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是否存在特色化多元化劳动力市场、是否存在特殊的智力资源或自然资源、原料的存在或获得是否便利、是否存在原材料集贸市场、是否有基础设施可共享、是否有政策激励”等方面来考察白城市的资源条件,得出该区域具备产业集群化的发展趋势的结论,分析该区域的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资源优势,探讨性地提出一些加快该区域的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经济;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1-13-03
产业集群是指某一产业中众多企业、组织等因分工合作关系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产业集群在强化专业化分工、发挥协作效应、降低创新成本、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等方面作用显著。引导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集约使用土地等资源,集中进行环境治理:有利于带动中小企业发展。提升区域和产业竞争力。产业集群被称为“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源泉”。具有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群体竞争优势和规模效益。白城市产业集群颇具发展潜力,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工业基础优势,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以此来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一、白城市产业集群化发展存在的条件
特色化多元化劳动力市场的存在,特殊的智力资源或自然资源的存在,原料和设备供应商的存在或获得的便利,接近最终市场或原材料集贸市场,有基础设施可共享,有政策激励等是产生集群的必要条件。从以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白城因具备形成集群经济的条件而存在产业集群化趋势的结论。
1、劳动力市场和智力资源方面
白城市存在天然的劳动力剩余,并且其资质与当地自然资源的加工生产作业耦合性较强。农业劳动力转移加快,有关数据表明,全市农村劳动力有64万多人,外出务工人员有15万人左右,占23.4%。叶落归根的观念将促使形成强大的资金回流、技术回流和人才回流效应。为集群经济的人才技术多元化内在需求满足提供了基础性的保障。智力资源也并不匮乏。
2、特殊的自然资源和原料方面
一是白城有着特殊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风能资源。可开发风电场面积6865平方公里,风电装机容量可达2280万千瓦,目前全市已并网发电213万千瓦,开发前景蔚然。此外。白城市的油气资源、光热资源和可借助利用域外煤炭资源都十分丰富。发展能源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非常广阔的前景。二是白城地处松辽平原西部,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民人均耕地7.3亩,分别是全国的4.4倍、全省的2.1倍。全市特色农产品资源比较丰富,玉米、水稻等大宗农产品,绿豆、葵花、蓖麻、燕麦、辣椒、花生等特色农产品,奶牛、肉牛、羊、鹅、鸭等畜禽产品。在产量上和品质上都有一定规模和特色。三是全市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到2010年末已发展到126户。产品加工业主要分布在谷物磨制、饲料加工、植物油加工、屠宰及肉类加工、蔬菜水果坚果加工及其它农副产品加工生产领域。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实现利税2,7亿元。从业人员10712人,占工业从业人员29.5%。四是白城地处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处在周边六个地级城市的区域中心,市场覆盖影响近500万城乡人口,5000亿元的经济总量。
3、基础设施方面
全市境内有平齐、通让、长白、白阿四条铁路线在市内交汇,是东北地区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之一。公路有302线、207线、301线、111线公路贯穿全境。随着珲乌高速公路、嫩江至通辽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和白城机场的加快建设,全市将形成内外畅通,安全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白城即将融入“长吉图”两小时经济圈。2010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9291公里。客运量达到2005万人,客运周转量94682万人公里。全市民用营运车辆268515辆。大安港是全省唯一水路对外开放口岸,内河通航里程150公里,丰水季节水路运输可达齐齐哈尔、哈尔滨及俄罗斯的伯力港。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213605门:因特网用户41217户;移动电话业务总量达51112.5万元。便捷、快速的运输通道,发达的通讯和广泛应用的电子网络系统弥补了全市设备制造商和供应商的相对短缺。
4、市场建设方面
白城现代物流业起步较晚,但依托交通运输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以物流集散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和综合市场、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初具规模,一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逐步壮大。企业制造业物流已经起步,专业化物流服务应运而生,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已现雏形。2010年全市限额以上专业批发市场中,18个农畜产品批发市场年成交额近27亿元,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批发超16亿元。依托白城、洮南等现有物流基础设施和粮贸市场,发展成为农特产品贸易物流已列入吉林省现代物流业建设重点。
5、政策激励方面
“十一五”期间吉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在每个县(市、区1以现有工业集中区,培育壮大1-2个产业集群;重点培育中小企业具有一定规模和辐射力、产业特色突出、支撑作用明显的10大产业集群。白城正在大力实施“五大基地建设”,即到“十二五”期末,把白城打造成全省西部快速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和重要的能源基地、粮食生产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生态产业基地、区域商品集散地的发展目标。全市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还属于投资拉动型,从2010年投资形势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90.1亿元,同比增长40.6%。其中城镇投资完成363.5亿元,同比增长64.3%,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中工业投资完成269.2亿元。同比增长71%,占全部投资额的54.9%。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的投资乘数效应。
二、白城市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白城市产业集群处于集群化趋势和起步阶段,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引领功能,发展模式有待优化
