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读写结合的最高目标就是创新。创新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每个教师都应树立“为创造而教”的理念。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就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很好的素材。教师应从阅读教学中寻找触发想象的因素,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那么我们的课文中有哪些可以触发学生想象的因素呢?本人认为课文中有以下几点因素。
一、 悬念探究点
悬念是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中,使观众或读者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产生探究欲望的一种设计。教材中的一些文章为了达到言虽尽意未止的效果,许多课文结尾往往给读者留下了悬念。教师可以就此悬念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使其展开合理想象对文章进行续写。
例如,《凡卡》一文结尾中只写到凡卡在睡梦中见到爷爷看他的信,并未交代凡卡是否回到爷爷身边。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凡卡回到爷爷身边会怎样?如果没有 回到爷爷身边,根据他在信中所叙述的生活经历,小凡卡又会有怎样的悲惨遭遇呢?然后让学生就以上两种结果选择其一进行创作。再如《小摄影师》《穷人》等课文也留下了悬念。
二、 略写扩充点
选入教材的文章精练含蓄,这就决定了作者不可能对情节作巨细无遗的描写,而文章的略写部分是作品留给读者想象和再创作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故事里的人或事会怎样?
例如《西门豹》一文,作者根据文章主题的需要只详写了西门豹“破除迷信”一事来表现西门豹善于调查、机智过人的人物品质,而带领老百姓“兴修水利”则一笔带过。教师教学时,可让学生从此处入手进行创作。根据西门豹的性格特点展开合理想象,来扩写西门豹如何带领群众不辞辛劳地“兴修水利”一事。
三、 读后感受点
一篇文章叙述的内容往往很多,给我们带来的感受也是多方面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力求写深写透。当然,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感受也不一样。有的学生可能被整篇文章表现出来的思想所深深折服,也有的学生对作品的某个场面感受很深,还有的学生甚至对文中某句意味深长的话念念不忘……
例如《秋天的怀念》一文,作者通过讲述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利用母亲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句平常的话语,着力表现母亲对主人公无私的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谈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又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古井》等课文同样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 心灵陶冶点
有些文章的结局是作者根据时代背景、文章主题的需要所安排的。故此,我们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是以悲剧结尾,它往往令我们的小读者为文中主人公悲惨的命运而扼腕叹息,唏嘘不已。此时,我们教师可利用他们善良的童心来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来改变文中主人公的悲惨命运,表达出自己的美好愿望。
如《小音乐家扬科》一文中如此有音乐天赋的小扬科竟然惨死在仆人的手下,多么可惜呀!让同学们深刻感受资本主义制度的残酷和黒暗的同时,大家能不能用自己的笔来改变扬科的命运呢?让他和我们一样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呢?让他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使他的音乐天赋得以发挥。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小珊迪》等也能激起孩子们善良的童真。
五、 范文模仿点
教材中的课文是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精心节选的各种类型习作的范文。它们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各年级的写作要求,使他们的基本功得到锻炼。在这些课文中作者不仅仅有让读者津津乐道的精彩部分,如对人物外貌神态,对话或景物等描写;而且还运用了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教师教授此类文章时,可先总结文章的写作方法,领略片段中的各种修辞手法,然后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根据自身的愿望对照例文的结构、风格等来进行仿写。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是一篇写景的例作,教师先总结本文的是按时间顺序,抓住了各季节的景物特点来写的。课后可让学生按照本文的写作方法仿写成《美丽的田野》。还有《鲸》《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分别是状物、记人的范文,教师课后也可让学生仿写成《狗》《我的祖父》等。
六、 长篇缩写点
我们教材中的文章都经过了作者的推敲与斟酌,可以说是惜墨如金。但是还有少数例文为了故事的情节更有延续性、完整性,故文章的篇幅较长。教师在引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熟知文章的内容,了解人物的品质等,更应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所以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要求学生对这些文章进行缩写作。
例如《小英雄雨来》一文,教师可先让学生深入理解全文后,分清文章主次,根据需要来决定取舍。全文可分六个部分(游泳本领高—雨来上夜校—掩护李大叔—勇斗小鬼子—河沿的枪声—雨来没有死),缩写时只要留住能表现雨来优秀品质的第三、四部分为文章主干,其他部分只需轻描淡写。相信经过学生二次创作后,我们可以看到一篇体现学生智慧的新文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基本技能得到了提高。
我们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构建新的习作模式。师者应将目光投注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上,还学生一个畅所欲言、自由发挥的创作空间。
一、 悬念探究点
悬念是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中,使观众或读者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产生探究欲望的一种设计。教材中的一些文章为了达到言虽尽意未止的效果,许多课文结尾往往给读者留下了悬念。教师可以就此悬念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使其展开合理想象对文章进行续写。
例如,《凡卡》一文结尾中只写到凡卡在睡梦中见到爷爷看他的信,并未交代凡卡是否回到爷爷身边。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凡卡回到爷爷身边会怎样?如果没有 回到爷爷身边,根据他在信中所叙述的生活经历,小凡卡又会有怎样的悲惨遭遇呢?然后让学生就以上两种结果选择其一进行创作。再如《小摄影师》《穷人》等课文也留下了悬念。
二、 略写扩充点
选入教材的文章精练含蓄,这就决定了作者不可能对情节作巨细无遗的描写,而文章的略写部分是作品留给读者想象和再创作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故事里的人或事会怎样?
