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为基 以读激创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s8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读写结合的最高目标就是创新。创新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每个教师都应树立“为创造而教”的理念。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就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很好的素材。教师应从阅读教学中寻找触发想象的因素,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那么我们的课文中有哪些可以触发学生想象的因素呢?本人认为课文中有以下几点因素。
  一、 悬念探究点
  悬念是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中,使观众或读者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产生探究欲望的一种设计。教材中的一些文章为了达到言虽尽意未止的效果,许多课文结尾往往给读者留下了悬念。教师可以就此悬念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使其展开合理想象对文章进行续写。
  例如,《凡卡》一文结尾中只写到凡卡在睡梦中见到爷爷看他的信,并未交代凡卡是否回到爷爷身边。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凡卡回到爷爷身边会怎样?如果没有 回到爷爷身边,根据他在信中所叙述的生活经历,小凡卡又会有怎样的悲惨遭遇呢?然后让学生就以上两种结果选择其一进行创作。再如《小摄影师》《穷人》等课文也留下了悬念。
  二、 略写扩充点
  选入教材的文章精练含蓄,这就决定了作者不可能对情节作巨细无遗的描写,而文章的略写部分是作品留给读者想象和再创作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故事里的人或事会怎样?
  例如《西门豹》一文,作者根据文章主题的需要只详写了西门豹“破除迷信”一事来表现西门豹善于调查、机智过人的人物品质,而带领老百姓“兴修水利”则一笔带过。教师教学时,可让学生从此处入手进行创作。根据西门豹的性格特点展开合理想象,来扩写西门豹如何带领群众不辞辛劳地“兴修水利”一事。
  三、 读后感受点
  一篇文章叙述的内容往往很多,给我们带来的感受也是多方面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力求写深写透。当然,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感受也不一样。有的学生可能被整篇文章表现出来的思想所深深折服,也有的学生对作品的某个场面感受很深,还有的学生甚至对文中某句意味深长的话念念不忘……
  例如《秋天的怀念》一文,作者通过讲述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利用母亲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句平常的话语,着力表现母亲对主人公无私的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谈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又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古井》等课文同样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 心灵陶冶点
  有些文章的结局是作者根据时代背景、文章主题的需要所安排的。故此,我们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是以悲剧结尾,它往往令我们的小读者为文中主人公悲惨的命运而扼腕叹息,唏嘘不已。此时,我们教师可利用他们善良的童心来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来改变文中主人公的悲惨命运,表达出自己的美好愿望。
  如《小音乐家扬科》一文中如此有音乐天赋的小扬科竟然惨死在仆人的手下,多么可惜呀!让同学们深刻感受资本主义制度的残酷和黒暗的同时,大家能不能用自己的笔来改变扬科的命运呢?让他和我们一样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呢?让他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使他的音乐天赋得以发挥。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小珊迪》等也能激起孩子们善良的童真。
  五、 范文模仿点
  教材中的课文是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精心节选的各种类型习作的范文。它们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各年级的写作要求,使他们的基本功得到锻炼。在这些课文中作者不仅仅有让读者津津乐道的精彩部分,如对人物外貌神态,对话或景物等描写;而且还运用了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教师教授此类文章时,可先总结文章的写作方法,领略片段中的各种修辞手法,然后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根据自身的愿望对照例文的结构、风格等来进行仿写。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是一篇写景的例作,教师先总结本文的是按时间顺序,抓住了各季节的景物特点来写的。课后可让学生按照本文的写作方法仿写成《美丽的田野》。还有《鲸》《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分别是状物、记人的范文,教师课后也可让学生仿写成《狗》《我的祖父》等。
  六、 长篇缩写点
  我们教材中的文章都经过了作者的推敲与斟酌,可以说是惜墨如金。但是还有少数例文为了故事的情节更有延续性、完整性,故文章的篇幅较长。教师在引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熟知文章的内容,了解人物的品质等,更应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所以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要求学生对这些文章进行缩写作。
  例如《小英雄雨来》一文,教师可先让学生深入理解全文后,分清文章主次,根据需要来决定取舍。全文可分六个部分(游泳本领高—雨来上夜校—掩护李大叔—勇斗小鬼子—河沿的枪声—雨来没有死),缩写时只要留住能表现雨来优秀品质的第三、四部分为文章主干,其他部分只需轻描淡写。相信经过学生二次创作后,我们可以看到一篇体现学生智慧的新文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基本技能得到了提高。
