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漆艺是漆的艺术,现代的漆艺创作,在日本、韩国出现了一种抽象的立体造型形式,它既摆脱了实用的目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器”,又不是具象的客观物象,而是纯粹抽象的、独立的审美对象,作为现代漆艺首饰,其实就是在特定器物上的小型漆画。漆艺首饰,是首饰中运用了漆艺的制作装饰手法。从早期的装饰品可以看出,漆艺运用于首饰有悠久的历史,漆艺饰品,用于女孩子梳妆打扮的物品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由于现代化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家的审美也随着生活质量提升,对于配饰的个性化要求也越来越有独到的见解,更多的是希望看到跨界的设计融为一体的表现,这就为漆艺与首饰的结合提供了契机。本文首先对漆艺的历史发展进行了一个全面的概述,紧接着对漆艺的特征造型色彩等方面分析论述;然后将漆艺如何与首饰惟妙惟肖地结合做了大致的描述,分析了现代漆艺首饰设计的风格特征和漆艺首饰在未来中国的发展前景,提出漆与首饰的结合,创新个性地提出现代化的观念。
關键词:漆艺;漆首饰;装饰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210-2
一、漆艺的发展历史
中华民族悠悠几千年的历史,在世间留下了无数的瑰宝,漆工艺是古老华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汉代的漆工艺已经有了较为科学、较有组织的生产管理办法。魏晋南北朝时期,漆器受绘画的影响,突破了平涂的局限,出现了晕色新技法。唐代发展了金银平托漆器,并出现了雕漆。宋元两代,由于戗金雕漆等技艺的发展,漆器更加繁荣。明清两代,中国漆器发展到了全盛时期。
漆艺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门类。从材料上看,它是以天然生漆为主要媒材同时又包含了立合成漆以及竹木、金属、螺钿等众多媒材;从形态上看,它包含了立体的和平面的两大类型;从功能上看,它又兼有生活实用和艺术欣赏,包括了漆器、漆画和漆塑三种形式。
二、漆艺的美学特征
(一)漆艺材质之美
《周礼.冬官.考工记》载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漆艺中的各式各样材料对于制造不同的效果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螺钿蛋壳粉细腻高雅,不规则的蛋壳裂纹自然返璞归真,漆粉多变有内涵。这些取于天然的材质都通过漆艺独到的绘制技法,和谐地结合在同一件作品中,反映了漆艺艺术品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可塑性。
(二)漆艺装饰之美
在漆艺的众多美学特性中,装饰美最为突出。天然大漆的特点在于其色彩饱满优雅、柔滑细腻、低调大气、醇厚朴素,就好似一块上等的美玉,让人喜爱不已。
不论从造型肌理颜色还是触感漆艺都具有装饰功能,从美学特性上而言,漆艺具有材质之美、造型之美、装饰之美、传承之美。在现代钻石珠宝当道的年代,设计制作有现代感、个性化的漆首饰,让漆艺与首饰的结合,无疑是一个特别的跨越与大胆尝试。对于一个新载体的首饰来说,想要丰富表现漆艺所蕴含的历史与优雅内敛,这便是漆艺创新和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在首饰设计的范畴里,更是材料与技法工艺一次完美的邂逅与碰撞。
(三)漆艺传承之美
鲁迅曾在 《且介亭杂文》中写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言下之意就是,往往是从大众中脱引而出的东西,并且历经时间磨砺考验,才具有被后人景仰的生命力。景德镇的陶瓷、苏杭的丝绸都是中国瑰宝的代表作之一,漆艺同样起源于中国,是最早发明和使用漆的国家,我国也是当之无愧的“漆器之国”。
可是对于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来说,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地模仿、传承老一辈的理念,更多的应该是,从中提炼出精华部分加以创新得出新的概念,最最重要的是不只是描绘出外壳更应该赋予它内在的灵魂,找到一个与现代人的审美要求一致的表现方式,拓展漆艺和首饰在不同领域的完美结合,这样在不摒弃传统艺术工艺的基础之上,还得以创新,使得漆艺在各领域更好的运用和发展。
三、漆艺与首饰
(一)漆艺与漆工艺首饰
