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语文古文学习和古诗学习的比重加大,而新初一又处在小学与初中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的文言文教学如果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就能够培养学生文言学习的兴趣。从而改变学生那种认为文言文枯燥无味、难学难懂的为难心理,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新初一;文言文;方法;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095-02
对于新升入初中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更多的是沿袭小学时期的,语文学习同样如此。新初一文言文的比重加大,古文和古诗占据了两个单元,内容的难度也较小学时期有所加深。因此新初一的文言文教学可以说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在初始阶段培养学生的文言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文言学习方法,才能够激发学生文言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古人曾经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文言文的学习同样如此,教给学生文言学习方法要远远胜过教给学生一篇篇文言文。而且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围绕着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进行,方法教学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由此可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如在学习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课文《伤仲永》时,我就设置了一个小讨论:请大家一起探讨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使用的技巧。在这个过程中,我先做了一个简单的示例:
师:《伤仲永》这篇文章中出现了一些的地名,如“金溪民方仲永”中的“金溪”,“还自扬州”中的“扬州”,这些地名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留了下来,没有做任何改变,这就是文言词语翻译的一个方法——“留”,也称为“不变直译法”。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篇文章当中还有那些词语可以不用翻译。
经过老师的提示,学生们很快发现,这篇文章当中出现的人名“方仲永”不用翻译,出现的年号“明道”也保留了下来。经过讨论大家都认为在文言翻译的过程中,遇到人名、地名、年号等专有名词时,就可以保留下来,运用“留”的技巧。
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补充,学生能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总结出翻译的六种方法,即“一留二增三换四补五删六调”。“增”指的是加字解释法,将单音节词翻译成双音节词,如“金溪民方仲永”中的“民”翻译成“平民”。“换”是指换字解释法,如“或以钱币乞之”中的“或”翻译成“有的人”。“补”指的是省略补充法,文言句式经常省略主语等成分,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如“即书诗四句”就要补出主语“方仲永”。“删”指的是要删除句子当中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如“十二三矣”中的“矣”。“调”指的是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要逐字翻译,但是文言文句式有状语后置和宾语前置等特殊句式,要将这些成分调整过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如“还自扬州”,按照现代句式习惯,应该是“自扬州还”。
文言文翻译方法既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又能够帮助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按照这一思路去翻译句子。教给学生文言翻译的方法,在以后的文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发挥他们学习的自主性,让他们在方法的指导下,通过个人努力或者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完成文章的翻译,这样的教学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朗读不仅是一种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活动,而且是一种文学活动和情感活动。通过朗读,学生们可以感知文字的魅力,可以体味美妙的情感,可以品味文章创设的意境。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语文教师尽管已经具有了重视学生朗读的意识,但是因为课文过长或者其他种种原因,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朗读训练。值得注意的是,著名教育家余映潮不仅将朗读看作是训练学生的一种活动,而且将朗读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来设计,如他在教学《口技》这篇古文时,就设计了一节以朗读为主的朗读课型。在这篇文章的教学流程中,其流程设计主要是五步:
第一次读:读得流畅响亮;第二次读: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次读:读得层次分明;第四次读:读得有情有境;第五次读:读得有急有缓。
这是余映潮先生设计的《口技》朗读五步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余映潮先生不仅对学生的朗读提出了要求,而且每一步的朗读,他都指出朗读的目的。如第四次朗读,就要求学生朗读《口技》的第三、四段,并且让学生体味文章的情境而且要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其表现出来。
文言古文一般篇幅较短,非常适合进行朗读教学。余映潮先生的《口技》教学设计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朗读。新初一的学生之前接触到的文言文寥寥无几,让学生读准字音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就是要让学生读准节奏,避免在阅读的过程中出现破读的情况;更高层次的要求就是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品味语言、感受情境、融入情感。如《伤仲永》这一课,教师同样可以利用朗读来进行教学,如教师可以精选课文中的几句话,让学生通过阅读揣摩语气,体味作者的情感。“文言文文体不经意间流露出作者的性格喜好、思想观点”,在余映潮先生看来,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只是课,而不能称之为有美感的语文课程。朗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能够促使学生去品味文学之美,陶冶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情操。从根本上说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应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也是古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三、人心齐,泰山移
杨常青老师在他的文章中说:“在小组帮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由‘孤军奋战’变为‘团体作战’,自然会消除对文言文的惧学心理,并且树立合作意识。”2]作学习的方式既包含了自主探究的思维模式,又蕴含着几个人共同完成某一项任务的理念。在文言学习中通过合作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摆脱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畏难的心理,通过自主以及和他人探讨研究的模式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建立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自信心。
如在进行《木兰诗》的教学时,在学生已经进行了自主预习和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一个小组负责探究课文的一个或者两个段落。首先是让学生自主研究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其次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完成对整个句子的翻译;再次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分析,议一议这些内容的安排是如何突显出花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的。学生在合作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能够激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并完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摆脱过去那种教师满堂灌的被动思维模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如《世说新语》的学习,《期行》中对陈元方这一人物的分析本身就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学生在分析这一人物形象时也往往存在争议,教师要激励学生找到文章中相关词句支持自己的观点。
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看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
四、结语
新初一是文言文学习打基础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教师要教给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如让学生掌握文言翻译的方法,体会朗读在文言学习中的重要性,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文言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好的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文言学习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孔晓玲.初中文言文文体意义的挖掘及教学应用[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2,(4):38.
