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透纸背的中国乡村拷问录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jian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饱含着对故土的深情和眷恋,带着对中国乡村问题的系列思考,初冬时节,平静的书市刮起了一阵猎猎的乡野之风。掀起波澜的不是什么经典名著,而是一本纪实文学作品——《中国在梁庄》,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土后。该书以真实而辛辣的笔触,通过作者对阔别十多年故乡的回访,力透纸背地展示出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故乡农民的困惑和生存百态。
  一次返乡,看到童年时清澈无比的坑塘,如今污蚀的变成了蚊虫的滋生地,从小就读的学校也早已倒闭,沦为一片猪场……面对这一个个惊心的画面,那一刻,作者曾对故乡所怀有的美好回忆,竟瞬间崩塌,并引起了她深刻地反思:造成这一系列尴尬和无助的原因是什么?现今故鄉的人们身处这样的囧境,又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生存状态?这样的诘问让作者百感交集,遂萌发了用笔去记录乡人的伤痛和迷茫的想法,以期真实地复原他们的心灵世界。
  10余万字的《中国在梁庄》,没有耸人听闻的志怪传奇,也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更没有悲世悯人的黯然神伤,但它却在沉静中蕴藏着一种洞悉时世的力量。字字句句凝结着作者对故乡拳拳的眷爱,也凝聚着她对“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农民工问题”“农村文化道德危机”等农村系列问题的关切。而这一切,都是通过她5个月走访故乡村落得以完成的。可以说,从她酝酿动笔、到走访、再到落笔,这其间,作者的思考一直是深入而持久的。这集中表现在,为了真实反映故乡人的喜怒哀乐,客观记述他们的所思所想,作者尽可能地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以期通过对他们乡村生活的回溯和展望,力求力透纸背地揭示出当今中国乡村的落寂与惆怅,以引起各界疗救的注意。怀着这样的虔诚,作者冷静地注视着故乡的田园、村舍、山渠、湖泊,细心地与故乡的亲人、朋友、村民、干部促膝交谈,静静地聆听着他们从心灵深处发出的肺腑之言。而后,她以一颗不掺假的真心,将这些真实的笔录,完整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让人悸动的同时,也完成了一次对故乡精神上的皈依。
  梁鸿的文字是真诚的,朴实的文笔之中,既蕴含了别样的细腻与华美,使得这本“田野调查”式的纪实作品读起来颇有一些散文的味道。但同时,她对故园特别是对当今中国农村现状的揭示和拷问,也是热忱和尖锐的。对传统村落日益严重的萧瑟、冷落和空心化,不仅没有回避,相反,还一一将新旧农民在乡村与城市的迁徙中所遇到的诸多困惑和怅然,给予了全景式的描述。如在《守在土地上的成年闰土》中,就讲述了一个叫“昆生”的农民穴居在墓地的故事,一方面是通过作者对昆生的直接了解,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同鄉人的间接了解,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和评价,引起了她对农民生存状态的隐忧和反思。她一针见血地写道“在乡村,像昆生这样的人,已经被排除在正常的道德体系和生存体系之外。”
  在大力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今天,捧读《中国在梁庄》可谓恰逢其时。虽然作者描写的只是故乡一隅的境遇,但站在全局的角度去认真审视她笔下的乡村,可以让社会各界观照现实,逐渐改善、消除农村建设中的一些瑕疵和不足,进一步缩小城乡贫富差距,以便让更多的农民分享到改革开放的福址和红利。
其他文献
团团转 曹开翔  因人而异 康林  生活感情 于昌偉  打水 何影  扎根 侠名  二手烟 姚万俤  难以消受 康斯坦丁(比利时)  擦拭 穆萨(土耳其)  水啊!水 巴斯克(巴西)  長在一起了 侠名  偷窥 皮德斯特鲁普(丹麦)
期刊
