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训的行为规范教育量化评价实践探索

来源 :教育·教学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lyy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德树人德育为首要,创新“五育并举”新举措。德育源自生活,育自生活。行为规范教育是综合养成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强调知行、情意协调发展,追求行为自律、合力育行、信息助行、文化导行,在品德形成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教育评价引导教育行为走向科学理性,实现有效、时效。行为规范教育是道德概念、知识上升为道德信念的载体,学生的日常行为体现他们对待所做之事、所发生事情的道德认知。行为规范教育引导学生遵守规则,助益学生将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信念,形成高尚的品格。这便是行为规范教育的德育原则和德育价值。
  校训是学校办学历史的沉积,是学校精神之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训文化体现学校办学文化的价值目标,折射民族文化道德风尚。校训源于优秀传统文化,紧扣时代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践的抓手。校训是学校的目标追求,更赋予学校生命,导向独特,具有浸润、呼唤、塑造、育人功能,以行为规范教育与校训生動、直观的契合,有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校训的精神内涵,自主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要完善德育评价。行为规范教育评价基于校训确立目标,运用量化手段,对行为规范教育进行科学判定。学校行为规范教育存在指标体系不科学和评价的信度、效度不够等问题。评价内容缺乏直接测量信息的方法,影响了行为规范教育评价的科学性。行为规范教育评价需要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测量手段。如何对行为规范教育进行科学评价,提升行为规范教育的有效性、实效性、可持续性,值得研究和探讨。

一、基于校训的行为规范教育目标体系


  行为规范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就是将目标逐步分解,构建指标系统,观察测量学生具体的行为指标并进行价值判断。因此,指标系统的科学建构,将直接影响着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可信性。上海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建设评估标准,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社会交往”和“公共规范”进行了归整,既体现了科学性,反映了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又体现了时代性,反映了新时代对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新目标和新要求。基于校训构建《三林中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共四大类二十八项行为规范教育目标体系,使学校开展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有了可操作的目标和要求指引,探索文化化人的新途径。


二、基于校训的行为规范教育内涵


  作为创建于1896年的百年老校,“勤敬诚肃”的百年校训,是学校的文化积淀。它既能引导学校育人目标,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又是一种行为准则,回答了为人处事、治学修身等问题。但是如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立德树人总目标有机融合,我们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对“勤敬诚肃”的校训进行内涵新解,从中理解学校先贤育人之希望,寻找培育、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入点。在查阅已收集到上海博物馆的《校训养性歌》《三林小学校校歌》等校史资料,我们对“勤敬诚肃”校训的内涵有了新的理解:
  “勤”即勤奋、勤恳、勤俭。在个人行为上,养成勤于学习、思考、探究、勤俭节约的品质。培育、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敬业”的行为准则。
  “敬”即敬人与敬事。礼貌待人;敬事,敬谨做事,毫不怠忽,即敬业精神。敬畏,敬畏规则,遵纪守法。在人、事、制度的关系上,培养学生恭在外表、敬于内心、以礼待人、敬业乐群、敬事而信、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等良好的行为规范、文明素质。培育、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文明”“敬业”“和谐”的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行为准则。
  “诚”即真心、真实,不虚伪。“诚”的内涵在于诚意、诚信和至诚。讲诚意、守信用,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诚相待、信守诺言的社会交往方式,培养学生的内在修养;同时培养坚韧不拔、至诚无息、自强不息的意志和创新精神,即“行之发于至诚。”培育、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诚信”行为准则。
  “肃”即持事振敬。“肃”是学生发展的理想目标,助力学生达到学养深时,其气自肃,从容无躁又无矜的境界,帮助学生养成君子气质和风度。培育、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和谐”的行为准则。
  勤、敬、诚、肃的行为规范教育,具有递进性。勤者,强调对学生个人的行为要求,对应“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敬者,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要求。诚者,强调个人与社会的行为要求,对应“社会交往”和“公共规范”。肃者,是对学生行为的最高要求。
  通过对“勤敬诚肃”的校训的“内涵梳理”,逐步厘清基于校训的学校行为规范教育的运行机制,通过“文化转化”“行规转化”“目标落实”“校本化德育”“分层育人”“环境营造”等途径,逐步使校训成为开展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重要资源,逐步形成了基于“勤敬诚肃”校训的学校学生行为规范的特色品牌,也使百年校训得以传承和发展。

三、基于校训的行为规范量化评价途径


  (一)基于校训的行为规范教育量化评价指标



  行为规范教育量化评价借助观察测量方法,检测学生具体的外化的行为指标并进行价值判断。建构时效性、简明可操作性、科学性的量化指标系统至关重要。行为、品性的定量评价优于定性评价,也能有效引导学生通过增减分来调适自己的正确行为方式,进而形成品格。量化评价可以实现学生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一种动态提示。
  (二)基于校训的行为规范教育量化评价指标操作方法(见文后表2)

四、基于校训的学生综合素养量化评价方式


  教育评价是为了促进教育工作的改进,提高教育质量。评价为了改进,而不是为了证明。我们把学生行为规范教育评价结果纳入学校学分制评价体系,进行量化评价。通过“五育并举”的评价机制的实践探索,引导学生自我欣赏,自我反思,自我适应。



