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8年6月底的一天是我的一块里程碑。这天全语文组一个不落都来给老组长捧场,学校领导也一个一个光临,仪器室小马装了三角架摄像机进行全程拍摄。这公开课的规格在学校历史上前所未有,越发使我明白其中“送行”的意味。
还记得1963年学校借座如皋人民电影院(当时如皋市最气派的会场)隆重举行“迎新”大会,我们一批新教师还被请坐到台上,胸戴红花,手捧鲜花,老校长介绍一个,学生们热烈鼓掌,再介绍一个,学生们再热烈鼓掌……转眼35年过去了!我怎么也上到了最后一课?
教室里静静的。课代表提前把一叠作文本捧到讲台上,我也提前10分钟来到教室,我一向的风格是大大咧咧,今天怎么变得磨磨蹭蹭,婆婆妈妈。我在讲台上摆正粉笔盒,翻好备课笔记和举例用的作文本,黑板课代表早已擦干净了,我又上去擦了擦,……教室四壁的名人语录我读了又读,讲台上的学生座次表我反反复复看了又看。同学哪会明白,这是一个老教师在和他的这些几十年的老伙伴一一作别啊!
班长一声喊“起立”,同学们刷地整齐地站起来,我心里咯噔一怔,这是我听学生喊的最后一个“起立”了么?我毕恭毕敬地向他们鞠了一躬。下课时我也毕恭毕敬地再鞠一躬。别以为这是我在作秀,告诉你这30多年来我课课如此,习以为常。平常我鞠躬的意思是感谢,上课是感谢同学们欢迎我来上课,下课是感谢同学们和我一起学完这一课。只是今天我的鞠躬腰弯得更低,动作也有点迟钝,也不知道班上有没有几个人呼吸得出一个老人的感伤的气息……
这一课是作文评讲。我想提高一个八度讲话,但我清了几回嗓子也没做到。谁谁谁这次脱颖而出,谁谁谁这次放了个响爆竹……反正我一貫是表扬为主,鼓励为主,所以我的课堂上春风骀荡。我一向厌恶拿学生作文的个别失误大肆渲染,在全班的哄堂大笑中让个别人羞愧得无地自容;我也不赞赏学生写一个错别字就罚写100个,我认为把学习当作惩罚手段将贻害无穷,伤害了孩子的心灵将是害他们一辈子的事。我常常列举自己走弯路的实例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从周围生活取材,我讲自己私密的写作故事,学生听起来特别来劲。……“最近,我发现,……”我常常这样开始我的一课,由远而近,由师及生……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平常我的课轻松、活泼,海阔天空,今天却这么拘谨、沉闷,我的板书也失去了往日的自由奔放的风采,更没见到我的闪烁思想火花的“课堂拾贝”……
说实话,不少公开课就是事先安排好的表演,谁先发言,谁后发言;老师作什么手势,全班怎样反应……我的公开课就是“原生态”,平时怎样,今天怎样。我的学生从来都很给力,他们频频举手发言使课堂气氛始终活跃。即使这最后一课也是随便发言,谁举手谁站起来说,那个叫张靓颖的女生,大眼睛,亮额头,说起话来不时现出两个小酒窝,两颗小虎牙。她确实既聪颖,又亮丽,她的高质量的回答,点燃了不少听课者惊异的眼神,也给我的教学流程节省了不少时间。只怪自己记忆力衰退,当时我提什么问题,她怎样精彩地回答,我现在也一个都记不起来了,只记得这是一个高二年级,而且我只教了一学年,未能送他们上高三,心里挺歉疚的。只记得后来听说这个漂亮而能干的小丫头去德国留学了,在莱茵河畔一边刻苦攻读,一边翻译文章寄回国内发表,用稿费支撑贫苦的母亲在家艰难度日……优秀的学生总是老师记忆最深的作品。
