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革命视域下的六六小说创作与传播研究

来源 :文艺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k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网络、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的兴起使得文学的存在方式发生变化,大众媒介为文学作品提供了多元化的创作与传播模式。六六小说通过与媒介合作得到广泛的推广与传播,早期创作深受网络媒介的影响,后期又主动迎合影视媒介进行创作,在与媒介互动过程中形成了小说表达的日常化、小说结构的开放化等文本特征。
  关键词:媒介革命;六六小说;创作与传播
  随着大众媒介的兴起,文学与媒介之间的关系变得错综复杂,文学存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一方面,电影、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介的兴起,使得大量文学作品通过影视、网游改编进行传播,为文学作品开辟了新的宣传推广路径。另一方面,大众媒介的繁荣导致了以印刷媒介为主要传播载体的传统文学形式发生转型。大众媒介不再仅仅承担传播的作用,还参与文学形式的建构。大众媒介为了将文学引向大众读者,把文学活动纳入商业运作轨道以占有更大的市场,传统文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文学通俗性、商业性、娱乐性倾向,是文学在媒介语境中适应新形势的自主选择。鞠美在《通俗化视野下的六六小说研究》中提到:“当代文学作家对于大众媒介的态度大抵分为两种,一种是还未开始创作时就积极与网络或是影视媒介合作,有意识地迎合当代人的爱好或是阅读习惯,从而创作出受广大读者欢迎的作品,之后积极借助大众媒介平台来推广甚至是炒作以宣传自己的作品;第二种是依然坚持传统的文学创作与传播方式,愿意配合媒介完成出版与发行等后期工作。”{1}六六属于第一种类型,从最初的利用网络媒介搜集素材,创作以及推广自己作品来让人们熟知,到后期担任编剧,有意识地迎合荧幕以及当代人的阅读习惯进行创作。六六小说创作始终与大众媒介保持密切的联系,通过与大众媒介联姻获取读者市场从而影响小说市场,是六六小说的生存策略。
  一、六六小说的创作机制
  (一)小说创作与网络媒介互动
  网络媒介的传播具有双向性,这区别于传统印刷媒介的单向传播,使得创作者和受众者的交流更加自由,创作者可以随意创作作品,网友可以即时评论甚至影响创作者的写作思路与进程。六六,本名张辛。1999年以笔名“六六”开始在网上创作,2003 年她在国外网站的“萍水相逢”论坛上发表了第一本小说——《王贵与安娜》,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自此在网坛上成名,随后上海出版社发行了这部小说。六六说自己是从网络上成长起来的,自己的每一次进步,大家都看在眼里。网民热情高涨,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许多思路,她在创作过程中遇到问题会与网友们共同探讨。六六曾说自己的第一部作品之所以如此成功,是由于网友的高度关注。在网络平台上,网友在六六创作过程中起着一个重要的作用,当网友不满意某一故事情节时,他们会以“扔拖鞋”或者“弃楼”等网络形式表达对情节的不满,而当网友满意作者调整过后的故事情节,他们会以“给鲜花”和“轉发”等网络形式表达对作品的喜爱。网络传播的及时性、互动性,让六六可以随时根据读者意见修改小说,创作出深受大众喜爱的文学作品。六六的作品有着很高市场认可度的原因是她在创作过程中得到网友的持续关注,网友会指出她作品中的不足之处,并给予修改建议。
  除了首部作品《王贵与安娜》,六六的最新作品《心术》也加上了不少网友对医生的看法和对医疗系统的认知,因此,六六说自己的作品是广大群众智慧的结晶。无论是最初的网络创作,还是出版社发行的小说,以及创作影视剧本或是改编影视作品,她都成功利用网络媒介来拓展自己的文学影响力。是网络成就了早期的六六,奠定了她大众化、日常化的创作风格。一方面,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大众媒介,能够有效的宣传自己。六六经常在新浪、腾讯等网络媒体接受采访和网友提问,在节目中的精彩表现也为她赢得不少“粉丝”。六六以友好的态度对待媒体,为她的小说造势提供了最好的平台,从而使观众期待她的作品。另一方面,因为六六最开始在网络上创作,使得她的创作风格受到网络特有文化属性的影响。