  学校在长期的行为规范教育的实践中,逐步确立了“行为自律、合力育行、信息助行、文化导行”的学校行规教育理念,提出了“培养行为自律、生活自理、学习自主”的学校行为规范教育目标。开展基于“勤敬诚肃”校训的学生行为规范教育,通过评价方式的改革,引导学生在行为规范教育中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内化。从校训这一学校人文资源中挖掘行为规范教育资源,以信息化的手段支撑行为规范教育,使学生行为自律,生活自理,学习自主,心理自适,学生愈发表现为成熟、独立、自信和和谐,为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  查尔斯·肯尼(Charles Kenny) ,被誉为“富有全球情怀的经济学家”,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全球发展中心高级研究员、美国知名经济学家与互联网专家。他的研究课题集中于经济增长背后的原因;经济增长和其他领域之间的关系,如幸福感、更广泛发展、信息鸿沟等。  时下中国等新兴国家的经济发展遭到外国学者与媒体的热议,较为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新兴经济体)威胁论”与“西方衰落论”,认为随
期刊
摘 要:以2009~2015年浙江省高考文综卷哲学试题为例,《生活与哲学》复习备考,要厘清既往试题考点,重视漫画型试题,关注背景素材的运用,学会辩证思维的方法,以加深对哲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现材料与哲理的有机融合,提高复习效率。  关键词:考点;漫画;素材;思维  2009~2015年浙江省高考文综卷中,《生活与哲学》模块试题的量多、所占的分值比重大。如何根据哲学试题本身的特点,采取适切的复习方
期刊
我们身边到处都是血腥历史的证据:《旧约》中的大屠杀,《新约》中的十字架;莎士比亚戏剧和格林童话中的血腥肢解;英国王室对其家眷的斩首,美国建国者之间的决斗;还有对殴打妻子、虐待儿童、灭绝原住民的司空见惯和冷漠接受。  在阅读了血腥的战争和令人毛骨悚然的罪行之后,我们不由得掩卷发问:“世界会变成怎样?”但是我们很少问:“过去的世界究竟有多糟糕?”实验心理学家、认知科学家、畅销书作家斯蒂芬·平克在这本令
期刊
史料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围绕一定历史问题、文本、材料等,自主寻求答案、意义和理解的活动或过程。历史教学,策略之一就是师生共同回到“历史现场”,即通过多视角的史料尽可能感受历史氛围、接近历史真实,从而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历史知识,让学生在“过程与方法”中得到能力与价值观的提升。要回到“历史现场”,就必须借助史料探究,这正是史料教学的生命力所在。笔者以“追寻原始先民的足迹”为例,从以下
期刊
众所周知,立意、情境、设问是探究题命制的三要素,共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见图1)。其中,情境是命题者营造铺设的氛围,是立意实现和设问提出的载体;立意是试题的灵魂,表明命题者意图考查的主旨,统领情境的呈现方式和设问的方向角度;设问是学生要回答的问题,是联结立意与情境的纽带。  2015年江苏省高考政治学科第37题 (以下简称“第37题”)立意高远、情境精致、设问灵巧,受到广大师生的交口称赞。为方便分
期刊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同时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部分也特别指出:“思想品德课程实施者应增强课程的
期刊
研究是什么?有科学家说,“研究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让人感受到科学家做研究的旨趣与初心,无丝毫的功利,却有一种本真,就是永远对世界充满好奇与敏感。也有人说,“研究就是行走在自己能力的边缘,”让你一直挑战自己的极限,每一天都在努力成长。  对教师而言,研究是一辈子的事,因为我们无法复制每一天的工作。研究既是工作的方式,也是专业的精神,从中还可以找到人生的旨趣。当研究进入到我们的生命体系,大体
期刊
我们上海财经大学附属杨浦区国安路小学(以下简称“上海财大附小”)已于今年九月一号开学,这是杨浦区人民政府和上海财经大学合作共建的学校,学校建筑面积2万平米,教育教学设施先进齐全,为学校提供了现代化的办学条件。我们上海财大附小有理由、有信心把学校办成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办成市、区知名的大学附小。  我们上海财大附小是新办的,但是我们的教育不是从头开始,我们的梦想早就启航,我们是在新的办学条件下继续
期刊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整体性学习党史”的必要性  2021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强调要把党史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内容成果。“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党史中蕴含了诸多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故事,饱含着许多血雨腥风、绝境重生的经验以及攻坚克难的方法。高中生是中国新时代的建设者,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思想政治课中加强党史教育,可以有效提高高中生的思想政治素
期刊
问题的提出  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性建立在研究之上。对很多教师而言,认识和接受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并无太大的障碍,尽管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并没有深究什么是真正的教师专业发展,但他们都在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设计和各类实践项目的环境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学习和成长:几乎所有教师都有机会在专业技术职称的晋级通道上得到发展;教师们都需要参加包括学校校本研修到其他各级各类专业平台的学习和研究;一些成长较快的教师由此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