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科技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电影作为一种影响广泛的传播手段,发展迅猛。大批外国电影引进到中国,不仅需要电影本身的质量,更离不开有效的传播途径。电影《遗愿清单》上映以来,与其有关的讨论研究一直不减。这不仅因为它表达的深刻主题以及特殊的镜头展示,其英文字幕翻译也颇具特色,成功抓住了受众的需求。因此本文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以具体翻译技巧为基础分析电影《遗愿清单》的字幕翻译特色。
【关键词】:遗愿清单;字幕翻译;目的论
一、翻译目的论简介
翻译目的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由汉斯威密尔(Hans Vermeer)创立。汉斯威明提出,翻译是一种人类的行为,而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性。因此,翻译可以称作是在目的语情境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生产的语篇。在这个层面上,翻译的目的论并没有将译文与原文的对等或者“完美”放在第一位,也并没有以信、達、雅等作为评判标准。从概念上,我们可以得出目的论强调的是在分析原文、原文作者和目标读者等基础上,以译文的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的处理办法,并且随着翻译目的的变化而变化。目前,翻译的目的论已被成功地运用到翻译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在电影字幕翻译中,更能突出目的论的作用。由于电影传播性强,受众广泛,能够同时满足人们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的多种感受,因此字幕翻译具有很大的难度。
另一方面,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也反映了字幕翻译的不同倾向,在很多情况下,译者都要舍弃字面本身的意思,而挖掘文字背后蕴含的文化转向,在特定的语境和文化背景下来传达导演的意图。在此过程中,译者要面临多种选择,所以说翻译的过程也是一个选择的过程。从材料的选取到词汇的运用,每一个阶段都涉及了对多种选择的确定。而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因素恰恰就是翻译的目的。这些因素往往与语言本身并无太大联系,如前文所提到,大多数都是与受众、文化、社会等其他一些非语言因素有关。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电影可能会包含着多种字幕译本,各種译本之间在表达电影主题等宏观方面虽然并无太大的差别,但是在具体的语段对话、旁白等细节部分可发现一些差别,而这些差别对于不同的受众来说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会影响电影的传播。
二、《遗愿清单》电影简介
《遗愿清单》是由罗伯.莱纳执导的一部美国喜剧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位80岁的汽车修理技师卡特(Carter)和拥有一所医院的爱德华(Edward),他们第一次在医院相遇,但同时都被诊断为晚期肺癌。由反感到结识友谊,他们两个有很多共同点。两个原本并无缘的人,却因疾病共处一室,在对抗病魔的日子里,共同忍受化疗所带来的痛苦,每个人都在向死亡一步步靠近。卡特列了一个遗愿清单,写下他想做的一些事情。然而,这一切被爱德华看到了,他决定帮卡特实现他的遗愿。于是,在爱德华的帮助下,他们周游了世界,在余下的日子里度过了各自丰盛和欢乐的人生,他们用最后的期限探寻生命的意义,一个个完成了遗愿清单上的所有计划。他们最后相继离开人世,而两个人的骨灰盒都被葬于神山,见证了世上奇迹的东西。虽然该影片是一个关于生与死的故事,但是里面也不乏很多幽默的成分。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能够充分把握这一点,照顾受众的感受,采用多种翻译技巧来达到这一目的,如归化、直译、加注、双关等方法。
三、《遗愿清单》字幕翻译特色
(一)直译运用恰到好处
