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在实际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是数学教学的中心任务,可以说没有计算就没有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关于“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的教学要求。” 多年来,老师们也是各尽其能,想出各种办法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但往往事与愿违,学生在平时的作业和考试的试卷中还是不断地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真是令人头疼,很多家长和老师把原因简单地归结于粗心,对学生横加指责。其实,小学生的计算错误,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找准“病因”,对症下药,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有些学生在计算时把“+”误做“-”,把“3”写成“5”,把“56”写成“65”,把上一行抄到下一行等等,是由于他们的感知不正确造成的。心理学所谓的感知,就是一个事物在脑中的表象,也称印象。在解题过程中,小学生对数、文字、符号或数和符号所组成的算式的正确感知,是他们准确理解题意与计算的前提。但是,受心理年龄特征的制约,小学生对题目的感知,呈现出比较笼统、不具体和不精确的特点。因而很容易把相似的数字、符号混淆起来,在计算中根据模糊表象抄数据并计算,导致计算出现错误。面对学生这种因感知不正确而造成的错误情况,我们不能简单的归咎于“粗心”,而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动眼,促进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力求减少因感知粗略而造成的错误。例如:在进行100以内数的竖式计算的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抄题开始,就让他们手口眼并用:眼睛看题目的同时用嘴读题目,读题目的同时用左手指着题目中的每一个数和运算符号,右手进行书写。这样,将学生的手、脑、眼、嘴,多种器官调动起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切断学生抄错题的源头。
再比如,学生在做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会忘记进位和退位,这是由于需要瞬间记忆的量比较大,学生的短时记忆中断,使得中间得数的贮存与提取不完整或遗忘造成的。短时记忆是指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编码的记忆,是指在刺激作用终止后,对信息保持十几秒直至一分钟左右的记忆。在短时记忆中言语材料信息基本上以视觉形式进行编码,动作和空间形象信息基本上以视觉形式进行编码。短时记忆的内容如经复述、编码,就进入长时记忆。虽然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但可以通过对材料的组织加以扩大。因此,面对学生这种由于记忆短时中断而造成的错误,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内部言语形式默默地复述题目的计算过程,把短时记忆的信息通过复述转入长时记忆系统,使即将消失的微弱信息重新强化,变得清晰稳定,再经精细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中加以保持。例如:教学“34+16=□”时,学生列好竖式后,我们要求学生按如下内容边完整叙述计算过程边进行书写:个位上4加6等于10,在十位右下角写小“1”,在个位上写“0”;十位上原来是3加1等于4,再加上个位进上来的“1”等于5,在十位上写“5”,所以34+16等于50,在横式后面写上50。
再如,在24÷6、45÷9、36÷4后加一道30-5,有些学生往往算成30÷5=6,这是由于学生的思维定势影响造成的。思维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具有强大的惯性或顽固性,不仅逐渐成为思维习惯,甚至深入到潜意识,成为不自觉的、类似于本能的反应。针对学生由思维定势造成的错误,我们要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教育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计算时先观察题目的特征,看清每个数和每个运算符号,分析数据特点与运算之间的关系,然后确定解题策略。此外,教师要提醒学生加强警惕性,防止掉进别人设置的陷阱里。
此外,小学生在计算时,总希望能很快得到结果,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当数目小、算式简单时,易产生“轻敌”思想,而当遇到题里的数据较大或算式复杂时又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缺乏耐心和信心,不能认真地审题,没有耐心去选择合理算法,从而导致错误出现,其根本原因是情感不稳定、意志薄弱。针对学生由情感不稳定、意志薄弱造成的错误,在计算教学中,我们要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碰到数字大、步骤多的计算题时,要做到不急、不燥、冷静思考、耐心计算。即便是简单的计算题也要慎重,切勿草率行事。能口算的则口算,不能口算的应注意认真进行笔算。
其实,造成学生计算错误的心理因素还不仅仅这些,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认真分析错误原因,找出病根,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比如:有些学生在计算时把“+”误做“-”,把“3”写成“5”,把“56”写成“65”,把上一行抄到下一行等等,是由于他们的感知不正确造成的。心理学所谓的感知,就是一个事物在脑中的表象,也称印象。在解题过程中,小学生对数、文字、符号或数和符号所组成的算式的正确感知,是他们准确理解题意与计算的前提。但是,受心理年龄特征的制约,小学生对题目的感知,呈现出比较笼统、不具体和不精确的特点。因而很容易把相似的数字、符号混淆起来,在计算中根据模糊表象抄数据并计算,导致计算出现错误。面对学生这种因感知不正确而造成的错误情况,我们不能简单的归咎于“粗心”,而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动眼,促进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力求减少因感知粗略而造成的错误。例如:在进行100以内数的竖式计算的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抄题开始,就让他们手口眼并用:眼睛看题目的同时用嘴读题目,读题目的同时用左手指着题目中的每一个数和运算符号,右手进行书写。这样,将学生的手、脑、眼、嘴,多种器官调动起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切断学生抄错题的源头。
再比如,学生在做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会忘记进位和退位,这是由于需要瞬间记忆的量比较大,学生的短时记忆中断,使得中间得数的贮存与提取不完整或遗忘造成的。短时记忆是指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编码的记忆,是指在刺激作用终止后,对信息保持十几秒直至一分钟左右的记忆。在短时记忆中言语材料信息基本上以视觉形式进行编码,动作和空间形象信息基本上以视觉形式进行编码。短时记忆的内容如经复述、编码,就进入长时记忆。虽然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但可以通过对材料的组织加以扩大。因此,面对学生这种由于记忆短时中断而造成的错误,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内部言语形式默默地复述题目的计算过程,把短时记忆的信息通过复述转入长时记忆系统,使即将消失的微弱信息重新强化,变得清晰稳定,再经精细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中加以保持。例如:教学“34+16=□”时,学生列好竖式后,我们要求学生按如下内容边完整叙述计算过程边进行书写:个位上4加6等于10,在十位右下角写小“1”,在个位上写“0”;十位上原来是3加1等于4,再加上个位进上来的“1”等于5,在十位上写“5”,所以34+16等于50,在横式后面写上50。
再如,在24÷6、45÷9、36÷4后加一道30-5,有些学生往往算成30÷5=6,这是由于学生的思维定势影响造成的。思维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具有强大的惯性或顽固性,不仅逐渐成为思维习惯,甚至深入到潜意识,成为不自觉的、类似于本能的反应。针对学生由思维定势造成的错误,我们要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教育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计算时先观察题目的特征,看清每个数和每个运算符号,分析数据特点与运算之间的关系,然后确定解题策略。此外,教师要提醒学生加强警惕性,防止掉进别人设置的陷阱里。
此外,小学生在计算时,总希望能很快得到结果,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当数目小、算式简单时,易产生“轻敌”思想,而当遇到题里的数据较大或算式复杂时又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缺乏耐心和信心,不能认真地审题,没有耐心去选择合理算法,从而导致错误出现,其根本原因是情感不稳定、意志薄弱。针对学生由情感不稳定、意志薄弱造成的错误,在计算教学中,我们要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碰到数字大、步骤多的计算题时,要做到不急、不燥、冷静思考、耐心计算。即便是简单的计算题也要慎重,切勿草率行事。能口算的则口算,不能口算的应注意认真进行笔算。
其实,造成学生计算错误的心理因素还不仅仅这些,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认真分析错误原因,找出病根,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