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日午后,我如约来到郭润林在上海的临时画室,只见,不同时期的画作塞满了他的小屋,在轻松的气氛中,我欣赏着郭润林笔下的水彩,也聆听着他内心的绘画世界。从中我了解到作为一个职业画家生活的曲折与平静,感受到他思想的凝重,他的画不属于那种视觉膨胀型,甚至在他满意的作品中,同样表现出一种沉潜的唯美情绪。
生活的淡然、理想的坚定
从小郭润林就对绘画特别痴迷,课本的空白处遍布他的画迹,初中时,水彩画家冉熙先生的画让郭润林“一见钟情”,从此与水彩结了不解之缘。
1977年,郭润林与瞿顺发、陈巨源筹划了粉碎“四人帮”以后上海最早的民间“水彩画展”,之后他又成为解冻时期轰动画坛的上海“十二人画展”的积极策划人之一;1980年倡导绘画独创性的“草草社”成立,郭润林也是积极的倡导者与参与者。多年后我才知道,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期,上海的多次民间自发组织的绘画团体活动中,他与韩柏友(已故)、戴敦邦、沈天万、陈家泠、仇德树、陈均德、孔柏基、黄阿忠、罗步臻等均属于积极的成员,这些行动当时都在“地下”,不是“行为艺术”而胜似“行为艺术”,展览不是“全国美展”却影响波及全国。
1986年,他的个人水彩画展,在当时有“小美术馆”美誉的徐汇文化馆举行,获得空前成功,郭润林凭借他的艺术获得美国签证,翌年飞到大洋彼岸,开始了另一段寻梦生活。
“我在美国的生活比较艰难,但也很幸运,没画过违背艺术良心的画,没有去炒作,以合理的价钱卖给真心喜欢我的画的人。”郭润林轻描淡写地说,但是这份淡然背后是对绘画理想的无比坚定。起初郭润林在仓库、设计公司打工,后来教学生画画,美国的生活并没有外人想象的那样光鲜,得时时承担生活的压力。期中,也有一些老板愿意给郭润林提供很好的创作条件,但是他放弃了,生活上的富足与艺术上的自由总是一对矛盾体,而郭润林选择了后者。当重彩画很热的时候,有人建议郭润林去画,郭润林却不愿随波逐流,即使生活窘迫,郭润林依然坚守着内心的绘画理想,并且不断努力,获得许多展出的机会。1989年郭润林在洛杉矶天惠画廊参加了一次新年联展,展出的一组作品赢得了当地行家关注,从此打开了他在美国职业绘画生涯的窗口,为美国洛杉矶画坛贡献了源源不断的精品力作。
1992年8月在洛杉矶天惠提尔市艺术中心,郭润林与美国女画家戴安娜举办了联展,10月在兰亭轩画廊举办“乡土情”联展,1998年又在兰亭轩画廊举办了二人联展。2000年10月,郭润林应香港科技大学新闻文化中心邀请,举办“从中国到美国”个人画展。其间参加历届世界华人艺术收藏展。2007年,他的水彩画被美国《Watercolor》权威美术杂志,以六个整版篇幅隆重推出。
寻找最自然的状态
郭润林喜画古镇、老街,在别人眼里陈旧的东西,对郭润林而言,是最自然最美妙的风景。打开郭润林的画册,进入他的水乡世界,水波涟漪,影影绰绰的倒影,浮现出岸上的民宅;那些破旧的墙壁、瓦砾、砖头隐藏着太多的回忆,一不留神就让人跌进了旧历。与此同时,色彩斑斓的衣服、被褥在屋外悠闲地飘荡,正如他们的主人悠闲的生活。桥头、屋下、船舶以及隐约可见的或闲聊或劳作的人们,经水彩独特的渲染更增添了无尽的诗意。也有特写的,譬如郭润林的《绍兴船夫》,那花白的头发,黝黑的皮肤,划桨时牵动着的每一寸结实的肌肉,叼着香烟的悠闲与神情的专注,太迥异于在岸上蹒跚着的老者,倘若坐在船上,想必定能从他口中套得一船的故事,从而摇曳出一河的沧桑与美丽。
来到郭润林的老街世界,没有了水乡的宁静,更增加了生活的浓郁。《小巷之晨》里薄薄的雾霭弥漫,给一切笼罩了一层细纱,阳光穿过高低不等的屋檐,钻进狭窄的小巷,照在了一位老人的背影上。《晨光》里,煤炉升起的袅袅烟雾,把小巷分成了两半,近处上空彩衣飘飘,在地上画着诡异的阴影,远处透过烟雾隐约可见居民忙碌着的身影。《早市》《旺角菜场》里熙熙攘攘,老人、孩童、中年人,小贩、买菜者、过路人,他们都是生动的元素,共同组成了日常生活的动态画面。
