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主体性教育思想出发,阐述了学生主体性的含义与特征,初步发展学生主体性的目标,提出了主体性教育观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主体性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希望通过一些浅显的文字为高中数学教学提出新的发展模式,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育 主体性 主体性教育
一、主体性教育的内涵
就教育领域来说,主体,表示教育过程中的学生。即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认识、改造外界的主体。主体不仅可以用于学生的个体,也可以用于学生群体。主体性主要是指学生的主体性,是通过激发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而实现的。
主体性教育就其近期目标而言,旨在开启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和弘扬学生的主体人格,从而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就其远期目标而言,旨在弘扬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把学生培养成为富有进取意识和创造精神的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人,从而积极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高中数学教育学生主体性相关理论特征
(一)自主性
自主性说明的是个人在对象活动中的地位问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自主性是主体性的首要标志,是主体对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不断完善。在数学学习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意识到自己是独立自在的学习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有权对自己的一切学习活动作出选择和决定。例如,有权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有权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权自主地安排学习时间,有权选择学习材料,有权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有权选择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思维方法等。其次是意识到在数学学习中,应该而且可能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力量来达到学习目标,而不是依赖于外在的力量,意识到要对自己的一切学习行为和效果负责。第三,是能主动地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支配、控制与调节,即具有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意识和能力。
(二)能动性
主体之为主体,就在于他具有自觉的能动性。能动性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自觉、积极、主动等参与意识,这是学生主体性的一种基本也是主要的表现形式。它包含下面三层意思:一是指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能自觉充分地调动起潜藏在自身内部的生理、心理能量,并使之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二是指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的知识,而是以自己原有的认识结构、兴趣爱好、主观需要为基础,能动地吸收或改造新知识,并按照自己的方式,把它纳入到已有的认识结构中去,充实、改造、发展、完善自己已有的数学认识结构。三是表现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主体有明确的目标性,自觉的学习计划,高度自主的选择。不论是数学学习的客观过程还是微观过程,都会涉及数学学习的目的或目标。
(三)创造性
创造性指学生喜欢标新立异,思维方法新颖巧妙,具有对未知领域进行独立探索、追求新的活动方式和新的成果的内在需求和意向,具有无限发展的创造潜力。创造性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性主要表现为有强烈的创造欲望,追求新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追求创造性的学习成果;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表现出强烈的求新意识、求异意识、批判意识;能摆脱老师、教材及自身思维定格的约束,超越已有的数学思想、观念、方法和结果,创造出新颖独特的东西。
三、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培养原则
(一)全面性发展的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从面向全体学生出发,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给每个学生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发现和发展能力的机会,努力让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性都得到发展。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并激活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意识。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和特点,按不同的层次要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二)连续性发展的原则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对数和形的一个认识过程,这个认识过程并不是一次完成的,贯穿于这个过程的主体性教学也应该有一个逐步完成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的主体性是逐步形成的。数学学习总是从表面到本质,由片面到全面,由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发展中不断深化的。教师通过对概念的形成、定理的提出与证明、问题的探讨与解决等活动,既要解决学生的知与不知、会与不会、能与不能、熟练与不熟练等问题,更要解决好学生数学思想的内化问题。
教师应该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出发,从整体上考虑和设计教学方案;二是从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品质形成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设计教学方案。
(三)深刻性原则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强化学生的目标意识,用目标去激励学生学习主体性。教学中要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要注意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
(四)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是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教学活动。活动是教育过程的基础,活动的质量决定着教育促进发展的质量。主体性教学不是教师对学生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产生知识共振的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五)启导性原则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知识获得、智能发展只有通过学生自主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而学生的身心都正处于发展之中,要使其智能得到健康而快速的发展,也离不开重要因素的作用,即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明确了在教育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后,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就应力争做学生学习的导航者、引路人,做学生智能发展的促进者与合作者。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育 主体性 主体性教育
一、主体性教育的内涵
就教育领域来说,主体,表示教育过程中的学生。即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认识、改造外界的主体。主体不仅可以用于学生的个体,也可以用于学生群体。主体性主要是指学生的主体性,是通过激发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而实现的。
主体性教育就其近期目标而言,旨在开启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和弘扬学生的主体人格,从而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就其远期目标而言,旨在弘扬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把学生培养成为富有进取意识和创造精神的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人,从而积极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高中数学教育学生主体性相关理论特征
(一)自主性
自主性说明的是个人在对象活动中的地位问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自主性是主体性的首要标志,是主体对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不断完善。在数学学习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意识到自己是独立自在的学习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有权对自己的一切学习活动作出选择和决定。例如,有权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有权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权自主地安排学习时间,有权选择学习材料,有权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有权选择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思维方法等。其次是意识到在数学学习中,应该而且可能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力量来达到学习目标,而不是依赖于外在的力量,意识到要对自己的一切学习行为和效果负责。第三,是能主动地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支配、控制与调节,即具有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意识和能力。
(二)能动性
主体之为主体,就在于他具有自觉的能动性。能动性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自觉、积极、主动等参与意识,这是学生主体性的一种基本也是主要的表现形式。它包含下面三层意思:一是指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能自觉充分地调动起潜藏在自身内部的生理、心理能量,并使之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二是指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的知识,而是以自己原有的认识结构、兴趣爱好、主观需要为基础,能动地吸收或改造新知识,并按照自己的方式,把它纳入到已有的认识结构中去,充实、改造、发展、完善自己已有的数学认识结构。三是表现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主体有明确的目标性,自觉的学习计划,高度自主的选择。不论是数学学习的客观过程还是微观过程,都会涉及数学学习的目的或目标。
(三)创造性
创造性指学生喜欢标新立异,思维方法新颖巧妙,具有对未知领域进行独立探索、追求新的活动方式和新的成果的内在需求和意向,具有无限发展的创造潜力。创造性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性主要表现为有强烈的创造欲望,追求新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追求创造性的学习成果;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表现出强烈的求新意识、求异意识、批判意识;能摆脱老师、教材及自身思维定格的约束,超越已有的数学思想、观念、方法和结果,创造出新颖独特的东西。
三、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培养原则
(一)全面性发展的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从面向全体学生出发,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给每个学生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发现和发展能力的机会,努力让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性都得到发展。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并激活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意识。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和特点,按不同的层次要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二)连续性发展的原则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对数和形的一个认识过程,这个认识过程并不是一次完成的,贯穿于这个过程的主体性教学也应该有一个逐步完成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的主体性是逐步形成的。数学学习总是从表面到本质,由片面到全面,由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发展中不断深化的。教师通过对概念的形成、定理的提出与证明、问题的探讨与解决等活动,既要解决学生的知与不知、会与不会、能与不能、熟练与不熟练等问题,更要解决好学生数学思想的内化问题。
教师应该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出发,从整体上考虑和设计教学方案;二是从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品质形成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设计教学方案。
(三)深刻性原则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强化学生的目标意识,用目标去激励学生学习主体性。教学中要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要注意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
(四)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是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教学活动。活动是教育过程的基础,活动的质量决定着教育促进发展的质量。主体性教学不是教师对学生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产生知识共振的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五)启导性原则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知识获得、智能发展只有通过学生自主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而学生的身心都正处于发展之中,要使其智能得到健康而快速的发展,也离不开重要因素的作用,即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明确了在教育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后,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就应力争做学生学习的导航者、引路人,做学生智能发展的促进者与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