是的,我的课有时让学生很伤脑筋,但我的学生说:脑筋就是要伤,伤脑筋才有提高。我评讲完要他们每人给我写个“评后感”,就很伤脑筋。因为这个“评后感”不许写“主题不够鲜明”“结构比较完整”语言“欠生动”之类的“空话、套话”,而必须结合自己的作文实际进行具体总结分析,这是个伤脑筋的活儿,而且一下课“评后感”全收上来我得批阅打等第,不认真过不了关,而且一竞争就有花开。可以说,“写评后感”是我教作文的“武功秘笈”,我曾在论文《让学生作文快步迈向领奖台》中吹过一通,该论文被多家语文教学杂志转载。此刻,我留给学生写“评后感”的时间是10分钟,听课的领导、同仁纷纷坐到课桌边睁大眼睛盯着我的学生,看着怎样与我互动共同完成我的这幕“拿手好戏”。遗憾的是语文教师天生有些怕改作文,这行之有效的方法能继承下来的怕不多……
东皋路上静悄悄的,新校园里稀稀疏疏的林木中也没什么鸟影。这是新大楼三层南边的一个明亮的教室,一阵风从窗口吹进来,教室后墙上小纸片哗哗地掀起来,“小花圃”里小纸片多像一张张稚嫩的脸蛋对我微笑!几十年来,我用一腔心血浇灌过多少“小花圃”呵!“小花圃”贴着上一次的好作文、好评后感,我还会选“小花圃”里的佼佼者推荐到报刊上去发表,每学期都有几篇“小花”变成铅字开放在天南海北的语文报刊,有两个小丫头拿了稿费还买了几块巧克力悄悄放在我的办公桌上。每两周一篇作文,每两周一期“小花圃”,我从未食言过我的承诺。这时,只有在这时,我的这一堂作文评讲课才算划上了句号。可惜这课外的一切无法当堂向领导和同仁们汇报了,只能成为我的最后一课的最后一点遗憾。
记得法国作家都德写过《最后一课》,我国名家郑振铎写过《最后一课》,他们都是以国家民族灾难为背景的,我的最后一课却是在和平日子里进行的,我比二位名家幸福多了,我在校园先做学生,后做先生,生活了30多个春秋,我一生的大半岁月交给了学生、教室、图书馆……那路,那树,那楼……老实说,我对老校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怀着多么真挚的感情和敬意!我恨不得把我的最后一课搬到老校去上,我甚至觉得果真如此我的38年教育生涯就圆满了。
一晃我退休十多年了,有人问我最后一课你记忆最深的是什么,我想了想说,我临出教室时特别注视了一下后墙,恰巧又是一阵风吹进来,我的“小花圃”里那些纸片纷纷掀起来,我看着这么多像一只只眨巴眨巴、含情脉脉的泪眼,又像一只只挥手告别的小手在向我不停地摇动……
还记得1963年学校借座如皋人民电影院(当时如皋市最气派的会场)隆重举行“迎新”大会,我们一批新教师还被请坐到台上,胸戴红花,手捧鲜花,老校长介绍一个,学生们热烈鼓掌,再介绍一个,学生们再热烈鼓掌……转眼35年过去了!我怎么也上到了最后一课?
教室里静静的。课代表提前把一叠作文本捧到讲台上,我也提前10分钟来到教室,我一向的风格是大大咧咧,今天怎么变得磨磨蹭蹭,婆婆妈妈。我在讲台上摆正粉笔盒,翻好备课笔记和举例用的作文本,黑板课代表早已擦干净了,我又上去擦了擦,……教室四壁的名人语录我读了又读,讲台上的学生座次表我反反复复看了又看。同学哪会明白,这是一个老教师在和他的这些几十年的老伙伴一一作别啊!
