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用语文教学之“长”反串数学课堂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ne601287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教以来,我跟数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总想捧着语文课本走进课堂,心中时刻涌动一种“儿时熟悉与此时陌生”的感觉。熟悉的是心中那无法忘怀的,陪伴自己成长的小学课堂里的朗朗读书声,而陌生的是,每天都面对课堂,而每天都会与语文课堂擦肩而过,有“隔行如隔山”的陌生感触。而如今正倡导学科资源整合正迎合了我好奇的心理,我开始尝试从跨学科听课的途径出发,去探索实践用语文教学之“长”来反串数学课堂。
  
  一、从语文课堂中体会感悟与启发
  
  新课程改革强调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与联系,它与过去那种过分地强调学科教学专业化,致使专业教师对其他学科涉及极少,人为地造成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做法不一样。我带着对童年时代的独特情感,带上听课本走进了刘恒老师的语文示范课课堂。坐在教室的后面,我非常认真,非常投入,总把自己当成学生,用心去感受语文课堂的美丽。她执教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搭石》。优美课件的展示,行云流水的导入,巧妙自如地驾驭教材,绘声绘色地熟读课文。把学生置身于课文特定的情景中,与作者的心灵沟通,引领学生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以读授法,以读激学,以读诱趣,品味语言文字的音形意蕴,感悟段落大意的神情并茂,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形似散而韵味浓”。正因为读透了,明理了,在刘老师不留斧凿痕迹的引导下,学生们尽情发表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学生的思维犹如被放牧于想象的蓝天中。
  听完这节课,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似曾相识的课堂让我寻回了点滴童年的记忆,给了我几多激动和感悟。我由衷感慨:置身于这样高效、精彩,充满活力的课堂中的学生不仅仅获得的是知识,更是精神自由的回归与绽放。
  
  二、在不同学科里寻找个性与共性
  
  语文课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诗情画意。语文老师能用自身浓浓的文化底蕴熏陶学生,感染学生。在“情”与“理”中,语文课更注重“情”,情感的渲染,情感的体验,而数学课更注重“理”,理性的分析,理性的思考。数学老师大多比较睿智,在课堂上更多的注重学生思维上的发展,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思维的缜密性,老师的语言简练清晰、注重条理性。
  语文与数学因为学科性质的不同,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受,但又有着共同的地方,那就是都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让我们的课堂时时处处有一种“情”和“理”的交融,寓情于理,寓理于情,搞高学科的交流与整合,我想这样的教学思想必能对学生进行高层次地塑造和培养。
  
