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在艺术品上投射了太多完美的寄托,也就难以忍受艺术光环笼罩里的任何瑕疵,一旦事关艺术品的“不体面”被暴露,这种反差比起寻常的争端还要让人难以承受。
两个刚刚去世的人物在四月上旬掀起了一番怀念潮,一个是来过中国的政治家撒切尔夫人,一个是在法国定居的华裔艺术家赵无极。
赵无极的离世让文艺圈的哀思怅惘更为真切。人们掐指算着,实打实称得上大师的中国艺术家又少了一个。香港女作家亦舒世情喧嚣的爱情小说里,为了彰显品位反复提及的那个画抽象画的“法国的赵先生”,今后不免将带着“缅怀”二字,在一片模糊里愈发光彩。生者的世界仍然一如既往,人们开始盘算赵先生的画作价格将在今年取得何种成绩,频频冒出的新闻证实了这一点。4月初喧嚣尘上的赵无极儿子与第三任妻子监护权案判决(实际上涉及遗产的分配)又不由自主地跳入脑海。人们庆幸艺术家赵先生对这一切毫不知情,也遗憾这场纷争多少给艺术家的去世蒙上了一层本不该有的商业阴影。
围绕艺术品所有权引发的争执,这并不是作为激烈的,许多为这些昂贵的艺术品引起的波澜还要壮阔一些。比如围绕在莫顿· 辛普森画廊创始人身上的持续数年的监护权和财产的争夺。今年春天,莫顿·辛普森(Merton D. Simpson)以84岁高龄辞世,但关乎他的遗产分配至死都没有结束,尽管他的律师出示了一份本人2011年签署的遗嘱。在法院最终确认这份遗嘱法律效力之前,莫顿的资产——丰富的艺术品收藏——依然由他的监护人安·品西斯·波曼(Ann Pinciss Berman)打理。监护人只肯拨出很少的钱用于其身后事,获得艺术家遗产的长子小莫顿·辛普森给这位画廊主的朋友们群发了一封邮件,请求捐款为死者操办一场体面的葬礼,邮件中甚至还附有接受捐款的PayPal(类似支付宝)账号。在家属争夺遗产却推诿葬礼的时候,莫顿·辛普森的遗体一度被孤零零地保存在殡仪馆。看不下去的《纽约时报》在网站上发表文章介绍莫顿· 辛普森葬礼纷争,许多人联系辛普森的监护人和菲尔丁殡仪馆咨询捐款事宜。辞世三周后,这位收藏品初步估价超过百万美元的画廊主在许多人的捐助下,才得以在家乡查尔斯顿正式下葬。一群看似高级的人,演了一场低级的戏。
在价格高昂的艺术品面前,亲情难有和平,两鬓厮磨的感情也不堪一击。曾经给希拉里·克林顿、图派克·沙克等名人拍摄肖像的美国著名先锋摄影师大卫·拉·切贝尔(David La Chapelle)如今又要再度现身法庭跟旧情人对薄公堂。3个月前他状告弗瑞德未赔付他作品的销售所得,很快遭到揣着爱情还自带账本的前男友弗瑞德·托雷斯(Fred Torres)激烈反击,一堆帐算下来,这个安迪·沃霍尔的得意门生被索赔费用高达7500万美元。除了未出售的摄影版画、一份遗失的客户名单这些大头账目之外,连杂货、化妆品、奢侈宴会以及大卫的公寓装饰费这些个人开支也被列了整整30万美元的追债详单,而且有据可查。弗瑞德的律师大卫·斯莱德称“他们在幕后搞砸弗瑞德的生意”。大卫的洛杉矶律师毫不客气地指出弗瑞德是在报复,“从弗瑞德的数据库看,他欠大卫很多钱”。
艺术家们的小家庭矛盾层出不穷,藏家与艺术家也时有争执。一位纽约收藏家早些时候就跟摄影师威廉·埃格尔斯顿(William Eggleston)因为观点不一闹上了法庭。这位藏家收藏了190多张埃格尔斯顿摄影,包括独立编号的限量版照片。就在去年,摄影师将一批限量版照片放大,以电脑数字打印了新作品送去拍卖。对藏家来说,这无异于是对手头上艺术藏品价值的野蛮戕害。这桩争执中,可怜的藏家最终输了官司,围观的人未必赞同判决。艺术家敢这样伤害挺他的人,也挺叫人佩服的。
