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长重视孩子的阅读,不仅是体现在给孩子买书上。买什么书很重要,买来书自己先看一遍也很重要。
儿子安安喜欢读书,不到三个月的时候,就捧着他的第一本书,煞有介事。此后,我们一直不断地买书,英文和中文都有。安安表姐琪琪淘汰的旧书,我也会从国内背回家,算是补足中文书籍的不足。
琪琪的书,当然都是中文,有中国原创和外国翻译的区别。非常有趣的是,安安喜欢那些外国翻译的书籍,包括日本,美国和英国的翻译书籍。中国原创的安安也喜欢,但是每次读起来,总有问题,不是伤心就是害怕。
琪琪有套书,叫做《塑造孩子完美人格》。其中一本是作家叶兆言的作品——《忙碌的熊贝贝》。就是这本书,让我彻底地收起中国原创,要求自己在给安安读书之前,必须每页仔细“审查”。
这本书的故事很简单,熊贝贝是家里惟一的孩子,爸爸妈妈很宠,饭菜都是妈妈做,贝贝总是吃现成的。有天爸妈出门了,贝贝一个人在家,只好自己起来做早饭。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吃上早饭,但是蛋也打了,牛奶泼了,还被蜂蜇了。但是无论如何,贝贝还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
问题不在故事上,而在故事的叙述语言上。
从一开始,叶老给贝贝的定义就是又懒又胖的熊贝贝,懒和胖都是非常负面的词语。此后的故事里,当贝贝打了蛋,撒了奶,被蜂蜇,叶老不是以同情或者鼓励的口吻来描述,而是以一种讥讽,嘲笑弱者的口吻来描述。总的来说,就是贝贝这个从来没有做过饭的孩子,有天自己做了饭,得到的不是鼓励,而是谴责(谁让你那么懒)和冷嘲热讽(现在活该了吧)。
我当时给孩子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已经意识到作者的负面语言问题,边读边修改文字,尽量削弱负面力量,但是安安听完还是大哭起来。我知道,安安一定觉得,贝贝多可怜呀,花那么大劲儿做早饭,有什么错?它应该是个很能干的宝贝!况且,贝贝不做早饭,也是正常,因为贝贝是孩子,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宝宝都做饭呢。
这本书,我只读了一次。第二次,安安还想看,他非常喜欢贝贝,我狠心把书束之高阁。我没有扔书的习惯,但是这次我真地想“焚书”了。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本书被收录到《塑造孩子完美人格》的丛书里面。我理解中国文人的想法,想通过树立羞耻感而让孩子勤劳,但是这样负面地描述,不仅不能塑造孩子的完美人格(暂且不说是否存在完美人格,要求孩子具备完美人格是否合理),简直就是在摧毁孩子的健康人格。
人之初,性本善,我想,叶老应当从安安这样的孩子身上看到人的同情心和爱心,这是所谓孩子完美人格的基础之基础。
同样是烹调的故事,美国也有一本书——《小老鼠的最好的饼干》。说的是一只小老鼠,要烤饼干,买了东西,开始做,也把蛋打了。第一次因为小老鼠睡了午觉,饼给烤糊了,但是小老鼠坚持不懈,继续做,终于做出很多很多小饼干。其中最好的饼干就是跟朋友分享的那块小饼干。
安安非常喜欢这本书,我也很喜欢。这本书告诉孩子,做错了没关系,可以再做最好的饼干是跟朋友分享的。这两个价值对于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正面激励不仅会激发孩子做饼干或者家事的兴趣,而且还会鼓励孩子做错了不要怕,再试一次。
从这两本书,我可以看到中美文化在孩子教育上的理念差异。中国的文人认为孩子必须“推”,而“推”的办法则是用负面的刺激,用贬损的语言,希望孩子从小树立羞耻的概念,包括懒惰是羞耻的,肥胖是羞耻的,做错事是羞耻的。而美国的儿童读物作者则致力于树立孩子最基本的做事概念——做错了没关系,只要动手,都是好孩子;分享是快乐的。