优雅、绚丽是水彩画的特色,如同一首轻音乐,一首抒情诗歌,但是郭润林似乎不甘于此,他的《苏州藤器店》《石库门》《庭院光影》等水彩画达到了超级写实主义油画风格那样的精细,又保持了水彩的明快与润泽,给人以全新的美感特征,令人遐想。
然而,刚到美国,郭润林似乎失去了喜爱的绘画环境,那些整齐漂亮的房屋勾不起郭润林的兴趣,他在这些风景里融入不了感情。他内心焦虑却也不会强迫自己。一天,郭润林到了凡内斯海边,那是周末,人很多,人们各行其是,无所顾忌,那种自然的举动,开心的笑容又让郭润林找到了创作的灵感,自然是不分地域的。于是,郭润林开始画美国的街景系列,《凡内斯海边的星期日》描绘了一群在看街头表演的人,每人的神态各异,他以流畅、欢快的笔触,再现了当时的场景。这一系列画作,之后又应邀陈列于洛杉矶市政大厅,成为外国人画美国的代表作品。
无论是人是景,是“身居闹市”还是“野渡无人”,自然始终是郭润林绘画的追求,它们的表情因自然而生动,因生动而让人感同身受,所以郭润林的画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和追捧。他身上始终保持着艺术家的可贵的真诚,对于真正喜欢他艺术的人,无论身份贵贱,一视同仁。他有一幅画,画的是建国西路的一棵梧桐树,树影婆娑,阳光从破门后透进来,这个如诗般美妙的画面吸引了一位女孩,因为没有足够的钱买画,每天下午她都会跑到画廊来欣赏它。老板看这位姑娘实在喜欢,就问郭润林,愿不愿意低价卖给她,郭润林爽快地说,如果她只有两块钱,就两块钱卖给她。后来女孩拿出了500块钱,欣喜地得到了那幅画。
“成功的画家就像成功的诗人一样是有灵气和情感的”(狄德罗)。郭润林的水彩诗情浓郁,气质浪漫,几乎每件作品都能唤起读者对质朴生活和大自然的眷恋。他又像是一位忧乐兼备的诗人,细腻敏感,善于捕捉,善于造境,境因情显,引人入胜——又令人出画,其绘画的忧患意识,潜藏在他唯美优雅的形式下,充满了对自然与社会的未来忧思。俗话说“画如其人”,他不为名利束缚,性格明亮,幽默放达,也正因此,几十年来郭润林依旧保持着不止的创作激情和青春的艺术气息。
生活的淡然、理想的坚定
从小郭润林就对绘画特别痴迷,课本的空白处遍布他的画迹,初中时,水彩画家冉熙先生的画让郭润林“一见钟情”,从此与水彩结了不解之缘。
1977年,郭润林与瞿顺发、陈巨源筹划了粉碎“四人帮”以后上海最早的民间“水彩画展”,之后他又成为解冻时期轰动画坛的上海“十二人画展”的积极策划人之一;1980年倡导绘画独创性的“草草社”成立,郭润林也是积极的倡导者与参与者。多年后我才知道,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期,上海的多次民间自发组织的绘画团体活动中,他与韩柏友(已故)、戴敦邦、沈天万、陈家泠、仇德树、陈均德、孔柏基、黄阿忠、罗步臻等均属于积极的成员,这些行动当时都在“地下”,不是“行为艺术”而胜似“行为艺术”,展览不是“全国美展”却影响波及全国。
1986年,他的个人水彩画展,在当时有“小美术馆”美誉的徐汇文化馆举行,获得空前成功,郭润林凭借他的艺术获得美国签证,翌年飞到大洋彼岸,开始了另一段寻梦生活。
“我在美国的生活比较艰难,但也很幸运,没画过违背艺术良心的画,没有去炒作,以合理的价钱卖给真心喜欢我的画的人。”郭润林轻描淡写地说,但是这份淡然背后是对绘画理想的无比坚定。起初郭润林在仓库、设计公司打工,后来教学生画画,美国的生活并没有外人想象的那样光鲜,得时时承担生活的压力。期中,也有一些老板愿意给郭润林提供很好的创作条件,但是他放弃了,生活上的富足与艺术上的自由总是一对矛盾体,而郭润林选择了后者。当重彩画很热的时候,有人建议郭润林去画,郭润林却不愿随波逐流,即使生活窘迫,郭润林依然坚守着内心的绘画理想,并且不断努力,获得许多展出的机会。1989年郭润林在洛杉矶天惠画廊参加了一次新年联展,展出的一组作品赢得了当地行家关注,从此打开了他在美国职业绘画生涯的窗口,为美国洛杉矶画坛贡献了源源不断的精品力作。