  (二)小说创作与影视媒介共谋
  语言文字具有抽象性、概念性,影视媒介以图像、声音为载体,“图像”因其快捷、浅显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代人直观的审美需求,突破了语言文字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让文化水平高低不同的人以及处于不同年龄阶层的人都易于接受,这是影视剧比文学文本拥有更多消费群体的先天优势,影视剧的热播可以带动同名文学作品的畅销,能够刺激观众阅读文学文本的欲望。
  六六小说开始与影视结缘是由于她创作的同名小说《王贵与安娜》《蜗居》《双面胶》这三部作品。但六六本人没有亲自参与改编这三部影视作品,而是通过向出品人出让作品改编权的方式“触电”,直到《心术》的出现。《心术》是六六创作的第一个电视剧本,之后又创作了《宝贝》这部电视剧本,这两部作品拍成的电视剧上映后立即受到热烈追捧,继而出版了同名小说。从电视剧本到影视剧再到剧情小说,这两部小说不同于之前的创作模式。大众媒介影响下的文学创作已经成为作家、电视投资方、出版社合作的结果,而且可以为三方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如果说六六早期三部小说,是在她不知道结果如何的情况下潜心创作出来的,那么《心术》《宝贝》等剧情小说则是为了迎合影视而进行的创作。
  六六从网络小说家“变身”成为职业编剧,还被媒体封为“金牌编剧”,这一身份的变化影响了创作思维的转变,六六开始有意识地创作能够拍摄成影视剧的小说,以影视剧的思维方式和艺术形式去创作文学作品。
  二、大众媒介下的六六小说文本特征
  (一)小说表达日常化
  大众媒介与大众文化两者紧密相连,大众媒介促使大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2}文学与大众媒介联姻后,文学出现了通俗性、娱乐性等诸多新特征。
  王卉在《刍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日常化写作》中将日常化写作定义为:“把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和经验写入文学作品中,让它成为文学叙事的主要对象和审美范畴。”{3}在大众媒介时代,以受众为主的传播理论开始在实践中得以确定,越来越多人开始认同观看影视剧的主要目的是娱乐。观看影视剧的群体大部分都是女性,特别是家庭妇女,她们的审美偏好基本上都聚焦在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婆媳关系、婚姻情感关系等,也就是这一种生活化的观看环境和家庭化的观看方式影响着作家对影视剧剧本的创作,这就要求在创作影视剧本时注重内容题材的“日常化”。   《蜗居》讲述的是海萍心酸的买房奋斗过程以及主人公琐屑的世俗生活和生存感受,涉及了买菜、找房子、生孩子、老板的责骂等吃喝拉撒日常小事。《心术》讲述的是上海某知名医院的脑外科医生们跟病人之间的故事,包含了医疗冲突、病人的不信赖、医闹的蛮横无理和医疗的困扰等等,因这些现实原因导致当医生的理想与抱负受到层层阻碍。小说描写的内容既表现出医生的困境,又体现患者的弱势,这正是中国医疗界的常态。
  六六关注的不是英雄业绩,而是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以生活中某一件事情或者某一个人为原型来写小说。《心术》和《蜗居》这两部作品均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她选取了更加贴近百姓的日常生活视角来安排故事情节,体现了“日常化”写作的创作姿态。
  (二)小说结构开放化
  张国涛在《电视剧本体美学研究:连续剧视角》中提到:“对于影视剧来说,观众不一定能从第一集开始观看,也不一定能一集不落从头看到尾。这就要求编剧能充分考虑到这种非整一性收听带来的接受障碍,尽量使观众能在非完整收看的状态下也能轻易地‘上知下达’。做到这一点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叙事方式上采用线性或块状结构。”{4}线性和块状结构又称为开放化的结构,这种结构可以让读者和观众无障碍地随时阅读小说、观看影视剧,六六的作品便采用了这两种叙事方式。
  1.线性的叙事结构
  何谓线性叙事?张瑞在《电影非线性叙事的结构分析》一文中解释到:“第一,注重故事情节的因果关系、戏剧冲突等因素,还要以线性的方式来推进叙事。第二,要求故事的完整性、时空的统一性、情节的因果性和叙事的连贯性。这样观众和读者易于接受与理解。”{5}
