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最后一课

来源 :精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bmiss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8年6月底的一天是我的一块里程碑。这天全语文组一个不落都来给老组长捧场,学校领导也一个一个光临,仪器室小马装了三角架摄像机进行全程拍摄。这公开课的规格在学校历史上前所未有,越发使我明白其中“送行”的意味。
  还记得1963年学校借座如皋人民电影院(当时如皋市最气派的会场)隆重举行“迎新”大会,我们一批新教师还被请坐到台上,胸戴红花,手捧鲜花,老校长介绍一个,学生们热烈鼓掌,再介绍一个,学生们再热烈鼓掌……转眼35年过去了!我怎么也上到了最后一课?
  教室里静静的。课代表提前把一叠作文本捧到讲台上,我也提前10分钟来到教室,我一向的风格是大大咧咧,今天怎么变得磨磨蹭蹭,婆婆妈妈。我在讲台上摆正粉笔盒,翻好备课笔记和举例用的作文本,黑板课代表早已擦干净了,我又上去擦了擦,……教室四壁的名人语录我读了又读,讲台上的学生座次表我反反复复看了又看。同学哪会明白,这是一个老教师在和他的这些几十年的老伙伴一一作别啊!
  班长一声喊“起立”,同学们刷地整齐地站起来,我心里咯噔一怔,这是我听学生喊的最后一个“起立”了么?我毕恭毕敬地向他们鞠了一躬。下课时我也毕恭毕敬地再鞠一躬。别以为这是我在作秀,告诉你这30多年来我课课如此,习以为常。平常我鞠躬的意思是感谢,上课是感谢同学们欢迎我来上课,下课是感谢同学们和我一起学完这一课。只是今天我的鞠躬腰弯得更低,动作也有点迟钝,也不知道班上有没有几个人呼吸得出一个老人的感伤的气息……
  这一课是作文评讲。我想提高一个八度讲话,但我清了几回嗓子也没做到。谁谁谁这次脱颖而出,谁谁谁这次放了个响爆竹……反正我一貫是表扬为主,鼓励为主,所以我的课堂上春风骀荡。我一向厌恶拿学生作文的个别失误大肆渲染,在全班的哄堂大笑中让个别人羞愧得无地自容;我也不赞赏学生写一个错别字就罚写100个,我认为把学习当作惩罚手段将贻害无穷,伤害了孩子的心灵将是害他们一辈子的事。我常常列举自己走弯路的实例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从周围生活取材,我讲自己私密的写作故事,学生听起来特别来劲。……“最近,我发现,……”我常常这样开始我的一课,由远而近,由师及生……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平常我的课轻松、活泼,海阔天空,今天却这么拘谨、沉闷,我的板书也失去了往日的自由奔放的风采,更没见到我的闪烁思想火花的“课堂拾贝”……
  说实话,不少公开课就是事先安排好的表演,谁先发言,谁后发言;老师作什么手势,全班怎样反应……我的公开课就是“原生态”,平时怎样,今天怎样。我的学生从来都很给力,他们频频举手发言使课堂气氛始终活跃。即使这最后一课也是随便发言,谁举手谁站起来说,那个叫张靓颖的女生,大眼睛,亮额头,说起话来不时现出两个小酒窝,两颗小虎牙。她确实既聪颖,又亮丽,她的高质量的回答,点燃了不少听课者惊异的眼神,也给我的教学流程节省了不少时间。只怪自己记忆力衰退,当时我提什么问题,她怎样精彩地回答,我现在也一个都记不起来了,只记得这是一个高二年级,而且我只教了一学年,未能送他们上高三,心里挺歉疚的。只记得后来听说这个漂亮而能干的小丫头去德国留学了,在莱茵河畔一边刻苦攻读,一边翻译文章寄回国内发表,用稿费支撑贫苦的母亲在家艰难度日……优秀的学生总是老师记忆最深的作品。
  是的,我的课有时让学生很伤脑筋,但我的学生说:脑筋就是要伤,伤脑筋才有提高。我评讲完要他们每人给我写个“评后感”,就很伤脑筋。因为这个“评后感”不许写“主题不够鲜明”“结构比较完整”语言“欠生动”之类的“空话、套话”,而必须结合自己的作文实际进行具体总结分析,这是个伤脑筋的活儿,而且一下课“评后感”全收上来我得批阅打等第,不认真过不了关,而且一竞争就有花开。可以说,“写评后感”是我教作文的“武功秘笈”,我曾在论文《让学生作文快步迈向领奖台》中吹过一通,该论文被多家语文教学杂志转载。此刻,我留给学生写“评后感”的时间是10分钟,听课的领导、同仁纷纷坐到课桌边睁大眼睛盯着我的学生,看着怎样与我互动共同完成我的这幕“拿手好戏”。遗憾的是语文教师天生有些怕改作文,这行之有效的方法能继承下来的怕不多……
  东皋路上静悄悄的,新校园里稀稀疏疏的林木中也没什么鸟影。这是新大楼三层南边的一个明亮的教室,一阵风从窗口吹进来,教室后墙上小纸片哗哗地掀起来,“小花圃”里小纸片多像一张张稚嫩的脸蛋对我微笑!几十年来,我用一腔心血浇灌过多少“小花圃”呵!“小花圃”贴着上一次的好作文、好评后感,我还会选“小花圃”里的佼佼者推荐到报刊上去发表,每学期都有几篇“小花”变成铅字开放在天南海北的语文报刊,有两个小丫头拿了稿费还买了几块巧克力悄悄放在我的办公桌上。每两周一篇作文,每两周一期“小花圃”,我从未食言过我的承诺。这时,只有在这时,我的这一堂作文评讲课才算划上了句号。可惜这课外的一切无法当堂向领导和同仁们汇报了,只能成为我的最后一课的最后一点遗憾。
  记得法国作家都德写过《最后一课》,我国名家郑振铎写过《最后一课》,他们都是以国家民族灾难为背景的,我的最后一课却是在和平日子里进行的,我比二位名家幸福多了,我在校园先做学生,后做先生,生活了30多个春秋,我一生的大半岁月交给了学生、教室、图书馆……那路,那树,那楼……老实说,我对老校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怀着多么真挚的感情和敬意!我恨不得把我的最后一课搬到老校去上,我甚至觉得果真如此我的38年教育生涯就圆满了。
  一晃我退休十多年了,有人问我最后一课你记忆最深的是什么,我想了想说,我临出教室时特别注视了一下后墙,恰巧又是一阵风吹进来,我的“小花圃”里那些纸片纷纷掀起来,我看着这么多像一只只眨巴眨巴、含情脉脉的泪眼,又像一只只挥手告别的小手在向我不停地摇动……
