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课堂教改实验,探讨落实“两主双效”的教学理念,进而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追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做了较为有效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兴趣
纵观高中语文的教学现状,还是让人担忧,大谈了多少年的教改,可 “少、慢、差、费”现象依然存在,教师教得昏昏,又岂能让学生学得昭昭。于是“问题教学”、“互动教学”模式的探讨活动搞得如火如荼,各种教学理念也是纷纷登场。本人为了配合学校的课堂教改实验,落实“两主双效”(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效果,课堂效率)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追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本人在教师的指导,尤其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此予以总结。
一、利用诗词歌曲激趣
在教学中,导语的精心设计,是有经验的教师必须在备课中抓的第一个环节,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接受知识。避免了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惰性与依赖性。本人在设计导语时利用诗词歌曲激趣。如教授《孔雀东南飞》,可以先播放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木低垂,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又如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时,播放《枉凝眉》、《葬花词》等歌曲。这样,把对人物的理解通过歌曲能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随着演唱走进了文章的意境中。再如教授《勾践灭吴》时,引用蒲松龄写的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来激趣。
二、放眼大课堂,从面入手激趣
语文课堂并不像理科课堂,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如果教师没有大语文的意识,就会把语文教成了一块块的豆腐块文章。所以教学时,就要放眼大语文的环境,从一个面着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习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设计教案时,可以把杜甫的《登高》,王维的《山居秋暝》,欧阳修的《秋声赋》以及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些诗中描绘秋天的语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体会秋意秋景。再让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描写秋景的诗句,把语文课堂拓展到一个大背景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巧妙利用文史知识及轶事介绍激趣
语文,它教给人的不只是知识,它还教给学生做人,所以可以巧妙利用文史知识及轶事介绍激趣。在教授苏轼、贾谊、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文章诗歌时,引入文史知识和轶事。这样的学习氛围,既加深了对作家的印象也引起学生对作者的才能及人格的敬仰,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进而激发他们研究性学习的欲望,大大地拓展语文学习的课堂。
四、巧用课题,灵活激趣
巧妙地抓住文章的标题,从标题开始解题,也是课堂增趣的有效方法。
如在教《荷塘月色》一文时,可以从标题入手,设计下面的问题:
①本文的题目叫《荷塘月色》,这是一个什么结构的短语?限制语替换为“楼下”、“窗前”“桥边”、“校园”等等好不好呢? (结合语法分析,明确描写对象,激发阅读兴趣)
②本文所写的“月色”有何特点?文章用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了“月色”?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每一景观的特点。(针对描写重点设问,抓住了肯綮)
③作者由“荷塘月色”引发了哪些联想?你对“月色”有哪些亲身体验? (“景中情,情中景”的感悟)
④荷塘上的月色为什么如此“静谧”?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抓住难点,巧妙设问)
教师巧用标题,通过这些问题设计对课堂讨论进行了预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点拔,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开发了活跃的语文课堂,使课堂变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凸显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五、重视体验,走出课本,合作学习,激发兴趣
在戏剧、小说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观看影视强化感受,也可以指导学生讨论、表演,使严肃的课堂变为愉悦的课堂、游戏式课堂。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快乐的主动学习。以讨论、表演为主的课堂主要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组为单位组织学习活动。这样,就能让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使他们在学习中互相启发,克服独立思考中的思维障碍与思维定势,对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在上《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时候,先设定一个情景:请同学们做警察,对别里科夫的死因做个调查。然后请各小组讨论后写出报告,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学习内容。
六、利用媒体,再现情景,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如果学生对内容比较陌生,教师可以利用媒体,再现情景,使学生对课文中的情境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消除了学生章的陌生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如教《失街亭》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相关情节,让学生充分理解、体会把握课本节选部分的人物。在教《胡同文化》时,用多媒体展示北京胡同的各种图片,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教师通过以上种种方法,使语文课堂“活”起来,就把有形、有限的课堂,变为无形、无限的课堂,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贯穿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同时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重感悟、重体验、重交流,凸显了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者简介:曹永福(1965--),甘肃省永昌县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王利强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兴趣