1992年8月在洛杉矶天惠提尔市艺术中心,郭润林与美国女画家戴安娜举办了联展,10月在兰亭轩画廊举办“乡土情”联展,1998年又在兰亭轩画廊举办了二人联展。2000年10月,郭润林应香港科技大学新闻文化中心邀请,举办“从中国到美国”个人画展。其间参加历届世界华人艺术收藏展。2007年,他的水彩画被美国《Watercolor》权威美术杂志,以六个整版篇幅隆重推出。
寻找最自然的状态
郭润林喜画古镇、老街,在别人眼里陈旧的东西,对郭润林而言,是最自然最美妙的风景。打开郭润林的画册,进入他的水乡世界,水波涟漪,影影绰绰的倒影,浮现出岸上的民宅;那些破旧的墙壁、瓦砾、砖头隐藏着太多的回忆,一不留神就让人跌进了旧历。与此同时,色彩斑斓的衣服、被褥在屋外悠闲地飘荡,正如他们的主人悠闲的生活。桥头、屋下、船舶以及隐约可见的或闲聊或劳作的人们,经水彩独特的渲染更增添了无尽的诗意。也有特写的,譬如郭润林的《绍兴船夫》,那花白的头发,黝黑的皮肤,划桨时牵动着的每一寸结实的肌肉,叼着香烟的悠闲与神情的专注,太迥异于在岸上蹒跚着的老者,倘若坐在船上,想必定能从他口中套得一船的故事,从而摇曳出一河的沧桑与美丽。
来到郭润林的老街世界,没有了水乡的宁静,更增加了生活的浓郁。《小巷之晨》里薄薄的雾霭弥漫,给一切笼罩了一层细纱,阳光穿过高低不等的屋檐,钻进狭窄的小巷,照在了一位老人的背影上。《晨光》里,煤炉升起的袅袅烟雾,把小巷分成了两半,近处上空彩衣飘飘,在地上画着诡异的阴影,远处透过烟雾隐约可见居民忙碌着的身影。《早市》《旺角菜场》里熙熙攘攘,老人、孩童、中年人,小贩、买菜者、过路人,他们都是生动的元素,共同组成了日常生活的动态画面。
优雅、绚丽是水彩画的特色,如同一首轻音乐,一首抒情诗歌,但是郭润林似乎不甘于此,他的《苏州藤器店》《石库门》《庭院光影》等水彩画达到了超级写实主义油画风格那样的精细,又保持了水彩的明快与润泽,给人以全新的美感特征,令人遐想。
然而,刚到美国,郭润林似乎失去了喜爱的绘画环境,那些整齐漂亮的房屋勾不起郭润林的兴趣,他在这些风景里融入不了感情。他内心焦虑却也不会强迫自己。一天,郭润林到了凡内斯海边,那是周末,人很多,人们各行其是,无所顾忌,那种自然的举动,开心的笑容又让郭润林找到了创作的灵感,自然是不分地域的。于是,郭润林开始画美国的街景系列,《凡内斯海边的星期日》描绘了一群在看街头表演的人,每人的神态各异,他以流畅、欢快的笔触,再现了当时的场景。这一系列画作,之后又应邀陈列于洛杉矶市政大厅,成为外国人画美国的代表作品。
无论是人是景,是“身居闹市”还是“野渡无人”,自然始终是郭润林绘画的追求,它们的表情因自然而生动,因生动而让人感同身受,所以郭润林的画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和追捧。他身上始终保持着艺术家的可贵的真诚,对于真正喜欢他艺术的人,无论身份贵贱,一视同仁。他有一幅画,画的是建国西路的一棵梧桐树,树影婆娑,阳光从破门后透进来,这个如诗般美妙的画面吸引了一位女孩,因为没有足够的钱买画,每天下午她都会跑到画廊来欣赏它。老板看这位姑娘实在喜欢,就问郭润林,愿不愿意低价卖给她,郭润林爽快地说,如果她只有两块钱,就两块钱卖给她。后来女孩拿出了500块钱,欣喜地得到了那幅画。
“成功的画家就像成功的诗人一样是有灵气和情感的”(狄德罗)。郭润林的水彩诗情浓郁,气质浪漫,几乎每件作品都能唤起读者对质朴生活和大自然的眷恋。他又像是一位忧乐兼备的诗人,细腻敏感,善于捕捉,善于造境,境因情显,引人入胜——又令人出画,其绘画的忧患意识,潜藏在他唯美优雅的形式下,充满了对自然与社会的未来忧思。俗话说“画如其人”,他不为名利束缚,性格明亮,幽默放达,也正因此,几十年来郭润林依旧保持着不止的创作激情和青春的艺术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