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职语文阅读教材所选的文本,尽管丰富多彩、千差万别,但这些文本之间往往既具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这是进行比较阅读教学的客观依据。但是比较也是有前提的,作为比较阅读的文本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联系,要有可比较性;还要对文本双方或多方有充分地准确、透彻地了解;要选择恰当的比较角度,否则就无法进行比较。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材;比较阅读
所谓比较阅读,“就是在读书的时候,同时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字材料,或就内容,或就形式,或就创作意图,或就写作背景,或就作品的历史作用、社会效果以及阅读者感兴趣的其他方面,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阅读过程中,一种读物或一篇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如果孤立的阅读,有时不能准确地把握住,但如果把它和有一定联系的读物进行一番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读物中的本质特点就比较容易把握和理解,效果就会好得多。
(一) 要选择可比性强的阅读文本
比较时选择那些可比性强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文本,可以更充分发挥比较的作用,如第二册中的《荷塘月色》《清塘荷韵》《爱莲说》《芙蕖》和《荷叶咏》等材料相似,具有很强的可比性。再如第四册中的《祝福》《雷雨》和《茶馆》可以和以它们为蓝本改编而成的同名影视作品进行比较,它们之间的联系很多,也很典型。在中职《语文》教材中类似的有着或多或少联系的课文比比皆是,为比较阅读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 要对文本双方或多方有充分地准确、透彻地了解
进行比较阅读,必须对比较对象和比较参照物有较为透彻的了解,惟其如此才能准确地进行比较,也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比较才能准确抓住文本的本质特征。
让我们以分别收入第二册和第四册中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为例。通过仔细阅读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了解到苏轼的这首词写于被贬黄州之时,正是其在政治上失意之时,苏轼早年也曾“奋厉有当世志”(《东坡先生墓志铭》),很向往“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策别》第八)的盛世,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他对待人生又有超脱旷达的襟怀,认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王君宝绘堂记》)。因此,在这首词里既有对三国英雄人物周瑜的钦慕,对自己人到中年(此时(元丰五年)作者已45岁)壮志未酬的悲哀,又有坦然面对命运的旷达胸怀。通过仔细阅读该词使我们对作者此时的心情和思想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当我们再读第四册的《赤壁赋》时,就可以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参照物,以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透彻了解为基础,《赤壁赋》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超然旷达处世的态度,也就应刃而解了。
(三) 要把重点放在“辨异”上
黑格尔说:“假如一个人能立即看出显而易见的差别,譬如,能区别一只笔和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什么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和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鲁迅先生说过:“比较是医治受骗好法子。”所谓最好方子就是对事物的辨析能力。惟其辨析能力强才不至于受骗,在对事物的辨析上“辨异”比“求同”更难,更为重要。因此,应把比较的重点放在“辨异”上。
(四) 要选择恰当的比较角度
比较角度的选择应体现比较的意图,带有鲜明的目的性,由阅读的目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或研究的对象来确定。比较的目的不同,比较的角度也不同,所选择的比较参照物也应不同。以阅读第四册中鲁迅先生的《祝福》为例:
如果阅读的目的是通过了解祥林嫂,而了解中国妇女从殖民地半殖民地到解放战争时期地位与性格的变化,那么,我们可以把《祝福》与《百合花》《荷花淀》《母亲》进行比较阅读,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妇女从殖民地半殖民地到解放战争时期地位与性格的变化。她们大约经历了祥林嫂—新媳妇—水生嫂—母亲几个发展阶段,既从被压迫受欺凌—反抗—成长—最后在党的教育下成长为自觉的无产阶级战士。
但如果阅读目的是想了解记叙顺序,理清顺序与倒叙的区别,领会原文倒叙的妙处,那么就可以改变原文的记叙顺序,用顺序的手法改写原文,改写后的文章与鲁迅的原文相比较;或者和同样是倒叙的第一册的莫泊桑的《项链》相比较;也可以和按时间顺序展开的第四册的《警察和赞美诗》相比较,从而领会倒叙手法在这篇小说中的魅力。如果阅读《祝福》是为了认识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共性与个性,那么就应该和《阿Q正传》《故乡》《孔乙己》等鲁迅小说作品相比较;如果想要理解鲁迅作品中“我”与现实生活中的“我”的关系,就可以和《社戏》《故乡》《一件小事》《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纪念刘和珍君》等中的“我”相比较。
叶圣陶曾说:“文章是多方面的东西,一篇文章可从种种视角来看,也可应用在种种目标上。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可以作‘随笔’的例,可以作‘抒情’的例,可以作‘叙述’的例,也可以作‘第一人称的立脚点’的例,此外如果和别篇比较对照起来,还可定出各种各样的目标来处置这篇文章。”一篇文章可比的参照物往往不只一两个,这时就要选择好比较的角度,惟此才能达到阅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曾祥芹.阅读学原理【M】.大象出版社,2002.