漆首饰,又叫做漆艺首饰,是漆艺技术在首饰中的表现。设计是另一种语言的创意,首饰设计当然也不例外。只要凝结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并且包含独有的民族特点和元素,就可以被称作中国元素。漆艺作为中国元素之一,将它与首饰设计合并,那么将会是首饰设计的新领域。
由漆制造的装饰品,作为姑娘陪嫁、装扮的首饰装饰品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从造型上看,有耳坠、项圈、首饰盒、胭脂盒等,《漆木梳》《漆篦子》就是代表作,在湖北凤凰山出土的这两个饰品,间接地反映了当时大众的生活场景。现代的设计师都十分重视设计艺术品的艺术表现力和大众喜爱程度,如果抓住其精髓,并加以创新就可以被大众所接纳和广泛喜爱,那么漆艺在首饰上的运用就是成功的。
(二)艺术化的漆工艺首饰
首饰一直以来就是作为表达思想的媒介,看到作品我们就可以分辨出具体时期、背景等,乃至推断出当下的艺术特征。某件物体其中一个细微的小细节或者设计者一个小小的心思创意,都可能看出他创作的意图,恰恰首饰艺术就是具备了这种“以小见大”的特点本质。
艺术化的首饰作为表达自己个性的一种语言,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而现当代的首饰设计作品已经不只是为了佩戴,更多的大众可能更看重设计师的思想创作理念和风格,设计师也极力地通过作品来真实表现自己的想象力、独创性。这就是当今艺术品设计的新方向,也是大众与设计师们不谋而合看重的共通的部分。
在我国台湾地区,有许多艺术家都致力于漆首饰的发展,台南艺术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所长、副教授赖作明先生、台湾辅仁大学应用美术学系副教授陈国珍女士都是潜心于漆首饰的传播,他们不仅经常与日本、韩国等国交流学习,更设计了许多有着自己审美创意的漆首饰,被大众所接受,慢慢漆首饰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接纳喜欢。
漆首饰不仅仅在中国有涉及,它在其他国家和民族也有其独有的形式。在日本佩戴漆首饰的人很多,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樱花题材、浮世绘风格、不同胎体、不同工艺、不同装饰手法为首饰增添了许多表现语言。在泰国,漆艺制品甚至被当做旅游产品被游客带到世界各地。漆首饰也因为在不同的国家也有着不同的风格特点,作为漆艺大国的中国更应该把这项传统技艺发扬光大。 四、漆艺在现代首饰中的运用与表现
(一)漆艺在首饰造型色彩方面的应用
漆艺具有其独特的造型方式、装饰语言和色彩表现,从造型方面讲,漆艺可以附着在有面存在的胎体上,胎体材质的选用也比较广泛,色彩丰富,肌理效果多样,可以很好地丰富首饰的表现形式。从色彩方面来说,中华民族自有对色彩的独到理解与特定的象征。在戏剧脸谱中尤为突出,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人物性格:红色表示忠心耿直;黄色表示干练猛烈;蓝色表示妖邪盗寇;绿色表示草莽好汉;紫色表示热情忠谨;粉色表示老臣宿将;白色表示阴险奸诈;黑色表示刚正勇敢;金银表示超常神圣。
漆艺中主要以红色为主,称为剔红。在古代还常常掺入朱砂,提高红色的鲜艳度。漆黑虽美,但是不能唱独角戏,调入颜料成为彩漆。古代漆器不是朱涂其内,黑涂其外,就是朱画其外,黑涂其内;不是黑上画红,就是红上画黑。中国人崇尚黑与红,大概与最早用漆有关吧。
而红色代表热情,是象征火和心脏的色相,有吸引我们视线的力量并具有无限活力的感觉。在所有色彩中,红色具有最强的彩度,用有魅力、热情、有自信、有力量、有活力和快乐等字眼形容它,同时通过红色又可以感受到强烈的刺激感,能体现出柔美中带有阳刚美。
红色系的色相给人以女性化和优雅的印象,高档次的色相是传统的色相,给人以较强的保守的印象,而高品位的色相主要以低彩度来实现的,部分的光泽能增加高档次的效果。再配以宝石镶嵌、景泰蓝和花丝工艺,设计组合巧妙,十分雅致美观。
外国是尚红的民族女装的红为美,故对女性予以“红装、“红袖”“紅楼”“红颜”等的赞誉,而数千年来传统的民间喜庆色就是红色。在我国历史上,朱色也就是正红,红色是高贵、富有的象征,即所谓的“朱门”“朱邸”“朱轩”“朱衣”等的描绘。
红色如果与黑灰调和,就改变其原有品性,体现着沉稳、内向、热情。
色彩的感觉也有华丽与朴素之别,这种感觉主要与纯度和明度有关。纯度越高,华丽感越强;明度的影响较小一些,明度高的色约感华丽,明度低的色约感朴素。以色调而言,活动、高明度、高纯度的色调具有华丽感,而沉静、低明度的色调则有朴素感。
(二)漆艺在首饰纹饰肌理方面的应用
漆艺工艺技法可以制造出丰富的纹饰肌理效果。螺钿蛋壳粉细腻高雅,蛋壳朴素,不规则的蛋壳裂纹自然返璞归真,漆粉多变有内涵。亮丽鲜艳的彩漆,装饰效果明亮艳丽、丰富多彩。起纹让画面肌理丰富多变,堆漆的方法可以让画面轮廓分明,让几何的感觉变得强烈。