儿子安安喜欢读书,不到三个月的时候,就捧着他的第一本书,煞有介事。此后,我们一直不断地买书,英文和中文都有。安安表姐琪琪淘汰的旧书,我也会从国内背回家,算是补足中文书籍的不足。
琪琪的书,当然都是中文,有中国原创和外国翻译的区别。非常有趣的是,安安喜欢那些外国翻译的书籍,包括日本,美国和英国的翻译书籍。中国原创的安安也喜欢,但是每次读起来,总有问题,不是伤心就是害怕。
琪琪有套书,叫做《塑造孩子完美人格》。其中一本是作家叶兆言的作品——《忙碌的熊贝贝》。就是这本书,让我彻底地收起中国原创,要求自己在给安安读书之前,必须每页仔细“审查”。
这本书的故事很简单,熊贝贝是家里惟一的孩子,爸爸妈妈很宠,饭菜都是妈妈做,贝贝总是吃现成的。有天爸妈出门了,贝贝一个人在家,只好自己起来做早饭。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吃上早饭,但是蛋也打了,牛奶泼了,还被蜂蜇了。但是无论如何,贝贝还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
问题不在故事上,而在故事的叙述语言上。
从一开始,叶老给贝贝的定义就是又懒又胖的熊贝贝,懒和胖都是非常负面的词语。此后的故事里,当贝贝打了蛋,撒了奶,被蜂蜇,叶老不是以同情或者鼓励的口吻来描述,而是以一种讥讽,嘲笑弱者的口吻来描述。总的来说,就是贝贝这个从来没有做过饭的孩子,有天自己做了饭,得到的不是鼓励,而是谴责(谁让你那么懒)和冷嘲热讽(现在活该了吧)。
我当时给孩子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已经意识到作者的负面语言问题,边读边修改文字,尽量削弱负面力量,但是安安听完还是大哭起来。我知道,安安一定觉得,贝贝多可怜呀,花那么大劲儿做早饭,有什么错?它应该是个很能干的宝贝!况且,贝贝不做早饭,也是正常,因为贝贝是孩子,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宝宝都做饭呢。
这本书,我只读了一次。第二次,安安还想看,他非常喜欢贝贝,我狠心把书束之高阁。我没有扔书的习惯,但是这次我真地想“焚书”了。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本书被收录到《塑造孩子完美人格》的丛书里面。我理解中国文人的想法,想通过树立羞耻感而让孩子勤劳,但是这样负面地描述,不仅不能塑造孩子的完美人格(暂且不说是否存在完美人格,要求孩子具备完美人格是否合理),简直就是在摧毁孩子的健康人格。
人之初,性本善,我想,叶老应当从安安这样的孩子身上看到人的同情心和爱心,这是所谓孩子完美人格的基础之基础。
同样是烹调的故事,美国也有一本书——《小老鼠的最好的饼干》。说的是一只小老鼠,要烤饼干,买了东西,开始做,也把蛋打了。第一次因为小老鼠睡了午觉,饼给烤糊了,但是小老鼠坚持不懈,继续做,终于做出很多很多小饼干。其中最好的饼干就是跟朋友分享的那块小饼干。
安安非常喜欢这本书,我也很喜欢。这本书告诉孩子,做错了没关系,可以再做最好的饼干是跟朋友分享的。这两个价值对于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正面激励不仅会激发孩子做饼干或者家事的兴趣,而且还会鼓励孩子做错了不要怕,再试一次。
从这两本书,我可以看到中美文化在孩子教育上的理念差异。中国的文人认为孩子必须“推”,而“推”的办法则是用负面的刺激,用贬损的语言,希望孩子从小树立羞耻的概念,包括懒惰是羞耻的,肥胖是羞耻的,做错事是羞耻的。而美国的儿童读物作者则致力于树立孩子最基本的做事概念——做错了没关系,只要动手,都是好孩子;分享是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