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以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已现实地摆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面前。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了解、掌握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理论,更新观念,改革现有的教学方式和行为,把新的观念带进课堂,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数学课程标准》在指导思想、目标体系、内容选择、组织实施等方面都采取了较大的改革措施,其中改革的核心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注重学习方式的更新
自主探索是现代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之一。《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支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所以,情境创设不失为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索、发展主体性、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策略。情境创设的手段多种多样,故事讲述、实物模型、图片图表、录像录音、幻灯投影、电脑动画、演示实验、表演操作等都能创设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将注意力专注于情境中,并主动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2. 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由权威的讲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数学知识的建构者。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份活动的空间,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
3. 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考。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小孩子天生喜欢猜测,在数学学习中,猜测不是凭空瞎猜,而是在某种具体情境中的直觉思维的运用。让儿童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猜测,能使数学问题的产生变得自然、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积极思考。
4. 强调参与和过程。自由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要求所有学生都参与学习过程,把学生视为“小科学家”,让他们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索活动去发现科学结论,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这些从实际中获得的知识,让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并容易被应用到实践中去。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观察自备的各种长方体,看一看、摸一摸,得出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结论;再由学生操作,量一量12条棱的长度,发现相对4条棱相等;把长方体纸盒拆下来,比一比大小,就发现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然后让学生列举出长方体的特例(相对的面中有两个是正方形)。到此,就可以让学生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这样,学生通过亲手操作来理解要领,不仅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而且真切体验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二、注重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习知识的真正意义就在于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出知识应有的价值。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出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练习;不仅要解决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解决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开放性的实际问题,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学习了圆的周长后,可以组织学生实际测量校园内大树树杆的周长,然后根据量得的周长计算出树杆的半径和直径;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可以让学生回家测量自己卧室的长、宽、高,并计算出墙面的面积和地面的面积是多少;学习了统计图表知识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并分析整理成相应的统计图表等。
责任编辑 黄日暖
一、注重学习方式的更新
自主探索是现代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之一。《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支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所以,情境创设不失为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索、发展主体性、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策略。情境创设的手段多种多样,故事讲述、实物模型、图片图表、录像录音、幻灯投影、电脑动画、演示实验、表演操作等都能创设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将注意力专注于情境中,并主动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2. 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由权威的讲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数学知识的建构者。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份活动的空间,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
3. 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考。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小孩子天生喜欢猜测,在数学学习中,猜测不是凭空瞎猜,而是在某种具体情境中的直觉思维的运用。让儿童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猜测,能使数学问题的产生变得自然、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积极思考。
4. 强调参与和过程。自由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要求所有学生都参与学习过程,把学生视为“小科学家”,让他们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索活动去发现科学结论,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这些从实际中获得的知识,让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并容易被应用到实践中去。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观察自备的各种长方体,看一看、摸一摸,得出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结论;再由学生操作,量一量12条棱的长度,发现相对4条棱相等;把长方体纸盒拆下来,比一比大小,就发现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然后让学生列举出长方体的特例(相对的面中有两个是正方形)。到此,就可以让学生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这样,学生通过亲手操作来理解要领,不仅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而且真切体验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二、注重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习知识的真正意义就在于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出知识应有的价值。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出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练习;不仅要解决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解决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开放性的实际问题,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学习了圆的周长后,可以组织学生实际测量校园内大树树杆的周长,然后根据量得的周长计算出树杆的半径和直径;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可以让学生回家测量自己卧室的长、宽、高,并计算出墙面的面积和地面的面积是多少;学习了统计图表知识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并分析整理成相应的统计图表等。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