色总是依附一定的形并静态地存立着,这千百年来因循的观念,现已为近代一些学者所非议,他们认为静态的色彩在人们视觉中会产生似动的动态感觉,不同的色有它不依附于外形的自身特有的形状感,即色彩的形貌论。
五、漆首饰发展与展望
在经历了西化的模仿过程,“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种理念慢慢成为设计界的主流。设计方式和风格也回归中国风格。后现代主义发展之后,在美国和欧洲,众多首饰设计师为了有个性的想法创意,开始向各个领域学习,将它们融入在一起,得到新的想法并付诸于设计。现代主义时期包豪斯的设计理论至今仍然继续影响着欧洲乃至全世界许多大学的艺术教育,当代设计师们仍然遵循着包豪斯“用最简单的方法,并根据它去限定形式”的设计理念,探索一种最简单合理的 “装饰的形式”。
首饰还是一个人历史的纪念品。我们都在寻找一件是否能重调我们思想焦距并能带我们回到过去或带着过去回到现在的东西,其中的音色、色彩、气味等让我们神志清醒,首饰给人带来的,不论虚荣、美好,还是某种标志,都是人性的一种需求。在当下这样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与精神慰藉,而当代首饰恰恰是一种精神的载体。
而设计师要做的就是分析并引领这个必然的社会潮流,并不是商业化、漫无目的盲目地引进西方思想,然后抄袭、模仿。经历了文革和失落的百年之后,想尽办法学习西方新潮的文化思潮,是中国赶上国际设计理论和实践先进水平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前一辈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慢慢地从西方的思维观抽离,回到属于我们自己的轨道里,寻找独立的设计语言,形成独具中国特色风格的漆首饰,这是当前社会必然的需求,也是我们这一代设计师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乔十光.漆艺[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3.
[2]张晓燕.首饰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7.
[3]陈琏年.色彩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4]乔十光.谈论漆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3.
[5]滕飞.首饰“一种精神的载体”[J].美术研究,2008,(01).
[6]李在万.设计师谈配色艺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9.
作者简介:
王月莹,扬州大学艺术学院。
關键词:漆艺;漆首饰;装饰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210-2
一、漆艺的发展历史
中华民族悠悠几千年的历史,在世间留下了无数的瑰宝,漆工艺是古老华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汉代的漆工艺已经有了较为科学、较有组织的生产管理办法。魏晋南北朝时期,漆器受绘画的影响,突破了平涂的局限,出现了晕色新技法。唐代发展了金银平托漆器,并出现了雕漆。宋元两代,由于戗金雕漆等技艺的发展,漆器更加繁荣。明清两代,中国漆器发展到了全盛时期。
漆艺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门类。从材料上看,它是以天然生漆为主要媒材同时又包含了立合成漆以及竹木、金属、螺钿等众多媒材;从形态上看,它包含了立体的和平面的两大类型;从功能上看,它又兼有生活实用和艺术欣赏,包括了漆器、漆画和漆塑三种形式。
二、漆艺的美学特征
(一)漆艺材质之美
《周礼.冬官.考工记》载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漆艺中的各式各样材料对于制造不同的效果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螺钿蛋壳粉细腻高雅,不规则的蛋壳裂纹自然返璞归真,漆粉多变有内涵。这些取于天然的材质都通过漆艺独到的绘制技法,和谐地结合在同一件作品中,反映了漆艺艺术品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可塑性。
(二)漆艺装饰之美
在漆艺的众多美学特性中,装饰美最为突出。天然大漆的特点在于其色彩饱满优雅、柔滑细腻、低调大气、醇厚朴素,就好似一块上等的美玉,让人喜爱不已。