  2009年底开始,六六有意识地对小说结构进行调整以迎合影视剧拍摄。她重新安排《蜗居》《心术》《双面胶》这三部家庭伦理剧的结构。在没被改编成电视剧之前,这三部作品没有具体分章节并且给章节配上小标题,有的还是两部作品合成一部作品。为了改编需要,六六将自己这三部作品分了章节,每章都有独立的标题,把故事集中在家庭主人公身上。比如《王贵与安娜》起初是六六的小说选集,汇集了她的两个中篇小说——《王贵与安娜》和《安娜与王贵》,为迎合影视剧拍摄,将两部浓缩成一部小说,对其结构也进行了相应的对调,并没有像以前那样前部分写王贵的故事,后部分写安娜故事,而是将《王贵与安娜》一共分了二十章节。一至四章,是王贵与安娜的初识到结婚的过程。四至十章,写王贵与安娜孩子出生到家庭遭遇到经济危机。十至二十章则是两人老年的生活状态。同样,《双面胶》最初是按照时间线顺序进行编排,调整之后将《双面胶》分成二十五个章节,每个章节对应二十五个小标题,但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故事,小说从始至终都围绕王丽娟和李亞平一家生活展开。一到十章,是丽娟和亚平结婚,公婆到来以后产生婆媳矛盾,丽娟和亚平的夫妻关系也变得十分微妙;十到十八章是公婆因事离开,丽娟夫妇两人关系缓解,亚平的姐姐突发癌症,亚平向丽娟父母借钱,亚平与丽娟开始冷战;十八到二十五章,是公婆听闻儿子受欺负回到上海帮助儿子,婆媳矛盾升级,最后因前面累积了种种矛盾爆发,亚平失手打死了丽娟,酿成家庭悲剧。
  这些家庭伦理作品的特点就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伦关系展开叙事,主要讲述了人伦关系中繁琐的矛盾,比如夫妻矛盾、婆媳矛盾和社会矛盾等等,日常生活中柴米油盐的小事成为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让我们在观看影视剧或是阅读文本时能感同身受,无障碍地进行观看或阅读。
  2.块状的叙事结构
  赵花花在《中国家庭伦理剧的叙事研究》一文中提到:“所谓块状叙事结构,就是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贯穿的叙事线索,而是由一系列可以独立成章的段落组成,且期间无紧密逻辑关联。”{6}《宝贝》与《心术》这两部作品与六六的前三部被改编成影视剧的作品不同,即使有一条不明显的主要线索,但小说的主体部分都是由各自独立的故事所组成。读者及观众可以随意提取某一个标题,在不需要了解人物性格、故事背景的前提下,也能轻易地进行阅读和观看。例如《宝贝》总共有二十五章,每一章节都有独立的小标题,每一章节故事情节都不同且插入新的人物,在第十二章《爱,有时需要冒生命的险》中苏哲父母出车祸,行政助理张嘉平和护士芳芳两人告诉苏哲应该怎样处理车祸过后的一系列事情。可是到了第十三章《人生哪天不是演戏呢?》出现了静波的父母,以及两个新人物冯滢和吉泰,讲述了冯滢与老公离婚后,和吉泰过来看静波孩子的事情。这种开放式结构在小说《心术》中被六六运用到极致,不仅每章节故事情节不同,且主要围绕插入的新人物而展开诉说,主人公医生只起到了一个陪衬作用,比如第二章《医生说我只能活六个月》中“钢丝男”因生在农村没钱看病,好不容易凑够钱来到城市医院看病,最后得知自己是骨癌无法医治,最终选择把钱留给孩子上学,留下遗书跳楼自杀。在第二十五章《我就不信,不打官司就没别的路了!》中讲述的是医闹的故事:陈力母亲由于一场意外医疗事故而昏迷不醒,而陈力用媒体搞臭医院,然后让医院免费治疗,趁机敲诈一笔,根本没想着如何配合医生治好他母亲的病。由此不难看出,这两部小说前后两章出现不同人物,但故事情节并没有紧密相扣。
  六六的《宝贝》和《心术》采用了块状的叙事结构,作品是由不同的小故事串联而成的,这种叙事方式可以让电视机前的观众,即使错过一集或者一个故事内容,也能跟得上情节,丝毫不受上一集内容的影响,也可以让读者随意翻开一个章节,就能进行无障碍的阅读,无需了解故事背景。
  三、六六小说的传播策略
  媒介技术的日新月异推动了文学传播的革新,网络、影视等现代传媒的发展,让我们步入了一个电子信息时代。现代信息时代传媒的传播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接收方式和生活方式,从网络媒介到影视媒介,从虚幻世界再到现实世界,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接收信息。六六深知网络媒介与影视媒介均掌握着最为特殊的社会传播资源,网络能满足受众即点即看、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愿望,影视则能够使观众尽快得到基本的、鲜明的、直观的感性认识。因此,她巧妙地利用这两种媒介宣传自己的作品。   (一)借助网络媒介,推广宣传作品
