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活动设计的三个出发

来源 :早期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TEK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离不开幼儿的兴趣、经验与实践,教师要在充分理解与解读幼儿的基础上围绕“幼儿”“幼儿真正的学习”和“活动有效”来进行设计。
  一、把握“兴趣”及“兴趣的增长点”
  兴趣既是活动的驱动力也是出发点,尊重幼儿的兴趣才能开启有意义的学习。教师不能仅满足于由幼儿的兴趣生成活动,更要注重活动过程中对幼儿兴趣增长点的观察和发掘,将幼儿的兴趣不断转化为活动,以促进活动进一步发展。
  幼儿的兴趣及兴趣的增长点的主要表现形式:①会讨论甚至是争论;②会专注甚至是长时间的关注;③会摆弄甚至是反复的琢磨;④会模仿甚至是创造。
  案例:大班活动“恐龙”
  ☆孩子兴趣的出发点。开学初,一名孩子带来的几只恐龙玩偶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自己知道的关于恐龙的事情。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孩子们带来了更多的有关恐龙的玩具和书籍。他们热烈地讨论着关于恐龙的各种话题。
  ☆孩子兴趣的增长点。增长点1:翼龙是不是恐龙?这天。几名孩子在共同翻阅《恐龙大家族》图册时。对于翼龙的“身份”归属争执了起来。这是整合幼儿关于恐龙经验的好时机,我们便生成了新活动“他们都是恐龙吗?”。增长点2:梁龙到底有多大?随着对恐龙理解的深入,孩子们对梁龙发出了质疑:“梁龙是最长的恐龙呀?为什么这个模型做得这么短呢?”“梁龙到底有多长呢?”针对孩子们的疑惑,我们生成了“梁龙有多大”活动。
  在主题进行的过程中,幼儿探究恐龙秘密的兴趣随着对恐龙相关经验的积累而增加,形成一个个兴趣的增长点。这些增长点,以更强大的动力推动着幼儿探究的不断深入。
  二、分析“经验”及“经验的已有层次”
  幼儿真正的学习是从经验与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是幼儿学习的基础。对幼儿已有经验的分析实质是要找准在活动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以学定教,让活动的设计和幼儿的投入有效。对幼儿经验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①幼儿的已有经验:可从“主题”活动的大背景中进行分析,也可以从活动的重难点进行分析。
  ②幼儿可能出现的经验层次:在对活动中的难点可能表现出的经验状态。
  ③幼儿可能出现的兴奋点:兴奋点的出现容易左右活动的方向和进程,对幼儿可能出现的兴奋点进行预估,既可以对活动进行正确的导向也可以利用兴奋点促进活动的深入。
  案例:小班活动“会唱歌的瓶子”
  活动目标:知道软硬不同的物体碰撞时,有的能发出声音,有的不会发出声音。针对目标进行幼儿经验的分析:
  ☆已有的经验:1、在“小手和小脚”主题活动中,幼儿认识到小手很能干,也对用小手进行的操作活动很感兴趣。2、在“给小熊喂食”的活动中,幼儿对软硬不同的东西有了初步的感知。
  ☆可能出现的经验层次:1、知道放进硬的物体瓶子会响。2、只知道放进豆子会响。3、对放人什么东西进去会响没有经验。
  ☆可能出现的兴奋点:1、对“装”东西的过程感兴趣。2、对发出声响的现象感兴趣。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设计出了力求使每一种层次的幼儿在活动中都能获得提升和发展的活动方案。比如,针对无经验的幼儿:你能让瓶子唱歌吗?针对只知道放入一种材料会响的幼儿:试试还有什么材料能让瓶子唱歌?针对能准确选准发声材料的幼儿:为什么瓶宝宝会唱歌呢?(放其他材料可以吗?)
