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反思质疑的方法和精神气质,是培养学生民主精神、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的必要条件。语文课程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批判性思维素养应当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但在我国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和学术讨论中,批判性思维几乎是一个盲点。因此本文旨在通过论述批判性思维在世界国语教学中的发展趋势以及它在中学语文素养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来为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提供一个或然性突破口。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中学语文课改 发展趋势 语文素养 三维建构
“批判性思维”出自杜威《我们怎样思考》,在西方有着深远的发展历史。同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大量的批判性思维的因子,“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这样的理念,也在特定的角度上切中批判性思维的本质。于漪老师在90年代就提出“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必须立足于语文学科”,这与语文素养本身的诉求是密不可分的。近年来,批判性思维在世界国语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也逐渐进入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中,但在新课改的大趋势下它仍是一个盲点。本文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梳理批判性思维成为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口的必然性。
一.批判性思维在世界国语教学中的发展趋势
批判性思维已成为教育发达国家如欧美地区的标配内容,“培养公民的批判性思维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教学目标。
1990年代以来,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增强学生的思考力就成了全球母语教学的共同选择。在日本,“批判性阅读”成了国语教学的口号,并具体规定了小学六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应达到的批判性思维的阶段目标。其初中语文《学习指导纲要》中就对各年级学生的思考力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如初一“重视自我思考”“以必要的材料为基础形成自我的综合性思考”,初二“加深自己的见解和思考方法”,初三“加深以各种材料作基础的自我思考”。韩国的《国语教学大纲》就有“从批判的角度了解多种类型的国语资料,培养创造性地表达思想和情绪的能力”的内容。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的第一条就把“培养批判性和独立态度”视为了高等教育培训和从事研究的使命之一。美国在2002年10月推出的新GRE中,原有的“分析”部分被放弃,增加了“分析性写作”部分,ETS官网对“分析性写作”的说明是:“这部分测试审辩式思维和分析性写作技能。2005年,美国的“高考”(SAT)进行了一次大的改革,改革的内容之一是将原来的“言语”部分改为“审辩式阅读”。同样2012年代芬兰的《新国家课程大纲》将“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内容。
由此可见,西方国语课程改革对于“批判性思维”的重视和细致研究,这不仅反映在他们的课程标准中,也落实在他们的课程评价中。这对于我国的语文课程改革也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国家督学尹后庆在今年的演讲“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批判性思维培育的关键”中说道:“我们需要创新、创造,如果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面向未来、谋求发展的时候,特别需要创新、创造的话,那么我们就不能排斥批判性思维。当我们培养孩子批判性思维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立足于语文学科。今天,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种学习方式的培育,我们把它作为教育改革的目标。”
二.语文素养三维建构中批判性思维的价值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这一思想在义教语文课标准中已有体现。例如,在第四学段的阅读目标中说:“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在教学建议中,提到“阅读反思和批判”。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素养作为语文课程目标写进语文课程标准,这是了不起的进步。
批判性思维素质的培养本身是语文课程的需要,批判性思维素养应当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甚至是核心内容。缺失批判性思维的语文素养,是不健全的语文素养,低层次的语文素养。以下从语文素养三维建构的方面来具体论述批判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1.知识和能力维度中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知识和能力”强调的是“语文教学中要培养现代公民所应具有的基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它既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也是制订和实施新课标的主要依据。[1]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各门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是该学科中较为确定、接近共识的内容,是人类积累下来的较为可靠的经验体系”。正如语文学科中的“语、修、逻、文”等知识是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的共识。也因此,我们必须看到知识所具有的阶段性特征,即人类的认知是不会是静态的,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虽然“批判性思维”的解释形形色色,但在“知识和能力”维度中我们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它。一则,“批判性思维”是个静态的名词,即“批判性的思维”,它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知识,如什么思维才算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需要哪些基本技等等。,另一方面“批判性思维”是个动词,即“批判性地思维”,对待任何知识都应该批判性地去思考。这种动静结合的整體性使批判性思维符合了知识的特性,也赋予了批判性思维在“知识和能力”维度中与众不同的重要性。学生通过批判性思维,主动筛选和建构对自己有价值的知识,并不断反思和质疑书本中所传达的固有知识,这样形成的语文知识才是可靠的,有效的,能长期记忆并灵活运用的。
因此,批判性思维在“知识和能力”维度中的价值,就在于通过“批判性的思维”指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地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和完善知识。这样的知识就不再是静态的、无意义的知识,这样的语文能力才是真实的,才能够解决现实问题,满足实际需要。
