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剽窃作品的认定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网络知识共享时代正在向传统的著作权保护制度提出新的挑战。本文以著作权法中对剽窃作品的认定为基础,探讨“思想表达二分法”原则下的法律灰色地带,分析“洗稿”行为的侵权风险,并从三个方面为网络著作权的保护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 著作权 剽窃 洗稿 侵权
  作者简介:刘益欣,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4.342

一、问题的提出


  网络的普及给公众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作品带来了便捷,公众在创作文章时难免会对前人文章中的观点和表述方式进行借鉴与引用,这种借鉴的便捷也滋生了一个存在于著作权灰色地带的产业链——“洗稿式”原创。“洗稿”原为新闻行业内部专用词汇,是指新闻撰写者通过对新闻中心思想的提取后再重新表达等手段重新撰写新闻,逃避著作权侵权问题,现已通过自媒体的兴起在网络作品中普遍存在。对他人作品进行“洗稿”是否就真的能洗白呢?著作权法上对剽窃作品的判断就是知产界中的一个难题,更罔论网络环境下对剽窃作品的侵权认定。

二、我国《著作权法》关于剽窃作品的法律适用


  (一)剽窃行为的法律含义
  我国《著作权法》在第47条明文规定“剽窃他人作品”为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但未对剽窃作品的含义做出解释。剽窃原本是一个日常生活用语,将其转换为法律用语需要对其进行法律性质进行定义,其字典含义是“抄袭别人的思想或言词,采用创作出的产品,而不说出其来源”。一般来说著作权法中的剽窃需要符合五个要件,一是行为人有主观上的故意,二是剽窃对象应是他人享有著作权的作品,三是目的是将该作品“占为己有”,四是方式为删除署名或者不注明署名,五是导致他人误认为该作品是原作者创作或与原作品有一定关联。但事实上我国对剽窃作品的认定没有统一的认定剽窃的标准与方法,导致实务中法院在面对著作权纠纷案件时经常出现同案不同判的现象。
  (二)认定剽窃行为的法理基础:思想表达二分法
  “思想表达二分法”是著作权法中的一个核心原则,决定了“思想”和“表达”的不同质性。著作权保护的是由思想表达出来的内容,而不是思想本身,因为思想是存在于人头脑中的智力活动结果,不同的人通过接受相似的信息源、获取公有信息领域的相同资料等方式可能产生一样的思想,而表达是人智力活动结果的外在形式,每个人将思想表达出来的方式具有特定性。由于思想属于公共领域,“剽窃”的法律含义周延程度要小于日常用语中的含义,这便给实务认定增添了一定的难度。
  在我国的著作权法立法上也有这一思想的体现,如《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中对著作权法作品的定义,但如何区分“思想”与“表达”的界限却是一大难题。美国的汉德法官于Nichols v.Universal Pictures Corporation案首次试图通过抽象性检测来完善“思想表达二分法”,用于寻找“思想与表达”的界限:就任何有情节的作品,特别是戏剧作品,随着越来越多的情节被剥离出去,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一系抽象的模式与之对应,最后一个模式可能就是该作品主题思想的最一般模式……但在这一系列的抽象概括中,有一个临界点,超过了这一临界点,作品的内容就不受保护。汉德法官为明确了思想需要被抽象出来,但却没有对界限该划与何处做出一个明确的解释,这个问题也是司法实践中对剽窃作品认定时的一大困扰。
  (三)剽窃的司法认定方法:“接触 实质性相似”
  在明确了“思想”与“表达”的需要进行区别的基础上,我国司法实践中常采用“接触 实质性相似”作为剽窃作品的判断标准。首先,接触是指被侵权作品处于一个可以被社会公众所获知的领域,为涉嫌侵权人提供一种获取作品的可能性;其次,实质性相似是指被控侵权作品与原作品在对思想的独创性表达内容上构成上相同或相似,足以使普通受众对作品产生混淆。相同或相似的判断是一个难点,也是侵权认定的核心點,目前尚无一个明确、统一的标准。
  常见的“实质性相似”的判断方法有两种:一是整体观感比较法,以普通受众的眼光将多种创作要素作为整体,判断两部作品是否在观赏感受上给人以较高的及具有相对共识的相似体验。该方法操作较为简单,但主观性很强,可能会将不属于著作权法保护客体的内容误划入保护范围中。另一种方法是“抽象-过滤-比较”三步法,因著作权只保护独创性表达,所以先将表达部分抽象出来,过滤掉无创造性的属于公共领域的部分,将“抽象”和“过滤”后的有创造性的部分进行对比,若仍然能够达到实质性相似则可以认定为剽窃,如在“琼于案”中,法官对作品的中“偷龙换凤”、“福晋无子”等情节认定为思想范畴,将剩余的细节描写部分视为作者的独创性表达,通过不断地抽象概括,来判断应具有独创性的各作品要素是否构成相同或相似。整体观感法和三步法并不相互排斥,前者强调将每个作品要素作为一个整体来判断,能有效地弥补后者强调作品表达的细化而忽视整体的局限性。