直译就是在译入语语法能力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贴近原文内容与形式的翻译方法。直译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原语的味道,准确传递说话者的情感态度等。在该影片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看似翻译太过直白,仿佛没有充分翻译出来,但是仔细品味之后,可以发现这样是最好的处理方法。
例如,当爱德华刚刚被推进病房的时候,他一直在大声抱怨,不愿意去注射博来霉素,并且极力反抗,称医生为"Shit-for-Brains"。在一般情况下,这个短语的意思是“笨蛋”、“愚蠢的人”等。可以这样理解:因为大脑有屎,就仿佛好像阻碍了思维,致使反应迟钝。在这里,译者并没有采用比喻意义,而是直接翻译成“那个大脑有屎的医生”。这其中的韵味让观众去考虑,不仅仅能够让观众深刻地了解这个词语,并且能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爱德华当时愤怒的心情,其中也不乏幽默感。如果仅仅被翻译成“笨蛋”的话,就丢失了这些字面意思之外的效果。另外,当卡特向他妻子表达自己要出去旅行意愿的时候,他的妻子态度强硬地表示反对,因为她觉得在癌症晚期还想着出去非常不可思议。从病房走出来的时候,她对爱德华说了一句"My husband is not for sale",字幕直接翻译成了“我的丈夫不卖”。这里直译就运用的恰到好处,表达了维吉尼亚誓死不让卡特出去的决心,同时也表达了她对爱德华的憎恨。这里,维吉尼亚把丈夫比喻成了商品,传达的意思、态度非常明了。并且在中国,我们也经常有这种用法。
(二)归化翻译凸显中国特色
所谓归化,即打破原语表达的限制,采用更加贴近读者的译文,从而使读者对于原语文本的陌生感降到最低点。归化翻译的运用,能使译文够在表达上更加符合译入语的言语规范,读起来地道自然。在电影字幕翻译中,则更能符合观众的口味,满足观众的期许,对于观众捕捉电影内涵有重要意义。
电影中,爱德华说他爱结婚,已经结婚了四次,但是他也爱单身。面对这样的情况,他说了一句"Hard to do them both at the same time",被翻译成“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啊”。这句话中国人都熟悉,出自《孟子》,寓意好的东西不要拥有太多,不然就体现不出其价值所在,提醒人们在面对取舍时应该如何抉择。一句典故,就把爱德华的矛盾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赋予观众一种亲切感。卡特和爱德华在玩扑克牌的时候,卡特总能赢下爱德华。面对卡特高超的牌技,爱德华不禁惊讶问道“What are you, the devil?”这里的"devil"一词较难处理,原意指“魔鬼”、“家伙”或“恶棍”,但是都无法与卡特高超的牌技联系起来。这时候译者巧妙地将其翻译为“赌神”。而《赌神》曾是一部中国电影,家喻户晓。“神”也多用来形容某个方面具有非凡才能的人,因此可以用这个词来形容卡特牌技高超,这样观众便能够清晰理解对话中内涵。还有一处翻译颇有味道,当爱德华暗示卡特让他回家的时候,卡特不愿让他插手,说道"Why don't you worry about your life, and let me worry about mine",译者将其转化为一句中国古语“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英语句式比较工整,而翻译成人人都能理解的古代格言之后,也很对称,并且更易理解。在汉语中,关于“多管闲事”的句子有很多表达,但是译者选取这一句,跟当时二人所处环境有关,外面即将有暴风雪来临,由此可见译者的良苦用心。 (三)幽默表达彰显人物风格
幽默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有着特有的明确目的,在目的实现过程中,译者一方面要对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进行顺应,另一方面要对译文语言要素进行顺应。由于跨文化交际中差异的客观存在,译者只要能从翻译目的出发,顺应具体的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有意识地选择文本和翻译策略,做出灵活动态的顺应性翻译,从而顺利地完成交际任务,就可以算是成功的翻译。在该电影中,两人的对话诙谐幽默,不时就营造出一种轻松搞笑的氛围。这个时候如果译者能够把握其中所蕴含的幽默成分,并且用适当的中文将其翻译出来,那么就能够将其中的韵味传递出来,便于观众更好地理解。该影片中有很多这样的表达,不仅对调节电影的基调有重要作用,而且还能更好地符合说话人的身份。如:
Phil, give them the spiel. 小凡,上去侃晕他们。(爱德华)