我们在看到经济总量较小和良好发展态势的同时,应该看到,全市的产业集群内大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引领小企业的功能不强:还存在着产业链短、产业链的发展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产业集群经济总量低,产业集群规模小,市场影响力差等问题;并在发展模式上相对单一,对经济的支撑力度明显不足。
2、产业集群基础较差,集约化程度较低
部分产业集群目前还不能算是典型意义上的产业集群,而仅仅是产业“群”。这个“群”由一个个独立的企业聚集起来,一个企业和另一个企业在产品种类甚至生产环节和工艺上没有太大区别,企业间缺乏产业链条之间的分工和相互关联,分工的专业化程度较低,导致企业之间联系不紧密,上、下游产业配套和协作不够密切,未能形成互补性较强产业链。产业集聚的整体集约化程度较低,技术含量相对不高。
3、产业集群化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缺乏有效的合作博弈关系。导致产业结构严重“同构 化”和“低度化”,制约了产业聚集的资源集成效应,阻碍了产业聚集向产业集群的过渡:许多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缺乏必然的产业联系,难以形成各种能够推动企业有效互动和相互促进的公共机制。产业集群内部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关联产业和支持产业缺乏,社会化的中介服务体系欠发达。
三、加快白城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白城产业集群的定位应符合区域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根据区域聚集资源的能力、资源禀赋、产业配套条件和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整合优化区域生产力空间布局,聚合各种生产要素,充分发挥区域现有产业优势,逐步形成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将区域资源优势通过集群化转化成市场竞争优势。以“特色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特色产业规模化”为突破口,着力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
1、抓住“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契机,打造产业集群聚集平台
2009年5月,吉林省政府印发出台了酝酿近两年的《吉林省工业产业跃升计划纲要》,将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光电子信息、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生物、新材料等八大产业涵盖其中。国家进一步加大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支持力度,把“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将为白城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围绕“八大产业”中我们具有得天独厚的汽车、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搞好规划,狠抓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引导资金聚集,打造产业集群聚集平台。
2、培育龙头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
选择一批发展潜力大、优势突出的企业。有针对性地支持其滚动发展。积极引进关联性强、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发挥产业龙头企业的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鼓励龙头企业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建立集团公司。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增强竞争优势。
3、培植园区、开发区特色集聚载体,培育产业集群的“孵化”
园区、开发区内企业有明显的产业关联性,企业文化认同度强,从而能较好地在企业间形成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建立起彼此间基于信任与承诺的非正式联盟。云集于园区的各产业、各企业,通过合作与交流,寻求规模经济,寻求比垂直一体化的大型企业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寻求互动式学习和创新,寻求在产业价值链上新的机会和更有影响力的位置。园区、开发区的这一平台,易于特色产业集群的起步发展。在园区、开发区培植特色集群经济后,继而使园区、开发区成为创新升级产业集群的“孵化器”。
4、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联系
就单个企业而言。中小企业是很难与大企业大集团相抗衡的,但中小企业一旦形成产业集群就将充满生机和活力。例如:意大利的家具、毛纺、陶瓷等产业集群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台湾的计算机产业集群成为“台湾出口创汇的主力军”:日本东京都的制造业成为日本“机械工业的共同根基”。目前,已有的产业组织政策大多偏向于大中型企业,而忽略小企业的发展,因而政府应制定以促进产业集群为重心的中小企业政策体系,改善现有的产业组织政策。积极推进和落实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相关的支持政策:积极鼓励本地小企业加强分工合作;积极发展针对集群的专项发展基金等。
5、增强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采用先进信息技术
当前,国家和许多省市高度重视产业集群的发展,相继出台了许多政策予以支持,如2007年国家出台的《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对增强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做出了明确规定:鼓励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等环节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提升工业设计水平,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促进传统产业集群加快由委托加工向自主设计加工、自主品牌生产转变,促使从集群制造向集群创造转变。
6、政府要实现角色归位,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政府要加快实现角色归位,要在依法行政、产业规划、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创建社会信用体系、提高政策透明度、信息服务和改善软环境及完善社会化的中介服务体系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发挥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按照产业梯度分工和产业链协作要求,加快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对接,延伸产业链,发展产业群。同时建立强大的区域经济协作平台,制定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有条件构筑一个增长极和多个副极来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在推进产业基地建设的同时,要围绕产业集群的发展。如在推进能源基地建设上,可以按照梯级开发的原则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集群。同时将电能往价值链上配送,加快发展电冶炼工业,开发丰富的自然资源,既实现由风能到电能的转化,又保证电能销售的畅通,实现其经济价值,提升其附加增值。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经济;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1-13-03