三、“洗稿”行为处于著作权灰色地带


  目前在网络平台中常见的“洗稿”方式有三种:一是最简单的替换句子顺序并将部分同义词的替换;二是通过对他人作品的核心思想的归纳,用自己的话进行二次表达;三是对多篇文章进行剪辑,将段落拼凑起来,再适当改变表达方式,融入一些新的观点。对于第一种属于“字面相似”,比较直观且易于判断。本文主要对后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对于第二种情况,首先应明确的是著作权不保护思想,这就导致了相同的思想被留在了公共领域,剽窃文章的思想不构成法律上的侵权,所以若涉嫌侵权的作品是对他人作品整篇核心思想的重新用不同的语言风格等进行表达,那根据思想的不受垄断性,不能认定其侵权;但若涉嫌侵权作品在段落布局上与他人文章存在显著相似,如由每个中心都相似的段落表达出同一个观点则可能侵权,例如在作品中对相同的材料进行引用来表达统一思想,判断的关键点在于引用的材料在新作品中产生的效果和文章结构的逻辑性是否相同,如两个作者都对A、B、C三个材料进行引用且按相同的顺序排列来证明同一个D观点。在新的作品中通过对何种材料进行引用来达到何种创作目的、体现出何种中心思想,是作者对作品要素进行选择的智力创作结果,属于对思想的特定性表达,可能会侵犯原作者的著作权。在对其侵权分析时需进一步用 “接触 实质性相似”判断,被“洗稿”的作品都已经存在于公共领域,满足接触的条件,对实质性相似判断尤为重要。对于大多数较简单的文章可以使用“整体观感法”,对文章的创意和段落结构的表达方式整体比对,判断是否足以引起混淆;对于较为复杂的长篇大作便需要当先将其思想与表达进行剥离,将情节、观点、中心等作品要素的表达进行不断地抽象以对比。   最后一种情况主要是未经允许摘录、汇编、整合媒体报道或他人作品,对多篇文章段落的选取是其表达独创性的体现,可能属于汇编作品,但汇编作品的创作不应侵犯原作者的著作权,而该种情况下“洗稿”人的目的往往是通过快速创作获取网络点击量,不经过原作者的同意,侵犯到其汇编权;此外,“洗稿”人还会对其所选取的片段的表达方式进行适当改变,对其“洗稿”行为是否属于剽窃仍需将思想与表达区分开来,然后进一步根通过“接触 实质性相似”的分析方法来进行对比、分析。
  著作权在给予作品保护的同时也要兼顾公众创作的自由,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个介于知识产权保护范围与公众利益之间的灰色地带。“洗稿”行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确有侵权风险,但是否真正构成侵权还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用道德评价绑架法律判断,也不能对掺入过量的主观判断而无视相关法律法规的存在。在网络时代,“洗白”后的文章通过网络公众号等渠道飞速地传播出去,给原创作者的维权带来了重重困难:一是网络平台对剽窃作品的鉴别能力有限,其网站自身的反剽窃系统只有完全照搬照抄的部分才能进行识别,对于“洗稿”作品这类“神似而形异”的判断难度系数较大的剽窃方式只有留给司法机构来进行处理。二是原创作者的维权意识不足、维权难度大,因网站无法对这些“技术流”的抄袭进行识别与下架处理,作者想要进行维权必须进行司法鉴定,而在诉讼中存在举证难的问题,电子证据的易篡改性和审判流程的复杂性使被侵权人需投入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过高,与抄袭者要付出的代价相比反差太大,许多知名度较低的作者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不向涉嫌侵权人提起诉讼,导致了“洗稿”行业的飞速发展。三是我国著作权法还停留在传统媒体保护阶段,且在实践中法院对剽窃作品的认定缺乏一套较为明确的体系,“洗稿”作品这种“高级”剽窃方式的出现更给法官的判断增加了难度。

