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不断深化对高校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迫切需要进一步改革和探索财务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切实加强财务管理,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黄静(1970- ),女,湖南冷水江人,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财务处,会计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广东广州51045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7-0033-02
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高校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财务管理还无法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如何加强财务管理,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的新对策,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已经成为各高校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一步改革和探索财务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切实加强财务管理,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
一、当前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财务管理是高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对资金运作进行筹措、组织、协调,合理编制学校预算,科学配置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高校的财务工作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法律和政府部门有关规章、制度、规定和条例,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建立健全各项财务规章制度,规范校内经济秩序,准确反映学校财务状况,加强财务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多渠道、多形式筹措教育经费的格局,高校经济活动和管理工作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这一客观现实要求高校加强财务管理,规范内部经济秩序。其次,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个高校的管理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管好用好学校的投入,提高效益,减少浪费和损失,重要性日显突出。这就促使我们高度重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研究分析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改革和创新财务管理工作。
二、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施行,各高校对财务管理体制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使高校财务管理的机制得到了转换,财务人员的结构得到了优化,素质得到了提高,增强了财务管理的活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财务管理水平。但总体而言,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不科学。预算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但高校的预算管理却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高校对于教育事业经费预算重视不够,编制方法简单,长期沿用“上年基数+本年增长”的预算分配方法来确定本年度的支出规模。这种方法虽然简便易行,但其弊端在实际管理中越来越明显。在经费使用上往往事先无计划,缺乏统筹安排,各项支出存在较大的盲目性,缺乏量化分析和综合论证。另外有的高校预算约束力不强,存在擅自扩大预算经费支出范围和提高开支标准的行为,开支渠道相互混淆,只注重资金的投入,忽视了对资金支出的管理,对资金的使用结果、效率没有及时进行跟踪和调查,削弱了预算的权威性、严肃性,使高校财务预算丧失了约束力。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有的高校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制度不完善,尚未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和决策机制,财务管理未能起到事前预测和过程控制作用。即使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没有严格执行,制度形同摆设;遇到具体问题多强调灵活性,使已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在对外投资方面,未建立重大建设和投资项目论证、决策机制,导致对外投资决策失误,造成投资损失。
3.财务分析工作薄弱。财务分析工作即对财务收支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比较和评价,它能发现财务问题,改善管理,提高财务调控能力。但有的高校对财务分析的作用认识不足,只重视经费收入或支出的“量”分析,而对资金的结构、状态、支出结构、效益缺乏分析,以至于无法科学考核学校整体和各系部门资金的使用效率,缺乏对学校全局的认识和分析,不能为高校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财务指标信息。
4.考核机制不完善,奖惩力度不够健全。长期以来,学校有些财务规章制度得不到真正的贯彻执行,稽核的范围有限,缺乏完整性和全面性。干部政绩、教学业绩考核以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为主要依据,缺乏综合考察。学校里虽然有奖惩制度,但没有制度化,致使部分人员认为执行与否无关紧要,加之无相应的检查、考核机构,从而削弱了对财务制度的执行力。
5.资产管理观念淡薄,资金管理效益较低。在资金使用上,缺乏成本管理意识,简单按开支标准支出,不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融资筹资意识较差,只注重向财政要经费和向学生收费,经费管理的短期考虑较多,忽视学校发展规划;在货币资金管理方面,只注重对现金的一般日常管理,而对货币资金实际需求量的预测和控制、降低货币资金成本等财务管理工作重视不够,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资金的时间价值被忽视,货币资金的机会成本较高。
6.内部审计监督体系不完善,未能起到再监督作用。内部审计是内部经济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学校里,审计的监督效果不尽如人意,未能达到最终审计目标。内部审计职能与纪检、监察混同,各种监督的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并且不能独立开展审计工作,缺乏横向信息沟通,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无法履行内部审计的日常监督职能。内部审计职能单一,仅限于日常工作的审计监督,未能建立内部离任审计制度,有的甚至以平衡各方关系为目的,监督弱化问题严重。
