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在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存在着许多变数,需要我们教师去把握、去调控。因此,教师对课堂调控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甚至整节课的成败。下面我就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教学节奏的把握三个方面来谈一谈对课堂调控的粗浅认识。
一、注重调焦,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要做到心中有“本”,教师就应该明确一节课的三维目标,把有限的40分钟用到完成核心的教学任务上。要做到目中有“人”,教师就要把教学目标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定位过高,会使学生望而生畏,定位过低,会让学生觉得毫无挑战性而兴趣索然。
例如,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教材的例3是根据具体的图例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让学生体会到把同一个物体平均分,分得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可是有位新教师在教学这个环节时,拔高了知识难度,和学生总结出“分数的分子相同,分母越小,分数越大,分母越大,分数越小”。结果大部分学生因缺少实例,很难理解。所以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把教材钻得透一些,知识前后的联系,做到心中有数,不要人为地把教学目标定得太高或太低。
其次,教师还要具备目标生成意识。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这样才能根据学生课堂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流程。
有位老师在执教“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特征”时预设:出示分数1/8后,引导学生分别从“分子变化,分母不变”和“分母变化,分子不变”两个方面来探究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是否与它的分子或分母有关,最后让学生得出结论。可是这个班的学生素质很好,一下子就明白了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分子无关,因而老师就随机应变,调整方案,着重与学生深入探究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分母是否有关。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在动态中生成,得到听课老师们的好评。
二、注重调味,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学生津津有味地学习东西,就能很快地学会和巩固地掌握。”学生最厌烦枯燥乏味的课,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在保证教学科学性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地追求趣味性、生动性。同时又要讲究激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真正做到: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
首先力求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数学教材本身理性重于情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体现趣味性和数学的魅力。如教学第十二册“比例尺”时,一位教师先让学生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接着要求学生再画一条5千米的线段。老师话音刚落,学生就满脸疑惑地说纸张不够画,这时老师出示一幅中国地图问:“中国这么大,它为什么就能画在一张纸上呢?”这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探索问题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同时又要讲究激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的情境要蕴含本节课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要注重数学信息,要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还要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眼光关注现实生活,为新知的学习提供支撑。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方向”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假如我们学校来了客人,你怎样向客人介绍我们学校各室的位置?接着利用学生熟悉的校园做示意图,让学生以篮球场为中心,指出学校的教学楼、宿舍楼、办公楼、图书馆各在什么方向。复习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然后依次出示展览厅、教具室、电脑室、游泳池让学生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学生在这样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显得格外亲切、自然、投入。
三、注重调速,充分把握教学节奏
教学节奏的快慢决定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学速度过快,易使学生产生紧张、疲劳、焦虑,造成认知困境;速度过慢又易使学生注意分散、精神松懈、兴趣淡薄。即使速度适中,若匀速不变,没有起伏,也会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没有刺激。怎样才能做到张弛相间、变而有度、稳而有序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做好两件事。
首先,规范养成,训练有素。
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养成学生快看、快说、快记、快写、快做、快思的良好习惯,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大法宝。相反拖拉、散漫、嘈杂只会使课堂陷入沉闷或混乱的消极状态,大大地削弱了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致使在有限的40分钟内无法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明确要求,加强引导。
明确要求是指教师在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和实践操作等开放环节必须做到有的放矢、放中有“范”、限时活动。即事先把开放环节的目标和要求明确出示,并限定学生活动的大概时间。
加强引导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课堂的组织引导。纠偏察失、褒强扶弱、设疑启思,从而提高效率。
譬如在处理与教学无关事情时,要调整整体忽略个别。由于种种原因,课堂上难免会出现个别学生开小差,或迟到等行为。这时,如果教师小题大做,反而会分散全体学生的注意力。正确的做法是:忽略他,或用目光暗示他,提醒他。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不至于破坏课堂气氛。又比如:一节公开课,教师在操作演示时,学生兴趣很浓,哗!的一声,全站起来,场面即将失控,就在这时教师轻轻说了句,“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上课非常认真,老师操作的时候非常认真观察,但是如果前排的同学站起来了,后排的同学看得到吗?”这时,同学们都意识到自己的不对,马上又重新坐好,课堂又恢复了良好的秩序。这里老师的语言调控很有艺术,先表扬再提醒,既不挫伤学生观察的积极性,又维护了良好的课堂秩序。
在调控教学进程时,要关注整体重视个别。当学生探索问题时,可选择程度不同的学生重点观察: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或辅导其突破难关,或发现典型错误,掌握第一手信息,为讲评做准备。比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认真巡视,发现有个小组剪的平行四边形很特别(是菱形),她就让大家探讨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动手折一折看,结果大部分同学都说不是,有几个同学说是。通过辩论、说理、举证,大家才发现平行四边形里只有一种特殊的(菱形)是轴对称图形,从而突破了难点。正是由于老师细心观察,善于捕捉和利用有效信息,才生成了这节课的亮点。
