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德树人德育为首要,创新“五育并举”新举措。德育源自生活,育自生活。行为规范教育是综合养成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强调知行、情意协调发展,追求行为自律、合力育行、信息助行、文化导行,在品德形成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教育评价引导教育行为走向科学理性,实现有效、时效。行为规范教育是道德概念、知识上升为道德信念的载体,学生的日常行为体现他们对待所做之事、所发生事情的道德认知。行为规范教育引导学生遵守规则,助益学生将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信念,形成高尚的品格。这便是行为规范教育的德育原则和德育价值。
校训是学校办学历史的沉积,是学校精神之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训文化体现学校办学文化的价值目标,折射民族文化道德风尚。校训源于优秀传统文化,紧扣时代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践的抓手。校训是学校的目标追求,更赋予学校生命,导向独特,具有浸润、呼唤、塑造、育人功能,以行为规范教育与校训生動、直观的契合,有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校训的精神内涵,自主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要完善德育评价。行为规范教育评价基于校训确立目标,运用量化手段,对行为规范教育进行科学判定。学校行为规范教育存在指标体系不科学和评价的信度、效度不够等问题。评价内容缺乏直接测量信息的方法,影响了行为规范教育评价的科学性。行为规范教育评价需要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测量手段。如何对行为规范教育进行科学评价,提升行为规范教育的有效性、实效性、可持续性,值得研究和探讨。
行为规范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就是将目标逐步分解,构建指标系统,观察测量学生具体的行为指标并进行价值判断。因此,指标系统的科学建构,将直接影响着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可信性。上海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建设评估标准,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社会交往”和“公共规范”进行了归整,既体现了科学性,反映了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又体现了时代性,反映了新时代对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新目标和新要求。基于校训构建《三林中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共四大类二十八项行为规范教育目标体系,使学校开展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有了可操作的目标和要求指引,探索文化化人的新途径。

作为创建于1896年的百年老校,“勤敬诚肃”的百年校训,是学校的文化积淀。它既能引导学校育人目标,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又是一种行为准则,回答了为人处事、治学修身等问题。但是如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立德树人总目标有机融合,我们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对“勤敬诚肃”的校训进行内涵新解,从中理解学校先贤育人之希望,寻找培育、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入点。在查阅已收集到上海博物馆的《校训养性歌》《三林小学校校歌》等校史资料,我们对“勤敬诚肃”校训的内涵有了新的理解:
“勤”即勤奋、勤恳、勤俭。在个人行为上,养成勤于学习、思考、探究、勤俭节约的品质。培育、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敬业”的行为准则。
“敬”即敬人与敬事。礼貌待人;敬事,敬谨做事,毫不怠忽,即敬业精神。敬畏,敬畏规则,遵纪守法。在人、事、制度的关系上,培养学生恭在外表、敬于内心、以礼待人、敬业乐群、敬事而信、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等良好的行为规范、文明素质。培育、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文明”“敬业”“和谐”的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行为准则。
“诚”即真心、真实,不虚伪。“诚”的内涵在于诚意、诚信和至诚。讲诚意、守信用,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诚相待、信守诺言的社会交往方式,培养学生的内在修养;同时培养坚韧不拔、至诚无息、自强不息的意志和创新精神,即“行之发于至诚。”培育、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诚信”行为准则。
“肃”即持事振敬。“肃”是学生发展的理想目标,助力学生达到学养深时,其气自肃,从容无躁又无矜的境界,帮助学生养成君子气质和风度。培育、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和谐”的行为准则。
勤、敬、诚、肃的行为规范教育,具有递进性。勤者,强调对学生个人的行为要求,对应“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敬者,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要求。诚者,强调个人与社会的行为要求,对应“社会交往”和“公共规范”。肃者,是对学生行为的最高要求。
通过对“勤敬诚肃”的校训的“内涵梳理”,逐步厘清基于校训的学校行为规范教育的运行机制,通过“文化转化”“行规转化”“目标落实”“校本化德育”“分层育人”“环境营造”等途径,逐步使校训成为开展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重要资源,逐步形成了基于“勤敬诚肃”校训的学校学生行为规范的特色品牌,也使百年校训得以传承和发展。
(一)基于校训的行为规范教育量化评价指标

行为规范教育量化评价借助观察测量方法,检测学生具体的外化的行为指标并进行价值判断。建构时效性、简明可操作性、科学性的量化指标系统至关重要。行为、品性的定量评价优于定性评价,也能有效引导学生通过增减分来调适自己的正确行为方式,进而形成品格。量化评价可以实现学生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一种动态提示。
(二)基于校训的行为规范教育量化评价指标操作方法(见文后表2)
教育评价是为了促进教育工作的改进,提高教育质量。评价为了改进,而不是为了证明。我们把学生行为规范教育评价结果纳入学校学分制评价体系,进行量化评价。通过“五育并举”的评价机制的实践探索,引导学生自我欣赏,自我反思,自我适应。

