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这是一部关于未来的影片,但片中的世界并不能看出现在人类社会的延续性,而是赤裸裸展现核战之后人类文明毁灭的绝望与悲凉,多年的文明再次被打回蛮荒的原型,食物,水源和女人的匮乏使得人类面临灭顶之灾。片中有大量对人类未来的富于想象力的寓言性悲观描写,没有名字的演员们有各自的象征意义,善与恶,文明与野蛮,失落与获得,其先驱的表达手法,独特的想象力,以及片中所蕴含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将吕克·贝松的才华和勇气展现的淋漓尽致。
关键词:电影艺术的原理;艺术的表现方法;未来主题;可持续发展;绿色家园;人类欲望
《最后的决战》是沉闷的,没有一句对白的电影会让人变得不适应,加上没有色彩的画面显得了无生趣。而电影中的世界也是一样的了无生趣,废墟、荒漠、人烟稀少,一副核大战后毁灭的人类世界。在不少的电影中都看到过这样的描绘,可是在1983年,吕克·贝松却是想象力超前的。这部电影虽然没有过于复杂的情节,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却具有强烈的实验性。“83年有这么一位青年虽然默默无闻,却有着无比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敢于突破一切传统,挣脱一切商业机制下的束缚去尝试拍摄了这么一部没有对白的黑白影片。”1足见他的才华和能力了。
色彩:影片自始至終都是以黑白为基调,给观众于整体直观的展示,削去了彩色繁杂的对比,完全符合整个故事怪诞的风格,但拍摄手法,和后期剪辑制作都是中规中举的,没有其它很花哨的东西,很简洁明了。全片讽刺意味很浓。
演员:影片里虽然没有一句对白,但张力十足。很多现代电影要在电影里表达艺术想法,台词的设计与演员的说法事关一部电影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台词不仅仅是起说明的作用,很多时候它起到画龙点睛功效,“一些电影杰作把人物当作陪衬,或作为配角,或与大自然相对照,而大自然是真正的中心。。。。。。在影片中,戏剧的性因素的支撑点不是人,而是事务。”2在电影里是不需要表演的,谁都可以参与电影的拍摄,但有一个是谁适合不适合角色的问题,在很多的著名影片里的男女演员都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一路看来,在很多重量级的导演影片里,他们都有自己相对固定演员,在演员的现实生活当中可以察觉到戏里戏外都有某个地方很相近,不会完全一样,一方面是电影是设计出来的短短的一两小时,而人生活几十年且一直在随着现实变化着。“表演者只是带着人型的光的集合。”3
运动:《最后的决战》里几乎每个镜头都有运动,影片里人物运动,和摄影机的运动都很好的展现电影的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比如开头的第一个长镜头,从一个房间大厅书桌开始摇镜头,过了一个大柱子,柱子后面还有办公桌椅,这里在镜头运动过程中有前后景的关系,接着听到一上一下男人喘气的声音渐渐响起,这说明在目前的空间以外还有另外的地方,听到的声音告诉我们在这个苍穹的办公室里有人在,声音也形象的让人感觉到了时间在流逝。
环境:这部电影的环境也设置的都是代表着一个了无生趣的,废墟的、荒漠的、人烟稀少的,一副核大战后毁灭的人类世界的场景,人物也很简单明了,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人物所穿着的服装也是破旧的,所有这里的都是麻木的,没有感情的东西。核战之后人类文明毁灭的绝望与悲凉,多年的文明再次被打回蛮荒的原型,食物,水源和女人的匮乏使得人类面临灭顶之灾。片中有大量对人类未来的富于想象力的寓言性悲观描写,没有名字的演员们有各自的象征意义,善与恶,文明与野蛮,失落与获得,其先驱的表达手法,独特的想象力,以及片中所蕴含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将吕克·贝松的才华和勇气展现的淋漓尽致。
