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北京折叠》小说背景的启示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yue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北京折叠》未说明北京为什么会折叠。本文分析并总结了小说中并未说明的部分,并且从中得到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反乌托邦;科幻小说;阶级分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01
  1、引言
  《北京折叠》获得第74届雨果奖中短篇小说奖。和《三体》恰恰相反,此篇小说的获奖遭到了一阵质疑。媒体评论褒贬不一,但从整体上看,质疑的声音似乎要大一些。当然,任何小说要做到完美是不可能的,本文从小说的背景设定角度来谈一谈,《北京折叠》带给我们的启示。
  2、小说背景的设定
  2.1反乌托邦
  乌托邦及反乌托邦小说是最经典意义上用故事来表达某些政治意味与主张的文学作品。作者往往对一个并不存在的世界(一种基于现实世界的夸张)进行详细且参杂褒奖或者贬低描写,以达到对现实世界进行改造与启蒙的目的(反乌托邦则是警示)。
  《折叠北京》在不带任何主观色彩的叙述中,触及了社会分层、阶级固化、教育乱收费、不道德的婚恋观、少数决策者操纵多数人命运等深层次话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2.2自洽
  背景设定可以假想,可以夸大,但最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同样是反乌托邦设定的影视作品《雪国列车》,小说《饥饿游戏》,和《北京折叠》的设定很类似。但是,这两部作品在构建出一个假想社会的时候,都是给出了必要的解释,一个是因为极寒天气造成的世界末日,仅存人类只能在一辆永不停下的列车上生存。还有一个是以世界大战后在废墟上重建的集权国家为背景。
  《北京折叠》中,没有清楚明白的交代修筑折叠城市的原因。这样使得小说的逻辑性就显得稍差一些。而作为科幻小说来说,逻辑自洽是读者最在乎的部分之一。
  3、小说背景的启示
  3.1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
  《人工智能时代》和《机器危机》两本书同时提出一个观点:随着人工智能发展,未来机器人必将取代人类,大批失业人口的消费能力下降导致社会整体需求量下降,经济会进入到萧条期。如何解决多余人口的就业问题呢?最好的办法是彻底减少这些人的生活时间,再给他们找活儿干,比如统统塞到夜里做清洁工——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的一天只有8小时。
  作者曾经在自评中说,折叠城市是未来面对自动化、人工智能发展所造成失业、经济停滞等情况的一种解决方案。
  如果随着科技進步造成大量失业,社会上真的出现大量无法创造价值的人,小说中的折叠城市将来是否真的会出现?
  3.2没有存在价值的第三空间
  目前流行的众多反乌托邦作品都遵循了这么一个套路,阶级的鸿沟越来越宽,最终阶级与阶级之间物理意义上完全隔离。在可以折叠的北京里,越上等的人不仅仅有更精致的生活,甚至有更长的时间。不过,一般这类作品里,掌权者要依靠剥削下等人的劳动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这也是故事冲突爆发的火药库。
  但作者的思考深了一步:如果,下层人连被剥削的理由都失去了怎么办?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使得劳动力不再重要,主角老刀是两千万垃圾工人中的一个,但机器人已经可以处理垃圾,只不过出于社会稳定的需要而保留了这部分工作。因而,这些人只能被“塞到夜里”,不参与社会经济的运作。有的观点认为,底层即使创造不了价值,也能产生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存在即价值。那么,假设更极端点的情况,创造价值为零,报酬为零,消费即为零。那就是说,连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没有了。
  3.3不会出现的第三空间
  我们采用理科上的极限法做一个假设,假设有一天,第二和第三空间的所有人全部消失,北京会只保留第一空间吗?不会。只要有人,就会有差异,有差异最终会形成差距。第二和第三空间还是会逐渐形成。
  再假设,第三空间的人是零价值,他们的存在除了消耗资源就起不到任何作用,这种状态下,折叠城市是不是解决方案?200多年前,一个名叫马尔萨斯的英国牧师描绘了人口膨胀的可怕前景。如今我们的世界人口早已突破70亿,人口会不会无限增长直到超出地球负荷而灭亡呢?其实根据现在的情况来看,当人口达到一定数量时,会呈下降趋势,因为那时候养育一个人的成本会很大,导致很多家庭放弃生育下一代,人口呈负增长。