[2]傅永安.中学语文比较教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3]曹顺庆.比较文学论【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河南信息工程学校)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材;比较阅读
所谓比较阅读,“就是在读书的时候,同时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字材料,或就内容,或就形式,或就创作意图,或就写作背景,或就作品的历史作用、社会效果以及阅读者感兴趣的其他方面,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阅读过程中,一种读物或一篇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如果孤立的阅读,有时不能准确地把握住,但如果把它和有一定联系的读物进行一番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读物中的本质特点就比较容易把握和理解,效果就会好得多。
(一) 要选择可比性强的阅读文本
比较时选择那些可比性强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文本,可以更充分发挥比较的作用,如第二册中的《荷塘月色》《清塘荷韵》《爱莲说》《芙蕖》和《荷叶咏》等材料相似,具有很强的可比性。再如第四册中的《祝福》《雷雨》和《茶馆》可以和以它们为蓝本改编而成的同名影视作品进行比较,它们之间的联系很多,也很典型。在中职《语文》教材中类似的有着或多或少联系的课文比比皆是,为比较阅读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 要对文本双方或多方有充分地准确、透彻地了解
进行比较阅读,必须对比较对象和比较参照物有较为透彻的了解,惟其如此才能准确地进行比较,也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比较才能准确抓住文本的本质特征。
让我们以分别收入第二册和第四册中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为例。通过仔细阅读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了解到苏轼的这首词写于被贬黄州之时,正是其在政治上失意之时,苏轼早年也曾“奋厉有当世志”(《东坡先生墓志铭》),很向往“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策别》第八)的盛世,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他对待人生又有超脱旷达的襟怀,认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王君宝绘堂记》)。因此,在这首词里既有对三国英雄人物周瑜的钦慕,对自己人到中年(此时(元丰五年)作者已45岁)壮志未酬的悲哀,又有坦然面对命运的旷达胸怀。通过仔细阅读该词使我们对作者此时的心情和思想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当我们再读第四册的《赤壁赋》时,就可以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参照物,以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透彻了解为基础,《赤壁赋》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超然旷达处世的态度,也就应刃而解了。
(三) 要把重点放在“辨异”上
黑格尔说:“假如一个人能立即看出显而易见的差别,譬如,能区别一只笔和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什么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和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鲁迅先生说过:“比较是医治受骗好法子。”所谓最好方子就是对事物的辨析能力。惟其辨析能力强才不至于受骗,在对事物的辨析上“辨异”比“求同”更难,更为重要。因此,应把比较的重点放在“辨异”上。
(四) 要选择恰当的比较角度
比较角度的选择应体现比较的意图,带有鲜明的目的性,由阅读的目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或研究的对象来确定。比较的目的不同,比较的角度也不同,所选择的比较参照物也应不同。以阅读第四册中鲁迅先生的《祝福》为例:
如果阅读的目的是通过了解祥林嫂,而了解中国妇女从殖民地半殖民地到解放战争时期地位与性格的变化,那么,我们可以把《祝福》与《百合花》《荷花淀》《母亲》进行比较阅读,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妇女从殖民地半殖民地到解放战争时期地位与性格的变化。她们大约经历了祥林嫂—新媳妇—水生嫂—母亲几个发展阶段,既从被压迫受欺凌—反抗—成长—最后在党的教育下成长为自觉的无产阶级战士。
但如果阅读目的是想了解记叙顺序,理清顺序与倒叙的区别,领会原文倒叙的妙处,那么就可以改变原文的记叙顺序,用顺序的手法改写原文,改写后的文章与鲁迅的原文相比较;或者和同样是倒叙的第一册的莫泊桑的《项链》相比较;也可以和按时间顺序展开的第四册的《警察和赞美诗》相比较,从而领会倒叙手法在这篇小说中的魅力。如果阅读《祝福》是为了认识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共性与个性,那么就应该和《阿Q正传》《故乡》《孔乙己》等鲁迅小说作品相比较;如果想要理解鲁迅作品中“我”与现实生活中的“我”的关系,就可以和《社戏》《故乡》《一件小事》《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纪念刘和珍君》等中的“我”相比较。
叶圣陶曾说:“文章是多方面的东西,一篇文章可从种种视角来看,也可应用在种种目标上。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可以作‘随笔’的例,可以作‘抒情’的例,可以作‘叙述’的例,也可以作‘第一人称的立脚点’的例,此外如果和别篇比较对照起来,还可定出各种各样的目标来处置这篇文章。”一篇文章可比的参照物往往不只一两个,这时就要选择好比较的角度,惟此才能达到阅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曾祥芹.阅读学原理【M】.大象出版社,2002.
[2]傅永安.中学语文比较教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3]曹顺庆.比较文学论【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河南信息工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