摄影用光:天光自然光、人造光拍摄,因为影调是黑白,画面显得简单,但是细致地观察会发现其中光效的复杂。
声音:影片里比较直接的让人感到故事的诡异的东西,一个是人物大量的稍显滑稽的动作,一个是影片里的一段段音乐了,都是些当时那个80年代比较流行的,然后适当的作了比较夸张的音色。
“对于任何影片来说,声音都可以作为情绪的辞典。。。。。。一旦电影辞典建立之后,声音和画面就有了单独存在和传递下意识信息的潜能。在这些通过都市的情绪背景强化的片断中,人物和观众的记忆都能引出含义。”4
剪辑:《最后的决战》全长93分钟多,在剪辑上的处理多以生切为主,除了场段落过渡的需要极少技巧性剪辑,还有在故事的结构内容上保持原有的状态,后期没有特别大的调动,痕迹不是太明显。
总结
影片运动、光影、表演及剪辑的衔接方面都是大师级的,影片在每一场打斗和追逐过程中的过渡很流畅,节奏上有紧有松,最后的追逐戏,主人公蒙着眼睛回想寻找去女人房间的路线时,单看他在过道上的摸索时,一个镜头剪辑的长短会关系到所展现的含义的变化,一个蒙着眼睛东倒西歪的往过道的暗处走着路,给人与一种危险恐怖的信息,恰到好处的掌握了镜头长度的分寸,声音,动作,观众的情绪都在这一刻激起,从而有了接下来的转机了,该片视觉上已经有了强调。
注释:
1:http://ent.sina.com.cn/m/2006-12-01/19351352535.html 最后一段2010-12-23;
2:安德烈.巴赞着,《电影是什么?》,乐塞尔夫出版社,1985,第156页
3:亚克林娜.娜卡什着,《电影演员》,李锐、王迪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第19页
4:大卫.索纳斯蔡恩着,《声音的设计——电影中语言、音乐和音响的表现力》王旭峰译,浙江大学出版社 第173页
作者简介:
何淦,(1984),男,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影视艺术。
片名:Le Dernier Combat;译名:《最后的决战》
导演:吕克·贝松;演员:皮埃尔·让利维(Pierre Jolivet)
让·鲍伊斯(Jean Bouise);让·雷诺(Jean Reno)
上映时间:1983年;MPAA Rating:R级;IMDB评分:6.8/10
(作者单位: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
关键词:电影艺术的原理;艺术的表现方法;未来主题;可持续发展;绿色家园;人类欲望
《最后的决战》是沉闷的,没有一句对白的电影会让人变得不适应,加上没有色彩的画面显得了无生趣。而电影中的世界也是一样的了无生趣,废墟、荒漠、人烟稀少,一副核大战后毁灭的人类世界。在不少的电影中都看到过这样的描绘,可是在1983年,吕克·贝松却是想象力超前的。这部电影虽然没有过于复杂的情节,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却具有强烈的实验性。“83年有这么一位青年虽然默默无闻,却有着无比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敢于突破一切传统,挣脱一切商业机制下的束缚去尝试拍摄了这么一部没有对白的黑白影片。”1足见他的才华和能力了。
色彩:影片自始至終都是以黑白为基调,给观众于整体直观的展示,削去了彩色繁杂的对比,完全符合整个故事怪诞的风格,但拍摄手法,和后期剪辑制作都是中规中举的,没有其它很花哨的东西,很简洁明了。全片讽刺意味很浓。
演员:影片里虽然没有一句对白,但张力十足。很多现代电影要在电影里表达艺术想法,台词的设计与演员的说法事关一部电影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台词不仅仅是起说明的作用,很多时候它起到画龙点睛功效,“一些电影杰作把人物当作陪衬,或作为配角,或与大自然相对照,而大自然是真正的中心。。。。。。在影片中,戏剧的性因素的支撑点不是人,而是事务。”2在电影里是不需要表演的,谁都可以参与电影的拍摄,但有一个是谁适合不适合角色的问题,在很多的著名影片里的男女演员都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一路看来,在很多重量级的导演影片里,他们都有自己相对固定演员,在演员的现实生活当中可以察觉到戏里戏外都有某个地方很相近,不会完全一样,一方面是电影是设计出来的短短的一两小时,而人生活几十年且一直在随着现实变化着。“表演者只是带着人型的光的集合。”3