学校在长期的行为规范教育的实践中,逐步确立了“行为自律、合力育行、信息助行、文化导行”的学校行规教育理念,提出了“培养行为自律、生活自理、学习自主”的学校行为规范教育目标。开展基于“勤敬诚肃”校训的学生行为规范教育,通过评价方式的改革,引导学生在行为规范教育中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内化。从校训这一学校人文资源中挖掘行为规范教育资源,以信息化的手段支撑行为规范教育,使学生行为自律,生活自理,学习自主,心理自适,学生愈发表现为成熟、独立、自信和和谐,为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校训是学校办学历史的沉积,是学校精神之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训文化体现学校办学文化的价值目标,折射民族文化道德风尚。校训源于优秀传统文化,紧扣时代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践的抓手。校训是学校的目标追求,更赋予学校生命,导向独特,具有浸润、呼唤、塑造、育人功能,以行为规范教育与校训生動、直观的契合,有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校训的精神内涵,自主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要完善德育评价。行为规范教育评价基于校训确立目标,运用量化手段,对行为规范教育进行科学判定。学校行为规范教育存在指标体系不科学和评价的信度、效度不够等问题。评价内容缺乏直接测量信息的方法,影响了行为规范教育评价的科学性。行为规范教育评价需要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测量手段。如何对行为规范教育进行科学评价,提升行为规范教育的有效性、实效性、可持续性,值得研究和探讨。
一、基于校训的行为规范教育目标体系
行为规范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就是将目标逐步分解,构建指标系统,观察测量学生具体的行为指标并进行价值判断。因此,指标系统的科学建构,将直接影响着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可信性。上海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建设评估标准,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社会交往”和“公共规范”进行了归整,既体现了科学性,反映了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又体现了时代性,反映了新时代对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新目标和新要求。基于校训构建《三林中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共四大类二十八项行为规范教育目标体系,使学校开展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有了可操作的目标和要求指引,探索文化化人的新途径。

二、基于校训的行为规范教育内涵
作为创建于1896年的百年老校,“勤敬诚肃”的百年校训,是学校的文化积淀。它既能引导学校育人目标,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又是一种行为准则,回答了为人处事、治学修身等问题。但是如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立德树人总目标有机融合,我们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对“勤敬诚肃”的校训进行内涵新解,从中理解学校先贤育人之希望,寻找培育、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入点。在查阅已收集到上海博物馆的《校训养性歌》《三林小学校校歌》等校史资料,我们对“勤敬诚肃”校训的内涵有了新的理解:
“勤”即勤奋、勤恳、勤俭。在个人行为上,养成勤于学习、思考、探究、勤俭节约的品质。培育、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敬业”的行为准则。
“敬”即敬人与敬事。礼貌待人;敬事,敬谨做事,毫不怠忽,即敬业精神。敬畏,敬畏规则,遵纪守法。在人、事、制度的关系上,培养学生恭在外表、敬于内心、以礼待人、敬业乐群、敬事而信、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等良好的行为规范、文明素质。培育、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文明”“敬业”“和谐”的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行为准则。
“诚”即真心、真实,不虚伪。“诚”的内涵在于诚意、诚信和至诚。讲诚意、守信用,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诚相待、信守诺言的社会交往方式,培养学生的内在修养;同时培养坚韧不拔、至诚无息、自强不息的意志和创新精神,即“行之发于至诚。”培育、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诚信”行为准则。
“肃”即持事振敬。“肃”是学生发展的理想目标,助力学生达到学养深时,其气自肃,从容无躁又无矜的境界,帮助学生养成君子气质和风度。培育、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和谐”的行为准则。
勤、敬、诚、肃的行为规范教育,具有递进性。勤者,强调对学生个人的行为要求,对应“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敬者,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要求。诚者,强调个人与社会的行为要求,对应“社会交往”和“公共规范”。肃者,是对学生行为的最高要求。
通过对“勤敬诚肃”的校训的“内涵梳理”,逐步厘清基于校训的学校行为规范教育的运行机制,通过“文化转化”“行规转化”“目标落实”“校本化德育”“分层育人”“环境营造”等途径,逐步使校训成为开展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重要资源,逐步形成了基于“勤敬诚肃”校训的学校学生行为规范的特色品牌,也使百年校训得以传承和发展。
三、基于校训的行为规范量化评价途径
(一)基于校训的行为规范教育量化评价指标

行为规范教育量化评价借助观察测量方法,检测学生具体的外化的行为指标并进行价值判断。建构时效性、简明可操作性、科学性的量化指标系统至关重要。行为、品性的定量评价优于定性评价,也能有效引导学生通过增减分来调适自己的正确行为方式,进而形成品格。量化评价可以实现学生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一种动态提示。
(二)基于校训的行为规范教育量化评价指标操作方法(见文后表2)
四、基于校训的学生综合素养量化评价方式
教育评价是为了促进教育工作的改进,提高教育质量。评价为了改进,而不是为了证明。我们把学生行为规范教育评价结果纳入学校学分制评价体系,进行量化评价。通过“五育并举”的评价机制的实践探索,引导学生自我欣赏,自我反思,自我适应。

学校在长期的行为规范教育的实践中,逐步确立了“行为自律、合力育行、信息助行、文化导行”的学校行规教育理念,提出了“培养行为自律、生活自理、学习自主”的学校行为规范教育目标。开展基于“勤敬诚肃”校训的学生行为规范教育,通过评价方式的改革,引导学生在行为规范教育中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内化。从校训这一学校人文资源中挖掘行为规范教育资源,以信息化的手段支撑行为规范教育,使学生行为自律,生活自理,学习自主,心理自适,学生愈发表现为成熟、独立、自信和和谐,为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