  三、提供“机会”及“更自主的机会”
  蒙台梭利曾经说过:“一件事物能否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不在于事物本身的特征,而在于它能为儿童提供多少活动机会。”教师要克服自我表现的冲动,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与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探索,以使他们得到真正的满足,确保幼儿深入而富有实效地学习。
  案例:大班活动“视觉之旅”
  初次研讨后,我们设计了几个层层深入的游戏环节:第一次一起玩动画小书,第二次一起看错觉图片,第三次一起看3D电影。这样的环节设计是在教师步步导入的情况下进行的。幼儿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是“被动地投入”活动。为此,我们对活动做了修改:提前布置一个视觉体验馆,将体验馆分为“动画区”“小玩具区”“错觉区”“3D区”。在激起幼儿兴趣后,幼儿自选小组进行活动探究。最后。幼儿提出在活动中感受到的问题,同伴或教师进行解答。显然,修改后的活动中教师的作用更为隐蔽,幼儿的自主权更大。
  为幼儿提供更为自主的机会,把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幼儿,是我们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只有给予幼儿适宜的、更自主的机会,幼儿才能真正在活动中自主选择、自由探索。从而获得最真实的知识经验。
其他文献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家园不同的环境下,儿童往往容易表现出显著的行为差异。这种行为差异直接导致了教师和家长形成了关于儿童的“差异印象”,甚至是“矛盾印象”。比如,儿童工作者常常发现,有的孩子是老师眼中听话、乖巧、有礼貌的“好孩子”,而在家长面前却变成了娇纵、蛮横、无法无天的“小霸王”。对此,教育学、心理学从家园教育观念和方式的差异、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等方面出发,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本文受社会学家
2005年成为一名分管教育教学工作的副园长时,我期望能为幼儿园的长远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管理他人和管理自己是截然不同的,在这条道路上我思考着、努力着、改变着……    一、个性的独立让我与同事格格不入。由于家庭的原因,我很早就学会了独立,不善于或者说不喜欢与别人交谈。总觉得那是浪费时间。我的这个性格给了同事们一种错觉,他们觉得我高傲并且孤僻。当我听到这个议论时自己还不以为然。“管好自己就行了”
我以前怕自己没进步,想画更厉害的画,这几张画突然让我明白,能一直享受画画这件事其实比进不进步更加要紧。  ——人五  人五是在微博、豆瓣等网络平台上拥有超过45万粉丝追踪关注的插画师,他的绘画主攻食材、药材水彩创作,画风清新、写实又唯美,是各大出版社与知名作家的抢手绘师。人五初中成绩不好,中考结束读了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学电脑艺术设计。尽管其他课不好好上,绘画课他却格外认真,能静下心来站在石膏面前画
“我们真的很满意,吃、玩、学都放心。”“不过才几年,变化大得不得了!”“老师不丑(不错),能歌善舞,对孩子很上心。”……记者走进扬州高邮市马棚镇中心幼儿园的时候,正值下午接园时间。一些家长带着孩子在幼儿园的沙池里、塑胶场上、大型户外活动器械上玩耍。说起幼儿园。大家都纷纷围拢过来。从他们热情洋溢的笑脸上,记者真切感受到他们源自内心真正的“满意”。小班幼儿刘盼的爷爷对记者说:“我大孙女4年前也上小班。
现代幼儿园建筑设计不但要为幼儿园展开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更要为幼儿创造一片乐园。所以,设计建造一所新的幼儿园必须考虑以下几千方面:    1.环境设计要教育化    幼儿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需要及早获得能促进人格发展的环境。况且,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经常接触而促进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方面发展的。因此,现代幼儿园教育特别注意环境教育的作用。为此,幼
草蛉算是一种飞蛾,是飞蛾就会扑火,在没有火的情况下会退而求其次扑向光。所以当天色暗下来、街灯亮起时,它们会义无反顾地扑向街灯,有时聚多了会像云团一样,扑不开、搅不散。草蛉崇拜光,它们在光  里和光弥合,呈现出美妙的姿态。  草蛉有4个巨大透明的翅,通身呈类似于荧光的黄绿色。画油画时,我总是先把这两管颜色挑出来,以至于画面总是很明媚。我相信画面有自己的旋律,草蛉也是。它们只能跟着自己的旋律走,它們有
老师的脾气,班级的情绪  李 娟    前段日子,因为班里那几个做事总是不紧不慢、拖拖拉拉的孩子,我总会莫名其妙地情绪低落,时不时就急躁起来。  那天午睡起床,孩子们都穿好衣服准备去洗手吃点心了,美美和洋洋还坐在床上兴奋地说着什么,衣服只穿好了一件,在一旁整理被子的阿姨已经提醒了很多次,但他们两个像是没听见一般,继续磨磨蹭蹭的。眼看下午活动的时间已临近,正在帮女孩子梳头的我,看到这样的情形,放下梳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凸显了幼儿为本的核心理念,召唤教师以幼儿的视角去看待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是否能从关注自己转变为关注幼儿,笔者想结合我区开展的14个同课异构的中班体育教学活动“原地纵跳触物”的研讨为例,谈谈在体育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关注点”中常见问题及其建议。  关注点一:关注活动规范的落实还是关注幼儿的能力发展  规范固然重要与必要,但教师由于过度强调
这是我园小班年级组以课例为载体推进教学研究的一次尝试。它以“一课三研,连环实践反思”的教研方式。以上海市二期课改小班新教材《苹果和桔子》这一主题中的《小乌龟看爷爷》素材点为载体,试图通过组织小班教师在这一教学活动全过程中的实践反思、伙伴合作、专家引领,学会互动式研讨,学习理论,感悟理念,以促进新课程的实施和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后的教育行为跟进和教育技能提高。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年级组教师充
2010年6月11日-14日,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主办,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教育管理研究专业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学会幼儿教育委员会、厦门市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早期教育》编辑部、《上海托幼》编辑部协办的第二届中国幼儿园园长大会在厦门市隆重召开。来自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一千多名代表出席大会。  开幕式上,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冯晓霞教授发表致辞,对此次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