How much money do you have? 你丫究竟有多少钱?(卡特)
Love the smell of chemo in the morning. 早晨的化疗多么芬芳。(爱德华)
Rise and shine. 太阳晒屁股了。(托马斯)
We're gonna be dead in five minutes. 说不定五分钟后我们就死翘翘了。(爱德华)
生病前的爱德华傲慢无礼,脾气暴躁,无论对人还是对事,总是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他幽默随和,对工作伙伴称自己“变态”只是一笑了之,并机智地进行反诘和调侃。对于爱德华助手的质疑:“你为什么在这儿?”他脱口而出:“争取活下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能够照顾到爱德华的这些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相比于爱德华,卡特则显得更加睿智冷静,并且善于分析,他40多年来勤勤恳恳,对待爱情和事业都很专一。因此,语言表达很贴切。
(四)双关语的妙用
在字幕翻译中,如果能将英语中蕴含的双关语翻译出来很不容易,因为英汉两种语言中很难找到一一对应的双关表达,有时候可以去寻找对等,结果往往不是过于生硬,就是矫揉造作。因此,好的双关语翻译不仅生动传神,对表达主题也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在电影《遗愿清单》中,一些双关语的翻译恰到好处。如当卡特和爱德华飙车的时候,卡特对爱德华说了一句"dangling"便加速前进。其中的dangle耐人寻味。dangle 表示“懸荡”“追随”“摇晃”等意思。从英文字面来看的确难以判断其表达的意图。但是译者将其翻译为“荡起来”,从而转化为中文的一语双关。中文“荡”一方面与英文中的“摇晃”等意义类似,但同时,中文的“荡”还有“行为不受约束”、“放荡”之意。这样一来,就做到了基本对应。从他们二者的行为可以看出,他们飙车确实很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五)加注法
中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如果不深入研究,很难理解其中的内涵。一方面,一些英语词汇在汉语中难以找到其对应的表达;另一方面,考虑到观众的知识程度不同,难以断定观众是否能够充分理解。在这个时候,采用加注法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包括补充背景材料、阐释文化内涵、介绍起源等信息,这样可便于观众更好地理解。
卡特在秀飙车技能时,随口对爱德华说了一句"I'll show you Evel goddamn Knievel." 翻译为“让你见识一下埃维尔.克尼维尔的功夫(著名的摩托车飞人)”。此处,译者将该姓名译出来之后,在括号中补充说明他其实是一位摩托车高手,这样观众就能够明白卡特为什么会突然提及这个人。如果不加以说明,观众必然会一头雾水,影响理解。这是关于背景材料的注释,从观众知识量的角度来考虑的。另一方面,对于对话中谈到的"before we kicked the bucket",翻译为“在我们‘猪脚踢悬梁’之前(死的谐称)”。这句话就是涉及到了典故,需要考虑内在的文化因素。如果直接翻译为“去世”,则无法表达出其中所蕴含的委婉之意。作者进一步解释了这句习语到底是什么意思,通过标注,能够让观众一目了然。除此之外,观众也能借此机会学习相应的表达。加注法是非常常用的一种方法,不仅仅是电影翻译,而且广泛运用于电视剧、书籍、报刊等其他传播媒体中。加注法也是一种以受众为目的的翻译策略,有利于充分表达原语的意思。
结语:
电影字幕的翻译不仅仅是从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那么简单,其中蕴含着诸多文化因素需要我们去考虑。电影字幕翻译的落脚点是受众,因此只有从观众这一角度出发才能建立良好的文化联系,消除语言障碍。在目的论的指导下,采用归化、直译等翻译方法,以受众为主体,才能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进而赢得观众的肯定,推动电影事业的发展。电影《遗愿清单》诸多的翻译技巧的恰当运用,充分照顾观众的感受,这正是它取得成功,饱受赞誉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姜倩, 何刚强. 翻译概论.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4.