讀贵刊今年3月(上)芳薇的《金鸡复唱——我的“银发观”》深有同感。日月如梭,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都免不了要青丝变白发的。“记得当年骑竹马,转眼便成白头翁”,时间对人是平等的,无论是帝王将相、高官显贵、豪商巨富,还是布衣庶民、贩夫走卒、才子佳人,都无法抗拒这一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为之写诗著文,扼腕叹息飘然而至的白发。李白曾有千丈白发之愁,高堂明镜之悲。唐代诗人高蟾也有“人生莫遣
期刊
杂文一直在寻求新的出路,力图创新,最近读到的两篇杂文,坚定了我对杂文的信心。  读《不亦快哉》快哉复快哉  读李增录先生的《现代版〈不亦快哉〉》(本刊2016·10·上),快哉复快哉!我一个劲地拍大腿,不停地自言自语:杂文原来可以这样写!  李先生开篇给文章戴上了一顶文雅的帽子——提到金圣叹的33则《不亦快哉》,提到梁实秋仿金之体例写的11则《不亦快哉》,这给自己操刀《不亦快哉》找到了源远流长的颇
期刊
没有什么是不能放手的。或许是入情太深,用心太重,有些东西我们觉得一放手就会天塌地陷,沒法活了,其实未必,这个世界上没有啥玩意儿是不能放手的,所差别的无非是主动还是被迫放手罢了。楚霸王舍了天下,柳三变轻了功名,李叔同弃了家室,沈从文离了文坛,姚明别了篮球,李娜扔了麦克,地球该咋转还是咋转,无非给后人留了一段谈资罢了。  没有谁是不可替代的。“死了张屠户,不吃带毛猪。”失恋了,还会有新相好;老朋友断了
期刊
到参加工作了,才深深怀念起在过往的20多年時间里,我其实是生活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众多亲戚的爱的襁褓里和老师们的精心呵护中。认识“压力”这个词,但并没有真正了解它的含义。有升学压力吗?没有啊,智力中等偏下的学生只要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很容易地就上了高中进了大学,何况我的智力不在中等以下。多么欢乐的20多年啊,天真烂漫,胸中有诗,有远方。  甫一踏进社会,内心的欢乐就开始被稀释,无缘无故的焦虑,毫
期刊
一個小男孩天生腿有残疾,只能整天坐在轮椅上。一天,他痛苦地问妈妈:“上帝为什么让我不能走路,是上帝不爱我吗?”  “当然不是,我的孩子。”妈妈答道,“我们每个人在上帝眼中都是苹果,有的特别饱满和新鲜,所以,上帝就忍不住咬了一口。孩子,你就是那只特别受到上帝喜爱的苹果啊!”  聰明妈妈的聪明回答,将孩子的心灵引上了一条自信、仁爱而又懂得感激的道路。
期刊
雪花之白,白得纯粹。雪花之白可以说是悦目之白。它配得上“赏心悦目”这四个字。法国诗人查尔斯·波德莱尔诗中有这样一句:“我君临苍穹,像难解的司芬克斯;我把雪白心跟天鹅之白相融”。波德莱尔用雪白来自喻,他让我们看到:在他心灵的原野上,大自然和天鹅之间构成了一种极致的美丽与和谐。应该说,任何人眼里,白天鹅都是美的,它从静态到动态,从形体到色泽,从温柔的步履到飞翔的姿影,无不流溢出无与伦比的美丽。“雪白心
期刊
1881年,杰出的文学天才陀思妥耶夫斯基临终前在词薄上写着他的一段名言:“……人们称我为心理学家,不对,我只是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即描写人的心灵全部深度。”这不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针对一些人对他的作品的误读的矫正,也是对自己的作品明晰而深刻的评价。他的小说描写的是人的心灵的全部深度,他的书信也是来自心灵的全部深度。  一生处于贫困之中  陀思妥耶夫斯基将近四百封的书信中,除过临终前两三年的几十封
期刊
东汉时,谯县有个赵太守,平素贪婪成性,作恶多端。一次病重在床,请名医华佗为其治病,华佗为他开了这样的一付药方:本是无赖赌徒,现居太守宝座。酒囊饭袋称雄,拍马溜须为途。拈花惹草成瘾,草菅人命无数。搜刮民脂民膏,不义之财致富。此官丧失人性,衣冠禽兽不如。判你千刀万剐,也是死有余辜。送上猛药一帖,看你吐是不吐!赵太守听完夫人读的药方,气得火冒三丈,只觉胸中热血翻滚,“哇” 的一声,将腹中淤血吐了出来。 
期刊
物尽其用应永久坚持  颜福林  盛斯才先生主张“物不可尽其用”(本刊2016年12期),把意思说反了。只有物尽其用方可有物可用。物尽其用理念应永久性坚持。这倒也不是如盛先生所说是传统文化的“正学”,那时“地大物博”,浪费点没啥。“物尽其用”最早见于耿可贵之《孙中山与宋庆龄》:“为了使我们苦难的祖国挣脱专制枷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货尽其通……”辛亥革命时期还“地大物博”着呢,这是具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