不论从造型肌理颜色还是触感漆艺都具有装饰功能,从美学特性上而言,漆艺具有材质之美、造型之美、装饰之美、传承之美。在现代钻石珠宝当道的年代,设计制作有现代感、个性化的漆首饰,让漆艺与首饰的结合,无疑是一个特别的跨越与大胆尝试。对于一个新载体的首饰来说,想要丰富表现漆艺所蕴含的历史与优雅内敛,这便是漆艺创新和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在首饰设计的范畴里,更是材料与技法工艺一次完美的邂逅与碰撞。
(三)漆艺传承之美
鲁迅曾在 《且介亭杂文》中写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言下之意就是,往往是从大众中脱引而出的东西,并且历经时间磨砺考验,才具有被后人景仰的生命力。景德镇的陶瓷、苏杭的丝绸都是中国瑰宝的代表作之一,漆艺同样起源于中国,是最早发明和使用漆的国家,我国也是当之无愧的“漆器之国”。
可是对于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来说,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地模仿、传承老一辈的理念,更多的应该是,从中提炼出精华部分加以创新得出新的概念,最最重要的是不只是描绘出外壳更应该赋予它内在的灵魂,找到一个与现代人的审美要求一致的表现方式,拓展漆艺和首饰在不同领域的完美结合,这样在不摒弃传统艺术工艺的基础之上,还得以创新,使得漆艺在各领域更好的运用和发展。
三、漆艺与首饰
(一)漆艺与漆工艺首饰
漆首饰,又叫做漆艺首饰,是漆艺技术在首饰中的表现。设计是另一种语言的创意,首饰设计当然也不例外。只要凝结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并且包含独有的民族特点和元素,就可以被称作中国元素。漆艺作为中国元素之一,将它与首饰设计合并,那么将会是首饰设计的新领域。
由漆制造的装饰品,作为姑娘陪嫁、装扮的首饰装饰品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从造型上看,有耳坠、项圈、首饰盒、胭脂盒等,《漆木梳》《漆篦子》就是代表作,在湖北凤凰山出土的这两个饰品,间接地反映了当时大众的生活场景。现代的设计师都十分重视设计艺术品的艺术表现力和大众喜爱程度,如果抓住其精髓,并加以创新就可以被大众所接纳和广泛喜爱,那么漆艺在首饰上的运用就是成功的。
(二)艺术化的漆工艺首饰
首饰一直以来就是作为表达思想的媒介,看到作品我们就可以分辨出具体时期、背景等,乃至推断出当下的艺术特征。某件物体其中一个细微的小细节或者设计者一个小小的心思创意,都可能看出他创作的意图,恰恰首饰艺术就是具备了这种“以小见大”的特点本质。
艺术化的首饰作为表达自己个性的一种语言,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而现当代的首饰设计作品已经不只是为了佩戴,更多的大众可能更看重设计师的思想创作理念和风格,设计师也极力地通过作品来真实表现自己的想象力、独创性。这就是当今艺术品设计的新方向,也是大众与设计师们不谋而合看重的共通的部分。
在我国台湾地区,有许多艺术家都致力于漆首饰的发展,台南艺术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所长、副教授赖作明先生、台湾辅仁大学应用美术学系副教授陈国珍女士都是潜心于漆首饰的传播,他们不仅经常与日本、韩国等国交流学习,更设计了许多有着自己审美创意的漆首饰,被大众所接受,慢慢漆首饰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接纳喜欢。
漆首饰不仅仅在中国有涉及,它在其他国家和民族也有其独有的形式。在日本佩戴漆首饰的人很多,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樱花题材、浮世绘风格、不同胎体、不同工艺、不同装饰手法为首饰增添了许多表现语言。在泰国,漆艺制品甚至被当做旅游产品被游客带到世界各地。漆首饰也因为在不同的国家也有着不同的风格特点,作为漆艺大国的中国更应该把这项传统技艺发扬光大。 四、漆艺在现代首饰中的运用与表现
(一)漆艺在首饰造型色彩方面的应用
漆艺具有其独特的造型方式、装饰语言和色彩表现,从造型方面讲,漆艺可以附着在有面存在的胎体上,胎体材质的选用也比较广泛,色彩丰富,肌理效果多样,可以很好地丰富首饰的表现形式。从色彩方面来说,中华民族自有对色彩的独到理解与特定的象征。在戏剧脸谱中尤为突出,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人物性格:红色表示忠心耿直;黄色表示干练猛烈;蓝色表示妖邪盗寇;绿色表示草莽好汉;紫色表示热情忠谨;粉色表示老臣宿将;白色表示阴险奸诈;黑色表示刚正勇敢;金银表示超常神圣。
