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仍有一部分教师怕教作文,一部分学生怕写作文。学生手握笔,似有千斤重,写什么?怎么写?孩子们万般苦恼,教师更是心急如焚。虽然教师千方百计想办法,授写法,可是收效甚微。习作,似乎成了学生无法逾越的大山。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习作教学要求过高;课堂教学形式单一,结构僵化;而学生常常处于被动作文,思维受阻;语言积累不足,入不敷出,造成言之无物,或有物难言,或言而不详的现状。
1.回放经典,模仿文本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嚼"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进行仿写。指导仿写作文是小学生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这样的仿写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感积淀下,"依样画葫芦"操练语言,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1)句式仿写
片断的描写,是作文的一个重点,可以从仿笔起步。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片断用了特殊句式,学生完全可以仿写。如教学《匆匆》一课中有这么一组排比句:"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读后让学生仿写,孩子们有的说:"聊天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有的说:"睡觉的时候,日子从睡梦中过去;写字的时候,日子从笔尖过去;跑步的时候,日子从步伐间过去。"等等。这样,学生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写,感受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勿匆匆。
(2)构段仿写
如《秦兵马俑》一文中,对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两方面介绍、刻画得淋漓尽致,而这两段是用这样一句话联系起来的:"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形象鲜明。"使课文过渡自然,前后浑然一体。我就指导学生介绍某一事物的两个特点,学着用"......不仅......而且......"的句式,将这两个特点贯穿起来。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此方法,这种练习比教师喋喋不休地介绍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的好处管用得多了。
2.启发思维,拓展文本
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在描写中都留有一定的空白,善于抓住文章中的空白点,挖掘文章中言犹未尽之处,创设情境,取意植根课文,想象取之课外,激发学生的思维,填补文章的空白。
(1)填补空白
如教学《最后一头战象》中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驻立江滩回想往事的情景,都十分感人。我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想象补白嘎羧内心的感受,并写下来:场景之一--告别村寨:
嘎羧站在村子外,村里人全都来为它送行,有的捧着香蕉,有的捧着甘蔗,有的捧着糯米粑粑,可它什么也没有吃,只喝了一点水,"这可能是我喝的最后一筒水了,水是那么的甜。二十六年前,是村里人把我运出来,把我从死神那里唤回来,而且村民都不让我搬东西,我想要什么,他们就给我什么,他们对我付出的太多了,我在死前,一定不让村民们不再帮我了,我自己挖掘坟墓。"说完,依依不舍的绕着寨子走了三圈。日落西山,天色苍茫,在一片唏嘘声中,嘎羧开始上路......
(2)看图想象
小学课本图文并茂,但有些图画的配文只一笔带过,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充分利用课文插图,给插图配文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好方法。利用插图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使用得当,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欲,丰富学生的习作材料。例如:我校一位语文教师的课堂实录片段:当学生学习了《清澈的湖水》第二自然段中的这句话"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半山腰的石兔、石龟好像正在赛跑呢。"教师紧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的山石让他们展开想象,问孩子们:"这些石头有的像青蛙,有的像雄鹰,有的像石兔石龟,小朋友你还能看出山石像哪些事物吗?请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学生迅速动笔练习用自己的话写。生1写到:"瞧,那座山就像一只公鸡,伸长脖子在喔喔的叫";生2写到:"插图左下脚的那块山石像一只凶猛的大老虎,它前爪搭地,张着大嘴,露出了锋利的牙齿,在大声地怒吼。"师:"你们观察仔细,想象的动物多生动!"