  目前,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可以在网络上工作、学习、交流和娱乐等。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不仅改变了我们日常的交往方式,也改变了作家的作品传播方式。在印刷媒介时代,作家如果想要发表一部作品,需要经历作品创作、审查、传送、销售等一系列出版过程,且传播范围受限,因此短时间内很少有人知道一些不出名作家的作品,尤其是一些新兴作家。网络媒介因其传播范围之广、速度之快,作家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大众熟知,继而作品也会受到关注。
  六六利用网络媒介成功地宣传推广自己的作品。一是制造话题。在网络上制造具有话题性的作品,引起网友们关注,然后投向荧屏、出版图书。二是借助网站传播。六六将自己作品的电子版权交托给多家网站,由网络进行宣传推广,这样省去了纸质传播方式的诸多过程。三是增加知名度。六六为了增加知名度,活跃于各大当下流行的网络媒介,比如微信、新浪微博、华人论坛和各类网站访谈等等。曝光率也意味着知名度,六六为了增加曝光率,刻意投合大众娱乐的口味,与媒体一起制作热点新闻来加强曝光率。比如2012 年 3 月29日,六六在新浪微博上向插足自己婚姻的“小三”宣战,同年6月5日在新浪微博上默认离婚。在这两个半月时间内,六六从遭遇婚姻危机到最终离婚这一话题久居各大网站、媒体新闻的头条,然后再经媒体后期加工与渲染,六六就有了“话题女王”的称号。这一时期,正是由她担任编剧创作的同名电视剧《心术》首播的前期宣传期,六六借此话题宣传炒作她新作的意图非常明显。六六也因此成为了一个“明星作家”以及“著名编剧”,名人效应让她成为收视率的保障,也为自己的小说增加了销路。此外,六六会在自己的博客空间上传一些没有出版的文字或图像,也常常在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上发布随笔、散文等,她在微信平台上会和读者分享引导、激励年轻人一类的文章,如《少年派》《写给年轻人的话》《什么是成功》;也有分享情感感悟类的文章,如《我想念2016那个平凡的自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那一对小夫妻》;也有探讨社会问题的文章,如《教育是植入骨髓的高贵》《企業长盛不衰的秘密》《你会嫁入豪门吗?》《女人的幸福感从何而来》《镜面人生》等等。六六在网络平台上持续地更新文章以及动态,让自己总是出现在公众平台上,从而引起关注以便推广作品,使得她的作品得以畅销。
  (二)与影视媒介合谋,创新传播方式
  电影传播专家马克·波斯特曾在《第二媒介时代》中指出: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史上出现过四个相对独立却又互为渗透的媒介时代,有口传媒介时代、印刷媒介时代、播放媒介时代以及数字媒介时代,从当前社会的发展进程不难看出,口传媒介、印刷媒介时代已离我们渐行渐远,而播放媒介、数字媒介时代正在全面占领阵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7}影视剧实现了从文本阅读到视觉观看的进步,从个人阅读到一个“共读”的群体观看的跨越,为图书的生存和发展开发了一条新路径,纵观当今图书市场,一些图书刚推出时,反响平平,很少有人去阅读或者购买这些图书,但是这些图书一旦被改编成影视剧在荧幕上热播时,原先销售不佳的图书就会出现“一抢而空”的场面。图书和影视剧结合在一起的图书简称影视同期书,也就是在影视剧上映期间或结束不久后,出版社根据影视剧传播的市场反应,及时根据影视剧出版的原著小说、同名小说,或者是根据影视剧元素再版的小说。{8}