例如《西门豹》一文,作者根据文章主题的需要只详写了西门豹“破除迷信”一事来表现西门豹善于调查、机智过人的人物品质,而带领老百姓“兴修水利”则一笔带过。教师教学时,可让学生从此处入手进行创作。根据西门豹的性格特点展开合理想象,来扩写西门豹如何带领群众不辞辛劳地“兴修水利”一事。
三、 读后感受点
一篇文章叙述的内容往往很多,给我们带来的感受也是多方面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力求写深写透。当然,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感受也不一样。有的学生可能被整篇文章表现出来的思想所深深折服,也有的学生对作品的某个场面感受很深,还有的学生甚至对文中某句意味深长的话念念不忘……
例如《秋天的怀念》一文,作者通过讲述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利用母亲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句平常的话语,着力表现母亲对主人公无私的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谈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又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古井》等课文同样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 心灵陶冶点
有些文章的结局是作者根据时代背景、文章主题的需要所安排的。故此,我们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是以悲剧结尾,它往往令我们的小读者为文中主人公悲惨的命运而扼腕叹息,唏嘘不已。此时,我们教师可利用他们善良的童心来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来改变文中主人公的悲惨命运,表达出自己的美好愿望。
如《小音乐家扬科》一文中如此有音乐天赋的小扬科竟然惨死在仆人的手下,多么可惜呀!让同学们深刻感受资本主义制度的残酷和黒暗的同时,大家能不能用自己的笔来改变扬科的命运呢?让他和我们一样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呢?让他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使他的音乐天赋得以发挥。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小珊迪》等也能激起孩子们善良的童真。
五、 范文模仿点
教材中的课文是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精心节选的各种类型习作的范文。它们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各年级的写作要求,使他们的基本功得到锻炼。在这些课文中作者不仅仅有让读者津津乐道的精彩部分,如对人物外貌神态,对话或景物等描写;而且还运用了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教师教授此类文章时,可先总结文章的写作方法,领略片段中的各种修辞手法,然后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根据自身的愿望对照例文的结构、风格等来进行仿写。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是一篇写景的例作,教师先总结本文的是按时间顺序,抓住了各季节的景物特点来写的。课后可让学生按照本文的写作方法仿写成《美丽的田野》。还有《鲸》《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分别是状物、记人的范文,教师课后也可让学生仿写成《狗》《我的祖父》等。
六、 长篇缩写点
我们教材中的文章都经过了作者的推敲与斟酌,可以说是惜墨如金。但是还有少数例文为了故事的情节更有延续性、完整性,故文章的篇幅较长。教师在引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熟知文章的内容,了解人物的品质等,更应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所以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要求学生对这些文章进行缩写作。
例如《小英雄雨来》一文,教师可先让学生深入理解全文后,分清文章主次,根据需要来决定取舍。全文可分六个部分(游泳本领高—雨来上夜校—掩护李大叔—勇斗小鬼子—河沿的枪声—雨来没有死),缩写时只要留住能表现雨来优秀品质的第三、四部分为文章主干,其他部分只需轻描淡写。相信经过学生二次创作后,我们可以看到一篇体现学生智慧的新文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基本技能得到了提高。
我们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构建新的习作模式。师者应将目光投注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上,还学生一个畅所欲言、自由发挥的创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