三、解决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1.建立和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会计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制定与本校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因此,必须健全高校经济责任制、校长负责制。完善经费收支手续,严格按照国家财经制度办理学校各项事业支出,并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制定学校教学、科研、学生管理、行政管理、后勤保障各个方面的费用定额标准,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目标管理、项目管理、定额标准管理等。明确规定各种费用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规范各个教学院系、机关处室的费用开支行为,强化会计核算,规范会计业务。按照“统一领导,集中或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明确财务部门和其他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形成内部制衡机制,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职、相互监督。完善经费支出审批制度,在经费支出方面,坚持“一支笔”审批制度,严禁越权审批、超标准审批和手续不齐的费用。建立授权批准控制制度,明确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范围、程序、权限、责任等。建立检查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对重大筹资行为、投资决策、基建工程项目等进行检查监督,并及时反馈执行情况,不断修正决策方案和措施,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并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为优化投资策略提供参考。
2.加强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高校必须强化预算管理工作,所有收支必须全部纳入学校预算管理。在编制支出预算时,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从学校的全局出发,既要考虑学校事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学校财力的可能,把学校的全部可动用资金,包括财政事业拨款和学校自筹资金,按一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综合平衡,编制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全面反映学校整体财务收支情况和总体规模。财务部门应加强对各项支出的审核,不得以预算数或计划数列报事业支出,合理安排支出,加强支出管理,优化支出结构。建立预算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分析各项预算收入是否及时到位,支出是否控制在预算内,重点分析超支原因,确保预算的执行。强化预算的约束性和严肃性,增强学校预算管理的责任。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优化资金的支出结构,确保资金正确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使预算更趋公平、合理、透明,形成科学、规范的高校财务管理。
3.提高财务分析,为重大决策提供依据。加强对预算的分析,促进高校强化预算管理。在编制预算前必须做好上期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同时也要对影响下期财务收支的各项因素进行事前分析,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要对各项财务收支活动进行分析,以便考核和评价预算指标的执行情况。通过对影响预算执行的主客观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找出预算指标与实际执行结果的偏差,分析造成偏差的原因,及时采取措施,消除不利因素,保证预算指标的顺利实现。加强对成本核算的分析,促进高校办学效益的提高。一方面将非教学工作中所占用的学校资源和成本核算出来,合理计提这些成本并将其返还到教学领域,提高办学经费的自筹能力,改善办学条件和师生的生活条件,提高办学效益;另一方面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消除创造侵占滥用和不合理使用的现象,有效遏制资源浪费,推进学校改革的进程。
4.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在审计层次上,提升内审工作的前瞻性,树立防范胜于纠正的理念,由事后的财务收支审计为主转变为以事中、事前的管理审计、效益审计为主,加强事中检查和事前控制。首先进行事前审计,在经济业务发生前对其可行性、合理性、合法性和预期效益进行审计分析,可以防患于未然,保证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合理有效,保证会计信息和其他经济信息正确可靠。然后进行事中审计,对经济活动中出现的偏差,及时纠正,保证经济活动合法和有效。最后进行事后审计,检查单位是否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财务制度,维护国家和学校的合法权益。通过审计可以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便促使其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建立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5.建立财务管理绩效全面评价体系,落实资金使用责任制。据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精神,高校要健全财务工作经济责任制。明确各权力主体的责任,把权、责、利结合起来。根据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把收入分配与努力创收相结合,把经费使用与办事效益相结合,把落实自主权与履行经济责任相结合,增强责任感,形成良好的财经工作运行机制。加大经济责任考核力度,坚持财务公开,发挥群众监督,促进学校经济工作良性循环,加强对权力主体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奖优罚劣。实行资金使用问责制,资金使用量、任务完成量、质量情况及资金使用效果都应列入各级领导任职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财权运用与经济责任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将履行审批财权与承担支出效果相结合,并与负责人的经济利益挂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6.提高会计人员执业能力,创新会计工作模式。高校财务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一要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经受各种利益的诱惑,树立实事求是的职业观。二要加强学习新知识、更新观念、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解决财务问题的能力。面对高校经济成分多样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实际情况,要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国家有关财经政策及会计报表知识的培训,更新其观念,开拓思路,提高业务能力,全面参与高校的经营决策、投资决策、分配政策、资金管理,发挥参谋和监督作用,真正为学校“当好家、理好财”。
[参考文献]
[1]陈伟光.新形势下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6(9).
[2]赵善庆.高校财务管理问题解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
[3]谢丛梅,武怡云.高校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J].高教研究与实践,2008(9).