围绕艺术作品的种种问题里,殖民扩张期间留下来的民族遗恨是个至今仍不时要翻出来回顾的大题材。这些日子以来,美国亚利桑那州霍皮人及其支持者请求美国政府协助,敦促停止一场在法国巴黎即将举办的霍皮族神圣文物拍卖会。原定于4 月中旬开拍的霍皮族文物被霍皮人认为是该民族的图腾神像,常用于各类祭祀仪式和庆典。被视作民族精神的神物被放在铜臭熏天的拍卖场被有钱人争来夺去,想想都痛心。拍卖会最终被推迟,难以解决的问题是,虽然法国是首批签署联合国《土著人民权利宣言》的国家之一,但美国联邦政府并没有权利收回流失海外的霍皮族文物。霍皮人也不打算像中国人拍兽首似的拿钱买回来,对他们而言,用钱来赎回灵魂本身就是对神的一种亵渎。
今年二月份,当由土耳其现代及当代艺术家创作、已经被当地一间大学纳入学院院藏的藏品将被拍卖这一消息传出时,艺术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人们签署请愿书,发表各种声明以反对伊斯坦布尔比尔基大学新任的美国监管者做出的这种行为。伊斯坦布尔当地艺术家和策展人担心这场拍卖会相当于对未受保护的文化资产进行的一次粗糙的剥离。但比尔基大学的所作所为都是合法的,拍卖还是如期举行了,这场最终只是演变成道德问题的事件,对企图阻止这些作品落入私人藏家手中的人来说,抗议的无效留给他们的沮丧也许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事关艺术品的争夺永远可怕,人们在艺术品上投射了太多完美的寄托,也就难以忍受艺术光环笼罩里的任何瑕疵,一旦事关艺术品的“不体面”被暴露,这种反差比起寻常的争端还要让人难以承受。旁观者看这些因艺术而起的纷争,对立的双方看上去各自都有合理之处,思来想去,只好怪艺术品这个不说话的惹祸精了。
两个刚刚去世的人物在四月上旬掀起了一番怀念潮,一个是来过中国的政治家撒切尔夫人,一个是在法国定居的华裔艺术家赵无极。
赵无极的离世让文艺圈的哀思怅惘更为真切。人们掐指算着,实打实称得上大师的中国艺术家又少了一个。香港女作家亦舒世情喧嚣的爱情小说里,为了彰显品位反复提及的那个画抽象画的“法国的赵先生”,今后不免将带着“缅怀”二字,在一片模糊里愈发光彩。生者的世界仍然一如既往,人们开始盘算赵先生的画作价格将在今年取得何种成绩,频频冒出的新闻证实了这一点。4月初喧嚣尘上的赵无极儿子与第三任妻子监护权案判决(实际上涉及遗产的分配)又不由自主地跳入脑海。人们庆幸艺术家赵先生对这一切毫不知情,也遗憾这场纷争多少给艺术家的去世蒙上了一层本不该有的商业阴影。
围绕艺术品所有权引发的争执,这并不是作为激烈的,许多为这些昂贵的艺术品引起的波澜还要壮阔一些。比如围绕在莫顿· 辛普森画廊创始人身上的持续数年的监护权和财产的争夺。今年春天,莫顿·辛普森(Merton D. Simpson)以84岁高龄辞世,但关乎他的遗产分配至死都没有结束,尽管他的律师出示了一份本人2011年签署的遗嘱。在法院最终确认这份遗嘱法律效力之前,莫顿的资产——丰富的艺术品收藏——依然由他的监护人安·品西斯·波曼(Ann Pinciss Berman)打理。监护人只肯拨出很少的钱用于其身后事,获得艺术家遗产的长子小莫顿·辛普森给这位画廊主的朋友们群发了一封邮件,请求捐款为死者操办一场体面的葬礼,邮件中甚至还附有接受捐款的PayPal(类似支付宝)账号。在家属争夺遗产却推诿葬礼的时候,莫顿·辛普森的遗体一度被孤零零地保存在殡仪馆。看不下去的《纽约时报》在网站上发表文章介绍莫顿· 辛普森葬礼纷争,许多人联系辛普森的监护人和菲尔丁殡仪馆咨询捐款事宜。辞世三周后,这位收藏品初步估价超过百万美元的画廊主在许多人的捐助下,才得以在家乡查尔斯顿正式下葬。一群看似高级的人,演了一场低级的戏。
