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宗祠作为我国传统社会中家族的象征和精神高地,为一直普被重视的文化事象。清水江流域特别是其下游侗族、苗族地区的家祠,不僅数量较多,而且建筑特色形态纷呈,是清水江流域多元文化大花园中灿烂夺目的文化品牌。该流域宗祠兴起的基础与动力是伴随国家政权进入与儒家文化渗入而积淀的教育文化,同时,宗祠又通过祭祀祖先、倡学办学、议事集会、修谱定规、依规惩戒、彰匾题联等公共活动发挥着对族众的教育教化功能,体现出了诸如尊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宗祠作为我国传统社会中家族的象征和精神高地,为一直普被重视的文化事象。清水江流域特别是其下游侗族、苗族地区的家祠,不僅数量较多,而且建筑特色形态纷呈,是清水江流域多元文化大花园中灿烂夺目的文化品牌。该流域宗祠兴起的基础与动力是伴随国家政权进入与儒家文化渗入而积淀的教育文化,同时,宗祠又通过祭祀祖先、倡学办学、议事集会、修谱定规、依规惩戒、彰匾题联等公共活动发挥着对族众的教育教化功能,体现出了诸如尊祖敬宗,奉先思孝;个体启蒙,道德养成;耕读传家,修齐治平;地方知识,民族文化等丰富的教育文化内涵,是流域民族社会寓治于教、以教敦俗、以教务治的重要载体和表征,并在民族社会教育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的时代,清水江流域宗祠的教育实践应突破宗族的樊篱而更有社会的视野和时代的精神,应在发展旨向上使宗祠成为具有时代特色的民族社会教育中心和民族教育文化的展示与传习基地,体现和发挥追思仰古、道德养成、亲情凝聚、团结合作、爱乡爱国、文化传承等社会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杨军昌杨蕴希)
摘自《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年第11期
其他文献
摘要:“讲授教学”是大学专业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授方式。这一方面是因为这种授课方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经济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多年经验积累带来的“轻车熟路”,使得授课教师乐于采纳这种授课方式。但“讲授教学”存在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唱独角戏等缺陷,在很多课堂传授中就演变成了教师的“独白”。这种独白非常不利于课堂积极性的发挥和课堂效果的提升。究其原因,既有教师的因素,也有学生的原因,还离不开社会环
摘要:当前教师培训以学科逻辑组建培训内容结构,忽视了培训对象真实需求,也脱离其知识背景,造成了教师培训的价值“失真”,影响了培训的有效性;回归教师培训的真正价值,必须遵循教师工作的逻辑结构,把他们工作中的“问题”作为培训的突破口,同时也作为培训内容,建立问题连续体课程模块,在动态生成的问题解决中渐次构建知识,并建立相应地“教育问题解决”的服务体系,保障问题链的有序衔接,推动培训对象专业素养提高。
“全球化”时代,我国教育应该培养 “国家公民”还是“世界公民”;“教育国际化”浪潮中,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走中国特色的教育改革发展之路;“国民性批判”和“民族素质提高”的实质是什么,它们的实现路径如何选择;我国现阶段应该如何理解和实践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这些有关我国教育目标定位及其實现途径问题上,存在着诸多理论争议和实践困惑,亟须教育理论界进行深入探讨,做出应答。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摘要:“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水平”是21世纪的公民培养目标之一,如何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等方面入手有效提高科学教育质量已成为教育界的研究热点。同时,在全球知识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获取知识的途径日益丰富,网络教学促进了教育的发展。通过呈现国际名校公开课中探究教学的具体样式,探讨各类基于问题的探究教学模式,则能让我们洞悉“名师”教学之明,学常规教学之路,拓本土探究之法;思索“名校”得名之由,察现
各个国家、地区以及国际组织的“核心素养”并非完全一致,但基本上都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是以培养完整的个体和促进社会发展两个维度为起点; 二是在人与社会关系方面,各个国家、地区以及国际组织的目光不仅聚焦在本国、本地区,也关注与其他国家、地区之间的关系,强调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和国际公民意识; 三是各国在“求同”的同时,尤其关注本国优良传统文化,使“核心素养”扎根于本国土壤。 “三力论”和“常能论”是对
“交往”与“灌输”,这两个词在教学研究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 教学中的灌输古已有之,近代以来对灌输式教学的批判一直不绝于耳, 到目前已较为系统化;随着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被引介入中国,教学中的交往问题已经成为热点, 出现了一系列专著,就“交往教学论”“交往教学研究”“交往中的建构”“教育性教学交往论”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教学活动过程是复杂而多变的,如何界定教学活动中“交往”与 “灌输 ”的
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研究生教育文化的重建,特别是“导师制”文化的重建,传统的“师门”主要称作“门派”“学派”,有一定的狭隘性,为此,亟待实现从“师门”向“学门”补充、拓展与超越。“为了学生的发展”、“基于学生的发展理念”的理念必然将学生视为独立意义的个体,重视学生的尊严与价值,将学生的个体发展视为最重要的目的。这就需要致力于建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學术共同体,实现从“师门”到“学门”的转型,
作为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巨擘之一,卢梭在西方文化与教育思想史上享有崇高地位。英国阿克顿勋爵曾作出表述:“卢梭的作品比亚里士多德,西塞罗(Cicero),或圣奧古斯丁,或圣托马斯·阿奎那(Saint Thomas Aquinas)或任何人的作品都更有影响力。”不过,长期以来,围绕卢梭自然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还是“公民”,自然教育与个人自由自由、社会自由和道德自由的关系是什么,如何理解自然教育在
摘要:表列种姓与表列部落是印度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他们长期深受各种压迫、排斥、歧视和迫害,成为印度政府重点保护和帮扶的对象。为解决弱势群体社会公正问题,印度政府专门为其制定了教育配额保留政策,希望通过教育配额保留政策补偿过去社会对弱势群体的不公;而印度弱势群体的复杂多样性使政府执行保留政策遇到很多阻力,这种区别对待政策引发其他高种姓民众和学生的不断抗议和反对,认为不顾学业成绩高低的录取政策带来了
摘要:《中国侗族教育史》全面梳理了侗族教育的历史发展情况,是第一部以独立民族出版的教育史,首次多省联合编写,并且第一次用“中国”字样。在学术上,《中国侗族教育史》有四大意义: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取材广泛,视角独特、概念宽泛,提纲挈领、政策挂帅。《中国侗族教育史》的出版给少数民族教育研究添砖加瓦,为侗族教育研究提供了详尽的资料。 关键词:中国侗族教育史;开拓意义;学术意义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