[4]夏伍珍,缪小群.加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12).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黄静(1970- ),女,湖南冷水江人,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财务处,会计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广东广州51045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7-0033-02
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高校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财务管理还无法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如何加强财务管理,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的新对策,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已经成为各高校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一步改革和探索财务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切实加强财务管理,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
一、当前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财务管理是高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对资金运作进行筹措、组织、协调,合理编制学校预算,科学配置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高校的财务工作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法律和政府部门有关规章、制度、规定和条例,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建立健全各项财务规章制度,规范校内经济秩序,准确反映学校财务状况,加强财务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多渠道、多形式筹措教育经费的格局,高校经济活动和管理工作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这一客观现实要求高校加强财务管理,规范内部经济秩序。其次,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个高校的管理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管好用好学校的投入,提高效益,减少浪费和损失,重要性日显突出。这就促使我们高度重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研究分析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改革和创新财务管理工作。
二、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施行,各高校对财务管理体制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使高校财务管理的机制得到了转换,财务人员的结构得到了优化,素质得到了提高,增强了财务管理的活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财务管理水平。但总体而言,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不科学。预算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但高校的预算管理却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高校对于教育事业经费预算重视不够,编制方法简单,长期沿用“上年基数+本年增长”的预算分配方法来确定本年度的支出规模。这种方法虽然简便易行,但其弊端在实际管理中越来越明显。在经费使用上往往事先无计划,缺乏统筹安排,各项支出存在较大的盲目性,缺乏量化分析和综合论证。另外有的高校预算约束力不强,存在擅自扩大预算经费支出范围和提高开支标准的行为,开支渠道相互混淆,只注重资金的投入,忽视了对资金支出的管理,对资金的使用结果、效率没有及时进行跟踪和调查,削弱了预算的权威性、严肃性,使高校财务预算丧失了约束力。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有的高校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制度不完善,尚未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和决策机制,财务管理未能起到事前预测和过程控制作用。即使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没有严格执行,制度形同摆设;遇到具体问题多强调灵活性,使已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在对外投资方面,未建立重大建设和投资项目论证、决策机制,导致对外投资决策失误,造成投资损失。
3.财务分析工作薄弱。财务分析工作即对财务收支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比较和评价,它能发现财务问题,改善管理,提高财务调控能力。但有的高校对财务分析的作用认识不足,只重视经费收入或支出的“量”分析,而对资金的结构、状态、支出结构、效益缺乏分析,以至于无法科学考核学校整体和各系部门资金的使用效率,缺乏对学校全局的认识和分析,不能为高校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财务指标信息。
4.考核机制不完善,奖惩力度不够健全。长期以来,学校有些财务规章制度得不到真正的贯彻执行,稽核的范围有限,缺乏完整性和全面性。干部政绩、教学业绩考核以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为主要依据,缺乏综合考察。学校里虽然有奖惩制度,但没有制度化,致使部分人员认为执行与否无关紧要,加之无相应的检查、考核机构,从而削弱了对财务制度的执行力。
5.资产管理观念淡薄,资金管理效益较低。在资金使用上,缺乏成本管理意识,简单按开支标准支出,不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融资筹资意识较差,只注重向财政要经费和向学生收费,经费管理的短期考虑较多,忽视学校发展规划;在货币资金管理方面,只注重对现金的一般日常管理,而对货币资金实际需求量的预测和控制、降低货币资金成本等财务管理工作重视不够,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资金的时间价值被忽视,货币资金的机会成本较高。
6.内部审计监督体系不完善,未能起到再监督作用。内部审计是内部经济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学校里,审计的监督效果不尽如人意,未能达到最终审计目标。内部审计职能与纪检、监察混同,各种监督的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并且不能独立开展审计工作,缺乏横向信息沟通,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无法履行内部审计的日常监督职能。内部审计职能单一,仅限于日常工作的审计监督,未能建立内部离任审计制度,有的甚至以平衡各方关系为目的,监督弱化问题严重。
