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传统文化在如今的孩子身上有所淡化,学生的母语表达能力在降低。他们热衷于过西洋节日,攀比享受。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把握文本,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地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教授给学生么呢?本文立足教学实践,分析了低段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类课文的类型、特点,并提出了每日晨诵、巧设导语,活用多媒体,朗读讲解等教学策略,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学策略;研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在如今的孩子身上有所淡化,学生的母语表达能力在降低,他们热衷于过西洋节日,攀比享受。在这种似是而非的素质教育中,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了解少,感受少,熏陶更少。
一、走进文本,挖掘传统文化
(一)引经据典,挖掘故事类文本
从阅读中渗透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程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课文,如第六册课文《女娲补天》等。这些故事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渴望征服自然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和性格。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编选一些类似内容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成语故事等,作为相关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中国“古老”故事的阅读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
(二)暗藏玄机,开发古诗词文本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最灿烂的明珠。通过古诗文的学习、积累、诵读,既可以认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思想、情感。具体可以根据古诗以下特点进行教学:
1.富有节奏美的古诗。
古诗的结构富有音乐的节奏美、韵律美。如律诗,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2.包含色彩美的古诗。
许多古诗就如一幅美丽的图画。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又如王维的一些诗等。
3.品味意境美的古诗。
古诗优美的语句往往包含着丰富的感情,营造出深邃的意境,有表现人类美好情感的,如友谊《赠汪伦》;有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如李白的《望天门山》等等。
4.蕴涵生活美的古诗。
古诗有描写古代劳动人民艰辛劳动的,如《悯农》;有表现节日风俗的,如《乞巧》;有体现乡村生活气息的,如《四时田园杂兴》等等。
(三)积累精华,感受传统文化智慧
俗语、名句、对联等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方面的内容,更多的是在“语文园地”中出现。一般这些俗语、名句、对联的内容可以分成这几类去研究:
1.哲理类。即讲如何做人的道理,这种类型是最多的,又可以细分为:立志、团结、虚心等等方面。如教材中出现的“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可以引导学生找类似的内容并进行诵读。
2.风情类。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等。
3.知识类。如“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等。
二、开展课堂教学,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中的德育因素虽丰富却分散,“渗透”是语文教学中进行民族精神培养的最有效途径,只有以读为本,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才能真正感悟、欣赏到文本的内在价值,因此语文教学中,民族精神的培养与弘扬应当渗透、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
(一)每日晨诵,熟能生巧
在诵读经典中感悟传统文化精髓。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水平,教师由简入繁地安排每个年级、班级的诵读内容。如低年级的学生可要求其诵读较简单的《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弟子规》等,中高年级的可读一些稍长的唐诗,宋词、元曲等。在诵读中学习,可以更好地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这就是所谓的“熟能生巧,巧能生花”的道理。
(二)多彩课堂,有意为之
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做好这种渗透的预设,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可以做好几个环节的预设:
1.在导语引入中渗透。
导语引入渗透方法很多,谈话法、迁移法、复习法、提问法……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學们,过去我们已经学过不少歌颂我们伟大祖国壮丽山河的文章,《美丽的小兴安岭》、《黄山怪石》、《我爱三峡》、《望庐山瀑布》等,祖国的江山是如此多娇,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领略一下桂林天下第一的美景。”这样一开始就给学生留下祖国的山河是多么美丽的印象。类似这样的导语,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2.在朗读讲解中渗透。
语文学科的重头戏是阅读教学。一方面,教师可以以情激情,在朗读讲解中表现出来的鲜明爱憎,会深深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形象分析,尤其是丰富的语言环境,将内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情感体会出来。教师还可以借助朗读和表演,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文中的内在感情,体会文中的“道”之所在,从而使学生倍受教育和感染。
3.巧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方式,重现诗词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创作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形象性的体验,既让学生感受到古典诗词的诗境之美,又能把传统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积极探索,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民族精神培育与弘扬的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渗透,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小公民。
(三)课外延伸,传承内涵
文化存在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要更好地体味传统文化,就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结合生活实际带领学生体味传统文化内涵。在中秋节来临之际,可以引导学生查询和中秋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布置作文,并以黑板报、讲故事、演讲等形式交流。
总之,传统文化教学主张教师应该把教育对象引入广阔的生活天地,接触社会,体验社会生活。使学生扩大获取信息的社会空间,得到许多“社会教师”的指点,丰富他们搜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提高他们的思考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2]范剑南.播下一粒种,收获一份情——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J].考试周刊.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2013年 75期 32-33