产业集群是指某一产业中众多企业、组织等因分工合作关系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产业集群在强化专业化分工、发挥协作效应、降低创新成本、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等方面作用显著。引导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集约使用土地等资源,集中进行环境治理:有利于带动中小企业发展。提升区域和产业竞争力。产业集群被称为“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源泉”。具有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群体竞争优势和规模效益。白城市产业集群颇具发展潜力,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工业基础优势,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以此来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一、白城市产业集群化发展存在的条件
特色化多元化劳动力市场的存在,特殊的智力资源或自然资源的存在,原料和设备供应商的存在或获得的便利,接近最终市场或原材料集贸市场,有基础设施可共享,有政策激励等是产生集群的必要条件。从以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白城因具备形成集群经济的条件而存在产业集群化趋势的结论。
1、劳动力市场和智力资源方面
白城市存在天然的劳动力剩余,并且其资质与当地自然资源的加工生产作业耦合性较强。农业劳动力转移加快,有关数据表明,全市农村劳动力有64万多人,外出务工人员有15万人左右,占23.4%。叶落归根的观念将促使形成强大的资金回流、技术回流和人才回流效应。为集群经济的人才技术多元化内在需求满足提供了基础性的保障。智力资源也并不匮乏。
2、特殊的自然资源和原料方面
一是白城有着特殊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风能资源。可开发风电场面积6865平方公里,风电装机容量可达2280万千瓦,目前全市已并网发电213万千瓦,开发前景蔚然。此外。白城市的油气资源、光热资源和可借助利用域外煤炭资源都十分丰富。发展能源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非常广阔的前景。二是白城地处松辽平原西部,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民人均耕地7.3亩,分别是全国的4.4倍、全省的2.1倍。全市特色农产品资源比较丰富,玉米、水稻等大宗农产品,绿豆、葵花、蓖麻、燕麦、辣椒、花生等特色农产品,奶牛、肉牛、羊、鹅、鸭等畜禽产品。在产量上和品质上都有一定规模和特色。三是全市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到2010年末已发展到126户。产品加工业主要分布在谷物磨制、饲料加工、植物油加工、屠宰及肉类加工、蔬菜水果坚果加工及其它农副产品加工生产领域。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实现利税2,7亿元。从业人员10712人,占工业从业人员29.5%。四是白城地处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处在周边六个地级城市的区域中心,市场覆盖影响近500万城乡人口,5000亿元的经济总量。
3、基础设施方面
全市境内有平齐、通让、长白、白阿四条铁路线在市内交汇,是东北地区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之一。公路有302线、207线、301线、111线公路贯穿全境。随着珲乌高速公路、嫩江至通辽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和白城机场的加快建设,全市将形成内外畅通,安全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白城即将融入“长吉图”两小时经济圈。2010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9291公里。客运量达到2005万人,客运周转量94682万人公里。全市民用营运车辆268515辆。大安港是全省唯一水路对外开放口岸,内河通航里程150公里,丰水季节水路运输可达齐齐哈尔、哈尔滨及俄罗斯的伯力港。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213605门:因特网用户41217户;移动电话业务总量达51112.5万元。便捷、快速的运输通道,发达的通讯和广泛应用的电子网络系统弥补了全市设备制造商和供应商的相对短缺。
4、市场建设方面
白城现代物流业起步较晚,但依托交通运输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以物流集散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和综合市场、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初具规模,一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逐步壮大。企业制造业物流已经起步,专业化物流服务应运而生,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已现雏形。2010年全市限额以上专业批发市场中,18个农畜产品批发市场年成交额近27亿元,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批发超16亿元。依托白城、洮南等现有物流基础设施和粮贸市场,发展成为农特产品贸易物流已列入吉林省现代物流业建设重点。
5、政策激励方面
“十一五”期间吉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在每个县(市、区1以现有工业集中区,培育壮大1-2个产业集群;重点培育中小企业具有一定规模和辐射力、产业特色突出、支撑作用明显的10大产业集群。白城正在大力实施“五大基地建设”,即到“十二五”期末,把白城打造成全省西部快速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和重要的能源基地、粮食生产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生态产业基地、区域商品集散地的发展目标。全市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还属于投资拉动型,从2010年投资形势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90.1亿元,同比增长40.6%。其中城镇投资完成363.5亿元,同比增长64.3%,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中工业投资完成269.2亿元。同比增长71%,占全部投资额的54.9%。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的投资乘数效应。
二、白城市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白城市产业集群处于集群化趋势和起步阶段,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引领功能,发展模式有待优化
我们在看到经济总量较小和良好发展态势的同时,应该看到,全市的产业集群内大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引领小企业的功能不强:还存在着产业链短、产业链的发展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产业集群经济总量低,产业集群规模小,市场影响力差等问题;并在发展模式上相对单一,对经济的支撑力度明显不足。
