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词析句作为阅读过程中钻研文本之最基本、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策略,也就成了阅读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品词析句这一策略,来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呢?
一、在文本形式优美处品析
编入语文教材的范文,都是经由经验丰富的专家名师反复琢磨反复比较而精心遴选出来的,它们是语言文字的精品,是言语“佳酿”。所以,品词析句自然应该将“语言美”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把文本特别优美的语言文字作为品词析句的对象。
比如:“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于是,天和海都被它的笑颜感染了,金红一色,热烈一片。”(苏教版六年级下《三亚落日》)这是个特别优美的语段,它的优美在于“活跃”“歪着”“抖落”“感染”等词汇有动感之美,“孩童”“脸蛋”“笑颜”等比喻比拟辞格有形象之美,而由这些词汇这些辞格所描绘的落日有着充满活力的形貌之美、色彩之美和姿态之美。这样的语段,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语言文字,通过品词析句感受其中的审美意象,享受其中的审美愉悦。
二、在语言意蕴深刻处品析
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许多语言文字不仅语言形式优美生动,而且内在意蕴特别深刻,它们或表达某种复杂的思想情感,或揭示某种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隐喻某种潜在的客观规律。对于这样的词语、句子或语段,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需要重点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品味,去探析,以实现言意兼得的教学效果。
比如:“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苏教版六年级上《青海高原一株柳》)很显然,这两句话不仅形式优美,更重要的是它含义深刻:在人生道路上,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和命运会遭遇磨难和厄运,会遭遇不公和压抑,但只要心中希望不灭,信念不死,坚忍不拔,抗争不已,便能战胜命运,走出困境,创造美好人生。这样的语句,就应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品词析句,挖掘、发现、领悟、揭示其深刻含义。
三、在想象空间丰富处品析
记得周恩来说过:“从无字句处读书。”这里的“从无字句处读书”本意是说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留意,事事用心,从中获得教益。借用此言,想说明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时,不仅要启发学生探究作者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语言文字,还要特别关注作者在字里行间留下的无限想象空间,善于在“无字”之处看到风景。
比如:“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苏教版四年级下《第一次抱母亲》)这句话描写的是母亲被“我”抱在怀里时的神情,省略号是作者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我们在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时千万不能因到了课末就急于结课,应该启发学生细细揣摩省略号中饱含的种种情感,从而感受深深的母爱。
四、在表达功能特殊处品析
课文中有些语言文字自身无特别之处,但是在文本结构关系中却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品词析句除了要着重品味和探析课文中语言文字本身形式的优美、含义的深刻、想象空间的丰富之外,还得留意这样的语句,学生通过对这些语句的领会和参悟,往往可以找到理解其他相关语句的钥匙。
比如:“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苏教版五年级上《莫高窟》)这句话,在我们研读全文重点内容彩塑、壁画、藏经洞时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忽略它,其实句中“精妙绝伦”和“宏伟瑰丽”两个词语分别是对彩塑、壁画特点的绝好概括,教学时引导学生由品析这两个词语人手,对于准确理解彩塑和壁画无疑有着重要作用。
一、在文本形式优美处品析
编入语文教材的范文,都是经由经验丰富的专家名师反复琢磨反复比较而精心遴选出来的,它们是语言文字的精品,是言语“佳酿”。所以,品词析句自然应该将“语言美”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把文本特别优美的语言文字作为品词析句的对象。
比如:“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于是,天和海都被它的笑颜感染了,金红一色,热烈一片。”(苏教版六年级下《三亚落日》)这是个特别优美的语段,它的优美在于“活跃”“歪着”“抖落”“感染”等词汇有动感之美,“孩童”“脸蛋”“笑颜”等比喻比拟辞格有形象之美,而由这些词汇这些辞格所描绘的落日有着充满活力的形貌之美、色彩之美和姿态之美。这样的语段,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语言文字,通过品词析句感受其中的审美意象,享受其中的审美愉悦。
二、在语言意蕴深刻处品析
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许多语言文字不仅语言形式优美生动,而且内在意蕴特别深刻,它们或表达某种复杂的思想情感,或揭示某种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隐喻某种潜在的客观规律。对于这样的词语、句子或语段,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需要重点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品味,去探析,以实现言意兼得的教学效果。
比如:“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苏教版六年级上《青海高原一株柳》)很显然,这两句话不仅形式优美,更重要的是它含义深刻:在人生道路上,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和命运会遭遇磨难和厄运,会遭遇不公和压抑,但只要心中希望不灭,信念不死,坚忍不拔,抗争不已,便能战胜命运,走出困境,创造美好人生。这样的语句,就应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品词析句,挖掘、发现、领悟、揭示其深刻含义。
三、在想象空间丰富处品析
记得周恩来说过:“从无字句处读书。”这里的“从无字句处读书”本意是说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留意,事事用心,从中获得教益。借用此言,想说明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时,不仅要启发学生探究作者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语言文字,还要特别关注作者在字里行间留下的无限想象空间,善于在“无字”之处看到风景。
比如:“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苏教版四年级下《第一次抱母亲》)这句话描写的是母亲被“我”抱在怀里时的神情,省略号是作者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我们在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时千万不能因到了课末就急于结课,应该启发学生细细揣摩省略号中饱含的种种情感,从而感受深深的母爱。
四、在表达功能特殊处品析
课文中有些语言文字自身无特别之处,但是在文本结构关系中却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品词析句除了要着重品味和探析课文中语言文字本身形式的优美、含义的深刻、想象空间的丰富之外,还得留意这样的语句,学生通过对这些语句的领会和参悟,往往可以找到理解其他相关语句的钥匙。
比如:“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苏教版五年级上《莫高窟》)这句话,在我们研读全文重点内容彩塑、壁画、藏经洞时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忽略它,其实句中“精妙绝伦”和“宏伟瑰丽”两个词语分别是对彩塑、壁画特点的绝好概括,教学时引导学生由品析这两个词语人手,对于准确理解彩塑和壁画无疑有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