纵观高中语文的教学现状,还是让人担忧,大谈了多少年的教改,可 “少、慢、差、费”现象依然存在,教师教得昏昏,又岂能让学生学得昭昭。于是“问题教学”、“互动教学”模式的探讨活动搞得如火如荼,各种教学理念也是纷纷登场。本人为了配合学校的课堂教改实验,落实“两主双效”(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效果,课堂效率)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追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本人在教师的指导,尤其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此予以总结。
一、利用诗词歌曲激趣
在教学中,导语的精心设计,是有经验的教师必须在备课中抓的第一个环节,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接受知识。避免了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惰性与依赖性。本人在设计导语时利用诗词歌曲激趣。如教授《孔雀东南飞》,可以先播放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木低垂,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又如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时,播放《枉凝眉》、《葬花词》等歌曲。这样,把对人物的理解通过歌曲能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随着演唱走进了文章的意境中。再如教授《勾践灭吴》时,引用蒲松龄写的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来激趣。
二、放眼大课堂,从面入手激趣
语文课堂并不像理科课堂,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如果教师没有大语文的意识,就会把语文教成了一块块的豆腐块文章。所以教学时,就要放眼大语文的环境,从一个面着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习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设计教案时,可以把杜甫的《登高》,王维的《山居秋暝》,欧阳修的《秋声赋》以及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些诗中描绘秋天的语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体会秋意秋景。再让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描写秋景的诗句,把语文课堂拓展到一个大背景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巧妙利用文史知识及轶事介绍激趣
语文,它教给人的不只是知识,它还教给学生做人,所以可以巧妙利用文史知识及轶事介绍激趣。在教授苏轼、贾谊、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文章诗歌时,引入文史知识和轶事。这样的学习氛围,既加深了对作家的印象也引起学生对作者的才能及人格的敬仰,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进而激发他们研究性学习的欲望,大大地拓展语文学习的课堂。
四、巧用课题,灵活激趣
巧妙地抓住文章的标题,从标题开始解题,也是课堂增趣的有效方法。
如在教《荷塘月色》一文时,可以从标题入手,设计下面的问题:
①本文的题目叫《荷塘月色》,这是一个什么结构的短语?限制语替换为“楼下”、“窗前”“桥边”、“校园”等等好不好呢? (结合语法分析,明确描写对象,激发阅读兴趣)
②本文所写的“月色”有何特点?文章用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了“月色”?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每一景观的特点。(针对描写重点设问,抓住了肯綮)
③作者由“荷塘月色”引发了哪些联想?你对“月色”有哪些亲身体验? (“景中情,情中景”的感悟)
④荷塘上的月色为什么如此“静谧”?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抓住难点,巧妙设问)
教师巧用标题,通过这些问题设计对课堂讨论进行了预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点拔,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开发了活跃的语文课堂,使课堂变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凸显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五、重视体验,走出课本,合作学习,激发兴趣
在戏剧、小说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观看影视强化感受,也可以指导学生讨论、表演,使严肃的课堂变为愉悦的课堂、游戏式课堂。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快乐的主动学习。以讨论、表演为主的课堂主要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组为单位组织学习活动。这样,就能让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使他们在学习中互相启发,克服独立思考中的思维障碍与思维定势,对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在上《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时候,先设定一个情景:请同学们做警察,对别里科夫的死因做个调查。然后请各小组讨论后写出报告,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学习内容。
六、利用媒体,再现情景,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如果学生对内容比较陌生,教师可以利用媒体,再现情景,使学生对课文中的情境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消除了学生章的陌生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如教《失街亭》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相关情节,让学生充分理解、体会把握课本节选部分的人物。在教《胡同文化》时,用多媒体展示北京胡同的各种图片,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教师通过以上种种方法,使语文课堂“活”起来,就把有形、有限的课堂,变为无形、无限的课堂,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贯穿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同时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重感悟、重体验、重交流,凸显了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者简介:曹永福(1965--),甘肃省永昌县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王利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