張清宏. 翻译目的论与影视字幕翻译. 西安欧亚学院学报, 2009.
范祥涛,刘全福. 论翻译选择的目的性. 中国翻译, 2002.
刘洁莹. 顺应论视角下电影字幕幽默翻译研究.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
【关键词】:遗愿清单;字幕翻译;目的论
一、翻译目的论简介
翻译目的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由汉斯威密尔(Hans Vermeer)创立。汉斯威明提出,翻译是一种人类的行为,而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性。因此,翻译可以称作是在目的语情境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生产的语篇。在这个层面上,翻译的目的论并没有将译文与原文的对等或者“完美”放在第一位,也并没有以信、達、雅等作为评判标准。从概念上,我们可以得出目的论强调的是在分析原文、原文作者和目标读者等基础上,以译文的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的处理办法,并且随着翻译目的的变化而变化。目前,翻译的目的论已被成功地运用到翻译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在电影字幕翻译中,更能突出目的论的作用。由于电影传播性强,受众广泛,能够同时满足人们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的多种感受,因此字幕翻译具有很大的难度。
另一方面,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也反映了字幕翻译的不同倾向,在很多情况下,译者都要舍弃字面本身的意思,而挖掘文字背后蕴含的文化转向,在特定的语境和文化背景下来传达导演的意图。在此过程中,译者要面临多种选择,所以说翻译的过程也是一个选择的过程。从材料的选取到词汇的运用,每一个阶段都涉及了对多种选择的确定。而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因素恰恰就是翻译的目的。这些因素往往与语言本身并无太大联系,如前文所提到,大多数都是与受众、文化、社会等其他一些非语言因素有关。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电影可能会包含着多种字幕译本,各種译本之间在表达电影主题等宏观方面虽然并无太大的差别,但是在具体的语段对话、旁白等细节部分可发现一些差别,而这些差别对于不同的受众来说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会影响电影的传播。
二、《遗愿清单》电影简介
《遗愿清单》是由罗伯.莱纳执导的一部美国喜剧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位80岁的汽车修理技师卡特(Carter)和拥有一所医院的爱德华(Edward),他们第一次在医院相遇,但同时都被诊断为晚期肺癌。由反感到结识友谊,他们两个有很多共同点。两个原本并无缘的人,却因疾病共处一室,在对抗病魔的日子里,共同忍受化疗所带来的痛苦,每个人都在向死亡一步步靠近。卡特列了一个遗愿清单,写下他想做的一些事情。然而,这一切被爱德华看到了,他决定帮卡特实现他的遗愿。于是,在爱德华的帮助下,他们周游了世界,在余下的日子里度过了各自丰盛和欢乐的人生,他们用最后的期限探寻生命的意义,一个个完成了遗愿清单上的所有计划。他们最后相继离开人世,而两个人的骨灰盒都被葬于神山,见证了世上奇迹的东西。虽然该影片是一个关于生与死的故事,但是里面也不乏很多幽默的成分。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能够充分把握这一点,照顾受众的感受,采用多种翻译技巧来达到这一目的,如归化、直译、加注、双关等方法。
三、《遗愿清单》字幕翻译特色
(一)直译运用恰到好处
直译就是在译入语语法能力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贴近原文内容与形式的翻译方法。直译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原语的味道,准确传递说话者的情感态度等。在该影片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看似翻译太过直白,仿佛没有充分翻译出来,但是仔细品味之后,可以发现这样是最好的处理方法。