在价格高昂的艺术品面前,亲情难有和平,两鬓厮磨的感情也不堪一击。曾经给希拉里·克林顿、图派克·沙克等名人拍摄肖像的美国著名先锋摄影师大卫·拉·切贝尔(David La Chapelle)如今又要再度现身法庭跟旧情人对薄公堂。3个月前他状告弗瑞德未赔付他作品的销售所得,很快遭到揣着爱情还自带账本的前男友弗瑞德·托雷斯(Fred Torres)激烈反击,一堆帐算下来,这个安迪·沃霍尔的得意门生被索赔费用高达7500万美元。除了未出售的摄影版画、一份遗失的客户名单这些大头账目之外,连杂货、化妆品、奢侈宴会以及大卫的公寓装饰费这些个人开支也被列了整整30万美元的追债详单,而且有据可查。弗瑞德的律师大卫·斯莱德称“他们在幕后搞砸弗瑞德的生意”。大卫的洛杉矶律师毫不客气地指出弗瑞德是在报复,“从弗瑞德的数据库看,他欠大卫很多钱”。
艺术家们的小家庭矛盾层出不穷,藏家与艺术家也时有争执。一位纽约收藏家早些时候就跟摄影师威廉·埃格尔斯顿(William Eggleston)因为观点不一闹上了法庭。这位藏家收藏了190多张埃格尔斯顿摄影,包括独立编号的限量版照片。就在去年,摄影师将一批限量版照片放大,以电脑数字打印了新作品送去拍卖。对藏家来说,这无异于是对手头上艺术藏品价值的野蛮戕害。这桩争执中,可怜的藏家最终输了官司,围观的人未必赞同判决。艺术家敢这样伤害挺他的人,也挺叫人佩服的。
围绕艺术作品的种种问题里,殖民扩张期间留下来的民族遗恨是个至今仍不时要翻出来回顾的大题材。这些日子以来,美国亚利桑那州霍皮人及其支持者请求美国政府协助,敦促停止一场在法国巴黎即将举办的霍皮族神圣文物拍卖会。原定于4 月中旬开拍的霍皮族文物被霍皮人认为是该民族的图腾神像,常用于各类祭祀仪式和庆典。被视作民族精神的神物被放在铜臭熏天的拍卖场被有钱人争来夺去,想想都痛心。拍卖会最终被推迟,难以解决的问题是,虽然法国是首批签署联合国《土著人民权利宣言》的国家之一,但美国联邦政府并没有权利收回流失海外的霍皮族文物。霍皮人也不打算像中国人拍兽首似的拿钱买回来,对他们而言,用钱来赎回灵魂本身就是对神的一种亵渎。
今年二月份,当由土耳其现代及当代艺术家创作、已经被当地一间大学纳入学院院藏的藏品将被拍卖这一消息传出时,艺术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人们签署请愿书,发表各种声明以反对伊斯坦布尔比尔基大学新任的美国监管者做出的这种行为。伊斯坦布尔当地艺术家和策展人担心这场拍卖会相当于对未受保护的文化资产进行的一次粗糙的剥离。但比尔基大学的所作所为都是合法的,拍卖还是如期举行了,这场最终只是演变成道德问题的事件,对企图阻止这些作品落入私人藏家手中的人来说,抗议的无效留给他们的沮丧也许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事关艺术品的争夺永远可怕,人们在艺术品上投射了太多完美的寄托,也就难以忍受艺术光环笼罩里的任何瑕疵,一旦事关艺术品的“不体面”被暴露,这种反差比起寻常的争端还要让人难以承受。旁观者看这些因艺术而起的纷争,对立的双方看上去各自都有合理之处,思来想去,只好怪艺术品这个不说话的惹祸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