四、結语


  综上所述,网络时代的到来促进了作品的传播,但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剽窃现象,损害了著作人的合法权利。为了有效保护网络时代中原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应对原创作品的剽窃侵权问题,国家立法、司法机关和原创作者等有必要齐心协力,从法律约束、作者自身版权意识、司法实践等方面对现状进行改进,鼓励更多原创作品的产生。
  首先,立法机关可以考虑完善关于网络著作权保护的法律制度。目前仅存的国务院制定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无相应的对网络中版权保护的有效措施,不利于网络著作权的保护。可以考虑将现有的司法解释和保护条例的内容提升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层级之中,加强惩处力度,打击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此外,在实质性相似的判断中可能掺杂法官的主观情感,法官应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概括能力和对案件的逻辑分析能力;在对剽窃作品的判定时,应多种方式相结合,正确处理“思想”与“表达”的界线,使当事人和社会公众信服。
  其次,网络平台应建立反剽窃的相关机制。目前,大多数网络平台都设有自己的抄袭投诉机制,如微信的侵权投诉系统,但这些机制都是相对独立地存在于单个平台内部,若将作品从一个平台转载到另一个平台中再进行侵权投诉,可能会被网站认定为不侵权,所以各网络平台间应建立一定的合作机制,提高对剽窃行为的打击力度。此外,各平台对剽窃作品的判断停留在完全相同才认定抄袭的层面,这是由侵权的判断成本较大导致,各网络平台可以从源头抓起,在发表前审核上文章的原创性,使“洗稿”作品的流出门槛提升,以鼓励原创作品作者的创作。
  最后,作者应当提升自身的版权保护意识。著作权法中的剽窃作品的侵权责任为民事责任,且赔偿数额不大,这使大多数知名度不高的作者因维权时投入金钱较多而放弃维权,导致越来越多网络剽窃的出现。所以作者在进行作品创作时,有必要妥善保管好著作权的底稿,通过记录创作过程的方式保护自己的著作权。同时,积极配合维权团队的工作,建立网络创作者协会,打击侵权行为,才能促使网络侵权的现状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王国柱.作品剽窃司法认定的关键问题评析.出版发行研究.2017(9).
  [2]王志锋.向“洗稿式原创”说不.秘书工作.2017(7).
  [3]解亘.驱逐搅乱著作权法的概念:“剽窃”.法学论坛.2012 (1).
其他文献
关键词 高校 创新 阅读  作者简介:段广宇,台州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4.092  大凡进大学图书馆的读者,尽管人人都在埋头阅读,但是阅读的目的与成效都不尽相同。或为更好地完成学业,或为陶冶心灵,或为扩展知识面,或为查阅一条资料或者消遣休闲,或为科研创新,可谓开卷有益。然而,就阅读境界
摘要“59岁现象”在我国已查处的省部级高官腐败案件中表现突出,是我国公职人员腐败的典型特征。本文以1986年至2015年期间查处的省部级以上官员腐败案件中表现出的“59岁现象”为例,从ERG理论的视角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基于此,本文认为,要正视并满足公职人员合理的生存需要和关系需要。同时,要积极探索并构建多元化的公职人员成长渠道,开拓公职人员的成长空间,提高满足其成长需要的可能性。  关键词腐败 省
摘 要 自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司法体制改革工作再一次成为我国法律界关注的焦点,法官、检察官员额制、司法责任制、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名词频繁见诸于各报刊媒体,虽然目前仅仅是部分省份试点,但期间的利益博弈似乎已经成为了理论和实践讨论的中心。在此背景下,本文试从律师的视野出发,谈谈对目前司法体制改革工作的看法,特别是对可能存在的司法体制异化的担忧,并提出以公正与效率为出发点,完善司法