例如,当爱德华刚刚被推进病房的时候,他一直在大声抱怨,不愿意去注射博来霉素,并且极力反抗,称医生为"Shit-for-Brains"。在一般情况下,这个短语的意思是“笨蛋”、“愚蠢的人”等。可以这样理解:因为大脑有屎,就仿佛好像阻碍了思维,致使反应迟钝。在这里,译者并没有采用比喻意义,而是直接翻译成“那个大脑有屎的医生”。这其中的韵味让观众去考虑,不仅仅能够让观众深刻地了解这个词语,并且能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爱德华当时愤怒的心情,其中也不乏幽默感。如果仅仅被翻译成“笨蛋”的话,就丢失了这些字面意思之外的效果。另外,当卡特向他妻子表达自己要出去旅行意愿的时候,他的妻子态度强硬地表示反对,因为她觉得在癌症晚期还想着出去非常不可思议。从病房走出来的时候,她对爱德华说了一句"My husband is not for sale",字幕直接翻译成了“我的丈夫不卖”。这里直译就运用的恰到好处,表达了维吉尼亚誓死不让卡特出去的决心,同时也表达了她对爱德华的憎恨。这里,维吉尼亚把丈夫比喻成了商品,传达的意思、态度非常明了。并且在中国,我们也经常有这种用法。
(二)归化翻译凸显中国特色
所谓归化,即打破原语表达的限制,采用更加贴近读者的译文,从而使读者对于原语文本的陌生感降到最低点。归化翻译的运用,能使译文够在表达上更加符合译入语的言语规范,读起来地道自然。在电影字幕翻译中,则更能符合观众的口味,满足观众的期许,对于观众捕捉电影内涵有重要意义。
电影中,爱德华说他爱结婚,已经结婚了四次,但是他也爱单身。面对这样的情况,他说了一句"Hard to do them both at the same time",被翻译成“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啊”。这句话中国人都熟悉,出自《孟子》,寓意好的东西不要拥有太多,不然就体现不出其价值所在,提醒人们在面对取舍时应该如何抉择。一句典故,就把爱德华的矛盾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赋予观众一种亲切感。卡特和爱德华在玩扑克牌的时候,卡特总能赢下爱德华。面对卡特高超的牌技,爱德华不禁惊讶问道“What are you, the devil?”这里的"devil"一词较难处理,原意指“魔鬼”、“家伙”或“恶棍”,但是都无法与卡特高超的牌技联系起来。这时候译者巧妙地将其翻译为“赌神”。而《赌神》曾是一部中国电影,家喻户晓。“神”也多用来形容某个方面具有非凡才能的人,因此可以用这个词来形容卡特牌技高超,这样观众便能够清晰理解对话中内涵。还有一处翻译颇有味道,当爱德华暗示卡特让他回家的时候,卡特不愿让他插手,说道"Why don't you worry about your life, and let me worry about mine",译者将其转化为一句中国古语“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英语句式比较工整,而翻译成人人都能理解的古代格言之后,也很对称,并且更易理解。在汉语中,关于“多管闲事”的句子有很多表达,但是译者选取这一句,跟当时二人所处环境有关,外面即将有暴风雪来临,由此可见译者的良苦用心。 (三)幽默表达彰显人物风格
幽默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有着特有的明确目的,在目的实现过程中,译者一方面要对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进行顺应,另一方面要对译文语言要素进行顺应。由于跨文化交际中差异的客观存在,译者只要能从翻译目的出发,顺应具体的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有意识地选择文本和翻译策略,做出灵活动态的顺应性翻译,从而顺利地完成交际任务,就可以算是成功的翻译。在该电影中,两人的对话诙谐幽默,不时就营造出一种轻松搞笑的氛围。这个时候如果译者能够把握其中所蕴含的幽默成分,并且用适当的中文将其翻译出来,那么就能够将其中的韵味传递出来,便于观众更好地理解。该影片中有很多这样的表达,不仅对调节电影的基调有重要作用,而且还能更好地符合说话人的身份。如:
Phil, give them the spiel. 小凡,上去侃晕他们。(爱德华)
How much money do you have? 你丫究竟有多少钱?(卡特)
Love the smell of chemo in the morning. 早晨的化疗多么芬芳。(爱德华)
Rise and shine. 太阳晒屁股了。(托马斯)