  有句话说“城市是最好的避孕药”,说的就是这个现象。所以,人类不是细菌,人口并不会失去理性的无限增长,人口的增长会受制于现实情况。同样的道理,第三空间如果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从一开始就不会出现和存在。或者在折叠城市竣工之前,这个阶层就已经消失了。人类实现自动化不是一夜之间完成的,是有一个过程的,伴随着这个过程,可能会造成越来越多的人失业和经济停滞,在这个情况下,巨大的生活压力会造成人口的负增长。只要自动化不是一夜降临,人类社会会缓慢过渡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现实中确实存在阶级分化,但阶层是有流动性的。如果阶层不能流动,并且只能靠捡垃圾生活,那么第三空间的人口肯定急剧下降,最终消失。如果没有消失,参照人类历史来看,当社会矛盾激剧并且上升通道消失的时候,解决方案更可能是革命,而不是折叠城市。
  3.4阶级分化与和谐社会
  阶级分化从古至今都存在,它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竞争,对社会是有益的。但分化不能过于极端,让极少数人占据社会大部分财富。另外,阶级要保持流动,不能固化。阶层一旦固化,当社会矛盾积聚到一定程度,《北京折叠》最终上演的很可能是《雪国列车》的剧情。
  所以,适中的寻求动态平衡才是创建和谐社会的核心。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6.
  [2]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11-4.
  [3]松尾丰,人工智能狂潮,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1第一版.
  [4]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中信出版社,2014-9.
其他文献
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是医院在人们心目中的认可程度的直接体现,因此,从医院的角度来看,所有集中的要素通常都放在医生的医学专业水平上.然而,在这个竞争激烈、人才横流的时代,
迟子建是一位浪漫、感伤的作家,散文化倾向是其小说创作的重要艺术特色。本文从情感线索、回忆性视角、丰富的想象力、舒缓流畅的情节几方面来分析小说的散文化结构,从而体会
五四运动时期,国内受启蒙运动文化思潮影响,大量涌入了女性改革思潮。为了探讨启蒙时期女性文化思潮对我国女性改革的影响,本文以冰心、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为例,从女权主义、
《活着》是一部充满人道主义关怀的作品。它在叙述苦难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底层人民面对苦难的超然与冷静。本文在人道主义思潮的视角下重新审视《活着》的生命哲思,体悟余
路遥一直追求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平凡的世界》更是他一生小说创作的总结与升华。对《平凡的世界》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路遥对于社会发展变化的关注,尤其是城乡交叉地带人们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收入的提高,个人消费已逐渐摆脱了以现有收入和储蓄决定消费的传统模式,而向新型的利用“将来的钱圆今天的梦”的消费信贷模式转化。我国政府近
在中国社会内部出现历史性变化的情况下,其对外国文学广泛接受从而使得新的文学形成,这种文学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其不仅能够对现代语言进行应用,对民主科学思想进行表现,进而
没有谁比这位家居女王更加迅速、更加完美地修缮自己受损的商界形象,67岁的玛莎十分清楚,胜败平常事,岁月不等人。    那是2001年12月26日的深  夜,玛莎·斯图尔特(Martha  Stewart)要求她的股票经纪人第二天抛售自己名下4000股生物技术公司ImClone Systems股票的时候,噩梦开始了。玛莎由于在出售上述股票动机的问题上对调查人员撒谎而被宣判有罪,她的公司玛莎·斯图尔特
Litter decomposition and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of nutrient releas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terial cycling and energy flow in forest ecosystems.In a study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