[2]杨常青.初中文言文自主合作学习四步法[J].考试周刊,2011,(39):50.
关键词:新初一;文言文;方法;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095-02
对于新升入初中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更多的是沿袭小学时期的,语文学习同样如此。新初一文言文的比重加大,古文和古诗占据了两个单元,内容的难度也较小学时期有所加深。因此新初一的文言文教学可以说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在初始阶段培养学生的文言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文言学习方法,才能够激发学生文言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古人曾经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文言文的学习同样如此,教给学生文言学习方法要远远胜过教给学生一篇篇文言文。而且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围绕着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进行,方法教学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由此可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如在学习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课文《伤仲永》时,我就设置了一个小讨论:请大家一起探讨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使用的技巧。在这个过程中,我先做了一个简单的示例:
师:《伤仲永》这篇文章中出现了一些的地名,如“金溪民方仲永”中的“金溪”,“还自扬州”中的“扬州”,这些地名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留了下来,没有做任何改变,这就是文言词语翻译的一个方法——“留”,也称为“不变直译法”。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篇文章当中还有那些词语可以不用翻译。
经过老师的提示,学生们很快发现,这篇文章当中出现的人名“方仲永”不用翻译,出现的年号“明道”也保留了下来。经过讨论大家都认为在文言翻译的过程中,遇到人名、地名、年号等专有名词时,就可以保留下来,运用“留”的技巧。
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补充,学生能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总结出翻译的六种方法,即“一留二增三换四补五删六调”。“增”指的是加字解释法,将单音节词翻译成双音节词,如“金溪民方仲永”中的“民”翻译成“平民”。“换”是指换字解释法,如“或以钱币乞之”中的“或”翻译成“有的人”。“补”指的是省略补充法,文言句式经常省略主语等成分,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如“即书诗四句”就要补出主语“方仲永”。“删”指的是要删除句子当中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如“十二三矣”中的“矣”。“调”指的是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要逐字翻译,但是文言文句式有状语后置和宾语前置等特殊句式,要将这些成分调整过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如“还自扬州”,按照现代句式习惯,应该是“自扬州还”。
文言文翻译方法既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又能够帮助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按照这一思路去翻译句子。教给学生文言翻译的方法,在以后的文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发挥他们学习的自主性,让他们在方法的指导下,通过个人努力或者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完成文章的翻译,这样的教学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朗读不仅是一种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活动,而且是一种文学活动和情感活动。通过朗读,学生们可以感知文字的魅力,可以体味美妙的情感,可以品味文章创设的意境。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语文教师尽管已经具有了重视学生朗读的意识,但是因为课文过长或者其他种种原因,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朗读训练。值得注意的是,著名教育家余映潮不仅将朗读看作是训练学生的一种活动,而且将朗读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来设计,如他在教学《口技》这篇古文时,就设计了一节以朗读为主的朗读课型。在这篇文章的教学流程中,其流程设计主要是五步:
第一次读:读得流畅响亮;第二次读: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次读:读得层次分明;第四次读:读得有情有境;第五次读:读得有急有缓。
这是余映潮先生设计的《口技》朗读五步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余映潮先生不仅对学生的朗读提出了要求,而且每一步的朗读,他都指出朗读的目的。如第四次朗读,就要求学生朗读《口技》的第三、四段,并且让学生体味文章的情境而且要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其表现出来。
文言古文一般篇幅较短,非常适合进行朗读教学。余映潮先生的《口技》教学设计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朗读。新初一的学生之前接触到的文言文寥寥无几,让学生读准字音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就是要让学生读准节奏,避免在阅读的过程中出现破读的情况;更高层次的要求就是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品味语言、感受情境、融入情感。如《伤仲永》这一课,教师同样可以利用朗读来进行教学,如教师可以精选课文中的几句话,让学生通过阅读揣摩语气,体味作者的情感。“文言文文体不经意间流露出作者的性格喜好、思想观点”,在余映潮先生看来,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只是课,而不能称之为有美感的语文课程。朗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能够促使学生去品味文学之美,陶冶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情操。从根本上说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应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也是古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三、人心齐,泰山移
杨常青老师在他的文章中说:“在小组帮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由‘孤军奋战’变为‘团体作战’,自然会消除对文言文的惧学心理,并且树立合作意识。”2]作学习的方式既包含了自主探究的思维模式,又蕴含着几个人共同完成某一项任务的理念。在文言学习中通过合作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摆脱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畏难的心理,通过自主以及和他人探讨研究的模式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建立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自信心。
如在进行《木兰诗》的教学时,在学生已经进行了自主预习和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一个小组负责探究课文的一个或者两个段落。首先是让学生自主研究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其次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完成对整个句子的翻译;再次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分析,议一议这些内容的安排是如何突显出花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的。学生在合作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能够激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并完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摆脱过去那种教师满堂灌的被动思维模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如《世说新语》的学习,《期行》中对陈元方这一人物的分析本身就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学生在分析这一人物形象时也往往存在争议,教师要激励学生找到文章中相关词句支持自己的观点。
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看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
四、结语
新初一是文言文学习打基础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教师要教给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如让学生掌握文言翻译的方法,体会朗读在文言学习中的重要性,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文言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好的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文言学习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孔晓玲.初中文言文文体意义的挖掘及教学应用[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2,(4):38.
[2]杨常青.初中文言文自主合作学习四步法[J].考试周刊,2011,(3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