We're gonna be dead in five minutes. 说不定五分钟后我们就死翘翘了。(爱德华)
生病前的爱德华傲慢无礼,脾气暴躁,无论对人还是对事,总是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他幽默随和,对工作伙伴称自己“变态”只是一笑了之,并机智地进行反诘和调侃。对于爱德华助手的质疑:“你为什么在这儿?”他脱口而出:“争取活下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能够照顾到爱德华的这些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相比于爱德华,卡特则显得更加睿智冷静,并且善于分析,他40多年来勤勤恳恳,对待爱情和事业都很专一。因此,语言表达很贴切。
(四)双关语的妙用
在字幕翻译中,如果能将英语中蕴含的双关语翻译出来很不容易,因为英汉两种语言中很难找到一一对应的双关表达,有时候可以去寻找对等,结果往往不是过于生硬,就是矫揉造作。因此,好的双关语翻译不仅生动传神,对表达主题也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在电影《遗愿清单》中,一些双关语的翻译恰到好处。如当卡特和爱德华飙车的时候,卡特对爱德华说了一句"dangling"便加速前进。其中的dangle耐人寻味。dangle 表示“懸荡”“追随”“摇晃”等意思。从英文字面来看的确难以判断其表达的意图。但是译者将其翻译为“荡起来”,从而转化为中文的一语双关。中文“荡”一方面与英文中的“摇晃”等意义类似,但同时,中文的“荡”还有“行为不受约束”、“放荡”之意。这样一来,就做到了基本对应。从他们二者的行为可以看出,他们飙车确实很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五)加注法
中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如果不深入研究,很难理解其中的内涵。一方面,一些英语词汇在汉语中难以找到其对应的表达;另一方面,考虑到观众的知识程度不同,难以断定观众是否能够充分理解。在这个时候,采用加注法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包括补充背景材料、阐释文化内涵、介绍起源等信息,这样可便于观众更好地理解。
卡特在秀飙车技能时,随口对爱德华说了一句"I'll show you Evel goddamn Knievel." 翻译为“让你见识一下埃维尔.克尼维尔的功夫(著名的摩托车飞人)”。此处,译者将该姓名译出来之后,在括号中补充说明他其实是一位摩托车高手,这样观众就能够明白卡特为什么会突然提及这个人。如果不加以说明,观众必然会一头雾水,影响理解。这是关于背景材料的注释,从观众知识量的角度来考虑的。另一方面,对于对话中谈到的"before we kicked the bucket",翻译为“在我们‘猪脚踢悬梁’之前(死的谐称)”。这句话就是涉及到了典故,需要考虑内在的文化因素。如果直接翻译为“去世”,则无法表达出其中所蕴含的委婉之意。作者进一步解释了这句习语到底是什么意思,通过标注,能够让观众一目了然。除此之外,观众也能借此机会学习相应的表达。加注法是非常常用的一种方法,不仅仅是电影翻译,而且广泛运用于电视剧、书籍、报刊等其他传播媒体中。加注法也是一种以受众为目的的翻译策略,有利于充分表达原语的意思。
结语:
电影字幕的翻译不仅仅是从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那么简单,其中蕴含着诸多文化因素需要我们去考虑。电影字幕翻译的落脚点是受众,因此只有从观众这一角度出发才能建立良好的文化联系,消除语言障碍。在目的论的指导下,采用归化、直译等翻译方法,以受众为主体,才能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进而赢得观众的肯定,推动电影事业的发展。电影《遗愿清单》诸多的翻译技巧的恰当运用,充分照顾观众的感受,这正是它取得成功,饱受赞誉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姜倩, 何刚强. 翻译概论.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4.
張清宏. 翻译目的论与影视字幕翻译. 西安欧亚学院学报, 2009.
范祥涛,刘全福. 论翻译选择的目的性. 中国翻译, 2002.
刘洁莹. 顺应论视角下电影字幕幽默翻译研究.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