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西方在宗教、地域、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有差异,而这些差异往往影响了中西方的沟通和交往。本文试图从宗教、地域、风俗习惯三个角度来剖析中西文化差异,旨意在于正确理解西方文化差异,同时促进翻译及教学工作。
关键词:中西方; 文化差异; 英语; 翻译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9-150-001
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是促进中西方语言教学和翻译工作。中西文化差异是多方面的,但总体归纳起来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一、宗教文化差异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由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表现为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儒教、道教和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他们在中国民众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道教的“玉帝”,佛教的“阎王”,而这些概念在欧美文化中并不存在。欧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上帝安排的。这是中西宗教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之一。
在宗教词汇方面,虽然汉语和英语中都有对应的词汇,但它们所蕴含的宗教文化信息却不同。例如,“龙”与“dragon”虽然本义相同,但其引申义和蕴含的宗教文化信息则大相径庭。在我国文化中,“龙”象征着“神圣、高贵吉祥”。在古代,“龙”是传说中“上天”的神物,所以皇帝都自喻为“龙”,皇帝的子孙被称为“龙子”、“龙孙”,帝王所用的东西都冠以“龙”字:龙廷、龙袍、龙床。在一定意义上,“龙”是中华民族渊远流长的五千年文明史的象征。因此,中国人常常把自己比喻为“龙的传人”。而英语中的“dragon(龙)”是一种没有“地位”的爬行动物,象征着“怪物、魔鬼、凶残”。因此,如果在翻译时遇到此类词汇就应该要注意,尽量避免造成读者的误解。
二、地域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现象或事物有着不同的态度或表达方式。比如,汉语中,“东风”使人想到温暖和煦,草长莺飞;而“西风”则正好相反,有一种砭人肌骨的味道。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便是例证。然而英语的情况却与汉语不同。我们会读到SamuelBulter的“biting eastwinds”(刺骨东风);关于西风,则有JohnMasefield的“It’s awarm wind, thewestwind, full of birds’cries”(那是一种温暖的风,西风吹时,万鸟争鸣; )。两种风在两个语言中的味道截然相反。这就是地域差异所造成的。中国西部高山,东临大海,东风吹来,自然无比舒心,而来自西伯利亚的西风则刺人肌骨。英国是个岛国,东风来自欧洲大陆北部,所以寒冷;西风由大西洋吹来,温暖宜人。又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夏天”常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而莎士比亚在他的第18首十四行诗中将心爱的人比喻成“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 day? Thou artmore lovely and temperate.”(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相比?你啊比夏天来得可爱和煦。)这又是双方不同的地理位置所致。中国位于亚洲大陆,属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骄阳似火,炎热难熬。而英国位于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夏天明媚温和,是最宜人的季节。因此,在翻译和地域文化相关的内容时,就应该对地域文化差异作一注释,否则会给缺乏这一知识的读者造成困惑或误解。
三、风俗习惯差异
英汉两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相去甚远。 above the salt 和below the salt 这两个习语源于旧时西方宴会上的习俗。那时盐被视为珍品。离盐罐近的,即坐在盐罐上首的常常是尊贵的客人(above the salt),而普通客人则安排在离盐罐较远的地方,为下席(below the salt)。to eat salt with sb(在某人处做客)也源于此。这一点对遵循“对门为上,两边为偏”、“男左女右”、“左为尊,右为次”的中国人来说是很难理解到的。对于狗这种动物,英汉民族的态度也不尽相同。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都含有贬意,像“狗腿子”、“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却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是宠物,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出头之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
风俗习惯是十分复杂的,有些风俗习惯是译语文化中根本没有的,其它风俗习惯则可能在不同程度上有别于译语文化。例如,“Something was hanging be-neath i,t and she lifted the candle to see what itwas. Abough ofmistletoe. Angelhad put itthere; She knew thatin an instan.t”(有东西挂在它下面,她举起蜡烛看看那是什么。是安吉尔挂在那儿的一枝寄生草;她马上就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了。)这个例子涉及到一个英国的风俗:圣诞期间,男女青年可以在悬挂的寄生草下接吻。如果译者不了解这一风俗,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原文,当然也不可能将原文译准确了。
总之,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具体情况千变万化,处理起来也无定规可循。不过有两方面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对两种语言的熟练运用和对两种文化的深刻理解。只有掌握了这两个方面,才能将作品译好,将翻译的作用体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谢巧静.英语习语的来源与翻译[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2]叶铭.浅谈英语习语的文化差异和翻译[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3]秦乐娱.语言文化差异对英语典故性成语汉译的影响[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3(4)
