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一学生小李对自己的身高很不满意,强烈要求父母带他去医院做接骨增高手术,当被告知这类手术风险太大、有可能落下终身残疾时,情绪陷入低迷。心理教师帮助其调整认知,改变不合理信念,使他逐渐接纳自我。
〔关键词〕体像烦恼;认知偏差;高中生;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12-0052-04
一、 个案概况
高一男生小李,身高一米六三,性格内向。 父母在小李小学时离异,一直到小李高中阶段,父母依然各自单独生活,没有再婚。小李平时和母亲生活,周末或者节假日、寒暑假会去父亲家住几天。 小李是零志愿考入我校的学生,成绩中等偏上。在班中担任体育委员,工作认真负责。平时和同学沟通不多,不太合群。
小李初三时曾和母亲提出对自己身高很不满意,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交朋友不顺利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己太矮,强烈要求去医院做接骨增高手术。母亲当时曾咨询了一位医生朋友,认为这个手术风险太高不可行,但是小李态度坚决,双方僵持了几天,最后以母亲同意中考后去医院而达成妥协。 初三到高一暑假期间,在小李的一再要求甚至以跳楼等极端方式的威胁下,母亲只能和父亲一起,带着小李去几个大型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和咨询,最后几位骨科医生的意见都是小李的骨头已基本定型,再长高的可能性并不大,并且都不赞成接骨增高的手术,因为这个手术一旦失败,终身残疾的可能性相当高。这些结论对小李的打击非常大,他认为自己的一生就因为太矮而毁了。整整一个暑假,他的情绪状态非常消沉、易怒,多次咒骂父母,责怪他们在他身体成长最关键的时候忙著闹离婚,都不管他,害了他一生。
进入高一之后,小李的情绪状态未见好转。他有意避开人群,常常独来独往,除了完成体育委员必须要完成的事情,几乎不和其他同学交流。偶尔有一次在网上看到外地某医院登出的接骨增高手术广告,又一次激起了做手术的意愿。于是天天缠着母亲,以死相逼要求母亲带他去外地做手术。母亲无力招架,也很担心他在学校住宿的安全,于是向班主任求助。最后在班主任的建议下,小李和他的母亲均同意与学校心理老师进行沟通和咨询。
二、 个案分析和评估
小李把人际交往方面的挫折,以及对现在和未来的悲观失望等都归因于自己身高过矮,陷在体貌烦恼中无法自拔,有着比较典型的不合理信念,存在认知偏差。另外,小李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困难,缺少交往的技巧,与父母、同学缺乏沟通。
在对小李的状况有了更多了解后,心理老师分析了小李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第一, 父母关爱在关键时期的缺失。
小李父母在孩子正处于成长关键期的时候,忙着处理婚姻问题而忽略了孩子。这种忽略不仅造成了孩子营养的缺乏,更在小李内心留下了被遗弃和忽视的孤独感。于是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小李试图用各种方式去加倍获得这种关注,他用身高的问题一直缠着父母,归根结底是在寻求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去弥补之前爱的缺失。
第二,高中生对自我体貌的关注度急速上升,完美的要求和现实的强烈反差造成了体像烦恼。
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发育的日趋成熟,第二性征的出现,青少年产生了一些特殊的心理体验。在评价这种心理体验时,苏联性心理卫生学家约瑟夫指出:青少年对生理发育的体验在其心理世界中占据了一个不小的位置,并形成了这一年龄人群特有的一个“痛点”。在人的一生中,没有一个时期比青春期对自己的外貌更关心了。他们也爱把自己的身体容貌与同龄人相比,假如自己的身体容貌不能令人满意,就会在心里产生各种焦虑烦恼,这在心理学上称为体像烦恼。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小李,自己身高较其他男生稍矮些的现实让他痛苦万分,形成了较为严重的体像烦恼。
