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多种矛盾构成的统一体,即教师、学生、教材、教具、讲、演、议、练、听、说、读、写等。这些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进行转换,其实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而教学任务就是在不断地实施这个过程中完成的。要想切实推行的新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那么课堂教学的创新,就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纵观整个课堂教学的发展过程,影响各种目标的运行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关键词】教学容量;程序;尺度;情景
一、 合适恰当的教学容量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量和质的统一体,课堂教学当然也不能例外。教学的容量,包括传授内容的知识点,技能训练的着重点,思想教育的着眼点,都有着质和量的要求。在限定的时间内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完成预定知识点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和思想品德等教学任务,是教师的业务能力,知识水平及创造性劳动的集中体现。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必须要对量的指标进行必要限定,对教学的内容要作精密地筛选、过滤。做到既不包罗万象、面面俱到,也不能只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我们对教学量控制的依据:一是新课程标准和正在使用的教材;二是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的实际情况。兼顾并权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选择准确的突破口,才能使量的处理恰倒好处,才能使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有着非常可靠的基础。而那些死搬教材内容,无的放失,必然导致学生“吃不了”或“吃不饱”。这也是和我们的新课程标准的“创新”背道而驰,只顾学生的实际情况,抛开新课程标准的宏观要求,则难免会造成“超纲”或“压纲”。兼顾两者,便可缩小新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使教学量尽可能地重合或平行地指向教学目标,才能恰如其分地实施着新课程标准。
安排教学量的总体原则是:在单位时间内,教学质量要高而教学数量要少。反之,数量多则质量必差,故宜“少而精”;在总体时间内,数量多则而教学质量高,数量少而质量差,故宜“广而细”,教学量的确定必须根据这一原则。
确定教学量是课堂教学首先应考虑的因素,只有教学内容确定了,才有可能做其他的部署。
二、 错落有致的教学程序
课堂教学是由多个教学阶段构成一定的教学程序发展的动态系统,教师在前面讲,学生在下面练,教学内容逐步地深化,它们之间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课堂教学中,由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教学程序,教学环节安排的先后,应着重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一番细致而耐心地推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标准所推行的“自主、合作、创新”的要求,因而教学序的安排必须符合阶梯性原则,要使教学内容的知识序和学生实际的认知序和谐统一。如:某一知识的出现,是讲为主,还是练为主?是教师辅导自学呢?还是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讨论呢?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呢?还是教师演示讲解呢?是教师引导探究呢?还是让学生自学发现呢?
只有把这些充分地利用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去探究、去发现应该掌握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只有当我们使用的教材内容的知识序,经过教学工作者的细心处理加工,把复杂的知识系统化,构成一个有机地有浅入深的文化素养结构,从而转换为学生内在的认知序,课堂教学才能和谐地进行发展。
三、 恰如其分的教学尺度
教学中应该掌握好恰当的“分寸”。“天章云锦全在我,裁剪妙处非刀尺”,“分寸”适度是教师教学技艺纯熟的标志,也是教学意识的精髓。新的知识引进的角度,传授内容的深浅度,可接受性的难易度,教师进行讲解的 语言精确度,清晰度,知识涉及面的宽度、幅度、课堂活动的密度,教学进程的速度,技能训练的强度,教学成效的质量度等等,无不涉及应该掌握的“分寸”。教学尺度的“过”或“不及”都会造成失误。
“鹤颈虽长,短之则悲;兔颈虽短,续之则忧”,“分寸”掌握不好或偏于难深,或失之浅薄;或应驰骋却滞止,或该留步却纵鞭,或偏离主线,教学就会失去控制,这也是势所难免的。
四、 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教的着眼点是引导学生学的实际状况,学习的过程就是我们课堂的教学态势。因此,教师的教为主导应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的形式上,激发学生的内部诱因,根据学生注意的变化规律,组织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规律,开拓思路,防止思路旁行,运行脱轨。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有机统一,是处理好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善于抓住契机,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形成技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灵活地把握教材,结合学生的原有知识,对学生进行认真地分析其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正确、合理地运用一些教学方式、方法。没有良好的教学情境,也就谈不上学生的自主发现,创新发展,实质上教学态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曾经观摩过一堂别开生面的识字教学课——《春天》,按常理识字教学是比较枯燥无味的,但是老师却讲得有声有色,教师在课的开头,就创设了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听音乐时感受春天的到来,紧接着教师又相继出现了一幅春天的景色图,让学生欣赏美景的同时,进行识字,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地进行学习,直观地认识本课的生字,即“花草树木,鸟语花香”名称的字词,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了知识。教师的角色也随之转换,学生在与老师交流讨论中获得了相关的知识,也渗透了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思想教育,这真正体现了我们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自主、合作、创新”融于一台一体,教者教的轻松,学生学得热烈,这不得不归功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态势的正确把握。