关键词:中西方; 文化差异; 英语; 翻译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9-150-001
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是促进中西方语言教学和翻译工作。中西文化差异是多方面的,但总体归纳起来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一、宗教文化差异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由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表现为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儒教、道教和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他们在中国民众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道教的“玉帝”,佛教的“阎王”,而这些概念在欧美文化中并不存在。欧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上帝安排的。这是中西宗教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之一。
在宗教词汇方面,虽然汉语和英语中都有对应的词汇,但它们所蕴含的宗教文化信息却不同。例如,“龙”与“dragon”虽然本义相同,但其引申义和蕴含的宗教文化信息则大相径庭。在我国文化中,“龙”象征着“神圣、高贵吉祥”。在古代,“龙”是传说中“上天”的神物,所以皇帝都自喻为“龙”,皇帝的子孙被称为“龙子”、“龙孙”,帝王所用的东西都冠以“龙”字:龙廷、龙袍、龙床。在一定意义上,“龙”是中华民族渊远流长的五千年文明史的象征。因此,中国人常常把自己比喻为“龙的传人”。而英语中的“dragon(龙)”是一种没有“地位”的爬行动物,象征着“怪物、魔鬼、凶残”。因此,如果在翻译时遇到此类词汇就应该要注意,尽量避免造成读者的误解。
二、地域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现象或事物有着不同的态度或表达方式。比如,汉语中,“东风”使人想到温暖和煦,草长莺飞;而“西风”则正好相反,有一种砭人肌骨的味道。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便是例证。然而英语的情况却与汉语不同。我们会读到SamuelBulter的“biting eastwinds”(刺骨东风);关于西风,则有JohnMasefield的“It’s awarm wind, thewestwind, full of birds’cries”(那是一种温暖的风,西风吹时,万鸟争鸣; )。两种风在两个语言中的味道截然相反。这就是地域差异所造成的。中国西部高山,东临大海,东风吹来,自然无比舒心,而来自西伯利亚的西风则刺人肌骨。英国是个岛国,东风来自欧洲大陆北部,所以寒冷;西风由大西洋吹来,温暖宜人。又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夏天”常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而莎士比亚在他的第18首十四行诗中将心爱的人比喻成“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 day? Thou artmore lovely and temperate.”(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相比?你啊比夏天来得可爱和煦。)这又是双方不同的地理位置所致。中国位于亚洲大陆,属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骄阳似火,炎热难熬。而英国位于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夏天明媚温和,是最宜人的季节。因此,在翻译和地域文化相关的内容时,就应该对地域文化差异作一注释,否则会给缺乏这一知识的读者造成困惑或误解。
三、风俗习惯差异
英汉两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相去甚远。 above the salt 和below the salt 这两个习语源于旧时西方宴会上的习俗。那时盐被视为珍品。离盐罐近的,即坐在盐罐上首的常常是尊贵的客人(above the salt),而普通客人则安排在离盐罐较远的地方,为下席(below the salt)。to eat salt with sb(在某人处做客)也源于此。这一点对遵循“对门为上,两边为偏”、“男左女右”、“左为尊,右为次”的中国人来说是很难理解到的。对于狗这种动物,英汉民族的态度也不尽相同。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都含有贬意,像“狗腿子”、“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却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是宠物,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出头之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
风俗习惯是十分复杂的,有些风俗习惯是译语文化中根本没有的,其它风俗习惯则可能在不同程度上有别于译语文化。例如,“Something was hanging be-neath i,t and she lifted the candle to see what itwas. Abough ofmistletoe. Angelhad put itthere; She knew thatin an instan.t”(有东西挂在它下面,她举起蜡烛看看那是什么。是安吉尔挂在那儿的一枝寄生草;她马上就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了。)这个例子涉及到一个英国的风俗:圣诞期间,男女青年可以在悬挂的寄生草下接吻。如果译者不了解这一风俗,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原文,当然也不可能将原文译准确了。
总之,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具体情况千变万化,处理起来也无定规可循。不过有两方面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对两种语言的熟练运用和对两种文化的深刻理解。只有掌握了这两个方面,才能将作品译好,将翻译的作用体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谢巧静.英语习语的来源与翻译[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2]叶铭.浅谈英语习语的文化差异和翻译[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3]秦乐娱.语言文化差异对英语典故性成语汉译的影响[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