摘要关于国际秩序的研究,权力是不客忽视的重要因素。本文即以权力为出发点,探讨现实主义视角下,不同的权力分配结构是如何促进国际秩序的建立和维持的。本文将权力分配结构分为霸权模式和均势模式,对于霸权模式的稳衡机制从维持稳定的要素,即霸权、规则制度、合法性展开分析。均势模式分为两极秩序和多极秩序,两极关注美苏冷战对峙,多极关注欧洲协调,该秩序模式主要从维持稳定的手段,即外部制衡、内部制衡进行分析。文章最
摘要社会经济的快速进步需要私法的不断完善,作为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得以体现,但关于此项义务的纠纷也日趋增多,纠纷问题层出不穷。在学术理论研究方面,该论题俨然受到大多数学者的青昧,相关著作层出不穷,不仅是因为与我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也在于学者们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倒逼立法者对该领域更加重视,为此提高立法科学性。对于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这个古老而时兴的话题,温故而知新,笔者不敢说在此理论上
摘 要 目前全球经济发展面临新的不确定性,民粹主义、民族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遭受重大挫折,在这样的新环境、新问题之下,如何更好地进行反垄断法律、执法体系的建设,回望反垄断发展历史,对照他国经验就显得迫切而必要,为此本文将顺着这样的线索,以历史为坐标,以他国为参照,为我国反垄断法律、执法体系寻找借鉴与经验。  关键词 反垄断法 比较法 美国 欧盟  作者简介:张超,西南科技大学
摘 要 社会保障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保障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辅助工具,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平稳发展,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都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尚不完善,不论是行政机关还是行政相对人在实际操作中都产生了很多问题,在最低生活保障的申领和审批的过程中尤为凸显。本文尝试从行政规划与裁量的角度,对社会保障,尤其是最低生活保障体系进行简要分析,尝试找到一些行之有效
摘 要 家暴问题一向是妇女权益保障工作的重点,反家暴法的出台为妇女权益保障提供切实的法律依据,使得反家暴工作有法可依。本文分析了反家暴法下的妇女权益保障现状及问题缘由,并提出了三项完善路径。  关键词 反家暴法 妇女权益 保障  作者简介:张静琦,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法学专业本科;朱彧,湖南文理学院法学院法学教研室,法学博士,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国际法学。  中图分类号:D923.9 文献标识码
摘 要 权利本位学说主张权利优于义务。这一理论具有巨大的理论及实践贡献;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社会存在的变化,这一理论在新形势下凸显出了一些不足:“刚性维权”、“对权力关注的不足”和“对权利优于义务的质疑”;因此,本文认为应考量社会存在的变化,及时完善权利本位学说。  关键词 权利本位 质疑 刚性维权 权力  作者简介:邵晓慧,吉林大学。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
关键词 不予受理 实体判决 要件 起诉条件  作者简介:卫凯博,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生,研究方向:诉讼法学。  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3.273  2017年2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司法改革、司法公开白皮书》指出:“2016年,全国法院登记立案1630.29万件,当场登记立案率达到95%。”这一统计的背后,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