2.过程与方法中批判性思维的价值
语文素养的培养应当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有掌握适当的策略和方法,才能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而批判性思维,无疑是这些过程与方法中最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它恰当地将“过程”与“方法”有机地统一起来,是这一维度的一种外化体现。我们强调批判性思维的价值,实际上强调的恰恰是过程和方法的共同作用,因为批判性思维本身就是一种带有审辩性的、深刻的思维过程,是一种包含着质疑和反思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和策略去思考所学习到的知识,通过批判性思考将这些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升华为正确理性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不管在语文素养的培养还是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只有通过批判性思维的过程,掌握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才能全面;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语文学习中一味地关注最终的结果,从而以一种从一而终的思维品质关注整个学习过程,自觉地随时关注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策略,不断地改善和调整,使其朝着有利于语文素养提高的方向发展,写作的过程便是如此,通过反思与质疑的精神关注整个写作过程,并在这个过程当中借由方法和技巧去引导语文知识的有益建构,这就避免了语文素养中“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静止或空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中批判性思维的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所关注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高尚的人格情操和审美情趣的发展,并在这样的一种熏陶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向上的人生观。其中“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应当经过反思;情感也应当是与理智相互制约的”。而批判性思维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品质,“是一种怀疑的、审慎的心态,是一种理性精神、思维品质和人格特征,甚至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其内在特征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性追求一致。它追求精神上的自主独立,追求个体的自尊自爱,倡导积极地思考,拒绝消极被动地接受,拒绝没有原则地随大流。它时刻引导学生跳出原有的框架去重新审视接触到的思想内容,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人性的个性化反思。它的属性能帮助学生形成符合审美情趣的,高尚的,理性的“情感”;尊重客观规律的,注重论证与思考的科学“态度”;以及健全端正的“价值观”。
所以,批判性思维在这一维度中的意义不仅在于能够帮助学生理性地追求真、善、美,更在于它能够指导学生以一种理智的思维进行独立思考,培养语文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保证语文素养建构的正确方向。
所以,批判性思维的价值在三个维度中都有所继承和关联,它贯穿于语文素养三维建构的始终,克服了单个维度的局限,多方面地满足语文素养建构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更为实际和有效。因此中学语文课程改革必然要以批判性思维作为突破口,调整知性,丰富感性,深化理性,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学生。
参考文献
[1]吴格明.批判性思维素养应当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J].课程·教材·教法,2009.
(作者介绍:莫芹琴,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中学语文课改 发展趋势 语文素养 三维建构
“批判性思维”出自杜威《我们怎样思考》,在西方有着深远的发展历史。同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大量的批判性思维的因子,“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这样的理念,也在特定的角度上切中批判性思维的本质。于漪老师在90年代就提出“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必须立足于语文学科”,这与语文素养本身的诉求是密不可分的。近年来,批判性思维在世界国语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也逐渐进入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中,但在新课改的大趋势下它仍是一个盲点。本文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梳理批判性思维成为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口的必然性。
一.批判性思维在世界国语教学中的发展趋势
批判性思维已成为教育发达国家如欧美地区的标配内容,“培养公民的批判性思维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教学目标。
1990年代以来,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增强学生的思考力就成了全球母语教学的共同选择。在日本,“批判性阅读”成了国语教学的口号,并具体规定了小学六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应达到的批判性思维的阶段目标。其初中语文《学习指导纲要》中就对各年级学生的思考力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如初一“重视自我思考”“以必要的材料为基础形成自我的综合性思考”,初二“加深自己的见解和思考方法”,初三“加深以各种材料作基础的自我思考”。韩国的《国语教学大纲》就有“从批判的角度了解多种类型的国语资料,培养创造性地表达思想和情绪的能力”的内容。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的第一条就把“培养批判性和独立态度”视为了高等教育培训和从事研究的使命之一。美国在2002年10月推出的新GRE中,原有的“分析”部分被放弃,增加了“分析性写作”部分,ETS官网对“分析性写作”的说明是:“这部分测试审辩式思维和分析性写作技能。2005年,美国的“高考”(SAT)进行了一次大的改革,改革的内容之一是将原来的“言语”部分改为“审辩式阅读”。同样2012年代芬兰的《新国家课程大纲》将“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内容。
由此可见,西方国语课程改革对于“批判性思维”的重视和细致研究,这不仅反映在他们的课程标准中,也落实在他们的课程评价中。这对于我国的语文课程改革也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国家督学尹后庆在今年的演讲“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批判性思维培育的关键”中说道:“我们需要创新、创造,如果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面向未来、谋求发展的时候,特别需要创新、创造的话,那么我们就不能排斥批判性思维。当我们培养孩子批判性思维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立足于语文学科。今天,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种学习方式的培育,我们把它作为教育改革的目标。”