运动:《最后的决战》里几乎每个镜头都有运动,影片里人物运动,和摄影机的运动都很好的展现电影的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比如开头的第一个长镜头,从一个房间大厅书桌开始摇镜头,过了一个大柱子,柱子后面还有办公桌椅,这里在镜头运动过程中有前后景的关系,接着听到一上一下男人喘气的声音渐渐响起,这说明在目前的空间以外还有另外的地方,听到的声音告诉我们在这个苍穹的办公室里有人在,声音也形象的让人感觉到了时间在流逝。
环境:这部电影的环境也设置的都是代表着一个了无生趣的,废墟的、荒漠的、人烟稀少的,一副核大战后毁灭的人类世界的场景,人物也很简单明了,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人物所穿着的服装也是破旧的,所有这里的都是麻木的,没有感情的东西。核战之后人类文明毁灭的绝望与悲凉,多年的文明再次被打回蛮荒的原型,食物,水源和女人的匮乏使得人类面临灭顶之灾。片中有大量对人类未来的富于想象力的寓言性悲观描写,没有名字的演员们有各自的象征意义,善与恶,文明与野蛮,失落与获得,其先驱的表达手法,独特的想象力,以及片中所蕴含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将吕克·贝松的才华和勇气展现的淋漓尽致。
摄影用光:天光自然光、人造光拍摄,因为影调是黑白,画面显得简单,但是细致地观察会发现其中光效的复杂。
声音:影片里比较直接的让人感到故事的诡异的东西,一个是人物大量的稍显滑稽的动作,一个是影片里的一段段音乐了,都是些当时那个80年代比较流行的,然后适当的作了比较夸张的音色。
“对于任何影片来说,声音都可以作为情绪的辞典。。。。。。一旦电影辞典建立之后,声音和画面就有了单独存在和传递下意识信息的潜能。在这些通过都市的情绪背景强化的片断中,人物和观众的记忆都能引出含义。”4
剪辑:《最后的决战》全长93分钟多,在剪辑上的处理多以生切为主,除了场段落过渡的需要极少技巧性剪辑,还有在故事的结构内容上保持原有的状态,后期没有特别大的调动,痕迹不是太明显。
总结
影片运动、光影、表演及剪辑的衔接方面都是大师级的,影片在每一场打斗和追逐过程中的过渡很流畅,节奏上有紧有松,最后的追逐戏,主人公蒙着眼睛回想寻找去女人房间的路线时,单看他在过道上的摸索时,一个镜头剪辑的长短会关系到所展现的含义的变化,一个蒙着眼睛东倒西歪的往过道的暗处走着路,给人与一种危险恐怖的信息,恰到好处的掌握了镜头长度的分寸,声音,动作,观众的情绪都在这一刻激起,从而有了接下来的转机了,该片视觉上已经有了强调。
注释:
1:http://ent.sina.com.cn/m/2006-12-01/19351352535.html 最后一段2010-12-23;
2:安德烈.巴赞着,《电影是什么?》,乐塞尔夫出版社,1985,第156页
3:亚克林娜.娜卡什着,《电影演员》,李锐、王迪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第19页
4:大卫.索纳斯蔡恩着,《声音的设计——电影中语言、音乐和音响的表现力》王旭峰译,浙江大学出版社 第173页
作者简介:
何淦,(1984),男,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影视艺术。
片名:Le Dernier Combat;译名:《最后的决战》
导演:吕克·贝松;演员:皮埃尔·让利维(Pierre Jolivet)
让·鲍伊斯(Jean Bouise);让·雷诺(Jean Reno)
上映时间:1983年;MPAA Rating:R级;IMDB评分:6.8/10
(作者单位: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