“学而不思则惘”,把握课堂教学情境的基本要求,是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智力情绪,也是为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
责任编辑:王利强
【关键词】教学容量;程序;尺度;情景
一、 合适恰当的教学容量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量和质的统一体,课堂教学当然也不能例外。教学的容量,包括传授内容的知识点,技能训练的着重点,思想教育的着眼点,都有着质和量的要求。在限定的时间内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完成预定知识点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和思想品德等教学任务,是教师的业务能力,知识水平及创造性劳动的集中体现。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必须要对量的指标进行必要限定,对教学的内容要作精密地筛选、过滤。做到既不包罗万象、面面俱到,也不能只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我们对教学量控制的依据:一是新课程标准和正在使用的教材;二是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的实际情况。兼顾并权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选择准确的突破口,才能使量的处理恰倒好处,才能使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有着非常可靠的基础。而那些死搬教材内容,无的放失,必然导致学生“吃不了”或“吃不饱”。这也是和我们的新课程标准的“创新”背道而驰,只顾学生的实际情况,抛开新课程标准的宏观要求,则难免会造成“超纲”或“压纲”。兼顾两者,便可缩小新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使教学量尽可能地重合或平行地指向教学目标,才能恰如其分地实施着新课程标准。
安排教学量的总体原则是:在单位时间内,教学质量要高而教学数量要少。反之,数量多则质量必差,故宜“少而精”;在总体时间内,数量多则而教学质量高,数量少而质量差,故宜“广而细”,教学量的确定必须根据这一原则。
确定教学量是课堂教学首先应考虑的因素,只有教学内容确定了,才有可能做其他的部署。
二、 错落有致的教学程序
课堂教学是由多个教学阶段构成一定的教学程序发展的动态系统,教师在前面讲,学生在下面练,教学内容逐步地深化,它们之间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课堂教学中,由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教学程序,教学环节安排的先后,应着重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一番细致而耐心地推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标准所推行的“自主、合作、创新”的要求,因而教学序的安排必须符合阶梯性原则,要使教学内容的知识序和学生实际的认知序和谐统一。如:某一知识的出现,是讲为主,还是练为主?是教师辅导自学呢?还是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讨论呢?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呢?还是教师演示讲解呢?是教师引导探究呢?还是让学生自学发现呢?
只有把这些充分地利用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去探究、去发现应该掌握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只有当我们使用的教材内容的知识序,经过教学工作者的细心处理加工,把复杂的知识系统化,构成一个有机地有浅入深的文化素养结构,从而转换为学生内在的认知序,课堂教学才能和谐地进行发展。
三、 恰如其分的教学尺度
教学中应该掌握好恰当的“分寸”。“天章云锦全在我,裁剪妙处非刀尺”,“分寸”适度是教师教学技艺纯熟的标志,也是教学意识的精髓。新的知识引进的角度,传授内容的深浅度,可接受性的难易度,教师进行讲解的 语言精确度,清晰度,知识涉及面的宽度、幅度、课堂活动的密度,教学进程的速度,技能训练的强度,教学成效的质量度等等,无不涉及应该掌握的“分寸”。教学尺度的“过”或“不及”都会造成失误。
“鹤颈虽长,短之则悲;兔颈虽短,续之则忧”,“分寸”掌握不好或偏于难深,或失之浅薄;或应驰骋却滞止,或该留步却纵鞭,或偏离主线,教学就会失去控制,这也是势所难免的。
四、 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教的着眼点是引导学生学的实际状况,学习的过程就是我们课堂的教学态势。因此,教师的教为主导应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的形式上,激发学生的内部诱因,根据学生注意的变化规律,组织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规律,开拓思路,防止思路旁行,运行脱轨。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有机统一,是处理好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善于抓住契机,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形成技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灵活地把握教材,结合学生的原有知识,对学生进行认真地分析其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正确、合理地运用一些教学方式、方法。没有良好的教学情境,也就谈不上学生的自主发现,创新发展,实质上教学态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曾经观摩过一堂别开生面的识字教学课——《春天》,按常理识字教学是比较枯燥无味的,但是老师却讲得有声有色,教师在课的开头,就创设了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听音乐时感受春天的到来,紧接着教师又相继出现了一幅春天的景色图,让学生欣赏美景的同时,进行识字,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地进行学习,直观地认识本课的生字,即“花草树木,鸟语花香”名称的字词,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了知识。教师的角色也随之转换,学生在与老师交流讨论中获得了相关的知识,也渗透了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思想教育,这真正体现了我们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自主、合作、创新”融于一台一体,教者教的轻松,学生学得热烈,这不得不归功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态势的正确把握。
“学而不思则惘”,把握课堂教学情境的基本要求,是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智力情绪,也是为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
责任编辑:王利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