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棒与羞耻:从中美儿童图书看教育差异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6337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长重视孩子的阅读,不仅是体现在给孩子买书上。买什么书很重要,买来书自己先看一遍也很重要。
  
  儿子安安喜欢读书,不到三个月的时候,就捧着他的第一本书,煞有介事。此后,我们一直不断地买书,英文和中文都有。安安表姐琪琪淘汰的旧书,我也会从国内背回家,算是补足中文书籍的不足。
  琪琪的书,当然都是中文,有中国原创和外国翻译的区别。非常有趣的是,安安喜欢那些外国翻译的书籍,包括日本,美国和英国的翻译书籍。中国原创的安安也喜欢,但是每次读起来,总有问题,不是伤心就是害怕。
  琪琪有套书,叫做《塑造孩子完美人格》。其中一本是作家叶兆言的作品——《忙碌的熊贝贝》。就是这本书,让我彻底地收起中国原创,要求自己在给安安读书之前,必须每页仔细“审查”。
  这本书的故事很简单,熊贝贝是家里惟一的孩子,爸爸妈妈很宠,饭菜都是妈妈做,贝贝总是吃现成的。有天爸妈出门了,贝贝一个人在家,只好自己起来做早饭。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吃上早饭,但是蛋也打了,牛奶泼了,还被蜂蜇了。但是无论如何,贝贝还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
  问题不在故事上,而在故事的叙述语言上。
  从一开始,叶老给贝贝的定义就是又懒又胖的熊贝贝,懒和胖都是非常负面的词语。此后的故事里,当贝贝打了蛋,撒了奶,被蜂蜇,叶老不是以同情或者鼓励的口吻来描述,而是以一种讥讽,嘲笑弱者的口吻来描述。总的来说,就是贝贝这个从来没有做过饭的孩子,有天自己做了饭,得到的不是鼓励,而是谴责(谁让你那么懒)和冷嘲热讽(现在活该了吧)。
  我当时给孩子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已经意识到作者的负面语言问题,边读边修改文字,尽量削弱负面力量,但是安安听完还是大哭起来。我知道,安安一定觉得,贝贝多可怜呀,花那么大劲儿做早饭,有什么错?它应该是个很能干的宝贝!况且,贝贝不做早饭,也是正常,因为贝贝是孩子,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宝宝都做饭呢。
  这本书,我只读了一次。第二次,安安还想看,他非常喜欢贝贝,我狠心把书束之高阁。我没有扔书的习惯,但是这次我真地想“焚书”了。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本书被收录到《塑造孩子完美人格》的丛书里面。我理解中国文人的想法,想通过树立羞耻感而让孩子勤劳,但是这样负面地描述,不仅不能塑造孩子的完美人格(暂且不说是否存在完美人格,要求孩子具备完美人格是否合理),简直就是在摧毁孩子的健康人格。
  人之初,性本善,我想,叶老应当从安安这样的孩子身上看到人的同情心和爱心,这是所谓孩子完美人格的基础之基础。
  同样是烹调的故事,美国也有一本书——《小老鼠的最好的饼干》。说的是一只小老鼠,要烤饼干,买了东西,开始做,也把蛋打了。第一次因为小老鼠睡了午觉,饼给烤糊了,但是小老鼠坚持不懈,继续做,终于做出很多很多小饼干。其中最好的饼干就是跟朋友分享的那块小饼干。
  安安非常喜欢这本书,我也很喜欢。这本书告诉孩子,做错了没关系,可以再做最好的饼干是跟朋友分享的。这两个价值对于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正面激励不仅会激发孩子做饼干或者家事的兴趣,而且还会鼓励孩子做错了不要怕,再试一次。
  从这两本书,我可以看到中美文化在孩子教育上的理念差异。中国的文人认为孩子必须“推”,而“推”的办法则是用负面的刺激,用贬损的语言,希望孩子从小树立羞耻的概念,包括懒惰是羞耻的,肥胖是羞耻的,做错事是羞耻的。而美国的儿童读物作者则致力于树立孩子最基本的做事概念——做错了没关系,只要动手,都是好孩子;分享是快乐的。
其他文献
那个儿子为什么不肯和父亲一起去西藏呢?具体原因不清楚,下面我们采访的这个儿子,是不是可以给那位父亲一点启示呢?    说好的,如果我能考上重点高中,假期随我任意支配(这也是我努力复习的动力之一)。可!我就知道,他们——我亲爱的老爸老妈肯定、一定、必定还是要插手的!  什么?和我爸一起去西藏?  我下意识地反应:“不去!”第二个反应:“跟谁去我也不跟他去!”第三个反应:“打死我我也不去!”  我和我
期刊