其他文献
蔡肇基,1944年生,江苏省泰州市人。1967年7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执教于泰县叶甸中学、泰县姜堰中学、南京市第一中学,担任教研组长等职,2009年退休。热爱语文教育事业,注重学习、研究、实践、总结,始终把握语文学科本质属性,具有农村、县城、省城学校教学的丰富经验,注重提高学生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教学成绩优秀,教研成果丰富。被评为南京市中学语文学科教学带头人、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南
期刊
我很喜欢看电影,尤其是关于教育的电影。近日看了一部张海涛导演执导的《无手老师》,电影基于马复兴教师真实的人生背景,向观众展现了一段段精彩的教育故事,令我深有感怀。从马复兴教师身上,我体会到教育工作者的三重境界:技以服人、德以树人、情以动人。  马老师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对他是否具有正常的执教能力持怀疑态度,家长们纷纷挤在窗口“现场听课”,淘气的孩子们也完全没把这个无手老师放在眼里,不
期刊
眼下有一种现象很可怕:对于教育,谁都能批评,谁都能指责,而搞教育的人却很难有自主话语权。这就使教育失去了应有的尊严。教育是科学,它有自身的规律,不是什么人想怎样就怎样的。现在,家长们的话对学校影响很大。他们当中有些是搞教育的,但大多数往往只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对学校所提的要求是不完全合理的。我们应该对家长多做工作,使他们能尊重教育规律,让教育真正造福社会。  还有一点很不幸的是:方方面面普遍
期刊
燃情岁月,点盏心灯:一个人,一辈子,能专心出色地做好一件事就已经很不错了,能享受期间更是一种境界。轻轻松松以书为伴,兢兢业业教书育人,快快乐乐饱含情怀,人生定然舒适温暖很多。  记得思维活跃、言辞犀利、作风硬朗、语出惊人的杂文家王栋生老师,虽已退休,但思考不断——如珠妙语更是耐人寻味。最近喜欢起他说的“静养式阅读”。尤其是喜欢“静养式”的提法。我谐音出了“敬仰式”阅读,而且自己终于很感动于“敬仰式
期刊
王彬,建湖县庆丰镇中心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盐城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苏省首届教育家书法协会会员,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学生的写字和阅读教学研究,近20篇论文发表在报刊雜志上。
期刊
前段时间,从即将走向大学之门的徐玉玉同学被骗离世,到清华大学某教师被骗1760万元等两个令人寒心的典型案例的报道中,不难发现在电信诈骗中学校又成为了“重灾区”。 作为学校,为师生打好防骗“预防针”,让“易伤人群”不再“受伤”成了当下安全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让全社会成员都能识骗、防骗,共同打击诈骗犯罪也成了当务之急。  练好识骗“穿山眼”——识  诈骗过程中的“隐身黑手”,诈骗手段花样百出,有“
期刊
大概是从1983年开始,我参加著名教育家洪宗礼主编的三四套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历时30余年,经历了教材从扬、泰使用到全省选用又直到全国选用的全过程。我的工作开始时主要是设计课文的读中提示和探究练习,编写教学参考用书,后来主要写作语法知识短文,设计语法训练,适当承担培训指导任务等。  设计读中提示或探究练习,我非常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比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文,我曾
期刊
周一上午,《惊悚e族》编辑部大厅墙上的时钟指针悄悄地走过了10点,慢慢地向11点滑去,木木三的办公桌前还是空无一人,这不是他的一贯作风,一般情况下他都是公司上班最早的,很少迟到,除非他彩票中头奖了,或者他见鬼了!  自从上一次将老婆买衣服的钱买了彩票,结果被老婆狂K以后,木木三口袋里就只剩下吃饭的钱了,所以他根本没钱买彩票更没机会中奖。那么,快11点了,他还没有来公司,只能有一个解释:那就是,木木
期刊
秘书长,是一个与政府机关有关的职衔,年轻时没有资格进机关的我,退休后却做了五年“副秘书长”。  当然不是进机关,而是到南京退离休教育工作者协会作点服务,并兼任市教育系统关工委驻会人员。时在2011年夏天,市退教协施正东和金以凤两位领导冒着酷暑来到我家动员,感动之下,答应先试一年,没想到被吸引了,感到有意义了,一干就是5年,整整一届。2016年6月换届,他们还希望我继续干下去,我说我已经70多岁了,
期刊
遇见师生  我钟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和老师们。因为有了这种爱,我便拥有了世界上最珍貴的财富——老师们真诚的感情,拥有了世界上最可爱的礼物——孩子们纯真的心灵。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我,让育人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在南京市雨花台中学12年、南京市板桥中学3年多的工作中,虽然担任校长职务后工作非常繁忙,但我坚持担任一线教学工作,并带过多届高三毕业班。课堂上,我尽量关注那些“弱势”孩子,顺应他们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