三、解决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1.建立和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会计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制定与本校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因此,必须健全高校经济责任制、校长负责制。完善经费收支手续,严格按照国家财经制度办理学校各项事业支出,并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制定学校教学、科研、学生管理、行政管理、后勤保障各个方面的费用定额标准,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目标管理、项目管理、定额标准管理等。明确规定各种费用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规范各个教学院系、机关处室的费用开支行为,强化会计核算,规范会计业务。按照“统一领导,集中或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明确财务部门和其他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形成内部制衡机制,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职、相互监督。完善经费支出审批制度,在经费支出方面,坚持“一支笔”审批制度,严禁越权审批、超标准审批和手续不齐的费用。建立授权批准控制制度,明确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范围、程序、权限、责任等。建立检查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对重大筹资行为、投资决策、基建工程项目等进行检查监督,并及时反馈执行情况,不断修正决策方案和措施,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并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为优化投资策略提供参考。
2.加强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高校必须强化预算管理工作,所有收支必须全部纳入学校预算管理。在编制支出预算时,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从学校的全局出发,既要考虑学校事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学校财力的可能,把学校的全部可动用资金,包括财政事业拨款和学校自筹资金,按一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综合平衡,编制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全面反映学校整体财务收支情况和总体规模。财务部门应加强对各项支出的审核,不得以预算数或计划数列报事业支出,合理安排支出,加强支出管理,优化支出结构。建立预算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分析各项预算收入是否及时到位,支出是否控制在预算内,重点分析超支原因,确保预算的执行。强化预算的约束性和严肃性,增强学校预算管理的责任。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优化资金的支出结构,确保资金正确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使预算更趋公平、合理、透明,形成科学、规范的高校财务管理。
3.提高财务分析,为重大决策提供依据。加强对预算的分析,促进高校强化预算管理。在编制预算前必须做好上期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同时也要对影响下期财务收支的各项因素进行事前分析,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要对各项财务收支活动进行分析,以便考核和评价预算指标的执行情况。通过对影响预算执行的主客观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找出预算指标与实际执行结果的偏差,分析造成偏差的原因,及时采取措施,消除不利因素,保证预算指标的顺利实现。加强对成本核算的分析,促进高校办学效益的提高。一方面将非教学工作中所占用的学校资源和成本核算出来,合理计提这些成本并将其返还到教学领域,提高办学经费的自筹能力,改善办学条件和师生的生活条件,提高办学效益;另一方面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消除创造侵占滥用和不合理使用的现象,有效遏制资源浪费,推进学校改革的进程。
4.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在审计层次上,提升内审工作的前瞻性,树立防范胜于纠正的理念,由事后的财务收支审计为主转变为以事中、事前的管理审计、效益审计为主,加强事中检查和事前控制。首先进行事前审计,在经济业务发生前对其可行性、合理性、合法性和预期效益进行审计分析,可以防患于未然,保证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合理有效,保证会计信息和其他经济信息正确可靠。然后进行事中审计,对经济活动中出现的偏差,及时纠正,保证经济活动合法和有效。最后进行事后审计,检查单位是否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财务制度,维护国家和学校的合法权益。通过审计可以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便促使其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建立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5.建立财务管理绩效全面评价体系,落实资金使用责任制。据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精神,高校要健全财务工作经济责任制。明确各权力主体的责任,把权、责、利结合起来。根据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把收入分配与努力创收相结合,把经费使用与办事效益相结合,把落实自主权与履行经济责任相结合,增强责任感,形成良好的财经工作运行机制。加大经济责任考核力度,坚持财务公开,发挥群众监督,促进学校经济工作良性循环,加强对权力主体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奖优罚劣。实行资金使用问责制,资金使用量、任务完成量、质量情况及资金使用效果都应列入各级领导任职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财权运用与经济责任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将履行审批财权与承担支出效果相结合,并与负责人的经济利益挂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6.提高会计人员执业能力,创新会计工作模式。高校财务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一要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经受各种利益的诱惑,树立实事求是的职业观。二要加强学习新知识、更新观念、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解决财务问题的能力。面对高校经济成分多样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实际情况,要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国家有关财经政策及会计报表知识的培训,更新其观念,开拓思路,提高业务能力,全面参与高校的经营决策、投资决策、分配政策、资金管理,发挥参谋和监督作用,真正为学校“当好家、理好财”。
[参考文献]
[1]陈伟光.新形势下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6(9).
[2]赵善庆.高校财务管理问题解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
[3]谢丛梅,武怡云.高校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J].高教研究与实践,2008(9).
[4]夏伍珍,缪小群.加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