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一二三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ongyu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把数学看成是思维的体操。而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最佳时节”。当前,随着社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和新的课程改革,对数学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与兴趣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而学习积极性又是学习动机伴随着学习兴趣形成的。因此,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景,即设立学习中的障碍、设置悬念、激起学习中的疑问等,有利于学生开展联想、猜想或作出一些假设等思维活动,从而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完成教学任务。
  比如,在学习有理数的平方时,我是以故事的形式引入的:从前,有一个国王为了奖励发明国际象棋游戏的人,承诺要满足这个人的一个要求。这个人提出,只要在这个棋盘里的64个格子中,依次放上2颗、4颗、8颗、16颗,……即后一个格子里的数量是前一格子数量的2倍的粮食就可以了。国王高兴的答应了,但随后国王后悔得不得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种从学生感兴趣的、好奇的问题去创设问题情景,会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期待与渴望,使学生的思维由潜隐状态逐步转变为活跃状态,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当然,创设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当,特别对七年级的新生来说更应是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他们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相互碰撞、产生同化和协作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用已有的观念和意识,去解释和接纳新的概念和方法。此时,教师若把教学内容能动地进行加工提出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创设学生“最近发展区”, 设置一些学生“跳一跳”就能解决的问题,就能起到诱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反之,则可能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久而久之,还会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
  另外,在创设问题情景时,老师提出问题后要适当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往往滞后于老师的思维活动。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必须有一个理解、领悟、思考的过程。虽然这段时间里,课堂往往会处于“冷场”,但学生却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让学生自己把问题内化,驱使自己去思考、去探索,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参与,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
  
  没有数学思维,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积极参与中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
  大家都知道;新课程要求学生不再是单一接受某一数学结论的容器,而是积极参与导出结论的参与者,这个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一方面,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是由数学特点决定的。通过学生动脑、动手,把未知变为已知,并在这个转变中提高思维能力,这样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它只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别人是无法替代的。另一方面,教师的主导点拨作用也同样重要。老师的点拨,揭示了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规律的总结过程;摆脱了教师讲一句学生想一句的被动状态,引导学生不断修正自己的思维轨道,保证思维的正确性、合理性以及完整性。
  
  三、反思教学过程,升华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教学与思维密切相关,数学能力具有和一般能力不同的特性。因此,我们不仅要考虑到学生思维能力的一般要求,而且还要深入研究数学思维的特点,寻求数学活动的规律,升华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这里,教师的反思不容置疑。教师独具个性的思考方式和切中要害的反思,应该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和各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对所教知识进行梳理、重构,并通过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方向思考问题的多元开放的思维习惯。只有教师的反思到位,才会引导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从较简单的数学思维结构逐步向数学家的思维结构转化,体验思维迸发的火花所带来的愉悦情感,升华学生的数学思维。
  另外,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初中生的数学思维障碍也会不时出来“捣乱”,这同样需要学生反思和矫正。因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同样需要教师在学生初步学会如何思维和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后,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及思维品质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与敏捷性;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遇到问题勤动脑,善思考、会分析、多总结。 同时,“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多题一解”等,也是升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之,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一蹴而就的,但只要根据初中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合理、科学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教师启发、引导、点拨、解疑的指导下,使学生变学为思,变被动为主动, 学生的思维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其他文献
现在有些学生写文章不太重视文采,他们的笔下只有抽象的道理,缺少具体的形象;只有甲乙丙丁的描述,没有鲜明生动的论证,效果当然不会好。 俗话说:“三分姿质,七分打扮。”写作文也是如此,只要经过悉心的装扮,何愁它不精彩?装扮的手段很多,而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运用汉语修辞。   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曾这样来描绘月下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
期刊
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信息、认识社会、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一个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强弱正是文学系综合能力素质的体现。近年来的升学考试把课外阅读能力的考察放在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就成了当前中学生学习语文中刻不容缓的课题。  每次测验,学生们最发愁而且丢分最多的就是阅读题,多数学生都非常羡慕阅读能力强、得分高的几个学生,觉得自己尽了力,可就是成绩和能力都提高不快。我觉得问题
期刊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其中书面表达能力又主要是作文能力。但一段时期以来,社会上对学校作文教学颇多指责,而教师自己也抱怨作文教学投入多、产出少。教师的烦恼是 费尽心思,但吃力不讨好,教学效益不高。学生的烦恼是越写越写不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学生厌写导致教师厌教,教师厌教以致不想去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当然学生就厌写了。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
期刊
新课程的实施,给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新课程更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要求我们把学生培养成能主动地创造性地认识、实践和改造社会的
期刊
通过六年的探索和实验,我们看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传统教学中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正在被能够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所替代,特别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突显更是有力地促进了新的课改理念的落实,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但我们也同时看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自主”浮于表面。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这无疑
期刊
从教以来,我跟数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总想捧着语文课本走进课堂,心中时刻涌动一种“儿时熟悉与此时陌生”的感觉。熟悉的是心中那无法忘怀的,陪伴自己成长的小学课堂里的朗朗读书声,而陌生的是,每天都面对课堂,而每天都会与语文课堂擦肩而过,有“隔行如隔山”的陌生感触。而如今正倡导学科资源整合正迎合了我好奇的心理,我开始尝试从跨学科听课的途径出发,去探索实践用语文教学之“长”来反串数学课堂。    一、从语文
期刊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在实际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是数学教学的中心任务,可以说没有计算就没有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关于“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的教学要求。” 多年来,老师们也是各尽其能,想出各种办法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但往往事与愿违,学生
期刊
学贵在“疑”,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的天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学生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大有裨益。巧妙地设疑,可以集中学生的听课注意力,使他们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营造质疑环境,鼓励大胆想象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要将质
期刊
[摘要]遵循《新课程标准》,创设“故事”场景、“练习”场景、“问题”场景、“游戏”场景,激发学生体育热情,让体育教学焕发活力,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体能发展,陶治情操,最终保证体育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  [关键词]创设场景;场景教学;体育活力;激发;展现;分享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教学要遵守儿童认知和情感变化的规律。在进行生动活泼和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中,要创设情境
期刊
【摘要】 学习数学的过程,实质上是解决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矛盾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其特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认识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作为发展变化主体的学生态度消极、被动——不想学,不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充分运用或者不能以正确的方法运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等,特别是不能或者不想动脑,去认识教师的所教,那么,即使教师“教“的再好,也不能促进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