二.语文素养三维建构中批判性思维的价值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这一思想在义教语文课标准中已有体现。例如,在第四学段的阅读目标中说:“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在教学建议中,提到“阅读反思和批判”。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素养作为语文课程目标写进语文课程标准,这是了不起的进步。
批判性思维素质的培养本身是语文课程的需要,批判性思维素养应当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甚至是核心内容。缺失批判性思维的语文素养,是不健全的语文素养,低层次的语文素养。以下从语文素养三维建构的方面来具体论述批判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1.知识和能力维度中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知识和能力”强调的是“语文教学中要培养现代公民所应具有的基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它既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也是制订和实施新课标的主要依据。[1]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各门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是该学科中较为确定、接近共识的内容,是人类积累下来的较为可靠的经验体系”。正如语文学科中的“语、修、逻、文”等知识是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的共识。也因此,我们必须看到知识所具有的阶段性特征,即人类的认知是不会是静态的,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虽然“批判性思维”的解释形形色色,但在“知识和能力”维度中我们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它。一则,“批判性思维”是个静态的名词,即“批判性的思维”,它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知识,如什么思维才算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需要哪些基本技等等。,另一方面“批判性思维”是个动词,即“批判性地思维”,对待任何知识都应该批判性地去思考。这种动静结合的整體性使批判性思维符合了知识的特性,也赋予了批判性思维在“知识和能力”维度中与众不同的重要性。学生通过批判性思维,主动筛选和建构对自己有价值的知识,并不断反思和质疑书本中所传达的固有知识,这样形成的语文知识才是可靠的,有效的,能长期记忆并灵活运用的。
因此,批判性思维在“知识和能力”维度中的价值,就在于通过“批判性的思维”指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地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和完善知识。这样的知识就不再是静态的、无意义的知识,这样的语文能力才是真实的,才能够解决现实问题,满足实际需要。
2.过程与方法中批判性思维的价值
语文素养的培养应当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有掌握适当的策略和方法,才能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而批判性思维,无疑是这些过程与方法中最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它恰当地将“过程”与“方法”有机地统一起来,是这一维度的一种外化体现。我们强调批判性思维的价值,实际上强调的恰恰是过程和方法的共同作用,因为批判性思维本身就是一种带有审辩性的、深刻的思维过程,是一种包含着质疑和反思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和策略去思考所学习到的知识,通过批判性思考将这些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升华为正确理性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不管在语文素养的培养还是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只有通过批判性思维的过程,掌握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才能全面;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语文学习中一味地关注最终的结果,从而以一种从一而终的思维品质关注整个学习过程,自觉地随时关注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策略,不断地改善和调整,使其朝着有利于语文素养提高的方向发展,写作的过程便是如此,通过反思与质疑的精神关注整个写作过程,并在这个过程当中借由方法和技巧去引导语文知识的有益建构,这就避免了语文素养中“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静止或空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中批判性思维的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所关注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高尚的人格情操和审美情趣的发展,并在这样的一种熏陶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向上的人生观。其中“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应当经过反思;情感也应当是与理智相互制约的”。而批判性思维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品质,“是一种怀疑的、审慎的心态,是一种理性精神、思维品质和人格特征,甚至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其内在特征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性追求一致。它追求精神上的自主独立,追求个体的自尊自爱,倡导积极地思考,拒绝消极被动地接受,拒绝没有原则地随大流。它时刻引导学生跳出原有的框架去重新审视接触到的思想内容,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人性的个性化反思。它的属性能帮助学生形成符合审美情趣的,高尚的,理性的“情感”;尊重客观规律的,注重论证与思考的科学“态度”;以及健全端正的“价值观”。
所以,批判性思维在这一维度中的意义不仅在于能够帮助学生理性地追求真、善、美,更在于它能够指导学生以一种理智的思维进行独立思考,培养语文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保证语文素养建构的正确方向。
所以,批判性思维的价值在三个维度中都有所继承和关联,它贯穿于语文素养三维建构的始终,克服了单个维度的局限,多方面地满足语文素养建构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更为实际和有效。因此中学语文课程改革必然要以批判性思维作为突破口,调整知性,丰富感性,深化理性,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学生。
参考文献
[1]吴格明.批判性思维素养应当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J].课程·教材·教法,2009.
(作者介绍:莫芹琴,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