一、注重调焦,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要做到心中有“本”,教师就应该明确一节课的三维目标,把有限的40分钟用到完成核心的教学任务上。要做到目中有“人”,教师就要把教学目标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定位过高,会使学生望而生畏,定位过低,会让学生觉得毫无挑战性而兴趣索然。
例如,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教材的例3是根据具体的图例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让学生体会到把同一个物体平均分,分得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可是有位新教师在教学这个环节时,拔高了知识难度,和学生总结出“分数的分子相同,分母越小,分数越大,分母越大,分数越小”。结果大部分学生因缺少实例,很难理解。所以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把教材钻得透一些,知识前后的联系,做到心中有数,不要人为地把教学目标定得太高或太低。
其次,教师还要具备目标生成意识。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这样才能根据学生课堂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流程。
有位老师在执教“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特征”时预设:出示分数1/8后,引导学生分别从“分子变化,分母不变”和“分母变化,分子不变”两个方面来探究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是否与它的分子或分母有关,最后让学生得出结论。可是这个班的学生素质很好,一下子就明白了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分子无关,因而老师就随机应变,调整方案,着重与学生深入探究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分母是否有关。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在动态中生成,得到听课老师们的好评。
二、注重调味,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学生津津有味地学习东西,就能很快地学会和巩固地掌握。”学生最厌烦枯燥乏味的课,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在保证教学科学性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地追求趣味性、生动性。同时又要讲究激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真正做到: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
首先力求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数学教材本身理性重于情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体现趣味性和数学的魅力。如教学第十二册“比例尺”时,一位教师先让学生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接着要求学生再画一条5千米的线段。老师话音刚落,学生就满脸疑惑地说纸张不够画,这时老师出示一幅中国地图问:“中国这么大,它为什么就能画在一张纸上呢?”这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探索问题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同时又要讲究激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的情境要蕴含本节课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要注重数学信息,要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还要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眼光关注现实生活,为新知的学习提供支撑。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方向”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假如我们学校来了客人,你怎样向客人介绍我们学校各室的位置?接着利用学生熟悉的校园做示意图,让学生以篮球场为中心,指出学校的教学楼、宿舍楼、办公楼、图书馆各在什么方向。复习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然后依次出示展览厅、教具室、电脑室、游泳池让学生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学生在这样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显得格外亲切、自然、投入。
三、注重调速,充分把握教学节奏
教学节奏的快慢决定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学速度过快,易使学生产生紧张、疲劳、焦虑,造成认知困境;速度过慢又易使学生注意分散、精神松懈、兴趣淡薄。即使速度适中,若匀速不变,没有起伏,也会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没有刺激。怎样才能做到张弛相间、变而有度、稳而有序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做好两件事。
首先,规范养成,训练有素。
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养成学生快看、快说、快记、快写、快做、快思的良好习惯,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大法宝。相反拖拉、散漫、嘈杂只会使课堂陷入沉闷或混乱的消极状态,大大地削弱了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致使在有限的40分钟内无法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明确要求,加强引导。
明确要求是指教师在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和实践操作等开放环节必须做到有的放矢、放中有“范”、限时活动。即事先把开放环节的目标和要求明确出示,并限定学生活动的大概时间。
加强引导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课堂的组织引导。纠偏察失、褒强扶弱、设疑启思,从而提高效率。
譬如在处理与教学无关事情时,要调整整体忽略个别。由于种种原因,课堂上难免会出现个别学生开小差,或迟到等行为。这时,如果教师小题大做,反而会分散全体学生的注意力。正确的做法是:忽略他,或用目光暗示他,提醒他。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不至于破坏课堂气氛。又比如:一节公开课,教师在操作演示时,学生兴趣很浓,哗!的一声,全站起来,场面即将失控,就在这时教师轻轻说了句,“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上课非常认真,老师操作的时候非常认真观察,但是如果前排的同学站起来了,后排的同学看得到吗?”这时,同学们都意识到自己的不对,马上又重新坐好,课堂又恢复了良好的秩序。这里老师的语言调控很有艺术,先表扬再提醒,既不挫伤学生观察的积极性,又维护了良好的课堂秩序。
在调控教学进程时,要关注整体重视个别。当学生探索问题时,可选择程度不同的学生重点观察: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或辅导其突破难关,或发现典型错误,掌握第一手信息,为讲评做准备。比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认真巡视,发现有个小组剪的平行四边形很特别(是菱形),她就让大家探讨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动手折一折看,结果大部分同学都说不是,有几个同学说是。通过辩论、说理、举证,大家才发现平行四边形里只有一种特殊的(菱形)是轴对称图形,从而突破了难点。正是由于老师细心观察,善于捕捉和利用有效信息,才生成了这节课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