第三,人际交往挫败的失望体验。
我经过与小李母亲的沟通,了解到他第一次强烈要求解决身高这个问题是在初三下半学期。家长瞒着小李,找过他的好朋友询问。原来在那段时间,小李在好朋友的鼓励下向自己暗恋了两年的同班女生表白,结果遭到了女生的断然拒绝,并且说:“小李其实各方面都还好,就是作为男孩子,怎么能这么矮呢?”小李听后非常伤心,开始对自己的身高耿耿于怀,陷入认知偏差中。
第四,性格内向、孤单成长对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不利影响 。
小李在成长过程中,除了到学校上学,其他时间基本都是独自在家度过,基本不与外界有过多的接触,与母亲的沟通也少之又少,更不用说偶尔见面的父亲了,父子俩几乎不讲一句话。母亲坦言,虽然天天见到儿子,但是完全不知道他在想什么。进入高中寄宿制环境后,与同学的接触陡然增加了很多,这对小李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让他有点儿无所适从,加重了焦虑情绪。
三、 个案辅导过程
第一阶段:了解个案基本背景情况,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小李是在班主任和母亲的要求下来找心理老师咨询的,所以在咨询刚开始时,小李出现了较明显的阻抗反应。不过由于高一年级开设了心理课,小李对心理老师不是特别陌生,也比较喜欢心理课,这对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在这个阶段,心理老师通过和小李母亲的多次沟通,对他成长的环境和成长经历有了一定的了解,为小李心理问题的界定和下一步咨询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在第一阶段的咨询中,心理老师遵循来访者中心原则,应用倾听、同感等技术,缓解小李阻抗的状态以及焦虑的情绪,使其能在较为平静的状态下和老师对话。
第二阶段:调整认知,改变不合理信念,逐渐接纳自我。
经过第一阶段的咨询,小李对心理老师已较为信任。心理老师分析小李主要存在以下一些不合理信念:(1)因为自己矮,所以没有人会喜欢他,大家都不愿意理睬他。(2)因为矮,所以未来是不可能成功的。
第二阶段的咨询重点在于运用言语质询和行为实验等技术帮助小李调整认知,形成合理信念。
〔关键词〕体像烦恼;认知偏差;高中生;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12-0052-04
一、 个案概况
高一男生小李,身高一米六三,性格内向。 父母在小李小学时离异,一直到小李高中阶段,父母依然各自单独生活,没有再婚。小李平时和母亲生活,周末或者节假日、寒暑假会去父亲家住几天。 小李是零志愿考入我校的学生,成绩中等偏上。在班中担任体育委员,工作认真负责。平时和同学沟通不多,不太合群。
小李初三时曾和母亲提出对自己身高很不满意,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交朋友不顺利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己太矮,强烈要求去医院做接骨增高手术。母亲当时曾咨询了一位医生朋友,认为这个手术风险太高不可行,但是小李态度坚决,双方僵持了几天,最后以母亲同意中考后去医院而达成妥协。 初三到高一暑假期间,在小李的一再要求甚至以跳楼等极端方式的威胁下,母亲只能和父亲一起,带着小李去几个大型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和咨询,最后几位骨科医生的意见都是小李的骨头已基本定型,再长高的可能性并不大,并且都不赞成接骨增高的手术,因为这个手术一旦失败,终身残疾的可能性相当高。这些结论对小李的打击非常大,他认为自己的一生就因为太矮而毁了。整整一个暑假,他的情绪状态非常消沉、易怒,多次咒骂父母,责怪他们在他身体成长最关键的时候忙著闹离婚,都不管他,害了他一生。
进入高一之后,小李的情绪状态未见好转。他有意避开人群,常常独来独往,除了完成体育委员必须要完成的事情,几乎不和其他同学交流。偶尔有一次在网上看到外地某医院登出的接骨增高手术广告,又一次激起了做手术的意愿。于是天天缠着母亲,以死相逼要求母亲带他去外地做手术。母亲无力招架,也很担心他在学校住宿的安全,于是向班主任求助。最后在班主任的建议下,小李和他的母亲均同意与学校心理老师进行沟通和咨询。