  影视同期书的第一种情况,图书先于影视。六六的早期三部小说《双面胶》《蜗居》《王贵与安娜》均被改编成同名的影视剧,因影视剧在社会上引起观众广泛关注,收视率节节升高,这时出版社就会出版根据影视剧的剧情而重新设计内容和形式的再版图书,或者直接出版原著图书。比如《王贵与安娜》于2004年9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此次发行量和销售量并不是很理想,因为《王贵与安娜》属于网络小说,最开始盛行于网络,而在2004年时网络的覆盖程度并不像如今这样广,所以大部分读者不知道这本小说。但在2009年同名电视剧问世后,紧接着花山文艺出版社根据电视剧的情节故事再版图书进行销售,电视剧的热播,果不其然地带动了小说的销售量。《双面胶》和《蜗居》也是同样的情况,在同名电视剧未播出之前,小说在书架上一直都处于“默默无闻”状态,而经改编成电视剧在荧屏上热播后,其同名的小说受到大众的追捧。第二种情况,影视先于图书。六六后期从作家转型成编剧,创作了《宝贝》《心术》两部影视剧剧本,之后才被拍成电视剧。《心术》在2012年2月首播,出版社在同年8月即出版发行了同名小说《心术》,第一批三十万册在一周内售罄,出版商赶紧加印以满足市场需求,最终销售量突破一百万册。2013年5月由六六编剧创作的《宝贝》也在各大卫视进行同步播出,同时,同名小说也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在市场上推出,销售量再次超过一百万册。由此可见,在影视剧刚播完而全民关注热潮还未消退之时,或者影视剧正在热播之时,出版社会在此时包装设计同名的影视同期书,比如书本封面会被设计成同名影视剧的剧照,书本内容中也会穿插一些影视剧当中的图像。正是因为影视媒介这个推力,使得六六小说在影视传播过程中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品。
  影视媒介和出版社联合进行宣传让同名影视作品成功吸引了大量的读者。一般来说,影视同期书的上市时间是经过有关人士的精心策划,以谋取最大的市场关注度,六六曾在访谈中提到自己搭乘了影视媒介的顺风车。由于影视媒介的大力宣传,让六六的作品在荧屏上火遍了大街小巷,六六也随之成为妇孺皆知的当红作家。
  六六借助网络与影视两种媒介迅速走红,被看作继张爱玲、虹影之后的第三代海外华裔女作家的代表。“针无双头利,蔗无两头甜”,任何东西凡是有好的一面,必定也会有不好的另一面,也就是受到网络媒介与影视媒介的影响,她的作品也存在了一些缺憾。六六最初在网上连载她的小说,让她成名于网络。虽说她可以在网络上与网友互动,为她的创作提供思路,从而创作出让观众喜爱的小说。可也就是这互动性,她创作小说时大量借鉴了网友的建议,使其小说在无形中成为“大众”的作品,缺少了自己的独立思考、人生感悟等。后期主动与影视合谋,六六大部分作品都有同名的影视剧,电视剧的热播带动了她作品的热销,让六六提升了名气。不过为了更好地迎合影视拍摄,六六会刻意地去创作具有影像化特点的作品,使得她的大量小说出现了人物类型化、情节模式化的特点。因此,网络、影视媒介虽然给六六的创作带来了便利,让她成功从“网络作家”转型到编剧,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她小说的文学性与主体性的缺失。
  注释:
  {1}鞠美:《通俗化视野下的六六小说研究》,苏州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
  {2}韩玉洁:《大众文化与媒介》,郑州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3}王卉:《刍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日常化写作》,《理论导刊》2005年第6期。
  {4}张国涛:《电视剧本体美学研究:连续性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5}张瑞:《电影非线性叙事的结构分析》,《电影文学》2011年第20期。
  {6}赵花花:《中国家庭伦理剧的伦理叙事研究》,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
  {7}[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莫峥:《影视同期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其他文献
摘 要:网络电影批评的崛起,对中国电影批评影响深远,而且极具有文化意义。它本质上是电影批评的“媒介化”转向,是批评的意识形态、方法论和手段的整体转向,体现出了一种范式转型特点,亦即库恩所言的“范式”再造。虽然这种范式还在形塑之中,但它的社会影响日益重要。  关键词:网络电影批评;范式;构型  作为电影艺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以来,电影批评发生的诸多变化引发了学者和业界的众多关注,人们从不同的
期刊