  我们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构建新的习作模式。师者应将目光投注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上,还学生一个畅所欲言、自由发挥的创作空间。
其他文献
《锐角和钝角》是在认识角和直角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是借班上课,上课时和学生是第一次见面,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要使自己的课吸引学生,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积极的情感体验与认知活动携手同行,使学生在充满阳光和欢乐的氛围中成长。下面我结合《锐角和钝角》一课,谈谈自己怎样挖掘课堂中积极的情感因素。  过程描述  一、激发兴趣,调节情感  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探索真理的源泉,是调动学生主动、认真学习的根本
当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师注重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知识点的传授,但忽略了学生强烈的主观学习愿望。教师应在课堂上精讲,提高有效性,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学中,应从提问、思考、操作和师生关系四方面构建实效课堂,突显生本理念;在自主学习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去收获课堂中的学习成果,感受课堂的快乐。  一、“提问”空间——叩启智慧之门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
【我的思考】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教学手段。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该怎样引领学生进行相关的数学建模的学习呢?下面是我在实际教学中就如何把握应用本质,实施有效建模的一些思考。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倍的认识”中“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情境操作 交流回
如何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真正创设持久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课堂情景?  在进行构建“快乐合作、自主探究”型课堂的研究中,我体会到要让学习成为学生喜欢的事情,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第一环节采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或合理猜测等方式导入;第二个环节则是目标定位,自
[案例背景]  习作教学一直是所有师生的痛,教师怕教、学生厌写,现今常态下的习作教学要么有些学生抱着作文选在那儿认真“借鉴”,要么就是咬着笔头皱眉深思;要么苍白无力地想象所谓的过程,真是苦不堪言。  最近读了《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深受老先生“生活即教育”思想的启发,在我的习作教学中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
小学教育要站在儿童立场,小学语文教学也应站在儿童立场。站在儿童立场教语文,就是基于语文本身,以儿童为本,组织语文教学,也是紧贴儿童心灵层面,以儿童的认知为起点,充分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经验、情感等开展语文教学,有效地提升儿童的语文素养。  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应该成为学生增长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发源地,然而教师本位、以讲为主的课堂仍然不在少数,语文课堂中儿童这个“我”的本位的缺失,让孩子感
正如Giorgio Armani全球彩妆创意总监LindaCantello所说:女性永远觉得时间不够用,时间对于我们来说是奢侈品。你看,每个人都要工作,还有孩子和家庭需要照顾……但这不是说你就应该放弃化妆,你要做的只是选一些方便且不出错的产品。”所以,粉底从出现到发展至今,越来越妆效智能的同时也越来越方便使用。粉底1.0时代:从“舞台”到“生活”  如果不考虑欧洲中世纪那些配方吓人的面部涂彩,第一
教学简笔画是中小幼教师在课堂上经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技能,它的特点在于运用简洁明了、生动活泼的绘画语言,配合教师的课堂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践证明,简笔画是教学中广为运用的形象化表达语言,是直观教学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在农村、边远地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不是很广泛的学校,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但当下,一些刚刚踏上讲台的80后、90后中小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2课《桂花雨》第二课时  一、研读文本,说教材  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与第三单元其他3篇课文都是“抒情”为主题的散文,主旨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浸润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但各自的侧重不同。《桂花雨》注重叙事,在叙述中回忆童年的快乐,再现淡淡的乡愁。本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挥之不去的乡
强烈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又是衡量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语感最基本的途径就是读。小学低年级儿童理解能力弱,在识字初期,尚未完全形成汉字形、音、义三者之间的牢固统一联系,他们的朗读就表现为一字一顿地读,或用手指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甚至拉长声音,摇头晃脑如唱歌一般地读,很难将字词联合成语气连续的句子一气呵成地读出来,对句子的理解与表达就更难了。如何帮助低年级的儿童纠正以上的毛病,形成初