二、 个案分析和评估
小李把人际交往方面的挫折,以及对现在和未来的悲观失望等都归因于自己身高过矮,陷在体貌烦恼中无法自拔,有着比较典型的不合理信念,存在认知偏差。另外,小李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困难,缺少交往的技巧,与父母、同学缺乏沟通。
在对小李的状况有了更多了解后,心理老师分析了小李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第一, 父母关爱在关键时期的缺失。
小李父母在孩子正处于成长关键期的时候,忙着处理婚姻问题而忽略了孩子。这种忽略不仅造成了孩子营养的缺乏,更在小李内心留下了被遗弃和忽视的孤独感。于是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小李试图用各种方式去加倍获得这种关注,他用身高的问题一直缠着父母,归根结底是在寻求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去弥补之前爱的缺失。
第二,高中生对自我体貌的关注度急速上升,完美的要求和现实的强烈反差造成了体像烦恼。
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发育的日趋成熟,第二性征的出现,青少年产生了一些特殊的心理体验。在评价这种心理体验时,苏联性心理卫生学家约瑟夫指出:青少年对生理发育的体验在其心理世界中占据了一个不小的位置,并形成了这一年龄人群特有的一个“痛点”。在人的一生中,没有一个时期比青春期对自己的外貌更关心了。他们也爱把自己的身体容貌与同龄人相比,假如自己的身体容貌不能令人满意,就会在心里产生各种焦虑烦恼,这在心理学上称为体像烦恼。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小李,自己身高较其他男生稍矮些的现实让他痛苦万分,形成了较为严重的体像烦恼。
第三,人际交往挫败的失望体验。
我经过与小李母亲的沟通,了解到他第一次强烈要求解决身高这个问题是在初三下半学期。家长瞒着小李,找过他的好朋友询问。原来在那段时间,小李在好朋友的鼓励下向自己暗恋了两年的同班女生表白,结果遭到了女生的断然拒绝,并且说:“小李其实各方面都还好,就是作为男孩子,怎么能这么矮呢?”小李听后非常伤心,开始对自己的身高耿耿于怀,陷入认知偏差中。
第四,性格内向、孤单成长对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不利影响 。
小李在成长过程中,除了到学校上学,其他时间基本都是独自在家度过,基本不与外界有过多的接触,与母亲的沟通也少之又少,更不用说偶尔见面的父亲了,父子俩几乎不讲一句话。母亲坦言,虽然天天见到儿子,但是完全不知道他在想什么。进入高中寄宿制环境后,与同学的接触陡然增加了很多,这对小李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让他有点儿无所适从,加重了焦虑情绪。
三、 个案辅导过程
第一阶段:了解个案基本背景情况,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小李是在班主任和母亲的要求下来找心理老师咨询的,所以在咨询刚开始时,小李出现了较明显的阻抗反应。不过由于高一年级开设了心理课,小李对心理老师不是特别陌生,也比较喜欢心理课,这对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在这个阶段,心理老师通过和小李母亲的多次沟通,对他成长的环境和成长经历有了一定的了解,为小李心理问题的界定和下一步咨询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在第一阶段的咨询中,心理老师遵循来访者中心原则,应用倾听、同感等技术,缓解小李阻抗的状态以及焦虑的情绪,使其能在较为平静的状态下和老师对话。
第二阶段:调整认知,改变不合理信念,逐渐接纳自我。
经过第一阶段的咨询,小李对心理老师已较为信任。心理老师分析小李主要存在以下一些不合理信念:(1)因为自己矮,所以没有人会喜欢他,大家都不愿意理睬他。(2)因为矮,所以未来是不可能成功的。
第二阶段的咨询重点在于运用言语质询和行为实验等技术帮助小李调整认知,形成合理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