摘 要:“三农问题”是乡土中国所有问题的集结点与重心,而这其中,“农民”又是问题的核心与关键所在。如何认识农民,如何实现农民自身主体的现代性,是百年来中国现代化力图解决的中心问题。在新世纪急剧变化的新时代历史文化语境中,梁鸿以其独特的乡村记忆、乡村情感来阐释“中国梁庄”系列非虚构写作的脉络、肌理与内在症结。作为这一问题的“自叙传”式书写,文章有助于我们理解其思想架构与内在的情感逻辑,有助于从情感深
期刊
摘 要:以布迪厄的“文学场”为理论依托和阐释框架,李永东的“租界文化”研究将文学艺术形式与社会生产机制联系起来,避免从内部或外部的孤立视角来切割文学和社会、历史的关联,置作品于客观化和物质性的考察之下,以期达到对文本的理性认知。同样,他在“家族小说”“城市想象”“半殖民文学”三个领域所取得的系列研究成果,通过文本与场域的内外辉映,以个案考察推动全局进展,这使得宏观的史学论述不乏丰盈的文学细节。他的
期刊
摘 要:童年和故乡是永恒的生命记忆,是作家最重要的精神资源和情感源头。而对于中国人而言,乡村是中国文化的根脉与源头所在。遗憾的是,原生性、本土性的乡村正在消失,作为具有完整乡村记忆的中国“70后”一代人,有责任与义务去书写正在消失的乡村、乡村记忆与乡村情感。文章对台湾作家房慧真的评论,阐释了乡村、岛屿、河流、故土之于这位“70后”作家的独特记忆、情感和价值,具有回乡、归乡、寻根、安魂的不可替代的意
期刊
摘 要:文艺批评与评论作为创作引导和欣赏指导的重要一环,一直具有自身的独立性。但时代变化和审美趣味的改变,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环境,导致文艺批评已经不是既往的模样,认识到时代变化而调整文艺评论的旧俗,适应新的受众群落变化而坚守文艺评论的价值,根据众语喧哗的评论而引导端正的时代价值观评论,强化艺术审美的评论也顾念网络时代的趣味习惯,建设务实而高端的新时代的文艺批评,需要理论的坚守也需要个性把持。  关
期刊
摘 要:1980年代至今,蒙古族女性文学研究已经走过了30余年的发展历程。无论是作为“论证环节”的研究存在,抑或是作为“独立现象”的研究形态,都呈现出其独有的意义和特点,但仍存在碎片化、对民族性的过分倚重、西方理论接受的滞后等明显缺失。  关键词:蒙古族;女性文学研究;“论证环节”研究;“独立现象”研究  新时期以来,蒙古族女性文学创作新人涌现,佳作频出,渐次成为文坛的一道风景。蒙古族女性写作的兴
期刊
摘 要:新世纪以来,“70后”女性创作的乡土小说表现出了与往日不同的写作风格,在创作题材上以怀念昔日的乡村伦理为主,具有强烈的怀旧色彩。这种回忆式的创作使得“70后”女性建构了她们心中的理想乡土,从而表现出“微观叙事”的诗性特征。“70后”女性对乡土的关注丰富了乡土小说的内涵与表现,但同时也存在诸多局限。如果“70后”女性创作对此有清醒认识并做出适当调整,将会有更好的创作实绩。  关键词:“70后
期刊
摘 要:苏童小说被称为“想象的诗学”,而形成这一审美建构的成因,在于他拥有清醒而自觉的母语写作意识。汉语言母语是一种独特的表意语言,苏童充分领悟了母语文学的“会意性”要义,并将其转化为审美想象力,熔铸成特定的创作思维范式,从中彰显了近乎纯粹的母语文学美质。在此意义上,苏童小说作为想象性思维的审美载体,为母语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苏童;母语写作;想象性思维  无疑,苏童小说在同时代作
期刊
本期“新锐”栏目推出的作家是皮佳佳。  皮佳佳既写小说,也写散文、古典诗词赋,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她的作品,先后刊发于《十月》《中国作家》《诗刊》《作品》《光明日报》《中国诗歌》等报刊,多篇小说被《小说月报》等选刊转载并以《方死方生》为题结集出版,她的古典诗词赋作品,也曾获得多个全国征文奖项。皮佳佳的文章,既见才情,也见修养。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化、文学的长期浸染,使得她在写作小
期刊
摘 要:“家”是横亘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要津,全民抗战的召集令,既要激发“家”情怀,又要破解“家”观念对个人的羁绊。老舍的话剧主要以流亡重庆的“下江人”为表现对象,根据不同家族的战时境遇,提供了相应的“家国同构”策略。父子冲突与家国冲突的转换,青年本位伦理的确立,家国伦理裂隙的缝合,以及布景的隐喻功能,从不同角度诠释了老舍的抗战伦理构想。老舍对“家国同构”战时伦理的建构,既符合战时需要,也带有现代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