不少小时候吃过苦的爸爸妈妈,他们总是痛恨自己不被关心的过去,发誓要对自己孩子加倍的好。这些事情,等他们的孩子长大以后,才会明白。    我和妈妈的关系像一对冤家  不知道别人家的孩子青春期什么样,我妈总说我青春期的时候每天把她折腾得快崩溃了。确实,在我半大不小的那个年纪,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和妈妈的关系就像一对冤家:怎么看对方都不顺眼。  我妈那时候每天的表情就像庙门口的哼哈二将,完全是一副横眉冷对
期刊
关注和干涉往往打着“爱”的旗号,那不是爱,是控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    这对夫妇大老远从河南过来找我。妻子是一位优秀的小学教师,获得过很多荣誉,丈夫是一家企业的负责人。他俩结婚时年龄比较大,一直没有自己的孩子,就抱养了一个男孩。  两个人都很本份,也很传统,甚至传统得有些刻板,但是对抱养的儿子非常疼爱。孩子小时候,经常生病,只要住院,两个人都会放下手头的工作,双双陪伴在医院,令同病房的家长们
期刊
专家告诉我们:家长不要再扮演全能的智者或超人,要学会等待,要学会做出无知的样子,要对孩子保持兴趣,总之,给孩子一个机会——一个成长的空间。    人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内心世界,一个是外部世界,青春期的孩子生活在两个世界的边缘。小的时候只是跟父母或者小学同学接触,跟现实的接触有限,他的感觉更多来自内心世界,基本上,主要情感、生活都依赖家庭,而家庭本身就是和社会有边界的。在进入青春期后,孩子要开始社会
期刊
没有被严格要求的孩子长大后会怨恨父母  “如果当时我再努力一些,现在的满足感会更大,你们为什么不坚持正确的立场呢?是不是你们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很多在小学、初中没有认真努力的孩子会对自己的父母说这样的话。  严格要求孩子并不会让孩子怨恨,不严格要求孩子,孩子大了以后反而会怨恨父母。真爱孩子的父母不会因为子女想要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负责的父母该有这样的定力。  刘向东的女儿刘洋学习成
期刊
◆主办单位:《祝你幸福》杂志社《看历史》杂志社   ◆联合主办: 新教育研究院  ◆总 顾 问: 朱永新(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合作网媒: 腾讯网  一、大赛宗旨  当下之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急剧变迁,风貌日新月异,今天正从我们身边掠过,加速成为历史。逢此剧变,我们更需要记录现在,回望过去,探寻我们从何而来,向何而去。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亲历者,也理应是历
期刊
听课。这辈子第一次追星,不过,讲课题目也很吸引人——大名鼎鼎的张怡筠博士会怎么讲“如何训练孩子的情商”呢?  “你幸福吗”?张博士抛出这个问题,邀请自己觉得特幸福的三位观众上台来做互动。看似和情商训练没有关系,其实暗含玄机。  全场几百号人,只有一位男士高高举起了手。当主持人暗示说参与者有抽奖机会,一位女士马上从后面强挤上台。还有一位爸爸,被他调皮的儿子连吵带嚷硬推上来。  孩子在台下指挥爸爸,提
期刊
有的家长过于关注,更多的家长却是忽视了孩子,青春期孩子特有的苦闷和抑郁,会因为被忽视而泛滥到淹没他们自己的地步。所以不论多忙,请分出一点精力去关心一下孩子的内心世界。    青春期是从儿童期到成年期的一个发展过程,一般开始于十一二岁到二十岁。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要经历性的发育和大脑的发育,同时,他们还要确立自我以及寻找人生的意义。他们极为快速地接受着外界的事物,各种观念在头脑中不时地冲撞,让他们
期刊
女儿采采从老家回杭州那天,一眼看到小区门口满树飘扬的黄丝带,很是好奇。她忍不住伸手想去拉扯。我蹲下来,扶着小家伙的肩,很认真地告诉她:“宝贝,这些黄丝带是专门祝福一个小姐姐和一位阿姨的……”  采采似懂非懂地望着我。“妈妈给你讲个故事吧?从前啊,有一个调皮的小天使,她翅膀还没有长好,还不会飞呢。有一天,她不小心从高高的云彩上掉了下来,刚好有个阿姨从下面经过,她张开翅膀把小天使接住了。小天使得救了,
期刊
她处处对自己高要求,是为了获得父母的认可。但同时,她也会这样要求所有人。她很痛苦。    正值初三冲刺的关键时刻,小洁却一个月不去上学,一家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我没办法上学  “我现在感觉很烦,书根本就读不进去,脑子好像转不动似的,根本没法去上学。”小洁对我说。  小洁妈妈说,女儿从小学一直品学兼优,是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好孩子。自从上了初三以后,她情绪变化很大,突然就显得很苦闷。后来发展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