,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后设性的历史知识是不一致的,是相互冲突的。这种知识性冲突,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时有发生,也引起我深深的思考。  一、冲突的类型  1. 史是冲突,即什么是历史,从哪里
目前,初中统编教材与高中《中外历史纲要》存在着高重复率的现实问题。如以本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例,高中阶段内容一共涉及初中四节课内容,且绝大部分内容完全相同。高中教学一课面临着如此繁多,且绝大多数与初中高度重合的教学内容,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學任务,达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实施衔接初中的高中教学设计可能是破解目前高中教学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借用教学工具,实现初高中知
以史料为依据、用史料说话,是具有说服力地还原历史的主要手段。选择契合初中生理解的史料,则是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史料实证意识”的重要途径。  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为例,新课标对课程内容的要求是:“知道东晋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对中国古代史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总的要求是:“不断增强学习祖国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
“真正意义地探索实现患者从基层医疗机构到上级医院就诊,患者信息能够互联、互通、共享,让医联体为患者提供连续一体化诊疗服务。”  3月21日,北京天壇医院血管神经病学3病区,患者赵力民正在打点滴。住院多天,他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天坛医院的智慧。  “看这个Pad,可以查到我的病历,还可以直接在上面订餐。床垫是智能的,只要你在上面躺着超过一小时,护士就会来给你翻身。输液也完全不用家属陪同,护士站直接就能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