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你用好了吗?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haha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不要用、怎么用,都是困扰心理授课老师的难题。本文通过一个“情非得已”的开始,两个“心悦诚服”的收获和三个“真心实意”的教材使用经验来分享使用心理教材的几点心得。
  〔关键词〕心理教材;活动;经验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1-0034-03
  一节优秀心理课的形成,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定主题,主题要符合学生心理成长需求,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构框架,框架要顺应心理课教学逻辑,能够顺水行舟达成教学目标。备内容,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增强学生内心体验。除此之外,还要心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反复推敲试讲,心理教研团队对活动课目标设定和达成的深挖细想,学生对心理教学内容的全情投入。众多要素相辅相成,方能推出一堂好的心理课。
  一堂课,从无到有,费尽心力。但如果一位心理教师花费无数精力,打磨了几节优质心理课后,偶有一日翻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也许会瞬间发现此间相似之处。本文结合我运用心理课教材的一次深刻经历来谈谈如何提升心理课教材使用的有效性。
  一、一个“情非得已”的开始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止学科化的倾向,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防止学科化倾向,并非意味着不要用学科教材书。只是,很多心理教师,包括我在内,都无一例外地忽略了心理课教材。
  一本心理教材到学生手里是件不容易的事。如果学校不开设心理课,学生是不会有心理教材的。开设心理课程后,也会有部分学校因不知道该订哪种教材而搁置此事。相对于学生,心理教材到授课老师手里就显得容易得多,但市场上教材种类繁多,很多老师只是把教材作为参考,很少会依照教材来上课,上课主题和内容也多是依靠自己“奇思妙想”来实行。
  一节课可以奇思妙想,但如果是一个系列课程,仅靠心理教师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肯定是不行的。此外,不同年级段学生需要的课程教育也不同,需要一个课程教材对教学内容高屋建瓴的把握。在我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有些心理课内容是自己翻阅参考书籍觉得有共鸣的,有的心理课内容是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发现他们有所需求而制定的,也有的是观摩了一些优秀的心理公开课而模仿学习的。但当学校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全部开设心理课后,我发现自己多年累积的心理课只是集中在人际关系、自我认识、考试心理等几个方面,其他像学习心理、生命教育等都有所欠缺。开展心理课教学,不仅仅需要一节节生动的课,还需要一个科学的整体的课程规划。就是在这样的紧急情况下,我重新捧起心理教材,把自己準备的课和教材框架一一对接,也不断寻找整个体系下自己的遗漏之处。
  二、两个“心悦诚服”的收获
  使用心理教材的过程,其实就是心理教师吸取教材精华并推陈出新的过程。
  现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心理健康”教材中高中一年级上册第六课“提升你的媒体素养”为例,分享运用心理教材进行教学工作的收获经验。
  (一)“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活动主题
  在数次心理辅导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群体中存在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比如长时间手机刷屏同一类重复资料,对网络信息深信不疑,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情绪状态和价值观。准备一节心理课,帮助学生提升媒体素养,成了困扰我的难题。而当我查阅资料时却发现该主题可供参考的教学材料几乎为零,正当我无计可施时,偶然间翻阅《心理健康》这本教材,发现该主题在这本教材目录上稳稳当当地放着。欣喜之余,不由得感慨编者的智慧。
  在第六课“提升你的媒体素养”教学前言中,编者阐明了主题背景和思考: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依赖于媒体。但媒体呈现出来的信息是不全面的,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可能导致个人对社会的看法出现偏差,信念难以坚守。从主题背景说明中,可以看到在信息迅猛发展的现在,如果学生不能用理性、客观的立场来看待媒体信息,他们很有可能会出现消极情绪和负面想法。为此,提升高中生媒体素养迫在眉睫。
  主题设定的一拍即合,让我深深感受到自己这么多年备课中存在的问题,对教材的不重视,选题背景思考时的不深刻,等等,也让我迫切地回归到教材,汲取教材的能量。
  (二)“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逻辑框架
  在备课时我发现自己始终在导入环节徘徊,花了大量时间将导入环节进行美化,但是一涉及整体课堂架构时就没有思路。在长时间的资料搜索中,关于媒体素养提升方面的教案一无所获,手里可用的材料也非常有限。我就重新回到教材,反复地看,一字一句地看,也正是因为这样,我抓住了两个很重要的点,就是媒体素养的含义还有提升媒体素养的方法。这两点看上去简单但真的很重要。整堂课的架构就是围绕着媒体素养是什么,怎么提升来展开的,而光是媒体素养是什么就可以有很多的内容。当我用教材把课堂的逻辑一点点明朗化的时候,我是真的非常敬佩编者,真的很了不起。