作者简介:
姓名:陈璋怡,性别:女,出生年月:1990.6,籍贯:浙江瑞安,单位:浙江省瑞安市桐浦镇中心小学,单位所在省市:浙江省瑞安市,邮编:325200,研究方向:小学语文,学历:专科。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学策略;研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在如今的孩子身上有所淡化,学生的母语表达能力在降低,他们热衷于过西洋节日,攀比享受。在这种似是而非的素质教育中,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了解少,感受少,熏陶更少。
一、走进文本,挖掘传统文化
(一)引经据典,挖掘故事类文本
从阅读中渗透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程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课文,如第六册课文《女娲补天》等。这些故事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渴望征服自然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和性格。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编选一些类似内容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成语故事等,作为相关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中国“古老”故事的阅读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
(二)暗藏玄机,开发古诗词文本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最灿烂的明珠。通过古诗文的学习、积累、诵读,既可以认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思想、情感。具体可以根据古诗以下特点进行教学:
1.富有节奏美的古诗。
古诗的结构富有音乐的节奏美、韵律美。如律诗,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2.包含色彩美的古诗。
许多古诗就如一幅美丽的图画。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又如王维的一些诗等。
3.品味意境美的古诗。
古诗优美的语句往往包含着丰富的感情,营造出深邃的意境,有表现人类美好情感的,如友谊《赠汪伦》;有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如李白的《望天门山》等等。
4.蕴涵生活美的古诗。
古诗有描写古代劳动人民艰辛劳动的,如《悯农》;有表现节日风俗的,如《乞巧》;有体现乡村生活气息的,如《四时田园杂兴》等等。
(三)积累精华,感受传统文化智慧
俗语、名句、对联等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方面的内容,更多的是在“语文园地”中出现。一般这些俗语、名句、对联的内容可以分成这几类去研究:
1.哲理类。即讲如何做人的道理,这种类型是最多的,又可以细分为:立志、团结、虚心等等方面。如教材中出现的“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可以引导学生找类似的内容并进行诵读。
2.风情类。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等。
3.知识类。如“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等。
二、开展课堂教学,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中的德育因素虽丰富却分散,“渗透”是语文教学中进行民族精神培养的最有效途径,只有以读为本,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才能真正感悟、欣赏到文本的内在价值,因此语文教学中,民族精神的培养与弘扬应当渗透、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
(一)每日晨诵,熟能生巧
在诵读经典中感悟传统文化精髓。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水平,教师由简入繁地安排每个年级、班级的诵读内容。如低年级的学生可要求其诵读较简单的《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弟子规》等,中高年级的可读一些稍长的唐诗,宋词、元曲等。在诵读中学习,可以更好地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这就是所谓的“熟能生巧,巧能生花”的道理。
(二)多彩课堂,有意为之
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做好这种渗透的预设,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可以做好几个环节的预设:
1.在导语引入中渗透。
导语引入渗透方法很多,谈话法、迁移法、复习法、提问法……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學们,过去我们已经学过不少歌颂我们伟大祖国壮丽山河的文章,《美丽的小兴安岭》、《黄山怪石》、《我爱三峡》、《望庐山瀑布》等,祖国的江山是如此多娇,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领略一下桂林天下第一的美景。”这样一开始就给学生留下祖国的山河是多么美丽的印象。类似这样的导语,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2.在朗读讲解中渗透。
语文学科的重头戏是阅读教学。一方面,教师可以以情激情,在朗读讲解中表现出来的鲜明爱憎,会深深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形象分析,尤其是丰富的语言环境,将内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情感体会出来。教师还可以借助朗读和表演,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文中的内在感情,体会文中的“道”之所在,从而使学生倍受教育和感染。
3.巧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方式,重现诗词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创作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形象性的体验,既让学生感受到古典诗词的诗境之美,又能把传统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积极探索,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民族精神培育与弘扬的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渗透,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小公民。
(三)课外延伸,传承内涵
文化存在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要更好地体味传统文化,就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结合生活实际带领学生体味传统文化内涵。在中秋节来临之际,可以引导学生查询和中秋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布置作文,并以黑板报、讲故事、演讲等形式交流。
总之,传统文化教学主张教师应该把教育对象引入广阔的生活天地,接触社会,体验社会生活。使学生扩大获取信息的社会空间,得到许多“社会教师”的指点,丰富他们搜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提高他们的思考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2]范剑南.播下一粒种,收获一份情——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J].考试周刊.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2013年 75期 32-33
作者简介:
姓名:陈璋怡,性别:女,出生年月:1990.6,籍贯:浙江瑞安,单位:浙江省瑞安市桐浦镇中心小学,单位所在省市:浙江省瑞安市,邮编:325200,研究方向:小学语文,学历: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