  三、让数学课堂充满其他学科的气息
  
  新课程改革强调语文重在工具性和人文性,而数学则偏重于科学性和逻辑性。就知识本身而言,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对学生来说是抽象的、枯燥的,但借助语文的相关知识会使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我在主讲四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时,学生们对“烙饼子”的“烙”的读音争论不休(学生习惯用地方音读“luo”),我让学生查字典寻找正确读音时,学生用诧异的眼光问我:老师,这又不是语文课?我幽默一笑,说:语数不分家嘛!学生查完字典,才发现正确读音而且知道这是一个多音字,从而在数学课堂中收获了语文知识。
  我在讲《商不变规律》时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了个猴子分桃的生动故事: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里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给小猴分桃子。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3只小猴吧。”小猴一想,自己只能得到2个桃子,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又说:“好吧,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一拍桌子,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小猴,你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听到猴王要给600个桃子,开心地笑了,猴王也笑了。同学们坐在位子上,早已笑得前仰后合。我紧接着问:“谁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此问立刻激发了同学们极大的探究热情,在故事中学生学到了“商不变”的规律。最后,我又要求学生把这种规律用语言表达出来,此时学生有点语无伦次,不能完整清晰地表述,我灵机一动,创造性地提出:“能不能把这种规律用如果……就……来造一个句子”。学生愣住了,说:“老师,这是语文?”我说:“你们试着说一说吧。”不一会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了出来,学生们感悟到了其中的曼妙。我因势利导,把故事重新整编,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被除数”不变的规律和“除数”不变的规律说的完完整整。这节课学生的兴趣最浓,在潜移默化中学到数学知识。
  在教学应用题时我采用了缩句的方法让学生来理解应用题的结构,寻找关键信息,理解数量关系。也有用儿歌表演、书画展示、哲理故事等渗透数学思想的方法都降低了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枯燥,减轻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畏惧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丰富数学课堂教学的内涵,使课堂变得有声有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这一纲领性文件就要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我们要自觉地运用其他学科因素为我所用,为生所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没有深刻的知识就谈不上教育素养。”只有我们博览群书、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才能奢谈“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发展自己’”。真正做一名专业+“万金油”的合格小学教师。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改革实施纲要》
  2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其他文献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特别是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面对作文课上那一张张冥思苦想的脸,面对作文本上简短而无味无味的语言,面对教研时同事的无可奈何,我感受到了“作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沉重。我觉得要打破这持续已久的局面应引导学生:投入生活,感受生活;走进书籍,积累语言。    一、走进生活,素材多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所以要想有所写,就
期刊
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教学模式化,教条化,功利化倾向严重。许多教师眼睛只盯着分数,一门心思抠“知识点”,让学生整天挣扎于题海之中,不愿花精力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观察社会,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被消磨殆尽,学起来耗时费力,效益低下。即便有的考得高分,也往往只能“玩”语言文字,人文精神却严重缺失,难以做到和谐发展。  作为对长期
期刊
远在古代,生命意识普遍淡薄的时候,已有许多典范:马篷起火,孔子问人不问马;孟子认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这些都闪耀着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出浓厚的生命意识。如今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加强生命意识的渗透,使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如何使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异彩?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紧紧抓住语文教材
期刊
新课标把语文性质定位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无疑是对语文学科认识的一次重大超越。语文学科积淀着太多人类文明的结晶,富有浓郁的人文特色,较之于其它学科,有更多的文学、艺术,有更多的幻想、想象,也有着更多的情和爱。可以说,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点,也是语文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体现。近几年来,笔者致力于挖掘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不断探索和总结,让学生对语文课堂、语文课本、每一篇文章都能情有独钟,从中
期刊
语文是百科之母,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文学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以及社会交际能力的一门学科。   就高中阶段而言,语文是三大基础学科之一,可谓地位突出,举足轻重。因此,我们每一位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高度重视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而备课,尤其是编写教案是搞教学工作中不可缺的一个部分,而且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传统的高中语文教案往往是按照教材体系一册一册、一课一课地编写的,这似乎无可非议,但笔者却认为,这
期刊
现在有些学生写文章不太重视文采,他们的笔下只有抽象的道理,缺少具体的形象;只有甲乙丙丁的描述,没有鲜明生动的论证,效果当然不会好。 俗话说:“三分姿质,七分打扮。”写作文也是如此,只要经过悉心的装扮,何愁它不精彩?装扮的手段很多,而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运用汉语修辞。   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曾这样来描绘月下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
期刊
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信息、认识社会、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一个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强弱正是文学系综合能力素质的体现。近年来的升学考试把课外阅读能力的考察放在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就成了当前中学生学习语文中刻不容缓的课题。  每次测验,学生们最发愁而且丢分最多的就是阅读题,多数学生都非常羡慕阅读能力强、得分高的几个学生,觉得自己尽了力,可就是成绩和能力都提高不快。我觉得问题
期刊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其中书面表达能力又主要是作文能力。但一段时期以来,社会上对学校作文教学颇多指责,而教师自己也抱怨作文教学投入多、产出少。教师的烦恼是 费尽心思,但吃力不讨好,教学效益不高。学生的烦恼是越写越写不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学生厌写导致教师厌教,教师厌教以致不想去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当然学生就厌写了。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
期刊
新课程的实施,给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新课程更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要求我们把学生培养成能主动地创造性地认识、实践和改造社会的
期刊
通过六年的探索和实验,我们看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传统教学中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正在被能够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所替代,特别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突显更是有力地促进了新的课改理念的落实,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但我们也同时看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自主”浮于表面。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这无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