  三、三个“真心实意”的教材使用经验
  (一)让心灵故事更贴近心灵
  在“提升你的媒体素养”一课中,开篇有一个心灵故事《他眼中的社会怎么了》。故事讲的是原本有理想、有追求的高中生赵恒因为受网络、报纸等负面信息的影响开始怀疑人生价值和信念,并不断搜集各种负面新闻,一遍遍印证自己的片面想法。我引用了这个心灵故事,希望能够通过故事激发学生的共鸣,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这个故事却是抱着旁观者的态度来讨论。针对这个问题,我尝试了以下做法:
  1.第三人称转变为第一人称
  我将心灵故事中“他”表述进行改变,用赵恒的自述口吻“我”来讲述他的烦恼,并请学生阅读两篇心灵故事,看看是否有变化,这个改变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2.心灵故事后的提问设置改变
  一开始引入心灵故事后,老师问学生,面对这样的情况,赵恒该怎么办。在这样的提问设置下,发现学生讨论也是说赵恒应该怎么办,没有个人情感卷入。针对这个情况,在提问设置上我将问题改为:如果你是赵恒,你会怎么办?经过这样的修改后,发现学生在回答时也是都用“我会……”来回答,有了一定的设身处地的考量。
  3.听听学生的心灵故事
  经过上述两个改变,我发现学生在心灵故事环节有了一定的活跃度,但是始终还是缺了一点发自内心的认可。为此,我在课后随机请几位学生来座谈,让他们说说对这个心灵故事有没有共鸣,结果发现赵恒的这个故事只是个例,大多数同学都没有类似的情况。发现这个问题后,我迅速做出了调整,收集学生的普遍事例,整理出简洁明了的框架,请学生讨论,收获了很多感受和方法。贴近学生,挖掘他们的心灵故事,才能让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堂,也能更好地让学生投入其中。
  (二)让方法真正变成学生的方法
  如何提升中学生的网络媒体素养?教材给出了答案:(1)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获取、认知和分析能力;(2)对自己的言行负责;(3)提高在网络环境中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方法概括又科学,但如果就这样直接给到学生,学生反而会觉得难以接受。如何让方法真正变成学生能用的方法,我做了以下尝试:
  1.课前问卷调查
  在课前问卷调查中了解学生目前媒体接触习惯和网络使用困惑,并在问卷最后设置一个问题:使用网络时,你最大的困惑是什么?在这个问题的回答内容整理中,发现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媒体批判意识和媒体使用能力上面。经过资料分析后,我将方法主要集中在这两方面能力的提升上,使教学变得更加有针对性。
  2.学生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
  在提升学生的网络媒体素养的方法上,教师对大方向的把握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头脑中的想法和认同。为此,在教学环节中,我设置了一个坦诚交流会。因为教师预设的情境并不能代表全部,要想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媒体素养,需要开动全体学生的脑筋并调动集体的力量。在这个环节我让每一个学生写下:(1)自己在面对媒体信息时所感受到的困惑;(2)下一次遇到这个困惑时你的解决方法。写完后放在一起,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从中抽出一个,谈论困惑的其他解决方法。然后请分享的学生对有困惑的学生说一句话。学生在分享的时候会感受到原来自己的问题别人也在面临,而同学祝福鼓励的话语也给了彼此深深的感动。在这个环节中,我和学生一起收获了很多方法,更收获了满满的心意。
  (三)让教学重点真正符合学生的需求
  制定教学重点,是一个逐渐了解学生、了解课堂、了解教学内容的过程。在本堂课中,根据教材内容,一开始教学重点定位为掌握提升媒体素养的方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反应告诉自己,教学重点制定有偏失。如何调整偏失,我做了以下尝试:
  1.问问学生这堂课最想知道什么
  在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我发现如何提升媒体素养这个环节并不是激发学生最大兴趣的点,每个人情况不同,应对方法不同,老师总结概括的方法也不见得人人适用。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是媒体素养,媒体素养在自己身上会有哪些体现。教学环节中我有设置认识媒体素养一环节,在该环节中通过一些小问题的回答让学生思考自己身上媒体素养水平并发现自身在该方面的问题,在该环节中学生全神贯注、鸦雀无声,用实际行动给老师以反馈。而这也让我开始反省自己是不是定错了教学重点。
  2.问问老师这堂课最想给学生什么
  这节课,在反复教学、反复修改的过程中,我不断地问自己到底想带给学生什么。掌握提升媒体素养能力的方法固然重要,但真正激发学生去行动改变的应该是他们的主观意识,他们知道自己目前存在的问题,知道需要改变的方向,这才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通过反思,我将教学的重点改为:学生初步评估自己的媒体选择能力、媒体使用能力和媒体批判意识,了解媒体素养能力的内容。在教学重点改变后,我也适当增加了一些环节来落实重点,发现比之前的重点落实环节更加吸引学生,自己在教学過程中也更加地得心应手。
  心理课是一门很奇妙的课,它灵动有趣,又接地气、接人气。一堂课的背后,除了奇思妙想、积极互动,还需要有课堂架构和理论支撑。而这些,心理教材都能够带给我们一些思考和灵感。用好手边的心理教材,认认真真地和它有个心灵沟通,也许能带给授课老师不一样的成长体验。
  参考文献
  [1]郭雪萍.结合心理课堂浅谈如何做教材的主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15):23-24.