3、课外练笔,在活动中练笔,随机练笔。
关注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敢于吐露自己的真情实感,敢于在不同的场合发表自己的习作,并能与人讨论、交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还作文教学一个"真"字。要写出真情实感,没有"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是不成的。我校蒋老师的作文课在引导学生说真话方面卓有成效。请看实录:
师:你们看于老师多大年纪?生:大约有50岁。师:你怎么知道的?生1:因为你的头发都白了。生2:因为你的头发白的多,黑的少,所以说年纪很大了。生3:因为你的额头上都有皱纹了。师:再看看于老师长什么样?仔细观察哟!生1:蒋老师长方脸,戴着一幅眼镜,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师:慢,请看准!记住:要实事求是,说真话。生1:一双小眼睛藏在眼镜后面。眼睛虽然近视了,但流露出一种亲切慈祥的目光。生2:蒋老师高鼻梁,长着一张能说会道的大嘴。师:嘴大的特点你是看出来的。还有什么特点?生2:(迟疑地)你的嘴好像有点歪。师:这位同学敢说真话了。没关系。不是"好像",说是有点歪。我年轻是患过面部神经麻痹,留下了后遗症,嘴角有点歪。
透过这一番对话,我们看到于老师对学生作文指导,求的就是一个"真"字!因此在平时指导中,我们必须鼓励学生写真事、说真话。事实证明,让学生说真话了,他们的作文才会感人。
当然,教无定法,希望老师们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给小学生的写作带来更多的指导方法、开辟更多的新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快乐作文。
1.回放经典,模仿文本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嚼"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进行仿写。指导仿写作文是小学生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这样的仿写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感积淀下,"依样画葫芦"操练语言,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1)句式仿写
片断的描写,是作文的一个重点,可以从仿笔起步。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片断用了特殊句式,学生完全可以仿写。如教学《匆匆》一课中有这么一组排比句:"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读后让学生仿写,孩子们有的说:"聊天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有的说:"睡觉的时候,日子从睡梦中过去;写字的时候,日子从笔尖过去;跑步的时候,日子从步伐间过去。"等等。这样,学生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写,感受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勿匆匆。
(2)构段仿写
如《秦兵马俑》一文中,对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两方面介绍、刻画得淋漓尽致,而这两段是用这样一句话联系起来的:"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形象鲜明。"使课文过渡自然,前后浑然一体。我就指导学生介绍某一事物的两个特点,学着用"......不仅......而且......"的句式,将这两个特点贯穿起来。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此方法,这种练习比教师喋喋不休地介绍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的好处管用得多了。
2.启发思维,拓展文本
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在描写中都留有一定的空白,善于抓住文章中的空白点,挖掘文章中言犹未尽之处,创设情境,取意植根课文,想象取之课外,激发学生的思维,填补文章的空白。
(1)填补空白
如教学《最后一头战象》中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驻立江滩回想往事的情景,都十分感人。我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想象补白嘎羧内心的感受,并写下来:场景之一--告别村寨:
嘎羧站在村子外,村里人全都来为它送行,有的捧着香蕉,有的捧着甘蔗,有的捧着糯米粑粑,可它什么也没有吃,只喝了一点水,"这可能是我喝的最后一筒水了,水是那么的甜。二十六年前,是村里人把我运出来,把我从死神那里唤回来,而且村民都不让我搬东西,我想要什么,他们就给我什么,他们对我付出的太多了,我在死前,一定不让村民们不再帮我了,我自己挖掘坟墓。"说完,依依不舍的绕着寨子走了三圈。日落西山,天色苍茫,在一片唏嘘声中,嘎羧开始上路......
(2)看图想象
小学课本图文并茂,但有些图画的配文只一笔带过,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充分利用课文插图,给插图配文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好方法。利用插图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使用得当,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欲,丰富学生的习作材料。例如:我校一位语文教师的课堂实录片段:当学生学习了《清澈的湖水》第二自然段中的这句话"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半山腰的石兔、石龟好像正在赛跑呢。"教师紧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的山石让他们展开想象,问孩子们:"这些石头有的像青蛙,有的像雄鹰,有的像石兔石龟,小朋友你还能看出山石像哪些事物吗?请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学生迅速动笔练习用自己的话写。生1写到:"瞧,那座山就像一只公鸡,伸长脖子在喔喔的叫";生2写到:"插图左下脚的那块山石像一只凶猛的大老虎,它前爪搭地,张着大嘴,露出了锋利的牙齿,在大声地怒吼。"师:"你们观察仔细,想象的动物多生动!"
3、课外练笔,在活动中练笔,随机练笔。
关注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敢于吐露自己的真情实感,敢于在不同的场合发表自己的习作,并能与人讨论、交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还作文教学一个"真"字。要写出真情实感,没有"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是不成的。我校蒋老师的作文课在引导学生说真话方面卓有成效。请看实录:
师:你们看于老师多大年纪?生:大约有50岁。师:你怎么知道的?生1:因为你的头发都白了。生2:因为你的头发白的多,黑的少,所以说年纪很大了。生3:因为你的额头上都有皱纹了。师:再看看于老师长什么样?仔细观察哟!生1:蒋老师长方脸,戴着一幅眼镜,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师:慢,请看准!记住:要实事求是,说真话。生1:一双小眼睛藏在眼镜后面。眼睛虽然近视了,但流露出一种亲切慈祥的目光。生2:蒋老师高鼻梁,长着一张能说会道的大嘴。师:嘴大的特点你是看出来的。还有什么特点?生2:(迟疑地)你的嘴好像有点歪。师:这位同学敢说真话了。没关系。不是"好像",说是有点歪。我年轻是患过面部神经麻痹,留下了后遗症,嘴角有点歪。
透过这一番对话,我们看到于老师对学生作文指导,求的就是一个"真"字!因此在平时指导中,我们必须鼓励学生写真事、说真话。事实证明,让学生说真话了,他们的作文才会感人。
当然,教无定法,希望老师们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给小学生的写作带来更多的指导方法、开辟更多的新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快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