漆艺中主要以红色为主,称为剔红。在古代还常常掺入朱砂,提高红色的鲜艳度。漆黑虽美,但是不能唱独角戏,调入颜料成为彩漆。古代漆器不是朱涂其内,黑涂其外,就是朱画其外,黑涂其内;不是黑上画红,就是红上画黑。中国人崇尚黑与红,大概与最早用漆有关吧。
而红色代表热情,是象征火和心脏的色相,有吸引我们视线的力量并具有无限活力的感觉。在所有色彩中,红色具有最强的彩度,用有魅力、热情、有自信、有力量、有活力和快乐等字眼形容它,同时通过红色又可以感受到强烈的刺激感,能体现出柔美中带有阳刚美。
红色系的色相给人以女性化和优雅的印象,高档次的色相是传统的色相,给人以较强的保守的印象,而高品位的色相主要以低彩度来实现的,部分的光泽能增加高档次的效果。再配以宝石镶嵌、景泰蓝和花丝工艺,设计组合巧妙,十分雅致美观。
外国是尚红的民族女装的红为美,故对女性予以“红装、“红袖”“紅楼”“红颜”等的赞誉,而数千年来传统的民间喜庆色就是红色。在我国历史上,朱色也就是正红,红色是高贵、富有的象征,即所谓的“朱门”“朱邸”“朱轩”“朱衣”等的描绘。
红色如果与黑灰调和,就改变其原有品性,体现着沉稳、内向、热情。
色彩的感觉也有华丽与朴素之别,这种感觉主要与纯度和明度有关。纯度越高,华丽感越强;明度的影响较小一些,明度高的色约感华丽,明度低的色约感朴素。以色调而言,活动、高明度、高纯度的色调具有华丽感,而沉静、低明度的色调则有朴素感。
(二)漆艺在首饰纹饰肌理方面的应用
漆艺工艺技法可以制造出丰富的纹饰肌理效果。螺钿蛋壳粉细腻高雅,蛋壳朴素,不规则的蛋壳裂纹自然返璞归真,漆粉多变有内涵。亮丽鲜艳的彩漆,装饰效果明亮艳丽、丰富多彩。起纹让画面肌理丰富多变,堆漆的方法可以让画面轮廓分明,让几何的感觉变得强烈。
色总是依附一定的形并静态地存立着,这千百年来因循的观念,现已为近代一些学者所非议,他们认为静态的色彩在人们视觉中会产生似动的动态感觉,不同的色有它不依附于外形的自身特有的形状感,即色彩的形貌论。
五、漆首饰发展与展望
在经历了西化的模仿过程,“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种理念慢慢成为设计界的主流。设计方式和风格也回归中国风格。后现代主义发展之后,在美国和欧洲,众多首饰设计师为了有个性的想法创意,开始向各个领域学习,将它们融入在一起,得到新的想法并付诸于设计。现代主义时期包豪斯的设计理论至今仍然继续影响着欧洲乃至全世界许多大学的艺术教育,当代设计师们仍然遵循着包豪斯“用最简单的方法,并根据它去限定形式”的设计理念,探索一种最简单合理的 “装饰的形式”。
首饰还是一个人历史的纪念品。我们都在寻找一件是否能重调我们思想焦距并能带我们回到过去或带着过去回到现在的东西,其中的音色、色彩、气味等让我们神志清醒,首饰给人带来的,不论虚荣、美好,还是某种标志,都是人性的一种需求。在当下这样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与精神慰藉,而当代首饰恰恰是一种精神的载体。
而设计师要做的就是分析并引领这个必然的社会潮流,并不是商业化、漫无目的盲目地引进西方思想,然后抄袭、模仿。经历了文革和失落的百年之后,想尽办法学习西方新潮的文化思潮,是中国赶上国际设计理论和实践先进水平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前一辈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慢慢地从西方的思维观抽离,回到属于我们自己的轨道里,寻找独立的设计语言,形成独具中国特色风格的漆首饰,这是当前社会必然的需求,也是我们这一代设计师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乔十光.漆艺[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3.
[2]张晓燕.首饰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7.
[3]陈琏年.色彩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4]乔十光.谈论漆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3.
[5]滕飞.首饰“一种精神的载体”[J].美术研究,2008,(01).
[6]李在万.设计师谈配色艺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9.
作者简介:
王月莹,扬州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