  [2]仇于平.对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的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23):36-37.
  [3]俞国良.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浙江省象山中学,宁波,315700)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
其他文献
〔摘要〕初中生在心理上处于成熟与幼稚、独立与依赖的过渡阶段,对生活中的“挫折”十分敏感,而适应能力和心理防御机制尚不成熟和完善。借助“生命曲线图”的绘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过去的成长历程中所经历的美好和困难,分享战胜挫折后的愉悦,初步了解战胜挫折的办法,积极面对今后生命中出现的不如意事件。  〔关键词〕挫折辅导;能力培养;教学设计;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
教育部公布,去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为599万,预计今年的高招计划将突破600万大关。  虽然去年是扩招幅度最小的一年,但从绝对数量看,2008年的计划招生规模将比2007年招生规模增加32万人以上。将这一招生规模增量,与前不久社科院发布的2007年有100万大学生未能就业的库存积压相对照,让人五味杂陈。  高等教育之所以保持扩招之势,除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大学生之外,还有诸多原因。例如保持并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決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2018年3月,辽宁省委选派3094名干部到乡村工作是落实中央乡村振兴战略,壮大全省村集体经济、振兴乡镇经济、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举措。在此次选派中,沈阳农业大学教师于维军被选派至建昌县碱厂乡大窑沟村担任第一书记。  于维军在农村长大,学农业、爱农业、服务农业,1997年沈阳农业大学毕业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生态视域;活动设计;小学高年级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2-0037-04  【活动目标】  1.认识创造性思维的含义;识别头脑中的创造性思维;  2.理解创造性思维的关键特征;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兴趣;  3.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运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活动重难点】  1.理解创造性思
〔关键词〕绘画治疗;家庭辅导;角色扮演  一、事件回放  “小李老师,有急事找你!”某日上午9:45分,我接到德育处的电话:“五(4)班一名男孩离家出走了!”我直奔学校德育处,从男孩(以下均称林)家人处得知:早上7:00之前,林趁家人睡熟的时候就离开了;7:50分时,学校和家人确定孩子没有上学,到处寻找无果;9:30分的时候报了警,立了案,各方启动相关资源协助寻找。接近11:00的时候,在林外婆家
〔摘要〕近些年来,高中生涯教育得到越来越多一线教育实践者的重视,各个学校也都在实践中摸索前进。江苏省南京市燕子矶中学生涯教育发展中心在实际工作中,面向个体探索了生涯辅导咨询工作方式,面向全体开发了生涯教育指导、生涯教育综合实践、生涯教育渗透三类课程,将学校、家庭、学生三方融合在一起,构建了协进模式下的高中生涯教育,试图通过彼此之间协同合作,提升学校生涯教育的水平。  〔关键词〕协进模式;生涯教育发
人生识字聪明始,一个孩子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识字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对他今后的继续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  新课程倡导的识字教学新理念是“多认少写,及时阅读”。但是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存在着很多困扰,如学生以无意注意为主,识字量大,教学时间有限等。那么怎样做才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认得快记得牢呢?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激发儿童从事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澳大利亚1日公布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十几岁的青少年保持每日9小时睡眠为宜。专家认为,青春期少年与成年人入睡时间和所需时长不同,家长应体谅一些孩子易晚睡晚起的倾向。   英国《每日电讯报》2日报道,澳大利亚斯温伯恩科技大学研究人员分析了310名澳大利亚学生的“自然”睡眠情况,比较了他们上学和放假时的睡眠时长。   结果发现,这些学生上学时每天睡眠时间不到8小时,而放假时则每日平均能睡9小时12分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一精辟的阐述,是我们当前进行课改的行动准则。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之必需。而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应从低年级开始。     一、 创设宽松、愉悦的环境    学生语言发展的主要渠道在课堂。但是,长期
〔摘要〕进入一个新环境,一个人往往会经历从不适应到逐渐适应的过程。正处于心理发展重要时期的高一新生,常会遇到学习焦虑、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问题。高一女生小高因学习压力大、母亲对她期望高、与舍友相处不和谐等问题产生轻生念头,心理教师采用会谈法、合理情绪疗法等,引导来访者正确认识问题,更快更好地适应高中生活。来访者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关键词〕学习焦虑;人际关系;合理情绪疗法  〔中图分类号〕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