班长一声喊“起立”,同学们刷地整齐地站起来,我心里咯噔一怔,这是我听学生喊的最后一个“起立”了么?我毕恭毕敬地向他们鞠了一躬。下课时我也毕恭毕敬地再鞠一躬。别以为这是我在作秀,告诉你这30多年来我课课如此,习以为常。平常我鞠躬的意思是感谢,上课是感谢同学们欢迎我来上课,下课是感谢同学们和我一起学完这一课。只是今天我的鞠躬腰弯得更低,动作也有点迟钝,也不知道班上有没有几个人呼吸得出一个老人的感伤的气息……
这一课是作文评讲。我想提高一个八度讲话,但我清了几回嗓子也没做到。谁谁谁这次脱颖而出,谁谁谁这次放了个响爆竹……反正我一貫是表扬为主,鼓励为主,所以我的课堂上春风骀荡。我一向厌恶拿学生作文的个别失误大肆渲染,在全班的哄堂大笑中让个别人羞愧得无地自容;我也不赞赏学生写一个错别字就罚写100个,我认为把学习当作惩罚手段将贻害无穷,伤害了孩子的心灵将是害他们一辈子的事。我常常列举自己走弯路的实例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从周围生活取材,我讲自己私密的写作故事,学生听起来特别来劲。……“最近,我发现,……”我常常这样开始我的一课,由远而近,由师及生……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平常我的课轻松、活泼,海阔天空,今天却这么拘谨、沉闷,我的板书也失去了往日的自由奔放的风采,更没见到我的闪烁思想火花的“课堂拾贝”……
说实话,不少公开课就是事先安排好的表演,谁先发言,谁后发言;老师作什么手势,全班怎样反应……我的公开课就是“原生态”,平时怎样,今天怎样。我的学生从来都很给力,他们频频举手发言使课堂气氛始终活跃。即使这最后一课也是随便发言,谁举手谁站起来说,那个叫张靓颖的女生,大眼睛,亮额头,说起话来不时现出两个小酒窝,两颗小虎牙。她确实既聪颖,又亮丽,她的高质量的回答,点燃了不少听课者惊异的眼神,也给我的教学流程节省了不少时间。只怪自己记忆力衰退,当时我提什么问题,她怎样精彩地回答,我现在也一个都记不起来了,只记得这是一个高二年级,而且我只教了一学年,未能送他们上高三,心里挺歉疚的。只记得后来听说这个漂亮而能干的小丫头去德国留学了,在莱茵河畔一边刻苦攻读,一边翻译文章寄回国内发表,用稿费支撑贫苦的母亲在家艰难度日……优秀的学生总是老师记忆最深的作品。
是的,我的课有时让学生很伤脑筋,但我的学生说:脑筋就是要伤,伤脑筋才有提高。我评讲完要他们每人给我写个“评后感”,就很伤脑筋。因为这个“评后感”不许写“主题不够鲜明”“结构比较完整”语言“欠生动”之类的“空话、套话”,而必须结合自己的作文实际进行具体总结分析,这是个伤脑筋的活儿,而且一下课“评后感”全收上来我得批阅打等第,不认真过不了关,而且一竞争就有花开。可以说,“写评后感”是我教作文的“武功秘笈”,我曾在论文《让学生作文快步迈向领奖台》中吹过一通,该论文被多家语文教学杂志转载。此刻,我留给学生写“评后感”的时间是10分钟,听课的领导、同仁纷纷坐到课桌边睁大眼睛盯着我的学生,看着怎样与我互动共同完成我的这幕“拿手好戏”。遗憾的是语文教师天生有些怕改作文,这行之有效的方法能继承下来的怕不多……
东皋路上静悄悄的,新校园里稀稀疏疏的林木中也没什么鸟影。这是新大楼三层南边的一个明亮的教室,一阵风从窗口吹进来,教室后墙上小纸片哗哗地掀起来,“小花圃”里小纸片多像一张张稚嫩的脸蛋对我微笑!几十年来,我用一腔心血浇灌过多少“小花圃”呵!“小花圃”贴着上一次的好作文、好评后感,我还会选“小花圃”里的佼佼者推荐到报刊上去发表,每学期都有几篇“小花”变成铅字开放在天南海北的语文报刊,有两个小丫头拿了稿费还买了几块巧克力悄悄放在我的办公桌上。每两周一篇作文,每两周一期“小花圃”,我从未食言过我的承诺。这时,只有在这时,我的这一堂作文评讲课才算划上了句号。可惜这课外的一切无法当堂向领导和同仁们汇报了,只能成为我的最后一课的最后一点遗憾。
记得法国作家都德写过《最后一课》,我国名家郑振铎写过《最后一课》,他们都是以国家民族灾难为背景的,我的最后一课却是在和平日子里进行的,我比二位名家幸福多了,我在校园先做学生,后做先生,生活了30多个春秋,我一生的大半岁月交给了学生、教室、图书馆……那路,那树,那楼……老实说,我对老校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怀着多么真挚的感情和敬意!我恨不得把我的最后一课搬到老校去上,我甚至觉得果真如此我的38年教育生涯就圆满了。
一晃我退休十多年了,有人问我最后一课你记忆最深的是什么,我想了想说,我临出教室时特别注视了一下后墙,恰巧又是一阵风吹进来,我的“小花圃”里那些纸片纷纷掀起来,我看着这么多像一只只眨巴眨巴、含情脉脉的泪眼,又像一只只挥手告别的小手在向我不停地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