2、产业集群基础较差,集约化程度较低
部分产业集群目前还不能算是典型意义上的产业集群,而仅仅是产业“群”。这个“群”由一个个独立的企业聚集起来,一个企业和另一个企业在产品种类甚至生产环节和工艺上没有太大区别,企业间缺乏产业链条之间的分工和相互关联,分工的专业化程度较低,导致企业之间联系不紧密,上、下游产业配套和协作不够密切,未能形成互补性较强产业链。产业集聚的整体集约化程度较低,技术含量相对不高。
3、产业集群化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缺乏有效的合作博弈关系。导致产业结构严重“同构 化”和“低度化”,制约了产业聚集的资源集成效应,阻碍了产业聚集向产业集群的过渡:许多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缺乏必然的产业联系,难以形成各种能够推动企业有效互动和相互促进的公共机制。产业集群内部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关联产业和支持产业缺乏,社会化的中介服务体系欠发达。
三、加快白城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白城产业集群的定位应符合区域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根据区域聚集资源的能力、资源禀赋、产业配套条件和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整合优化区域生产力空间布局,聚合各种生产要素,充分发挥区域现有产业优势,逐步形成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将区域资源优势通过集群化转化成市场竞争优势。以“特色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特色产业规模化”为突破口,着力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
1、抓住“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契机,打造产业集群聚集平台
2009年5月,吉林省政府印发出台了酝酿近两年的《吉林省工业产业跃升计划纲要》,将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光电子信息、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生物、新材料等八大产业涵盖其中。国家进一步加大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支持力度,把“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将为白城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围绕“八大产业”中我们具有得天独厚的汽车、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搞好规划,狠抓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引导资金聚集,打造产业集群聚集平台。
2、培育龙头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
选择一批发展潜力大、优势突出的企业。有针对性地支持其滚动发展。积极引进关联性强、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发挥产业龙头企业的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鼓励龙头企业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建立集团公司。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增强竞争优势。
3、培植园区、开发区特色集聚载体,培育产业集群的“孵化”
园区、开发区内企业有明显的产业关联性,企业文化认同度强,从而能较好地在企业间形成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建立起彼此间基于信任与承诺的非正式联盟。云集于园区的各产业、各企业,通过合作与交流,寻求规模经济,寻求比垂直一体化的大型企业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寻求互动式学习和创新,寻求在产业价值链上新的机会和更有影响力的位置。园区、开发区的这一平台,易于特色产业集群的起步发展。在园区、开发区培植特色集群经济后,继而使园区、开发区成为创新升级产业集群的“孵化器”。
4、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联系
就单个企业而言。中小企业是很难与大企业大集团相抗衡的,但中小企业一旦形成产业集群就将充满生机和活力。例如:意大利的家具、毛纺、陶瓷等产业集群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台湾的计算机产业集群成为“台湾出口创汇的主力军”:日本东京都的制造业成为日本“机械工业的共同根基”。目前,已有的产业组织政策大多偏向于大中型企业,而忽略小企业的发展,因而政府应制定以促进产业集群为重心的中小企业政策体系,改善现有的产业组织政策。积极推进和落实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相关的支持政策:积极鼓励本地小企业加强分工合作;积极发展针对集群的专项发展基金等。
5、增强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采用先进信息技术
当前,国家和许多省市高度重视产业集群的发展,相继出台了许多政策予以支持,如2007年国家出台的《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对增强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做出了明确规定:鼓励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等环节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提升工业设计水平,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促进传统产业集群加快由委托加工向自主设计加工、自主品牌生产转变,促使从集群制造向集群创造转变。
6、政府要实现角色归位,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政府要加快实现角色归位,要在依法行政、产业规划、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创建社会信用体系、提高政策透明度、信息服务和改善软环境及完善社会化的中介服务体系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发挥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按照产业梯度分工和产业链协作要求,加快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对接,延伸产业链,发展产业群。同时建立强大的区域经济协作平台,制定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有条件构筑一个增长极和多个副极来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在推进产业基地建设的同时,要围绕产业集群的发展。如在推进能源基地建设上,可以按照梯级开发的原则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集群。同时将电能往价值链上配送,加快发展电冶炼工业,开发丰富的自然资源,既实现由风能到电能的转化,又保证电能销售的畅通,实现其经济价值,提升其附加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